返回辭典目錄

 

「拿巴提人

 

拿巴提人(Nabataeans)與猶大接壤的一個獨立王國的人民,於主前169年至主後106年出現於歷史舞臺。研讀聖經和正史的人往往會忽略他們,原因有二:第一,他們的成就至近年才被發現;第二,他們興盛的時候,有其他重大的事件,包括基督在世及教會的始創等,遮蓋了別人對他們的注意。猶太人和拿巴提人在希羅時期正值毗鄰,也有政治上的來往。以土買王安提帕特之子大希律的母親就是一個拿巴提人。主前40年,帕提亞人攻打耶路撒冷時,希律逃到拿巴提的首都彼特拉。後來,希律之子安提帕娶了拿巴提極具權勢的王亞哩達四世(主前9至主後40)的女兒,兩國的關係就鞏固下來。然而,其後由於希律棄妻另娶姪女兼嫂子希羅底,兩國因此交惡。新約也提及拿巴提人在那地區的勢力。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講述他從亞拉伯曠野回來後,險被逮捕的經歷:「在大馬色,亞哩達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馬色城,要捉拿我,我就……在筐子裏,……被人縋下去,脫離了他的手。」(林後十一3233)拿巴提人的始源已無法確定。他們崛起為一地方勢力並且日漸富庶,跟他們起初的傳統生活截然不同。從前他們是一支亞拉伯遊牧民族,沒有房屋,沒有農田,後來他們卻在農業和水利發展方面有極大的成就。他們控制了往來印度和南亞拉伯與地中海國家的商隊路線,獲取了大利;故亞拉伯南部極可能是他們的家鄉或大本營。然而,由於「拿巴提」跟以實瑪利之子,也是以掃的妻舅「尼拜約」的名字音近,有人便提出拿巴提一名是源於尼拜約(創二十五13,二十八9,三十六3)。拿巴提最著名的文化遺跡就是位於彼特拉的喪葬碑文。碑銘盡多亞蘭文,在蒲草紙和陶片上的銘文是草體的,在錢幣和供獻之物上則是標準的寫法;這些草體的寫法似是阿拉伯文字的前身。他們採用亞蘭文,又敬拜敘利亞諸神,顯示了他們是採取實用主義,適應四周充滿敵意的環境。他們創作的天分,即把珍貴的水源引至乾旱之地以維持生命,只有他們拜占庭時期的子孫方可比擬。商隊增加了,若要取得商旅路線長期的控制權,就必須有技巧地處理。格魯克在《約但的那邊》(1940)及《(南地)沙漠的河流》(1956)二書中有數以百計關於拿巴提人拓荒的精彩故事。拿巴提人不單在美術(陶瓷和雕塑)、建築和商業經營上成績斐然,他們的水利工程和旱地耕植法更是無與倫比的。關於拿巴提人最早的歷史記載,是與亞歷山大在敘利亞的繼承人安提柯(主前312)有關。歷史可知的王位承襲始自亞哩達一世,約在主前170年(《馬加比二書》五8)。約於主前100年,迦薩的居民指望「亞拉伯王亞哩達(二世)」幫助他們抵抗亞歷山大楊紐。亞哩達三世曾管治大馬色(主前80-70)。彼特拉的黃金時期是自主前50年至主後70年,期間在位的包括馬立古一世、奧博達二世(與大希律同時)、亞哩達四世和馬立古二世;雷巴爾二世的統治則是拿巴提王國的末代王朝。他前一任的王馬立古三世已把首都遷至加利利以東70哩的波斯特拉。主後106年,羅馬皇帝他雅努征服他們後,波斯特拉成了羅馬帝國亞拉伯省的首府。拿巴提人被同化了,但他們獨特的草書體則沿用至四世紀。另參:「彼特拉」。――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