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基甸」 基甸 Gideon(人名) 字義: 毀壞者 Destroyer,砍下者 Cutter-down,大能戰士 Great warrior 彙編: ‧撒下11:21;士7:1-23;來11:32以色列人的一個士師。又名耶路巴力,又稱耶路比設。曾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米甸人的轄制。 ―― 陳瑞庭 基甸(Gideon)以色列士師,瑪拿西支派亞比以謝族人約阿施的兒子。聖經對以色列12個士師的記述中,有關基甸的經文最多,其次是參孫。以基甸為中心的內文所述年代,較基督教時期大約早11個世紀。以色列遭米甸人壓制了7年,就呼求耶和華(士六6)。耶和華差遣先知告訴以色列人,他們之所以受苦皆因忘記專一事奉獨一真神。耶和華的使者臨到,語帶幽默,稱基甸為「大能的勇士」,然而,那時基甸卻因懼怕米甸人,而在酒醡那裏打麥子(第12節)。但耶和華讓基甸知道,祂的能力臨到他身上(14、16、34節),故此這樣稱呼他。基甸自知軟弱乏力,神卻委以重任,乃因基甸是成就神所託付拯救大工的理想器皿(參林前一27;林後十二10)。基甸的首要任務是拆毀父親敬拜巴力的祭壇,還要除掉旁邊巴力的女神亞舍拉(參賽四十二8)。基甸察覺眾人無意如此行動,遂與僕人夜間起來拆毀這些迦南人的偶像。翌日俄弗拉人為復仇跟基甸對峙,欲殺死他。不料約阿施竟為兒子基甸辯護,指出巴力若是神,就該為自己辯論。經此一事,人稱基甸為「耶路巴力」(意思是「讓巴力與他爭論」)(士六32)。然而,基甸信心並不堅定。他一再向神要求保證,但並沒有因而受神責難,耶和華滿有恩典和忍耐,在露水與羊毛一事上一一應允基甸的祈求(士六36-40)。接著,基甸知道並非人多就能確保勝利(參詩一一八8、9,一四七10;傳九11上)。況且,以色列的得救是藉著耶和華,這點毋庸置疑(士七2)。透過一個異常的淘汰方法,基甸的全軍由32,000減至300人(3-7節)。基甸奉命潛入敵營,在那裏,基甸和僕人普拉聽見一個米甸兵述說夢見以色列將大獲全勝(13、14節);基甸因而士氣益增。因這額外的鼓勵,基甸就敬拜耶和華(第15節;參六24)。基甸的軍隊兵分3隊,夜間駐守在米甸人營的四圍。基甸一示意,各人就吹角(用動物的角製造),打破手中的瓶,喊叫說:「耶和華和基甸的刀」(士七20),吶喊聲勢如排山倒海。米甸人驚慌亂竄,誤以為敵軍人數眾多,無法招架,遂橫越約但東遁。基甸大軍恃勢狂烈追剿,並從拿弗他利、夏瑣和瑪拿西全地聚集援兵,一直追趕敵人至約但河外。其後奉召助陣的以法蓮人擒殺了兩名米甸首領。以法蓮未獲召派與米甸人爭戰而大感憤怒,質問基甸,但基甸智慧地回答,平息了他們的怒氣(八1-3)。或許聖經描述並不照年代先後,經文記述了基甸等人追趕米甸人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疏割(在迦得境內)及毘努伊勒的東面近鄰(參創三十二22-32)的以色列人,惟恐米甸人會報復,故不允參戰支援。按當時的簡約公理來說,基甸向這些同胞惡言斥責,並無不當(士八7-9;參15-17節)。米甸人在死海以東的偏遠河谷加各大勝後,最終卻全軍覆沒。人們意欲立基甸為王一事,正好流露出他的高尚無私(士八22、23)。不過,基甸的確從戰利品中得了大量的財物(24-26節)。不幸地,基甸的一生晚節不保,因他竟用戰勝所得的黃金製造了一個以弗得,也許這是一襲仿製祭司服飾的衣裳,或是一尊豎立的偶像。這偶像迷惑百姓,他們在俄弗拉敬拜這以弗得(士八27)。撒母耳記下十一章21節中,基甸的別名由耶路巴力改為「耶路比設」(比設乃「羞辱」之意)。基甸既富有,便不再忠直,餘生盡享安逸。從他而出的亞比以謝族共有70個兒子,但第九章所述凶險的亞比米勒,卻是基甸與迦南城示劍的妾所生。基甸死後,以色列人又隨從諸巴力,以巴力比利土(立約之主)為他們的神。以色列人不單忘記耶和華他們的神,也不再記念「基甸向他們所施的恩惠」,不「厚待他的家」(士八35)。基甸是個謙卑的人,曾堅決依理申辯,拒作可保世代相傳的君主(士八23),因此得以在希伯來書中稱為信心之英雄,他倚靠神而非仗賴血氣,使耶和華得著榮耀(來十一32)。在以賽亞時代,「米甸的日子」便已成為藉神之手而非人力成就拯救大工的諺語(賽九4)。StuartD.Sacks另參:「士師記」。――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