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被擄」 被擄(Exile)古代大量人口的集體放逐。通常出於政治上的目的,用以摧毀敵國民族力量,防止背叛。有時候將被征服國的人民流放至某地區殖民,以製造文化融合。擄掠可將人民帶離熟悉的環境,去除其愛國記憶,將戰敗者置於中央政府的監視之下。放逐通常是一種極端手段,當其他方法諸如納貢之類行不通時才採用。在舊約中,「流放」和「擄掠」的意義相同,可以交換運用。主要的流放事件之一發生於主前722年,亞述人將以色列人擄往米所波大米,其二是主前605至582年的巴比倫流放,使猶大居民遭遇同樣噩運。流放前作品曾幾次提到其他民族也被擄(摩一6、9),並預報埃及(賽二十4;耶四十六19)、埃提阿伯(賽二十4)、摩押、拉巴(耶四十九2、3),以及尼尼微(鴻三10)也要被擄。撒迦利亞書十四章2節則以啟示文學方式提到耶路撒冷最後一次被擄。被擄亞述以色列王耶戶早在主前842年就向亞述王撒縵以色納貢。但直到主前734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位時期(主前745-727),舊約才記載第一次被擄事件。提革拉毘列色已經收取以色列王米拿現的貢金(王下十五19),可是,其後由於以色列王比加和大馬色王利汛(主前734-732)聯手攻擊其附庸猶大王亞哈斯,就向他們進軍。提革拉毘列色將其一部分居民,特別從拿弗他利支派領土內擄走,以示懲罰(王下十六7-9)。在約但河東的基列地區,在此一戰中受害最慘痛,外約但地區的以色列領袖都被擄(代上五6、26)。提革拉毘列色的楔形文字碑銘殘片中列出幾千名男性的名字,都是他從加利利海四周8個城市流放的俘囚。以色列人在提革拉毘列色抵達前,將他們的叛君比加刺殺,避免了更悽慘的厄運。新王何細亞登基後,立即歸順亞述。及時的行動,將以色列國的一部分保全下來。然而,當撒縵以色五世(主前727-722)繼承乃父提革拉毘列色的王位後不久,以色列發生叛亂。何細亞拒絕向亞述進年貢,以此考驗新王的能力。至主前724年,撒縵以色向以色列進軍。何細亞被俘,亞述大軍圍困京都,撒瑪利亞坐困愁城。由於以色列王已遭監禁,撒瑪利亞勢難久守,但竟然從主前724年一直頑抗到主前722年。最終城破,以色列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日子已過,更多的國民被擄。聖經將撒瑪利亞的淪陷歸功於撒縵以色五世,但是撒縵以色的繼位者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卻在他的碑銘中誇稱自己征服此城,並且帶走27,290名俘虜。顯然是先由撒縵以色發動圍城,最終由他的繼承人撒珥根取下撒瑪利亞,再行流放。 流民被擄到人口稀少的哈臘、歌散,和瑪代各省(王下十七6),顯然在允許下過著相當正常的生活。據亞述記錄指出,那裏共有27,290名俘囚,可能只是以色列總人口的一部分而已。從主前八世紀末到七世紀的亞述文獻,其中可能記載了以色列人的名字,因此別具意義。在當時的亞述京城,就是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迦拉發現了主前八世紀的亞蘭文陶片,上面列出有關以色列俘虜,並列出可能來自猶大的俘囚。其中包括的普通以色列人名如:以利沙、哈該、哈楠業,和米拿現等。其他亞述文獻也含有希伯來人名,但不易斷定他們是否為以色列俘囚的後裔。被擄巴比倫歷史約在主前705年,猶大王希西家試圖恢復以色列和猶大的統一,邀請撒瑪利亞人民到耶路撒冷來敬拜。但由於亞述王西拿基立入侵猶大,他的嘗試終告落空。以後,猶大王約西亞趁亞述勢力衰退之時機,把他的治權和宗教改革擴展至以前屬於以色列國的地區(主前621)。約西亞王國的擴張計劃可從他防止埃及法老尼哥在米吉多的侵佔得到進一步的印證,但是他在主前609年的戰役中陣亡(王下二十三29、30)。亞述帝國的覆滅,只給猶大國帶來短暫的緩解。新成立的新巴比倫王朝(主前626)和瑪代組成的聯軍摧毀尼尼微(主前612);主前605年迦基米施一役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成為新的世界領袖。他行軍南下通過新征服的土地時,要求各大城市投降,年輕人則被遷徙到巴比倫,充當未來的公務員。但以理和他的3個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就是如此從耶路撒冷被遣送來的(但一1-7)。當尼布甲尼撒如此臣服猶大時,其父尼布普拉撒逝世,計劃中斷。主前605年8月,尼布甲尼撒趕回巴比倫承繼王位。此時從耶路撒冷帶到巴比倫的俘虜是尼布甲尼撒執政期間4次俘擄中的第一批。巴比倫於主前597年第二次入侵猶大。由於不肯向巴比倫納貢,約雅敬王招致大禍。此時尼布甲尼撒正在別處不能分身,就唆使周圍各國向耶路撒冷發起多次襲擊。約雅敬可能死於其中一次襲擊,猶大王位傳給年方18歲的兒子約雅斤。約雅斤在位僅3個月就失位了。尼布甲尼撒為猶大拒絕向巴比倫效忠而施加懲罰,約雅斤和他的母后,連同7,000名兵士,成千上萬的木匠、鐵匠、文武百官、首領,加上聖殿和王宮寶物,全都被擄(王下二十四10-16)。巴比倫留下來的資料證實這次侵略發生於主前597年3月。拉吉信集和在伯示麥及拉吉這些城堡挖掘的資料都生動地描寫了猶大這次慘敗。德國幾位考古家發現了楔形文字石版,內中列出「猶大王約金(即約雅斤)」以及那些領取囚糧的人名,進一步為這階段的流放提供了證據。其後耶路撒冷雖然仍維持某種形式的政府達11年之久,但主前597年的圍城已剩一片荒蕪。尼布甲尼撒將約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留下作王。西底家雖然受到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仍然受不住流行觀念的煽動。他的弱點證明他無能挽回時勢,耶路撒冷終於完全被毀,人民第三次被擄。西底家有兩三年一直歸順巴比倫,到他作王第四年,特別親赴巴比倫,顯然是去重誓效忠(耶五十一59)。以後他又和鄰國,特別是埃及結盟(耶三十七6-10)。猶大最終被攻陷,聖殿、王宮、房屋全被摧毀。聖殿寶物遭沒收,更多的人被擄。從主前587年1月,城一直圍困到主前586年7月,直到城牆被巴比倫人攻破為止。考古挖掘顯示拉吉、伯示麥,和伯夙這些猶大地方被毀的明顯跡象。但另一方面,到目前為止所發掘的證據顯示,便雅憫的土地未受攻擊。至此猶大被拼入撒瑪利亞省,不再成為一個國家了。推羅和西亞其他地方抗拒巴比倫的霸權。推羅寧願和埃及結盟,也不肯臣服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圍攻推羅達13年之久(主前585-573)。推羅最終被佔領,但是巴比倫人只得到一個空殼子;人民和財物已經撤至海岸以外的一個島上,甚至可能撤往埃及。法老何弗拉被擊敗、廢位,由埃及將領阿馬西士代替。和平了幾年後,到568年,阿馬西士叛變,尼布甲尼撒再度返回佔領了部分埃及土地。主前582年,猶大第四次被擄(耶五十二30)。由於西底家叛變,尼布甲尼撒予以報復,任命基大利為總督,治理慘遭縮小的猶大領土。基大利反對親埃及政策,就在米斯巴設立政府,先知耶利米隨侍在側。不肯妥協的反對派認為基大利違背國家目標。感到失望的皇室成員以實瑪利,殘酷地刺殺基大利和他的支持者。刺客由於不敢待在猶大,面對尼布甲尼撒的報復,就強迫耶利米和米斯巴的百姓陪同他一起逃往埃及。先知警告說,他們必逃不過尼布甲尼撒,因為他很快就要進攻埃及,逃亡的猶大人所居住的邊境城市也不例外。猶大幾次流放的俘囚總數,可能不超過70,000名男人、女人和兒童。被擄的影響在猶大所經歷的許多危機中,沒有一個比被擄巴比倫更危險。這事件使最正統的猶大人之信心,也受到考驗。以前一直為猶大行大事的耶和華,如今顯然一敗塗地,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古代列國之間的戰爭,常被看作反映諸神之戰。當耶路撒冷被毀,聖殿器皿被奪,許多人不由斷言,巴比倫的神瑪爾杜克證明他自己比猶大的神更強。然而,耶利米卻以充滿希望的話語來替猶大作準備,好應付被擄危機(耶二十九10、14),神會利用巴比倫來管教祂的子民,但神將回頭懲罰巴比倫,信心軟弱的人注定要被外邦人同化,但信靠神的能力和目標的餘民,縱然身為俘虜,有朝一日終能返回重建聖殿和耶路撒冷。流亡的內在宗教原因,是由於對神和祂的約缺乏信心,輕視先知的勸誡,拜偶像,認為國家的生存不必仰賴神的預備,只靠自己的功勞和智慧。儘管有淪入敬拜巴比倫偶像的危險,被擄的最大影響,仍在於猶大人對律法的持守和對神的信靠。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對比變得尖銳,不少人重新向一神教委身,協助猶大人日後抗拒希臘文化的迷惑,和西流基勢力的猛攻。被擄激勵悔改,也帶來了復仇的心願(耶五十一;哀)。猶大人繼續遵守安息日和節期,並開始了經常性的禁食紀念日(亞七1-3,八18、19)。被擄的生活俘虜的命運之一是服苦役,至少在開始時是如此。他們被迫為尼布甲尼撒的建設計劃供應勞力。有時候由於假先知慫恿巴比倫人採取嚴厲手段,工作愈發艱辛(耶二十九21-23)。不過,在亡命異邦的第一次震撼過後,被擄生活變得比較自由。但以理和他的同伴的經歷描繪了對俘虜的一般良好待遇。許多人可以受教育,得到重用和地位。在被擄期間,猶大人不能再在像耶路撒冷那樣的聖所中心獻祭。結果,人們重新加強誦讀和遵守律法,發展成會堂中的敬拜。不過,先知和祭司繼續發揮功能。從耶利米致函俘囚,首先問候長老,次及先知、祭司和百姓,就可清楚知道其情況(耶二十九1)。在限制之內,俘虜可以隨意行動、嫁娶和建立家庭。和故土通信也挺自由,耶利米致信俘虜,信中也提到他們的來信(耶二十九1、25)。猶大人不僅為巴比倫人充當技術勞工,從坭版顯示,他們也經商,從事買賣和租賃。他們有許多人事業成功,居然可以把錢寄回耶路撒冷。當波斯王古列允許猶大人歸回故土,大量的人拒絕了,因為他們不願意丟下這些日子得來的財物。猶大人還得到另一優待,他們可以在灌溉良好的肥沃土地上安定下來,建立龐大的社區(結一1、3,三15、23)。曆法猶大人在巴比倫時採用巴比倫曆法,到今天仍然是猶太年曆的基礎。巴比倫人採用陰曆,一年12個月,每月30天。他們早就知道為使陰年和陽年相合,必須每隔6年再多加1個月(閏月)。巴比倫人和希伯來人都從日落到日落來計算日數(創一5)。巴比倫曆法的使用,尤其可見於被擄歸回期時期的著作中(尼二1和斯三7中的尼散月;拉六15的亞達月等)。在被擄時期以前,年代按猶太君主在位年代計算(王下二十二3)。至被擄歸回時期,年代按新巴比倫或波斯的外邦君主在位年份計算(耶二十五1;拉一1,六15)。語言西拿基立於希西家在位時圍攻耶路撒冷之時,亞蘭文是國際外交通用的語言。亞述大軍的將領使用希伯來文向耶路撒冷的防禦者挑戰,使通曉官方亞蘭文的希西家官員不滿。西拿基立的使臣拉伯沙基(酒政),希望能用人民都聽得懂的語言下達最後通牒,以摧毀守軍士氣,因此便用希伯來話罵戰(王下十八26)。被擄時期,猶大人學習用亞蘭文作為和非猶大人鄰居溝通的工具;歸回耶路撒冷時,他們也帶回亞蘭文。以斯拉向耶路撒冷人民宣讀律法時,必須把希伯來經文翻譯出來,可能就是譯成亞蘭文(尼八8)。亞達薛西和大利烏的亞蘭文來往信件,可能是從波斯檔案中所保存的原稿抄出來的抄本(拉四11-22,五7-17,六6-12,七11-26)。另外,從北國來的以色列人,原來住在米所波大米,無疑精通希伯來和亞蘭兩種語言。希伯來文仍繼續通行,被擄歸回時期的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各書,和較晚的死海古卷、昆蘭社團的文獻,都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但是在新約時代直至主後七世紀亞拉伯征服時期為止,大多數敘利亞人和巴勒斯坦人只說亞蘭文。被擄後的猶大北國在主前722年陷落後(王下十七24),亞述人在北國領土上重新殖民,巴比倫人卻不一樣,他們不再在擄走俘囚的地方殖民。只有最貧困的猶大人如同沒有牧人的羊一般留了下來,受盡從南方擠進來的以東人和亞拉伯人、東方來的亞捫人及其他支派,以及北方來的撒瑪利亞人的壓迫。待在斯土的猶大人和他們的撒瑪利亞鄰居一樣,接受摩西律法,敬拜以色列的神。在聖殿的山上照常舉行獻祭,但由於窮困所迫,原始的宗教再度抬頭。從以斯拉和尼希米以後所面臨的問題來判斷,猶大人和撒瑪利亞人相處融洽,通婚是常事(拉十18-44;尼十三23-28)。 以西結常常提到猶大在被擄時期的屬靈光景。他在異象中被帶到耶路撒冷,在聖殿的內院裏看見一尊偶像,稱之為「惹動忌邪的」(結八1-6)。然後他又被帶到牆邊,奉命挖牆,直到發現密室,入內見4堵牆上畫滿爬行物和野獸,頗像畫有獅、牛和龍的巴比倫通道。有70名長老向偶像上香(結八11-13)。在殿的北門口,以西結看見婦女為搭模斯這位巴比倫的草木神哭泣,原來這是他一年一度的忌日(結八14、15)。最惡的罪是有25個人在拜日(結八16)。最後,以西結看見神在榮光照耀中升天而去(結十一23)。被擄獲釋猶大人被擄時,波斯王古列在主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古列在主前538年下詔,釋放猶大人回國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拉一1-4)。古列對被征服的臣民,比大多數統治者來得仁慈。有些人說,他厚待猶大人,是因為他看出猶太教和波斯宗教之間的相似。他這樣任由猶大人回國,很可能是要建立猶大省的力量,可以在波斯和埃及之間作為緩衝。另外,經濟因素也是考慮之一,復原的省不久就可以繳稅充裕波斯的國庫了。被擄和猶太教的前途被擄是以色列作為一個政治單位,以及稱為猶太教的宗教之間的分水嶺。國家生命壽終正寢,猶大人逐漸分散到古代世界各地,只能從宗教和傳統而非從一個國家去認同。逗留在巴勒斯坦的餘民,依序由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統治,除了馬加比在主前二世紀和一世紀的一段時期外,從來沒有獲得獨立。被擄正是給予人民的考驗,為了防止被異教環境同化,他們必須加強宗教和種族意識。於是,一個更屬靈的餘民應運而生,擺脫了地方性的限制和物質架構。在被擄期間,「以色列人」被通稱為「猶大人」,人民中開始了錫安的理想。先知說到猶大人被擄巴比倫,是因為猶大不肯接受他們的信息,堅持拜偶像和犯罪,結果招致的屬天報應和審判。人們如果甘心接受這種審判,到頭來會導向復興,神的愛會再度向以色列彰顯(賽五十四9、10;耶三十一3、6)。從如此的經驗中會萌生一個新的約(耶三十一31-34)。由於被擄,人們對律法和先知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於神的普世性和權能,也有了更進一步的體認。被擄作為主要歷史大事之一,奠定了期待彌賽亞降臨的希望。AustinH.Potts另參:「舊約年代學」;「被擄歸回時期」;「分散的猶太人」;「以色列史」;「猶太教」;「猶太人」。――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