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旁非利亞

 

{\Section:TopicID=2878}旁非利亞 Pamphylia(地名)

字義:    民族之混合 Mixture of nations

彙編:    ‧徒13:13國名,在小亞細亞南岸,北鄰彼西底,東界伊掃利(Isauria)南濱地中海,西與呂家為鄰,古時地形狹長,介於山麓及海岸之間,地勢低窪,長六十里,闊卅里,為小亞細亞南部之一緊要海口。

―― 陳瑞庭

 

旁非利亞(Pamphylia)小亞細亞(土耳其)南岸的沿海區域,由西面的呂家伸展至東面的基列家,長80哩,從海岸至托魯斯山脈約闊20哩。旁非利亞是頗為狹窄的沿岸平原,氣候潮濕而炎熱,因而從未出現任何重要的城市。除此之外,旁非利亞的交通也很不方便,她位於亞大利雅灣北面的盡頭,往亞西亞內陸的去路,又被崎嶇的山脈阻擋著,因而成為了海盜藏身之處。主前102年,羅馬元老院在旁非利亞沿岸和基利家西部設立了巡邏站,以維持該區治安,卻徒勞無功。直至主前67年,龐培以無限的資源去清理地中海,才有效地控制這些海盜。有人懷疑路加把旁非利亞從呂家劃分出來,看作一個獨立的省份(徒二十七5)是否準確,因為這說法跟早期羅馬歷史家卡素士(《羅馬史》六十17)的記載有明顯的差異。卡素士指出革老丟於主後43年已把旁非利亞和呂家合拼為一個大省。然而,旁非利亞的一塊銘文證實她的獨立時期較長,後來才與北面的加拉太連結起來。約在主後74年,由羅馬皇帝維斯帕先把她與呂家合併起來。因此,保羅在第一次宣教旅程途中經這區時(徒十三13,十四24,十五38),路加稱之為旁非利亞是正確的。旁非利亞顯然有一些猶太人聚居,因為路加敘述有猶太人從15個不同的地區,到耶路撒冷來守五旬節,旁非利亞也是其中之一(徒二10)。有學者認為旁非利亞不會有很多基督徒,因為彼得前書一章1節概括小亞細亞各區時,都沒有提及旁非利亞和弗呂家。可是,這論點似乎並不可靠。彼得前書寫成的年代並不清楚,但此書若於主後4374年間寫成,當時旁非利亞應是加拉太的一部分,則旁非利亞便已包括在加拉太一稱謂之中了。彼得可能也將呂家算為加拉太的一部分,因為他所提及的,只是小亞細亞較大的政治分區。然而,我們必須注意,保羅在旁非利亞的城市別加傳道時,顯然沒有甚麼成果,因為聖經沒有提到當地有任何反對之聲,也沒有人歸信基督。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計劃要「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徒十五36),卻沒有探望旁非利亞,原因可能是保羅與巴拿巴在此分手,巴拿巴和約翰馬可離開居比路後,便前往探訪旁非利亞(徒十五37-41)。至於保羅「肉體上那根刺」(林後十二7),引致他在旁非利亞的別加作短暫的停留(徒十三14),純粹是一種臆測而已;約翰馬可意想不到地離開(徒十三13),也可能成為他身上那一根刺。姑勿論原因是甚麼,保羅確實是沒有傳道便離開了別加,只在他從彼西底回程,經過該區,才在那裏講道(徒十四25),也沒有任何記錄顯示他曾再探訪旁非利亞。另參:「亞拿多利亞」;「亞西亞」。――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