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陶器

 

陶器(Pottery)引言聖經經常提及窯匠及其工作。有代表性的經文如下:「耶和華說:以色列家啊,我待你們,豈不能照這窯匠弄泥嗎?以色列家啊,泥在窯匠的手中怎樣,你們在我的手中也怎樣」(耶十八6);「求你記念──製造我如摶泥一般,你還要使我歸於塵土嗎?」(伯十9)「耶和華啊……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賽六十四8)。在創世的故事裏,神給描繪成一個窯匠,祂用地上的塵土來造人(創二7)。保羅(羅九2021)用了以賽亞書四十五章9節有關窯匠的例證,來支持神有絕對主權去揀選以色列人的論點:「泥土豈可對摶弄他的說:你作甚麼呢?所作的物豈可說:你沒有手呢?」耶利米生動地預言耶路撒冷的被毀,他打碎了窯匠的瓦器,以致瓦器不能再回復原狀(耶十九11)。耶路撒冷被毀的時候,猶太人在神眼中雖然寶貴,但卻被「算為窯匠手所作的瓦瓶」(哀四2)──這句子指出他們作為人的脆弱,很容易被破碎和毀滅。一個破爛的瓦器在古時被看為完全無用,碎片會被掃至一角落或拋出窗外,然後再造一個新的。造陶器的技術很普遍,陶器也可用低廉的價錢購買。人們搬家的時候,通常不會把瓦器搬往新居,因為製造或購買新的瓦器比搬運更加容易,尤其是較大的瓦器。然而,碎片也並非完全無用的,約伯就曾用瓦片刮去傷口所流出來的膿(伯二8)。在較後的時期,瓦片給用來書寫,稱為「瓦片文」。詩人說他的精力枯竭,如瓦片一樣(詩二十二15),意思是像經過風乾和火燒的瓦器,已缺乏了水分。聖經形容信仰多神和敬拜偶像的列邦,好像窯匠的瓦器,被義人摔碎在地上(詩二9;啟二27)。歷史和發展最初的陶器是用手做的,先把陶土塑成所需的形狀,然後放在太陽下曬乾。我們並沒有一些描述古代窯匠的工作或其社會地位的記載,但埃及王宮和墓穴的牆上卻有許多圖畫,描繪窯匠工作時的情況。若仔細研究其上的描述,我們可得到不少資料。最初的窯匠可能是女性,她們因需要用瓦器來預備食物,於是便動手製造,男人則負責出外找尋食物。這種模式似乎今天仍可見於非洲、亞拿多利亞、庫爾德斯坦和美國的西南部。後來,製作陶器成為一種專業,在大村落裏,顯然是由某些人負責製造,並且常常是由一些到處周遊的製陶工人來製造,他們由村過村,為有需要的人製造瓦器,造完了又到別的地方去。製作瓦器由家庭主婦的附帶工業轉而為專業,全因為轆轤的發明。有了轆轤,製作瓦器的速度提高了,這工藝便變成工業化,後來更成為男性的專業,不過考古證明仍有人繼續在家中製作瓦器的。在發明使用轆轤之前,製作瓦器的方法是把一圈一圈的陶土疊起來,這種方法在製作大器皿時就更常用。在近東一帶出土的第一個窯匠的轆轤是來自蘇默的吾珥,年代約為主前35003000年。可能由於人類開始在都市聚居,陶器的市場擴大,所以有轆轤的發明。耶利米在主前六世紀時談及一個窯匠的工場,說:「我就下到窯匠的家裏去,正遇他轉輪作器皿。窯匠用泥作的器皿,在他手中作壞了……」(耶十八34)。有證據證明在古典藝術時期,希臘有一些大工場需要聘請50人以上來工作的。陶土每分鐘最少要轉動100次,所產生的離心力才足以「旋出」一個器皿來。最古老的轆轤由兩塊石頭構成,下面的石頭在中間開一個小孔,上面的石頭則有一支軸心,可插進下面的小孔,這樣,上面的石頭便可以轉動。在上面的石塊上安放一塊較大的板,器皿便放在板上,這石塊毫無疑問是由學徒來轉動的。到了希臘時代,即主前300年之後,發明了用腳來轉動的轆轤。有人認為主前四千年代已有用腳轉動的轆轤,但沒有明確的證據。古時製作陶器的另一種技巧是用模子。模子是用較軟的石頭鑿成,或用陶土造成的;需要大量製作相同的器皿時,便會使用這方法。油燈的模子常見於中東的博物館,年期則由希臘至羅馬時代。細小的油燈是先用模子做成上下兩部分,然後在放進火窯之前,把上下兩部黏起來。希律時期的油燈還有一個嘴管部分,是用另一個模子製成的。在考古學的重要性鑑定年代泥土在世上各處都有,因此在同時期發展的各文化中都可見陶器被廣泛地使用。這樣,陶器製作在古代文化的考古研究中,便構成了重要的一環──在地中海一帶尤其重要。由於泥土到處可見,用之不盡,加上把泥土製成陶器既便宜,又方便,所以古代的人遷居時,通常會留下陶器在舊居。此外,泥土一經火煉,質料幾乎是不可能被破壞的,歷經數千年仍保持被棄置時的狀況。即使被埋在土中,其形質也不會改變。由於上述因素,現代考古學便發展了一種技巧:用陶瓷的殘骸來鑑定古代文化的年代。

彼特里爵士在埃及進行考古研究時,留意到一些可以憑牆上刻著的象形文字來定出年代的墓穴、王宮和廟宇中,都有一些陶器,來自不同年代的,有不同的風格。例如,顯示早青銅時代特徵的器皿,跟顯示鐵器時代特徵的器皿不同。後來,在1890年,彼特里在以色列南部的赫西廢丘工作時,發現稱為地層的各個不同年代的巖屑層,可以像一層一層的糕餅一樣劃分出來,地層愈深,年代便愈早。他也留意到那些陶器不單因不同地層而相異,而且跟他在埃及發現和定出年份的陶器十分相似。彼特里小心細緻地記下這些陶器的改變,列出一個年代表,在只剩下很少遺跡可以確定年份的地方,這年代表就成為了鑑定年份的基礎。奧伯萊特在192632年於特畢美森──也是在以色列南部──把這技巧進一步加以改進;在每年於中東各地多次的發掘工作中,這技巧都不斷被改良。雖然在陶器的類型學上,現仍有一些未能填補的空位,而由一個文化時期過渡至另一個文化時期的情況,仍有未能肯定的地方,但普遍的模式已愈來愈清晰,學者仍選擇這方法來鑑定中東各種出土文物的年代。確定出產地古代陶器的不同形式和內容,不但幫助學者鑑定年代,同時也可確定製成陶器的泥土來自何處。現已有一些技術可以用來分辨泥土大致的出產地,有時更可確定某種泥土是來自哪一個場地。普遍來說,中東一帶的陶器是隨著年代而有所改良,然而,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如一些青銅時代的器皿比某些鐵器時代的器皿更可愛,製造得更精細。埃及和希臘或居比路的器皿一般又比以色列、約旦和敘利亞所製造的更好看。器皿的用途也影響其外觀與品質;日常用的陶器往往比特別節日用的粗糙一點。毋庸置疑,經濟條件是其中一個因素,古代的「水晶和瓷器」,像今天一樣,數目較少,價錢也較高。製造一些品質較優美的器皿,需要用一種技巧,就是在燒製之前,把優質黏土與水混和,塗在器皿上,便可製造出表面平滑的效果(泥釉)。打磨是另一種用在古代陶器上的技巧,方法是在燒製之前,用石頭來擦磨器皿,使之產生一種美麗的光澤。打磨常常與泥釉共用,這樣可防止液體從泥土的小孔中滲出。某些在地中海一帶發現的美麗陶器,就是屬於這一類──東方及西方的圖章土、塞浦路斯紅泥釉、非洲紅泥釉、埃及紅泥釉,和阿列特陶器。雖然埃及人可能早至主前五千年代已懂得上釉,但在敘利亞/巴勒斯坦(現今的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則待至阿拉伯(回教)時期──始於七或八世紀,上釉才流行起來。釉是器皿表面薄而有光澤的外層。那是用一些跟黏土相同的礦物──矽石與礬土──加上碳酸鈉或鉛造成的。加熱至某個溫度時,這溶液便會溶化,形成一層透明像玻璃的液體,並可以製成不同的顏色。從希臘羅馬時代開始,人已認識上釉,但在回教時代的陶器中才開始流行。了解生活古時一般人家都會有一些大的雙耳壇,用以盛載酒和水等液體。這些壇子底部是尖的,起初是為運輸而設計的,壇子可靠在船上的斜面。在普通人家的家裏,瓶子部分會藏在地裏,然後靠在牆上。在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酒館中,這些瓶子會收在一格一格的木架上。闊口的大壇會有一部分埋在地裏,目的是使其中的液體保持冰涼。各種不同的穀物也被藏在這些壇子裏。有些壇子的高度達4呎,闊度則有3呎。常用的是較細小和有塞子的水瓶,可盛載1夸脫以上的液體。球形的罐子用來斟酒,上有壺嘴以防名酒漏掉。兩旁有把手的圓形水壺,是在旅程中使用的。各種大小和深度不同的碗盤,也常見於古時的人家之中,但陶製的杯和平碟則仍未發現。寬口的杯盤用來盛載飲料。煮食用的是中型(約1加侖)圓底的罐子,可以很容易地在火爐中,移離火爐後,則可放在地上一個鑿出來的坑裏。這種罐子有兩個扣環形的手柄,方便人把它懸吊在火爐上。古代陶器大小和形狀之多,實在十分可觀。古代希臘的器皿上,都生動地描畫宗教、性愛、戰爭和群體生活的實況。較早期的米諾斯和邁錫尼文化的器皿上,繪畫了美麗的植物和動物的圖案、水族生態,和幾何的圖形。在中東一帶,從最早期開始,陶器上便有用色澤深淺來造出不同花紋的設計,方法是把泥釉塗在器皿上或不規則地倒在器皿上。人類似乎與生俱來已樂於美化所用的器皿。JohnR.McRay另參:「工商業」;「銘刻」;「考古學」;「職業(製陶工人)」;「考古學和聖經」;「磚,磚窯」。――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