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教育

 

教育(Education)猶太教育的原意,在於教導兒童認識神,瞭解他們與神的特殊關係,訓練他們服侍神,教育他們「成聖」。以後的猶太教育包括了品德發展和神的子民的歷史(特別著重祂的拯救作為)。透過如此的教育,猶太人知道了摩西律法和他們自己的歷史,在外國強權壓迫之下,仍能保持民族的尊嚴。直至近代,他們重新復國(1948)。

家庭教育教育得到重視,是由於兒童在猶太家庭中的重要性。兒女是神的賞賜和最大的喜樂(詩一二七3-5)。孩子懂得說話後,約在3歲時,就開始家庭教育。父母帶領孩子禱告和唱詩,兒童就像今天的孩子學兒歌一般仿效背誦。在家裏,兒童對一些宗教事物和象徵逐漸熟悉。家人鼓勵他們詢問逾越節禮儀的意義(出十二26),在整個希伯來歷史中,逾越節表明了神的能力在人類生活裏的意義和重要性,一向是基要的教訓。兒童對於所見之物好發問問題,無論是聖物、飾物、用於會幕或聖殿崇拜的衣著,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的世俗事物,總要問個究竟。父母在教育上的責任清楚不過。父親負責教導兒子有關宗教和希伯來人民的知識。他必須教授兒子一門手藝,通常是他自己所從事的;猶太人有一句諺語:「不授子業,縱子成賊」,反映教授專門技術的重要。父親其他的責任,還包括給兒子求覓妻子,教他游泳等。拉比認為婦女不可學律法,因為她們「心情浮躁」。聖經裏,具影響力的婦女計有底波拉(士四至五)、雅億(士四18-24)、提哥亞婦人(撒下十四2-20)、亞比拉的聰明的婦人(撒下二十16-22)、羅以、友尼基和百基拉等(徒十八2;羅十六3;林前十六19;提後一5)。猶太人母親在兒童教育上,特別在幼年時期,擔當著相當重要的責任。母親雖然要協助教導兒子,但主要的責任在於訓練女兒。女兒既不如兒子那樣得到重視,那就只能在家中接受教育。母親要負責將女兒訓練為成功的持家婦女,使之成為柔順、勤勞,和賢淑的妻子。女孩要學習烹飪、紡紗、編織、染布、照料孩子和管理奴僕。她們還要學習磨穀,協助收割。有時候她們也要看管葡萄園。如果家中沒有兄弟,還要幫助照料牲畜。女孩可以學習音樂和舞蹈,並需培養良好的行為舉止和高尚的道德標準。她們學習讀書識字,有一些還學習寫作和計算重量及大小。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女孩可以私下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師的高等教育。甚至在教育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的時候,最富有的人家,特別是皇室兒童,仍可以按照其他近東人民的傳統,由家庭教師來教導。宗教教育兒童在幼年時,隨父母參加宗教活動。每逢大節日,他們可以聽到人們講述猶太歷史上曾發生的大事。務農為生的猶太人相信農業知識由神啟示而來,耕耘土地是人類的基本責任。他們像其他近東民族一樣,認為土地為神所有,他們只是佃戶而已。收成不佳,是由於神不降雨;但只有因為人們犯罪,神才如此行。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都隨著收割時候慶祝。在整個聖經時代,這些節日一直和耕種的季節息息相關。這些時日均是教育兒童的良好時機。他們曉得,逾越節是紀念他們的祖先得贖,脫離埃及為奴之地。五旬節時,猶太人不會忘記神如何在西乃山將律法賜給摩西。為慶祝住棚節,他們會用樹枝搭建成綠棚,提醒猶太人昔日他們進入應許地前,跋涉似乎茫無盡頭的艱辛路程期間,神如何信守祂的應許。在3大節期中,逾越節是跟收割最沒有直接關係的,但這節期的儀式卻是最好的教材。節後緊接著的是為時7天的無酵餅筵席(利二十三6),隨之開始4月份麥子的收割(以色列人出埃及就是在這個時候)。在舉行逾越節儀式時,祭司會取初熟的莊稼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利二十三9-11)。在這以前,人們隨意選一塊麥田,將最好的麥子捆一束,立在那裏。到次日傍晚,有3名男子帶著鐮刀和籃子下田收割這些特別預備好的麥捆。這時有許多人圍觀儀式的進行,當中包括兒童在內,收割的人會向觀眾發問幾個傳統問題。孩子們年復一年觀看禮儀,聽人發問及回答。收割了的麥子會拿到殿院打穀去糠。然後取出一些與油及香混和,作為祭品。剩下來的則送交祭司。正規教育聖經時代的猶太教育內容,包括汲取耳熟能詳的律法知識,研習猶太民族史,並學習閱讀、寫作和一些算術。有時還會附加一些課題,例如學習某些草木的醫療價值(參王上四33)。教師從摩西時代以來,將有關神的知識教導人民,是祭司的職責之一。利未人身為會堂的人,亦需同時擔任教導的角色(參申三十三10;代下三十五3)。在被擄前,先知充當教師,將歷史遺訓傳授人民,並且對社會的不公不義加以批評。他們的責任,就是為當代的社會解明律法。到主前四世紀,先知作為教師的職分,傳給了文士,以及經過選立作為教師的人。基督降生前幾個世紀,文士不但要抄寫和保存著書寫作的傳統,也要學習和解釋律法。文士又稱為教法師(路五17)、律法師(太二十二35),和拉比(太二十三8)。所有的高等教育全掌握在他們手上,他們於是建立了那繁複的教訓規範,稱為「古人的遺傳」(太十五2-6)。文士雖然需要利用餘暇好作學術研究,但他們並不輕視工人。事實上,他們大多數在需要時,也會從事一門行業,以維持生活。在基督時代,文士雖然頗有影響力(太二十三1-2),但他們無疑會發現,他們的話並不經常有人聽從,就如從前的先知一樣。對當代的生活及道德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士,均強烈敵視耶穌(可二6)和早期教會(徒四5,六12)。在新約時代,整個社會都有意建立和維持小學教育。對於貧窮人家的子弟和孤兒,社會也有責任給予教育資助。猶太人一向極敬重祭司、先知和文士,加上猶太人非常看重教育,因此教師也極受人尊崇。神所賜的律法是何等重要,負責闡釋律法的神的僕人因此也是社會中最重要的人。當上教師,終生受到尊崇,難怪成為人人羨慕且最有意義的職業。人們期望教師除了顯示學術內涵外,還要流露卓越的品格。他們要阻止兒童接觸任何有害的事物,不可偏愛或嫌惡某個孩子。對於有罪的,不可用語言威嚇,乃是要指出其是非與害處。教師要向孩子們信守諾言,免得他們聽慣了食言和謊話。教師應該心平氣和,決不可煩躁,或不求甚解,要常作準備,再加解釋。常言道:待孩子要像待小牛,負擔隨日而增。過分嚴厲的教師會遭罷免。教師切不可和學生過分友好,諸如在他們面前開玩笑、吃喝等,以免損害自己為師的尊嚴。教材啟蒙教育包括學習聆聽和念誦律法,以及研讀經文。律法的內容包括3個主要範圍:禮儀、民事和刑事。學生務必好好掌握,以準備像大人一樣負起守法的義務。

聖經載有不同種類的著作,除了讓學生閱讀、書寫、計算以外,也有提供學習宗教、歷史、律法、道德和禮儀的素材。他們使用詩篇、箴言和傳道書為教學材料,又研習偉大的文學作品和律法。死海經卷顯示,在新約時代仍然有人說希伯來古語。一般講亞蘭語或希臘語的學生,在學習舊約希伯來文時不免感到困難。希伯來文在書寫時缺少母音,學習時益加困難。他們只好將原文的子音和文字結合,一併強記。由於古代希伯來人公認是近東最優秀的音樂家和歌唱家,所以他們歌唱和演奏笛子及豎琴等基本技巧,相信就是在家中練習而來。以後,雖然在殿中充當樂師和歌手的人一定受過正式教導,但音樂似乎還不能成為猶大男孩正規教育的一部分。希伯來聖歌雖然從不存有甚麼音樂形式,但聖殿歌唱家對於迦南人中間所知的音樂理論,幾乎定必熟悉。〔從烏加列(即拉斯珊拉)出土的黏土,記載了一首民謠和一首聖詩的樂譜,是用時間久遠無法鑑定的奇特樂符刻成的。這件約在主前1800年的迦南文獻,被稱為「世上最古老的音樂」。〕在被擄時期,為了保存希伯來文化的特色,人們竭力記錄和保留古老的習俗和禮儀。被擄的人深知在異國文化中生活,保存自己的民族遺產是非常重要。在被擄期間建立的會堂,成為追求信仰和祈禱之地,自然變成教導猶太信仰的中心所在。以前耶路撒冷的殿是獻祭的唯一地方。當時儀式既不可能在巴比倫進行,會堂對於崇拜和教導自然益形重要。除了純粹在宗教方面,猶太人在被擄之地的生活也帶來根本的變化。猶太被擄之民接觸了巴比倫比較完備的文化,使其教育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巴比倫法典內容精確,對生活各方面均有顧及。巴比倫的學校和圖書館已經建立了好幾個世紀。米所波大米在醫藥、天文、數學、建築和工程等方面的知識,遠比猶太人優越。如此的學術環境中,猶太文學得到新的啟示;以西結書和但以理書也就在這時期出現。在後被擄時期,教學主要著重箴言、次經的《傳道經》及《所羅門智慧書》。猶太人從這些經典領略到美好生活的實際操練。文士指出,智慧從神而來,凡是順服誡命的人會將喜樂與榮耀帶給他人。主前六世紀波斯統治時期,猶太人聽從勸言,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主前332年後,亞歷山大大帝擊敗波斯王大利烏後,極力使戰敗的人民希利尼化。希臘文隨著希臘宗教、政治程序和教育方法一併引入。在多利買王朝(統治埃及的馬其頓家族)和西流基王朝(敘利亞王朝)時代,希利尼化繼續流傳。在異族統治的同時,猶太的祭司職分在猶大省的政治事務中漸次得勢。某些猶太統治者的審美學可看到希臘的影響。雖然猶大的教育沒有涉及希臘的哲學和運動,在希利尼時代的猶太宗教和道德水準仍顯著下降。有些猶太人渴望藉著吸收希臘文化,從而在異族名師那裏增進知識。有些人則不惜奮力維護自己的猶太遺產。在羅馬時期,忠心的猶太人無時無刻都蔑視外邦影響。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從記誦律法開始發展,強調強記的重要。兒童從懂得說話開始就學習記憶,務求將全文背得一字不差。字母經過書寫練習可以幫助記憶。學生用準確整齊的書法,將成文律法抄了又抄。任何抄寫有絲毫錯誤,可能誤導學習的人,而釀成嚴重的後果。此外,他們相信大聲朗誦有助加強記憶。為協助學習,老師要給每一個男孩子挑選一句經節,以他們名字的首個字母開始,最後一個字母結束。學生一旦曉得背誦,就可以得到一個書卷,上面寫著申命記六章4節的話:「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在後被擄時期,他們每天早晚要將這節經句,連同讚美詩、創世的故事、利未記所載律法的主要部分一起背誦一遍。教學也有採用箴言或比喻,耶穌其後也常使用這手法(可四1-2)。公開教授知識,曾在「問與答」時期出現(耶穌在12歲時在聖殿聽道就是一例,路二46-47)。在基督紀元初期的教育情況如何,沒有多少資料可循。我們只知道耶穌曾讀經解經,憑淵博的知識跟殿裏的學者討論神學。他或許曾在家中學習,像那時代的男孩一樣接受基礎教育。管教管教往往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對古代希伯來人同樣不可或缺。在賞懲制度裏,體罰極為普通。為了教導子民,懲罰正是神的愛護和關切的外在表記(詩九十四8-13),只是猶太人總是學不會功課(耶五3;摩四6-13)。男孩子要像馬一樣「奔馳」,「不加馴服的馬不聽驅使,不受約束的兒子難免放任不羈」(《傳道經》三十8)。成人教育文士以斯拉從巴比倫帶回一卷律法書,利用它來教導利未人和百姓。這些材料加上箴言書,以及被擄前及被擄期間的文獻,成為猶太教育的基本教材。到後被擄時期,祭司周遊各城鎮,利用安息日往會堂,或在人們往市集的日子到廣場演說。有些人可以跟眾長老論道,來增加知識(參結八1)。對於那些有志繼續求學的人,可進而追隨文士學習。文士是猶太一個教派的領袖,稱為法利賽人,以斯拉的精神經他們發展,成為守什一奉獻、潔淨禮儀和會堂崇拜等嚴謹的規條。年輕的大數人掃羅,曾在名拉比迦瑪列門下受業(徒二十二3)。那時候的課程,除了深入研習既成文的和口傳的神學律法外,還包括學習猶太文化裏的儀式和禮儀。

學校建築在新約時代,有些學校是在特別的建築物內開辦,有些則在教師自己的家中設立,但大多數學校都附屬於會堂。當設計一幢獨立建築時,都盡量避免建立於人口擁擠的地區,如在大城鎮,尤其是該城給河流一分為二時,他們總會興建兩所學校。學校在白天最熱的時候(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不上課,7月和8月每天只上課4小時。每班人數預算為25人,滿40名學生則需教師和助教各一,增至50名學生時,則需兩位教師。男孩子在學校,都是坐在老師腳前學習聖經。學校因此成為「書舍」。四周文化薰陶下的教育希伯來著重神學教育,跟希臘和羅馬的教育目標形成強烈對比。當然,那些社會也關注到發展獨特的品格。在斯巴達,教學訓練旨在將青年發展成以國家利益為己任的鬥士。透過去除奢侈浮華的觀念,有系統地以體育活動操練身心,可以達到人格發展的目的。求生技術激勵學生發揮智謀和進取精神。為了使婦女養成強健的體格,女孩子也要接受這樣的教育。雅典人視教育為人生要務。由於文化的承傳可以使男孩子成為健全的公民,凡是文學、音樂、倫理和禮儀、數學和體操(建立健康的體魄)都必須學習。在理想上,教育是一種高尚的追求、心智的訓練,也是每一個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實際上,只有少部分貴族階級才能享有。謀生餬口,這種生活方式,是受過教育的人不屑為之,且認為那只管用於奴隸。婦女並不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小學教師的地位較低下。羅馬的教育在於為男孩預備身心,好從事耕種、作戰,或任何國家所需的任務,教育是家庭的責任,男孩首先受教於母親,然後受教於父親。學習的內容包括閱讀、寫作、算術、語文結構和論辯技巧,有些時候,由私人家庭教師傳授。學校建成以後,似乎變成由薪水微薄的教師所經營的吵嚷活動場所。女孩則在家中學習持家之道。至於埃及男孩,則上「書舍」學習閱讀和初級算術。在蒲草紙上學寫象形文字是最困難的功課。埃及男孩像別國文化的學生一般,也會受到體罰。埃及教師認為「男孩子的耳朵長在背後」,一經認罪,便受責打。猶太人的識字水平多少世紀以來,猶太人的識字水平很難確定,但從一些個別例子可略見一二。約書亞記描述每支派要各選3個人,按照各支派應得的迦南地業,劃明地勢,寫在冊上(書十八48-9)。以後,基甸捉了一名少年,命他將城中重要人物列出(士八14)。自從鼓勵以色列人書寫以來,下筆為文可能已是一種普遍技巧(申六9,二十七2-8)。簡單的數學名詞可能已經寫成,以供學生學習,有跡象顯示,他們已熟知圓形的半徑和周長的關係(代下四2,圓周概念)。草寫稿本的發展,表示至少在主前八世紀,人們已廣泛寫作。值得注意的是,從會堂事工可以由會眾中任何10名男子來分擔一事,可以推測在任何會堂,均有超過10個人具有履行此義務的知識能力。主前一世紀,惟恐希臘文化影響日益強大,以及猶太教面臨威脅,那時有明令規定,每個猶太男童務必上小學就讀。由於這制度可能早已存在,該法令只對於所有年滿1617歲的男性青年才有約束力。其理由無疑使人民具備知識和恪守律法,這對於猶太遺產的承傳亦極為重要。一般認為迦馬拉之子約書亞(大祭司,主後63-65)是普及教育之父。他嚴令在村鎮設立學校,凡年齡為6歲或7歲的男童都必須入學。凡城鎮聚居了10個猶太人家庭,社區就有責任在該處設校,並且維持一位教師。作父親的要負責監督兒子上學。一個家庭如果住在一個隔離的地區,則有一名教師經常和這家人同住。文士雖然不直接收學費,但教師的酬勞則由家庭負責,或由社區稅收支付。不過,以普及教育為目標的效果究竟如何,卻難以知道。HazelW.Perkin――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