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敘利亞

 

{\Section:TopicID=2757}敘利亞 Syrian(地名)

字義:    高地 The highland,被高舉 Exalted

彙編:    ‧太4:24古名亦作亞蘭,亞西亞西部的一區域,沿地中海東岸而深入內地,在巴勒斯坦本境之北部而遇於東北,其境界則北至基利家,東抵伯拉河及敘利亞沙漠,南接巴勒斯坦,西臨地中海,初為國,羅馬改為省。

―― 陳瑞庭

 

敘利亞(Syria)七十士譯本曾使用這詞,一些英文譯本也有採用,是指亞蘭。地理直至羅馬時代,敘利亞才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今天的敘利亞和黎巴嫩之地,大概就是昔日敘利亞人(亞蘭人)佔據的地方。亞蘭人(敘利亞人)組成了許多小國,例如大馬色、比阿迪尼、亞赫、比提古斯、赫提納、亞迪(薩馬爾)、哈馬、瑣巴、陀伯、瑪迦、伯利合及其他。這些地區包括一些重要的山脈。西面坐臥著高聳的黎巴嫩及其山脈。在此之間,約但河上流部分及利達尼河向南而流,北面的奧朗底河則朝北流,在西北面有阿馬努斯山脈。位於最南面的是賈比德魯茲,它是一個大火山口。雖然在巴爾米拉的北面及西南面有一些較高的地方,但沒有其他的高山峻嶺出現。在大馬色鄰近,有一片受巴拉達河所滋潤的綠洲;巴拉達河是源自逆向利巴嫩山脈的。此外,還有一些小河在城的東面及北面。在東面有幼發拉底河,它多個世紀以來都是作灌溉用途;有數個較小的亞蘭王國曾在這河及其支流的附近區域立國。整個地區在南面被沙漠包圍,這沙漠是與亞拉伯沙漠接連;在河流流經之地,多個世紀以來都有耕種農作物。亞蘭人的歷史根據創世記十章2223節所列出的多國名字,亞蘭人是閃族之一,是閃的後代。至於在創世記二十二章2021節中的另一個家譜,亞蘭是屬於拿鶴的後人。根據阿摩司書九章7節,亞蘭人(敘利亞人)是由吉珥而來,吉珥是與以賽亞書二十二章6節的以攔有關。亞蘭人被逐至吉珥(王下十六9;摩一5),可能暗示他們是歸回原地。雖然如此,這民族的準確發源地已不能從古代的資料中稽查。當他們清楚地在歷史中出現,他們是在幼發拉底河中部附近定居,由該處向東、西及北部擴散。根據聖經對族長們的記載,在主前2000年的初期,亞蘭人是在米所波大米的上游部分定居的。彼土利及拉班都是亞蘭人(創二十五20,二十八1-7);彼土利的家在巴旦亞蘭(創二十五20)。何西阿先知在回想從前時,指出雅各逃往「亞蘭地」(何十二12)或「亞蘭拿哈連河」(亞蘭的兩條河),它在米所波大米的北部,位於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之間。有趣的是,約在主前1200年的士師時代,第一位入侵且欺壓以色列的人,正是來自亞蘭拿哈速的古珊利薩田(士三810)。雅各和拉班以堆石為立約的證據(創三十一47),那石堆的希伯來文稱為迦累得(希伯來文是Galeed,英文是Gilead),而聖經把亞蘭文的同等名稱加「伊迦爾撒哈杜他」(Jegarsahadutha)。在申命記二十六章5節中的信仰聲明中,每一個呈獻初熟土產的以色列人都承認:「我祖(很可能是指雅各)原是一個將亡的亞蘭人。」亞蘭這名稱,早於主前2200年,在亞甲納蘭辛的文獻中已出現。從一份在底格里斯河下游的城市德含發掘出的一份約主前2000年的文獻中,亞蘭常用作人名。亞蘭這人名,也在馬里文獻(主前十八世紀)、阿拉拉赫坭版(主前十七世紀)及烏加列文獻(主前十四世紀)中出現。這名稱也曾在亞門諾斐斯三世(約主前1403-1364)的一份地理名單上,及在每納他時(約主前1220)的一份埃及前線報告中出現。但上述的參考文獻,沒有一份詳細的資料。在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的時代(約主前1116-1076)的重要文件中提到「阿拉目馬亞」。明顯地,「阿拉」就是亞蘭人。若是如此,主前十四世紀初,波斯灣地區早已有人認識Ahlame。由於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的承繼人亞述比卡拉,均使用亞拉及亞蘭人這兩個名字,所以在運用這名稱上是有差別的。或許他們是有關係的遊牧民族。或許早期最佳的證據,見於提革拉毘列色一世時期。他在第四年的歷史記述中(主前1112),提及在幼發拉底河中游與阿拉目馬亞的一場戰役,及在比什里山區掠奪了6個亞蘭人村落。亞蘭人不斷對抗多次入侵他們地區的亞述人。很明顯,當時亞蘭人是住在幼發拉底河大彎的東南面。他們是在利巴嫩山地區達莫的境內,幼發拉底河以南至蘇圖地方的阿納,南達拉皮古,離巴比倫不遠。他們甚至侵入亞述境內,其中一位亞蘭人甚至奪取了巴比倫的王位。在主前二千年代的末期,及在主前一千年代的初期(即主前1000前後),有一組亞蘭的小國出現──比阿迪尼(摩一5的伯伊甸)、比巴欣(首都是歌散,王下十七6),在哈布爾河下游的有比哈盧,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有萊克、欣登及薩胡。在北米所波大米北部有比澤馬尼,而比阿穆卡尼、比達古利及比亞堅則出現在幼發拉底河的下游。從聖經歷史,可見在米所波大米北部的亞蘭人較為重要。其中還有兩個是對以色列百姓尤為重要的國家──在大衛時代的瑣巴的亞蘭及所羅門時代的大馬色的亞蘭。約主前1100年。亞蘭部族已分佈在敘利亞各處,並擴散至外約但的北部,在那裏他們常與以色列人發生衝突。在敘利亞的西南面,鎖巴王國成為了幾個細小亞蘭國的核心,稱為「鎖巴諸王」(撒上十四47)。諸王中著名的領袖是利合的兒子哈大底謝(撒下八3)。哈大底謝似乎與北方的鎖巴匯集成一個小國(伯利合)。在他的輝煌時期,哈大底謝收納了幾個附庸國,例如大馬色、瑪迦和陀伯(撒下十6)。雖然他在亞捫有一些影響力(撒下十6),但卻不能奪取北面的哈馬(撒下八910)。以色列王大衛在主前1000年初期,與哈大底謝作戰,大衛王戰勝了亞蘭人及亞捫人的軍隊(撒下十6-8;代上十九6-8)。後來,以色列人在希蘭再次獲勝(撒下十1516;代上十九16-19)。最後,大衛王的軍隊深入敘利亞中部,以至他能掠取了大批戰利品(撒下八34;代上十八34)。雖然鎖巴聯盟結束,亞蘭的勢力並沒有消滅。亞蘭的大馬色取代了亞蘭的鎖巴,成為了以色列東北邊境的主要勢力。這王國是在所羅門王末期,由以利亞大的兒子利遜所建立。他逃離瑣巴王哈大底謝,並成為一群人的頭目,且佔據了大馬色。他成為所羅門的敵人(王上十一23-25)。在主前八、九世紀期間,亞蘭的大馬色成了在敘利亞境內最主要的亞蘭國,直至最後給亞述所滅。以色列與猶大所發生的事情,對大馬色有某程度的影響。所羅門王死後,早期的聯合王國分裂為猶大和以色列,在這兩個小國間便產生緊張的局面。以色列的巴沙王與猶大王亞撒在主前890880年爆發戰爭。大馬色便伺機漁利。亞撒利誘希旬的孫子、他伯利們的兒子便哈達支持他。他伯利們曾與猶大王亞撒之父亞比央聯盟。後來大馬色的便哈達與以色列的巴沙聯盟,猶大與便哈達也簽署了一項軍事聯盟(王上十五20),這引發了一場戰爭。便哈達從以色列中奪取了東加利利的地方,「以雲、但、亞伯伯瑪迦、基尼烈全境、拿弗他利全境。」顯然,大馬色的亞蘭人和他們的首領便哈達已控制著以色列。外約但的土地曾多次易手。以色列王暗利的繼承者亞哈、亞哈謝、約蘭、耶戶、約哈斯和約阿施與大馬色有過多次衝突。亞哈與便哈達及他的32個聯盟作戰,他們圍困撒瑪利亞(王上二十1-21),但被以色列人擊敗。便哈達第二次進攻以色列,到達亞弗城,但再次戰敗和被俘(王上二十23-30)。他必須容許以色列人在大馬色的街市上進行貿易(王上二十34),作為得釋放的條件。在大馬色與以色列簽署和約後3年,雙方再度有敵意,並引發戰爭,在基列的拉末的戰場上,亞哈王陣亡了(王上二十二1-38)。

在外敵入侵年間,大馬色與以色列似乎停止了彼此私下的爭戰,而組成聯盟以對抗由撒縵以色三世(主前859-825)所領導的亞述軍入侵。在奧朗底河打了一場不分勝負的「夸夸」戰役,使亞述在5年間無法再度侵略。由於亞述國的經濟弱勢使以色列和大馬色之間有機會第三次作戰。哈薛取代便哈達(王下八7-15),並與亞哈的兒子約蘭在基列的拉末進行戰爭(王下八25-29)。如此,西方的反亞述同盟便告結束。主前841838年,撒縵以色三世擊敗亞蘭的大馬色,破壞農田及果園,並且南下靠近加利利。接著,他佔領了以色列在約但河東的領土(王下十3233)。在約哈斯作王時,他甚至攻擊以色列的西部,直達猶大的邊境(王下十三722),猶大被迫繳納很多貢物(王下十二1718)。亞蘭人在基列行了很多惡事(摩一3-5)。亞述王亞大得尼拉力三世登位,並於主前805802年間再次進攻敘利亞的亞蘭人時,以色列人脫離亞蘭的手,免受其進一步的攻擊;他的進攻主要是針對大馬色。這位亞述王,就是列王紀下十三章5節提及的以色列的「拯救者」。由於不再受亞蘭人的欺壓,以色列王約阿施才能取回他父親約哈斯所失去外約但的土地(王下十三2425)。耶羅波安二世(主前793-753)的成就更大,他使約但河外的土地得到解放,又把以色列的領土伸展至哈馬(王下十四2528)。雖然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臣僕利汛吞併了外約但南至基列的拉末,並且到達紅海的以拉他(王下十六6),甚至威脅猶大;但亞蘭到了已接近瓦解的地步。猶大王亞哈斯請求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幫助;他立即回應,並於主前733732年擊潰亞蘭的大馬色(王下十六9),並把她分為若干個省份。猶大的先知也曾論及對亞蘭的大馬色所受到的審判(賽十七1-3;耶四十九23-27;摩一3-5)。亞蘭眾王國滅亡後的敘利亞亞蘭的大馬色於主前733-732年亡國後,整個區域的政治形勢都起了變化。在接著的數個世紀及在信徒時期,這地方相繼由多個大國統治,獨立的亞蘭小國蕩然無存。當亞述於主前612609年傾覆,這地區則由巴比倫統治,但只維持了一段頗短的時間。當波斯王古列興起,敘利亞地區很快被波斯軍隊所佔據。耶路撒冷、小亞細亞及埃及,都同時被波斯帝國所吞併。波斯人把他們的領土分為一系列的大省,稱為Satrapies(總督就是王國的保護者)。每一個大省會被分為較小的地區,並且委任省長以管轄大小省份。所以,大利烏一世(主前521-486)時,共有23個大省。不過,省份的劃分不時修改。大部分敘利亞地區,與耶路撒冷地區都屬於「河西」的大省(拉四11,五6,六6)。那時,多個古代的亞蘭國已合為較大區域,並且在政治及文化方面,受新的政體所吸納。另一個影響著這區的政治轉變,是在馬其頓的腓力於主前360年興起時出現的。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主前336-323)鞏固了希臘在亞西亞西部及遠至印度邊界的勢力。他在主前323年,正值33歲時身亡。他死後,亞西亞西部的控制權便轉交至亞歷山大的多位將軍。經過一段安頓時期,西流基一世(主前312-280)控制了小亞細亞、敘利亞、米所波大米,及東至印度的邊界。敘利亞從此便受希臘化的統治者影響;西流基並且於安提阿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在西方羅馬的勢力漸次崛起,並且覬覦東面的土地。龐培將軍擊敗本都的年輕皇帝米特拉底斯,並繼續擊敗西流基王國的殘餘勢力。主前64年,敘利亞的西部成為羅馬的省份。最後,龐培入侵耶路撒冷,並於主前63年使耶路撒冷納入羅馬的管治之下。在此前數年,因著羅馬政府定立的政策,使大馬色成為獨立的拿巴提王國(主前85)的首都,由亞哩達王三世治理。羅馬佔領了敘利亞後,大馬色便由拿巴提人的總督管理。保羅信主的時期,大馬色有大量的猶太人及基督徒團體居住(徒九2,二十二561011,二十六12)。保羅藉著筐子從城牆上縋下,以逃避猶太人對他的殺害時(徒九23-25),大馬色城是由拿巴提王亞哩達之下的一位總督管治的(林後十一32)。大馬色的猶太人,不過是敘利亞中眾多猶大群體之一。其後,羅馬皇帝他雅努(主後98-117)把大馬色併入羅馬的敘利亞省內。羅馬的敘利亞省包括小亞細亞東南角一處稱為基利家的狹長地帶。北面的邊界伸展至幼發拉底河。接著,邊地向南推展,至大馬色的東面並在至死海的中途,向西至地中海。敘利亞的西界是地中海,且向北至亞歷山大勒塔灣,並在那兒轉往西面。敘利亞省和基利家省(徒十五2341;加一21)是由巡撫統治的,他並且管理一支強大的軍團。其中一位名叫居里扭,在該撒亞古士督下令作報名上冊時,管理敘利亞。約瑟和馬利亞就是因著這報名上冊返回伯利恆,並在那兒生下耶穌(路二2)。在以後的世紀,大馬色人當中,不少歸信了基督教,基督徒也遍佈在羅馬的敘利亞省中。這使古代的敘利亞教會得以興起,並且存留至今。這教會留下大量以亞蘭文(敘利亞文)寫作的基督教文學作品。古代的亞蘭文,雖採用改良了的字母,但仍繼續沿用至今。在君士坦丁作王(主後323-337)時,另一重要的政治改變發生於亞西亞的西面。在他統治的末期,他把首都建立在博斯弗魯斯,即古代希臘城市拜占庭,並把她易名為「君士坦丁堡」(主後330-334)。在君士坦丁堡被建立後的那一代,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分成兩個國家,以後再沒有統一。結果,東羅馬帝國得以奇妙的出現,她經過許多災難,且在不少國家滅亡後,仍能存留。這拜占庭帝國使基督教教會在東方得以生存;這敘利亞教會也成為東方教會的一部分。直至七世紀,伊斯蘭興起,雖然這些教會並沒有完全滅亡,卻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說亞蘭話的群眾雖然分散了,但仍留存在敘利亞各處。透過現代考古學的工作,不少基督教教會的遺跡已發掘出來。語言和文化亞蘭文是亞蘭人的語言,不少有關的銘刻已經發掘出來。亞蘭文經以色列人使用,以至成為近東外交及行政上的國際語言。在波斯時期,亞蘭語是從埃及至印度的通用語,在耶穌時期的耶路撒冷更廣泛應用。聖經中「大利大,古米」(可五41)及「主必再來」(林前十六22)的原文,都是取自亞蘭文。從不少地點的發掘結果,使我們對亞蘭的建築、雕刻、陶器及其他藝術都有較多的瞭解。亞蘭人信奉多神的宗教信仰,百姓崇拜很多外邦的神靈。亞蘭人的主要神祇是古代西閃族的暴風雨神哈特。在猶大王亞哈斯時,一座仿照大馬色宗派模式建造的祭壇立在殿內,耶路撒冷的百姓被迫接受大馬色的宗教(王下十六10-13)。當亞述王撒珥根把亞蘭人遷至撒瑪利亞,亞蘭人便把他們外族的宗教一併帶去(王下十七24-34)。雖然在以後的多個世紀,亞蘭眾小國都消失了,但亞蘭文依然存留。亞蘭和敘利亞的基督徒,留下了大量的文學、歷史、神學、註釋、論文及翻譯遺產。它們都被小心保存於古代修院的圖書館中,尤其是在北敘利亞、北伊拉克及南土耳其的修院中。JohnA.Thompson――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