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旅遊和交通

 

旅遊和交通(TravelandTransportation)旅遊在聖經時代,客旅所走的路途往往崎嶇難行,一些路程甚至不可通行。海上的交通以較細小的船隻往返,航海通常只是為了軍事或商業目的,純粹以旅遊為目的,則少之又少。一般人很少出外旅遊,他們大多傾向停留在頗為局限的地區。集體遷徙則時有出現,人們有時也會為宗教節期、逃避戰爭或饑荒而遠赴他方。舊約時代的旅遊聖經中有好幾處記載以色列人為了牧放羊群,遷離了所限定的地區。約瑟的眾兄長曾把羊群從南地帶往示劍,後又再往多坍(創三十七12-17)──但不過是60哩而已。大衛曾走遍巴勒斯坦,並曾前往摩押(撒上二十二3)。但支派的人從耶路撒冷西南部的家鄉,遷往北部,即利巴嫩山以南(士十八)。人為了牧羊、遷徙及安全(一般不會為遊樂)而遷移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客旅通常會徒步而行,但也會騎驢或以驢馱物。牛則用以運送重物,有時也會用來載人(創四十六5)。後來駱駝也成為常用的牲畜(王上十2;王下八9)。現今遊客於旅途中,會在酒店或旅店休息,但舊約時代客旅在甚麼地方休息,則不得而知。從極遠之地來見約書亞的基遍人,要帶同他們自己的食物而來(書九9-13)。新約曾提及「客店」(路二7,十34),舊約也有幾次提及「住宿的地方」(創四十二27,四十三21;出四24)。然而,當時的道路往往十分難走,住宿的地方大概也很缺乏。一般人縱使要走遙遠的路程,主要也是徒步。然而,舊約也多次提到人以驢子代步。從伯拉河地區來的先知巴蘭,就是騎驢而來的(民二十二21-33)。底波拉曾向那些騎驢的人說話(士五10)。書念婦人也是騎驢去見以利沙(王下四22-25)。拿八的妻子亞比該也騎驢迎見大衛(撒上二十五202342)。示每曾騎驢去尋找僕人(王上二40),伯特利的老先知也騎驢去請神人往他的家(王上十三13-32)。這些和其他許多的旅程,都是非常短的。新約時代的旅遊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政治穩定,加上建造了好些優良的石路,旅遊於是變得較為安全和快捷。旅遊形式較舊約時代的更先進。在羅馬帝國境內,長途的旅行大可依賴優良的道路,這樣也較安全。當然,危險也是有的,尤其是海路,強風、暴風和海盜均造成威脅(徒十五39,十八18-22;林後十一2526)。保羅前往羅馬的旅程,實在危險(徒二十七1至二十八14)。新約也提及不少徒步的行程,如馬利亞從加利利往猶大,探望以利沙伯(路一394056);嬰孩耶穌在人口普查期間,生於伯利恆(路二1-7);耶穌給帶往耶路撒冷,履行猶太人潔淨的律例(路二22)。上述3次行程都是從拿撒勒前往耶路撒冷,距離約為70哩,時間則從馬利亞懷孕起,至她潔淨為止。約瑟和馬利亞在每年逾越節,都上耶路撒冷去(路二41-51)。聖經還記載了其他旅程(約二13,五1,七1-14,十二1)。耶穌自己也是徒步從加利利走到耶利哥(可一1-11),並到達推羅和西頓一帶(可七24)。祂不只一次前往撒瑪利亞(路十七11;約四4)。耶穌最後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是經過耶利哥,再走過一些山岡,才到達耶路撒冷(可十146,十一1)。祂復活以後最後一次的旅程,是前往以馬忤斯(路二十四13-35)。保羅多次徒步走過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以及希臘半島。他每一次的宣教旅程也經由海路(徒十三1至十四28,十五41至十八22,十八23至二十一17),且通常結伴同行。然而,在新約時代,並非所有人都只靠雙足來旅行。用來馱貨物的驢子,也時常載人往返不同的地方。耶穌曾有一次從伯法其騎驢進入耶路撒冷,那雖然是一個短途旅程,但極具象徵意義(太二十一257;可十一1-11;約十二12-15)。約瑟帶同懷孕的妻子馬利亞,往伯利恆進行人口普查,那時約在耶穌出生的時候,馬利亞大概也是騎著驢子。埃提阿伯的太監在耶路撒冷敬拜以後,便乘馬車回去,遇著正在步行上路的腓利(徒八26-38)。羅馬軍人既徒步行走,也普遍使用馬匹。保羅從耶路撒冷被帶往該撒利亞時,也有牲口預備給他騎上(徒二十三2324)。在羅馬時代,人經常旅行往來,目的包括:在節期時履行各種宗教責任;進行貿易;執行政府行政及各種軍事計劃。在第一世紀徒步的客旅中,不少是基督教的傳道者。陸路與海路聖經時代的道路在地理學、地形學及巴勒斯坦的歷史上,也頗為著名──巴勒斯坦是埃及與中東文明及貿易中心之間的橋樑。許多道路在商業和軍事上,都有策略方面的重要性。有些道路顯然重要,因為是一些朝聖的路線,讓旅客通往耶路撒冷等宗教中心。聖經時代的道路,主要有3種:遠程的跨國道路,地區之間中程的道路,以及每區內或州內各種不同的道路。跨國大道這些大道把地中海沿岸跟希底結河谷北部和米所波大米南部連貫起來。有些道路則把米所波大米連繫至小亞細亞,有些則南下至埃及,或沿著地中海岸,或沿著約但河東及死海,再橫過西乃半島。早在主前2000年,亞拿多利亞和亞述之間已有貿易路線。明顯地,創世記十四章所提及的軍事戰役,是為了取得那從米所波大米北部通往埃及的貿易大道──王道。從巴比倫尼亞、亞述和波斯來的侵略者和旅客,可橫過敘利亞的腹地,向海岸前進,然後南行進入巴勒斯坦與埃及。歐洲希臘和羅馬的勢力進入中東以後,便為東方人開展了另一個跨國道路的龐大網絡。在羅馬時代之前,這些道路仍未鋪上石塊,只是一些開闢了的小徑。這些小徑十分粗糙,凹凸不平,遇著下雨天,許多地方更不能通行。然而,其上顯然有不少「指路碑」和「引路柱」(耶三十一21)。羅馬人到來後,建了一些重要的道路。他們把平滑的大石塊藏進深陷的地基裏;這些道路的遺跡,仍見於中東和歐洲許多地方;沿路又規律地放置了一些里程石或里程碑。經巴勒斯坦的南北跨國道路一些連繫著北方各國與埃及的道路,都經過巴勒斯坦這天然的橋樑。這等道路主要有3種。沿海的道路始於大馬色,經夏瑣,橫過以斯德倫平原,穿越米吉多山峽,沿海經迦薩,下達埃及。這大概就是「沿海的路」(賽九1)。西乃的道路由埃及開始,然後進入南地南部,再經加低斯巴尼亞、別是巴、希伯崙、耶路撒冷、示劍,進入亞柯、推羅和西頓。紅海路從阿卡巴灣進入巴勒斯坦地區,阿卡巴灣就是古代港口以祿和所羅門的以旬迦別港的所在地(民三十三35;代下八17)。從巴勒斯坦經過崎嶇的約但河東一帶,橫過深陷的河道,再向北穿越浩蘭地區,至大馬色。這是商隊從亞拉伯南部前往大馬色所行走的路線,即古時的王道(民二十17,二十一22)。此外,還有一些重要性較低的南北路線。有一沿海道路從約帕開始,經過該撒利亞和多珥,到達亞柯,再從那裏連接西乃路。這路顯然並不怎麼重要,直至羅馬時代該撒利亞港建成後,才有所改變。沙崙平原內的沼澤,造成了許多問題。以斯德倫平原也有很多沼澤,在氣候差的季節,大大影響了北面的道路。後來,橫跨沼澤地帶的一條升高了的路建成了。另有一條路從夏瑣向北行,又從主道分開,往大馬色去。約但河谷路則繞過加利利海的西南部,然後進入約但河谷,到達耶利哥。東西道路有幾條重要的道路橫貫東西,截斷那些北行較大的道路。其中一條從迦薩往別是巴,然後循支路下亞拉巴,到達彼特拉。另一條從亞實基倫開始,經迦特至希伯崙,再前往死海旁的隱基底。另一條路從約帕開始,往東行經亞雅崙谷(「伯和崙的上坡路」,書十6-14)至伯特利,再到達耶利哥。一條頗為方便的路是從約帕開始直往示劍,然後在亞當城(書三16)橫過約但河,進入河東的基列。還有其他道路從亞柯東行至加利利,並沿岸直上至推羅和西頓。其實,還有很多道路連貫東西,方便巴勒斯坦各地之間的往來。在羅馬時代,由於軍隊的行動必須快速,一些舊有的道路因而得以大大改良,同時,一些新路也建成了。海路以色列人跟腓尼基人不同,很少使用海路。所羅門打算派遣船隊下紅海至俄斐時(王上九26-28),所聘用的都是腓尼基的水手。約沙法也計劃了一次類似的遠征,但他的船卻遭毀壞(王上二十二4849)。舊約時代沿海的交通,都落在非利士人和腓尼基人手中。沿著地中海有好些港口,如迦薩、約帕、多珥和亞柯,都不是很好的港口。約拿的故事曾提到一艘船,從約帕啟航(拿一3)。但顯然有一些著名的海路,把地中海沿岸與埃及和遠方的他施──可能就是今天的西班牙──連繫起來。另一個沿岸的海域是阿卡巴灣,其上有兩個港口──約但河東的以旬迦別和約但河以西遠處的以拉他。所羅門的船隊便以以旬迦別為基地。到了新約時代,有了很大的改變。中東製造的一些商品受西方的人士,特別是羅馬人歡迎。埃及的亞歷山太與敘利亞的安提阿既處理貨物,也接待來往的客旅。一些較小的港口,如巴勒斯坦和許多小亞細亞沿岸的港口,則為船隻提供避風之所。避免繞著希臘半島航行200哩的妙計,就是拖一些小船橫過哥林多城一個只有5哩寬的地峽。在新約時代,即使最大的船隻,在風浪中行駛也是危險的(徒二十七),因此,人們會選擇在風季以外──約11月至3月──航海。在氣候合宜的季節裏,許多船隻在地中海航行,其目的主要是貿易。載著穀物的船隻會定期從羅馬開往埃及,和東面一些地方。船隻靠帆航行,有需要時,會輔以槳,由奴隸操作。船隻的大小可從古代沈船的發現,以及拉丁文、希臘文的文字中,窺見一二。一個在雅典附近發現的乾船塢長130呎,曾經供希臘戰船使用,要比貨船小一點。羅馬作家路其安提到一艘亞歷山太的穀船,長180呎,暗示容量約有1,200噸。保羅乘搭的船隻就能載客276人(徒二十七37)。現代水底考古學家為這些古代的船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旅遊的原因在新約時代,旅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商業和貿易,其中所牽涉的遠超過純粹運送貨物。在商業和貿易中有代理人、管理人、貨物承保人、銀行從業員,以及一整隊與取貨和安全運輸有關的人員。軍旅也有不少。軍隊在偵察搜索、採購補給品、為軍隊野營之用而運送配備,以及運送軍隊和裝備外,還有各種不同的任務。

有些客旅是為了轉換工作地點而遠行的工匠,如亞居拉和百基拉(徒十八2)。亞居拉曾自黑海的本都前往羅馬,其後在逼迫期間,再與妻子逃往哥林多。他是一個織造帳棚的工匠,同業的保羅曾住在他的家中(徒十八2)。還有許多人為著相類的目的而旅行。朝聖者會循陸路或海路,前往聖地。住在各地的猶太人在每年的逾越節,都會返回耶路撒冷(徒二5-11)。非猶太人則前往一些位於以弗所、雅典和依流西斯的宗教中心,那裏有主要的神廟。許多較小的神廟也吸引了一部分朝聖者。新的神廟和各種政府行政大樓的建築,引進遠道而來的工匠。用以建築的材料,往往也需要運送至施工的工地去。有些人為了健康的理由,前往一些以治病神蹟而聞名的廟宇,或一些如迦百農或提比哩亞等地享受溫泉。運動員也會前往舉行重要比賽的會場,如奧林匹克運動會;人群也會湧到那裏觀看賽事。有些客旅以學生或老師的身分,前往一些學術的中心,即當時的大學。有些人則是官方的密使,負責攜帶重要的政府或商業文件。雖然有不少人常進行上述種種活動,但普羅大眾大多不會走到家門數里以外的地方。交通古代在古代近東一帶,牲畜和交通工具都會用來運載貨物。這地區在很早期的歷史中,已有使用驢子來往的商隊出現。自主前20001750年,亞西亞的西面亞拿多利亞和亞述之間,伯拉河上的馬里與該河以東及以西的各國之間,以及亞西亞西部與埃及之間,也有許多商業上的往來。一些使用驢子的商隊陣容也頗為鼎盛,驢子的數目多達500,驢子分成好些小組,由個別的隨行者負責看管。主前十九世紀以後,騾子代替了驢子的工作,而騾子遠比驢子強壯;至主前十一世紀,駱駝又取代了騾子。有文件證實這些埃及和亞述商隊的存在。在貝尼哈桑的赫農霍塔墓穴裏,描繪了約在主前1900年前往埃及的亞西亞人,他們一行37人。創世記三十七章提到,一些以實瑪利商隊的商人正帶著香料、乳香和沒藥前往埃及。他們把約瑟當作奴隸帶往埃及去,然後把他賣去(創三十七25-28)。士師記五章6節和10節,也曾提及一些使用驢子的商隊。示巴女王探訪所羅門時曾帶同一大群隨員,和馱著香料、黃金和寶石的駱駝。這樣的商隊帶著中東的貨品,在聖經的世界到處往還。各種不同的手推車和馬車,都在交通運輸上派上用場。雅各一家乘著約瑟派來的馬車,前往埃及(創四十五19-27)。會幕所用的重物,也以馬車運載(民七3-8)。非利士人把約櫃送返以色列時,約櫃是放在一輛由乳牛拉動的車上(撒上六7-18)。大衛後來則使用公牛拉動的車,把約櫃運返耶路撒冷(代上十三5-7)。主前八世紀,牛車用以運載一束束的禾捆(摩二13)。埃及的繪畫與亞述的浮雕,皆有刻畫各種手推車和馬車。一幅著名的浮雕,顯示亞述人圍攻和奪取拉吉之後,婦孺就靠手推車被帶往別的地方。新約時代在新約時代,希臘人和羅馬人以舢舨和馬車,並驢子、馬匹和駱駝運送重物。在以色列以外,水上交通仍然重要。在亞述和埃及,人們借助寬闊的河道把貨物送到較遠的地方。舢舨和船隻完成了運送石頭、木材,以及其他貨品之後,便繫在碼頭上。船隻也運送物料橫渡河流,作為陸路交通的連接。希臘人、羅馬人、腓尼基人、埃及與其他人,利用船隻經過海路運送穀物、木材及其他多種貨品。以西結書二十七章暗示腓尼基人循陸路和水路,運送貨物。其他記載貨物由一處運至另一處的經文,包括列王紀上五章1011節,以及十章210-121415節。腓尼基水手曾經停泊之港口的名單,可從聖經及其他古代的著述中找到。新約可讓我們瞥見一些國際性的交通。商人因有貨物從各地運來而生意興隆(啟十八11-13),他們也遍遊各處,尋找上等的珍珠(太十三45)。有些地區出產人所渴求的貨品,如推雅推喇,是出產「紫色布」的中心(徒十六14)。一些古典著作指出,許多受羅馬富人歡迎的東西,都是商隊從遠方帶到他們那裏去的,貨物來自如印度、亞拉伯,甚至中國。在各國間運輸的交易中,包括人口的買賣,有男性和女性的奴隸,在希臘和羅馬的大城市,供人買賣。JohnA.Thompson另參:「職業」;「工商業」。――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