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基遍」 基遍 Gibbon(地名) 字義: 屬於山 Belonging to a hill,小山 Little hill 彙編: ‧書11:19希米族都城,距耶路撒冷九十五里,相近有橄欖林與美泉,其中之一或即古之基遍大泉(撒下2:13)。 ―― 陳瑞庭 基遍(Gibeon)地方名稱。從約書亞時代至尼希米時期,舊約經常出現這城的名字。基遍顯然就是距耶路撒冷北面約5.5哩的吉卜;此說早於1838年經魯濱遜提出。從1956、57、59、60及62年多次發掘此地,發現了31個刻有基遍名字的瓶柄,令這說法看來毋庸置疑;不少地理及年代因素也支持這說法。基遍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在大衛、所羅門及耶利米的時代,可通往耶路撒冷,加上連接艾城的西南面,這些地理因素的配合,亦支持上述論據。此外,考古學顯示在吉卜多次遭受佔領的時間,與舊約所述的歷史資料相同。 聖經記載聖經首次提及基遍及基遍人,是在約書亞記九至十章,約為主前1200年。基遍人、基非拉人、比錄人和基列耶琳人得悉以色列人大敗耶利哥和艾城,於是定意與以色列人訂立和約。他們假充使者,穿上破衣舊鞋,帶著又乾又霉的餅,得以欺騙約書亞跟他們立約。騙局揭穿後,他們受到判刑,為全會眾「劈柴挑水」(書九21、23、27)。鄰近的耶路撒冷、希伯崙、耶末、拉吉和伊磯倫人聽見基遍與約書亞立約事敗,遂在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的率領下,聯合攻打基遍。基遍人隨即向約書亞求援,以色列人遂打發人從吉甲上去,追趕他們的敵人直到伯和崙下坡,在那裏天降冰雹,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當日日頭停在基遍之上(書十9-13)。除了基遍人外,沒有一城與以色列人言和(十一19),不久,基遍且成為便雅憫地業的一部分(十八25,二十一17)。大衛在位前,掃羅的士兵曾與大衛的侍從在基遍相遇,且竟然在「基遍池」旁進行戰鬥。雙方各有12名僕人,彼此都因刀刺而死(撒下二12-17)。其後雙方再次爭戰,這趟大衛的僕人得勝(二18-32)。不久,大衛的姪兒亞瑪撒,亦即押沙龍叛兵的統帥,在「基遍的大磐石」處遭約押襲擊(二十8),棄於大路上淌血而斃。大衛年間,因掃羅殺了基遍人,違反了基遍與以色列從前所立之約(二十一1-6),大衛把掃羅的子孫7人交在基遍人手裏,懸掛在山上以雪冤仇(二十1-9)。從前摩西在曠野所造之耶和華的帳幕及燔祭壇,在大衛年間,仍然屹立在基遍的高處(代上十六39,二十一29)。據列王紀上三章3-9節,所羅門就在基遍獻祭後作夢,並祈求神賜他智慧聰明來治理以色列(參代下一2-13)。耶和華第二次向所羅門顯現,也在基遍,神告訴所羅門他的禱告已蒙應允,且吩咐他要謹守遵行神的道(王上九2-9)。主前十世紀後半期,基遍是埃及法老示撒所攻奪的其中一個城。列王時期,大抵基遍依然是重鎮。耶利米時代,基遍出了一個先知,然而他所預言的並沒有應驗(耶二十八1-4)。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失陷後數月,以實瑪利叛變,殺了巴比倫的省長基大利及其兵丁,又擄走了忠心的猶太人,於是約哈難同著他的眾軍長要跟以實瑪利爭戰及奪回被擄之民。他們在基遍巨池旁與以實瑪利相遇,救回被擄的人,以實瑪利卻逃脫了(四十一11-16)。一些基遍人被擄至巴比倫,當中有些歸回(尼七25),還協助尼希米修築耶路撒冷城牆(三7、8)。後來約瑟夫記述塞斯提在主後66年在基遍安營,攻入耶路撒冷《猶太戰爭錄》2.515-516)。聖經所概述的年份由主前1200至445年,從考古學角度看,即由鐵器時代第一期,通過第二期,直達波斯時期,即鐵器時代第三期。由此推斷,應至少可以發掘到這段時期的遺物和古蹟。事實上,所佔據的時期是從主前3100年的青銅器早期直到羅馬時代初期。考古發現基遍在早青銅時代一期(主前3150-2850)已有人廣泛聚居,較之聖經所記述的還早。中青銅時代(主前2200-1550)及晚青銅時代(主前1550-1200)也有人居住,但期間仍存留的遺跡不多。到了早鐵時代起(主前1200-1100),基遍漸趨富庶,直至晚鐵時代(主前1000-586)仍舊繁盛。由主前六世紀末至主前一世紀,該地再次興旺,但至今所得有關該時期的資料甚少。除了一些事前預備工作外,在基遍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在普里查得率領下,於1956至62年連續5個夏季進行。部分出土的古物,具有重大意義。基遍大池聖經多次提及,現已鑑別出來。大池周長37呎,深82呎,呈圓柱狀,往下築有石階,石下至池底共79級,呈螺旋狀,可從地面通到80呎下的池子取水;大池設在城牆之內。地下通道圍城時,城內備有另一取水的途徑,地下通道共有93級石階下達一地底水塘,其中儲存的水是來自城底石層的噴泉。人們尋找水源,並掘出引水道讓泉水通往水塘。水若滿瀉,會溢流到一條渠道通至下面的村落。這是一項建造非凡的水利工程。地下通道深達80呎,全長167呎,牆邊開設小洞放置油燈。大概這就是「挑水的人」打水的地方(書九27)。銘刻和皇室印鑑據發掘所得,有61個瓶柄刻有古希伯來文字;其中31件全部或部分是有關基遍的。另外的80個瓶柄則刻印著lmlk等字,表示「皇帝御用」。舊約有些著名的人物如亞撒利雅、亞瑪利雅、哈拿尼雅、尼利亞,以及一些地名如希伯崙、梭哥和西弗,均在這些銘刻上出現。生產坊考古發現一個重要的工作坊,位於基遍池南北兩邊,當中設有無數榨酒器、酵桶和63個冷卻大酒瓶用的倉庫。整個地方逾1100平方碼,酒窖陷進石灰洞中,有些深達7呎,其上加有石蓋。據估計,瓶內可藏酒25,000加侖。羅馬時代,部分酒窖還用作陵墓,但到拜占庭年代及至現時,都一直作酒庫用。仔細察看,地窖成樽狀,平均7.2呎深,底部寬約6.6呎。窖口頂部平均周長2.2呎。酒瓶的容量是9.75加侖。在舊約時代,釀酒業對基遍的經濟極為重要。防衛建設基遍全地築有城牆,不同時期圍繞此城的兩堵顯著石壁已經出土。雖然屋牆、陶瓷和墓地等遺跡顯示在青銅時代早、中、晚期均有人於該地居住,但有關該段時期的城牆遺跡卻至今未見。發掘人員遂推算早期城牆建於主前十二世紀。較後期的則在主前十世紀築成,一直沿用到主前七世紀。牆壁平均厚約13呎。整座護城牆周長3,125呎。安葬之地基遍的墳地位於城西石墟之間。許多墓穴存留骸骨、陶器、打印的戒指和其他手工藝品。墓地面積大小不一,但大多呈圓柱狀,邊緣垂直到底,周長約3.7呎,深度由3.3呎至13呎不等。墳墓以一塊巨石或幾塊小石輥著,墳墓的密室則開啟一邊。JohnA.Thompson另參:「吉罷珥」;「征服迦南」。――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