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創世的神話」 創世的神話(CreationMyths)有關宇宙萬物起源和自然規律形成的宗教故事。米所波大米的一些創世神話與聖經的創世記載和太初故事都有若干相似之處。有些創世故事在古代近東流傳甚廣,其來源多出自蘇默人的創作,因為蘇默人文化發達頗早,是最古的米所波大米文明之一。這些神話現在看起來自然覺得荒誕不稽,甚至可笑之至,但在古人眼中卻十分神聖,且曾起過重大的政治作用。那時每有宗教盛典都要鄭重其事地加以誦讀,認為這些創世神話有法力使自然復榮、社會復興。這些創世故事使崇拜者相信,眾神所立的自然規律,必勝過瘟病、災禍、荒蕪、貧瘠、死亡等混亂自然的力量。蘇默的創世神話蘇默人的社會於主前4000至3000年之間,於米所波大米平原的南部頗為興盛。蘇默人並不是閃族人,但他們的宇宙觀卻對分佈很廣的閃族人(居住在巴勒斯坦、腓尼基、亞述、亞拉伯等地的部族)有很大影響,從而使他們也都接受了蘇默的主要神祇。迄今為止,已有5,000多塊鐫有蘇文獻片斷的坭版被挖掘出土。從刻寫的時間來看,坭版雖然多屬後蘇默時代前期(約主前1750)之物,但所鐫的文獻卻要早得多,至晚也當是主前三千年代後半期的作品(約主前2500-2001)。其中專記宇宙起源的作品雖未曾見,但反映蘇默人創世觀的記述卻散見於文獻之中,尤其是詩作的序言,往往是敘及有關創世的數行短句,這似乎是當年蘇默文士的寫作慣例。最為可貴的是,迄今傳世的有9篇較為完整的蘇默神話,所講的都是眾神如何開闢宇宙,如何創造人類,如何建立文明等事。蘇默人的宗教是代表自然崇拜的多神教,在這一點上,除以色列人的宗教外,其他近東古民的宗教無不如是。他們崇拜的眾神,實際上是各種自然力量(風、雷、雨、電、日、月、星辰、河、海、江、湖)的化身,對植物的枯榮、年景的好壞、人畜的興衰,都各握有一定的權柄。由此可見,在古民的眼中,宇宙的起源是與眾神的譜系密切相關的。天地從一塊開列眾神譜系的坭版可知,海神拿姆是「天地之母」;另一塊坭版則記拿姆也是「萬神之母」。由此可見,蘇默人視原初的海為萬事第一因,是萬物所由生的原動力。他們相信,天地是從海而生。他們也認為天地是宇宙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蘇默語「宇宙」一詞本就是個複合詞,意即「天地」(正如創世記開篇所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實則就是指一個有規律的宇宙)。空氣之神名恩里勒,在他將天地分開之前,宇宙本是渾然一體的大塊,其底為地,其巔為天。恩里勒在蘇默眾神中與人類關係最密切,因而是一個最顯要的神祇。他也被稱為「天地之王」或「大地之君」。蘇默坭版中有一篇「創鎬記」,所歌者即恩里勒開天造地之功,特別是他發明農具以利民生的事蹟,茲錄其中一節:恩里勒從大地育出五穀之種,他把天和地分開,他把地和天分開。……他把鎬賜給人間,「日子」不再矇矓。他教人勞動,確定命運,他把「能力」賜給鎬和籃子。看來,開天闢地給萬物以生息之所,培育種子給萬物繁衍之機,發明鎬給農民作稼穡之具──蘇默人將這些恩惠全歸功於恩里勒了。日月據蘇默神話說,蘇默都城尼普爾於天地甫成,日月未造之時,曾是眾神聚居之地。城內有老婦農巴舍古奴教其女妮里勒盛妝美容,以取悅於空氣之神恩里勒。恩里勒很喜悅她,向她求愛,妮里勒畏其急進,遂拒絕他。恩里勒竟強姦她,並因此敗行得罪眾神,被貶往陰府(死人聚居之所)。妮里勒被姦受孕,生下月神那拿,遂跟從恩里勒一同被貶。恩里勒憐惜女兒要長居陰府,不見天日,便與妮里勒復生3子以代之,月神那拿遂獲自由,升騰入空,後與寧格勒生子烏圖,就是日神。此即日月的由來。至於恩里勒那3個幼子則長居陰府,成為陰府三神。文明恩里勒雖已設計好宇宙,而大部分實際工作卻是另一位神祇的功績,這就是水神兼地獄和智慧之神的安基。安基的作為不止於創造自然界,更開展了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頁。一篇名為「安基和世界秩序」的神話,記水神安基去到底格里斯及幼發拉底兩河河岸,該兩河之水灌溉著米所波大米的沙谷,安基呼風喚雨,使兩河滿溢。然後,他為土地的耕耘作好準備,「他把山地變為肥田……用犁及…軛……作田畦,撒種下田。」安基又建築房屋、牛棚、羊圈。他奠立地界。最後,他又發明紡織,稱之為「婦女的工作」。安基規劃、安頓好大地以後,把每一處地方委託一位神祇管理。 蘇默的「伊甸園」另有一則蘇默神話,名叫「安基和寧荷沙:天堂神話」,所記者與聖經伊甸園故事略有相似之處。該神話發生於人類及動物未造之際,群神聚居在東方一個叫迪樂夢的地方。那是一片「純淨」、「清潔」、「至光明」的地方,沒有疾病或死亡。水神安基不但使那地草木欣榮,果實纍纍,且使3位女神各懷了身孕:一位是「全地之母」寧荷沙,一位是他與寧荷沙的女兒尼姆,一位是他與尼姆的女兒寧可拉。寧荷沙取安基之精液造了8棵果樹;這些果樹均為禁果。安基因吃了禁果,遭寧荷沙咒詛。她在憤然離去之際發誓「決不再用生命的目光看他一眼,直到他死去為止」。由於她的咒詛,這片樂園草木凋萎,眾神悲哀,連萬神之王恩里勒也都束手無策。安基也倒下,奄奄待斃。幸而園內有一隻野狐,將寧荷沙誘回了迪樂夢。她醫好了安基,復甦了果園。人類的起源寧荷沙被視為萬神之母,她也許是地的化身。在一篇「人類被造」的神話中,她和水神安基在人類起源上的作用十分重要。 眾神存在於食物生產之前,故他們面對一個困境:他們沒有糧食可吃,沒有衣服可穿;他們像羊嚙草,從溝渠飲水。恩里勒和安基為解除這困境,便造了牲畜之神和莊稼之神。頃刻之間但見牛羊成群,五穀遍野。但眾神仍不能因此解決衣食問題,牲畜需要照料,五穀也要經過製造才可作食物。眾神向安基投訴,並命他造奴僕照顧他們的需要。安基應他們的要求,取地獄上邊的黏土在寧荷沙監督下,捏成人類,服事眾神,特別是為他們做餅。有一次,安基和寧荷沙飲醉了酒,笨拙地捏出了一些殘缺不全的人,包括不育的女人和太監。然而,不論是男是女,是完美是殘缺,都因是地獄的黏土所造,其本性都傾向混沌。再者,他們的命運都掌握在眾神手中。這神話也稍為解釋了為何米所波大米的君王,自視若神明,握有絕對的權柄。只有神的治理方可使國家維持秩序,控制人類不致走向混沌。亞甲的創世神話巴比倫和亞述文化都屬於閃族文化,他們使用亞甲語,與非閃族及語言不同的蘇默文化有不少差異。古代近東最著名的創世神話,是巴比倫的《伊努瑪伊立殊》(這名稱是故事開首的字詞)。該神話清楚講述了宇宙的創始,有多處與創世記所載頗為相似。這篇神話有亞述版本,其區別只是巴比倫的主神瑪爾杜克換成亞述的主神亞設。《伊努瑪伊立殊》講述叛神金古糾結背叛創世神瑪爾杜克,因而被殺;人類是用他的血造成。在巴比倫神話中,人類也被視為有傾向混沌的本性。另有一則神話,保存於一段古巴比倫的殘詩中,也提到人類是用一位被殺死的神祇的血造成。來造人吧!他要服侍眾神。用泥造出外形,用血給他生命。安基開口,對眾神說話:……他們要殺死一神,……用他的肉和血由寧荷沙混在泥內……後來的亞述版本描述女神馬努如何用一堆黏土造成人類:她捏成了十四個泥人,她把七個放在右邊,她把七個放在左邊;她把一磚放在中間,……七個男和七個女,七個是男人之始,七個是女人之始;……她造他們成雙成對;……馬努造他們成為人類的樣子。根據另一篇亞甲神話,眾神造出一個邪惡的人,賦予他說歪理、撒謊、虛偽的本領。埃及的創世神話根據古埃及流傳的創世神話(載於金字塔中的墓壁銘及《亡靈書》),創世之前是一片空虛,充滿水、黑暗、混沌,看不見東西。這充滿水的混沌的名字稱為「能」,據神話所記,「這大神是自存的……是眾神之父」。後來這空虛消退,露出一塊原始大地,上有創世之神「亞頓」(意即萬有)。亞頓創造了宇宙萬有,規定各部分的位置和功用。亞頓的具體運作卻因版本而異。一說亞頓手淫而生男女二神(他並無伴侶),讓他們繼續繁衍後代及創世工作;一說亞頓撕裂自己的肢體而造成男女眾神。另一部已考定為主前2300年的布籟默蘭德蒲草紙文獻記述銳神是眾神之父,他先自交,然後從口中吐出男男女女的眾神。有一情節與米所波大米神話頗相類者,即空氣之神舒把天神努特與地神蓋伯分開,自己插身其間,天地從此被隔開。埃及最著名的創世神話,稱為「孟菲斯神學」,大約寫成於主前2700年。它提出埃及應以孟菲斯為京城,因為那裏是原來創世的遺址。該神話沒有描述神怎樣以外在的行動來創世,卻指出宇宙之形成是出於創造之神的心(即思想)和舌頭(即命令),根據該神話,有一個智慧的意志統管著宇宙。黎凡特創世神話「黎凡特」是指地中海東岸,自希臘至埃及之地,約於主前2250年以前,曾有一古國統治該地;近年來考古學家從馬迪克廢丘挖掘出一古城遺址,已考定為黎凡特古國的都城艾伯拉。艾伯拉在今敘利亞境內西北部,在亞勒坡市以南43哩。經初步研究艾伯拉創世神話後可知,古代居此的西部閃族從蘇默神話中借用了不少素材。據考,在敘利亞西北部的濱海城市烏加列,於主前十四世紀所祀奉的眾迦南神祇中,伊勒被視為創世之神在名義上也是眾神之首。阿里揚巴力(意為「勝利之神」),亦名「哈特」,是主司風雨的神,又兼管豐產,在眾神中被迦南人尊為英雄,也成了眾神之王。亞摩利人遷徙至迦南時,也帶著他們的神而來。他們以哈特為穀神大袞之子;從烏加列(即拉斯珊拉)發掘的廟宇,都是供奉巴力和大袞的,卻未見有奉祀伊勒的。在拉斯珊拉坭版中,巴力儘管從未曾像伊勒有「創世之神」的稱號,他卻受迦南人敬奉為主司風雨、賜生命的神。一篇名「巴力與耶音抗爭」的神話開首一段記述,伊勒賜耶音(原始混沌之海)統管眾神的權柄,並下令為他建宮殿一所。耶音為保自己的權位,命令眾神把象徵生命與自然規律力量之巴力交出。巴力不肯屈服,結果於激戰後銷滅了耶音。巴力拉他出來,分散四方!他銷滅河伯!……巴力作王!該神話的另一部分,開首數行描述為巴力設宴慶功:事奉得勝的巴力,高舉大君,全地之主!起來,為他作好準備,我要為他設宴。隨後,巴力奪取了耶音的名銜。然而,為巴力擺設的慶功宴轉為一場大屠殺。巴力的妹子兼配偶亞拿特將巴力的敵人殺戮一盡;敵人的血高與腰齊,她在血中涉行。事後,巴力便封亞納作愛神兼豐產之神,使飽受戰爭摧殘的大地恢復繁茂。得勝的巴力傳訊,英雄之首如此說:「你到不安定之大地來見我,把愛播散全地,呼出和平在大地之中,我要把愛加於田地。」巴力製造閃電顯示他創造的能力,在天堂為他建造了一座宮殿,好讓他從窗戶傾出甘霖和豐收。希伯來人的詩歌有時也把耶和華神對敵人的勝利,比擬為勝過海怪、鱷魚或拉哈伯(例:詩七十四13、14),這海怪顯然類似耶音。先知以賽亞即曾以類似的比喻來讚頌神的最後勝利:「到那日,耶和華必用剛硬有力的大刀刑罰鱷魚──就是那快行的蛇,刑罰鱷魚──就是那曲行的蛇,並殺海中的大魚」(賽二十七1)。先知呼籲在巴比倫為囚的以色列民作第二次「出埃及」之行時,也用了類似的比喻: 耶和華的膀臂啊,興起!興起!以能力為衣穿上,像古時的年日、上古的世代興起一樣。從前砍碎拉哈伯,刺透大魚的,不是你嗎?(賽五十一9、10)從上述及其他聖經的比喻(例:伯三8,二十六12、13;詩八十九9、10),可知被以色列人侵佔其地的迦南人的創世神話,與近東其他古代神話大同小異。根據迦南的創世神話,象徵生命自然規律的神,也是眾神之王,他打敗了與他敵對,壓制和摧毀生命的宇宙諸神而獲得崇高的地位。他打敗他們以後,生命所必需的力量便得到了解放。創世神話與創世記舊約若干詩歌使用的神話比喻,顯示了豐富想象力和生動的表現力。顯而易見,以色列人對盛行於米所大米和迦南的神話是相當熟悉的;但不可因此而判定以色列人接受了這些神話。聖經的詩人只是借用它們的比喻,卻沒有接受它們的神學。聖經記述創世之事時似有意地排除一切神化成分。創世記的「創世記述」和異教的「創世神話」相比較,至少可見有兩大不同。第一是目的不同。異教神話的目的主要是在宣讀這些神話時,能發揮保護生命和社會的法力。聖經的記載雖也隱含對生命和社會的提示,但主要目的是在教導約民認識神,決沒有任何玄祕的要求或能力。第二是素質不同。創世記的創世敘述是神學真理的樸實、直接的表述。時至科學時代的今日,人們對自然現象的內在機制雖已有了相當的知識,但聖經的創世故事在人們心目中卻絲毫不減其真實感和真理的力量。一個有豐富知識、智慧充足的人,也會接受創世記為關於自然界的意義和目的的權威宣言,並基於此而向創造主呈獻一生。創世神話卻恰恰相反,它們的神學是虛妄愚陋的,其道德也很卑下。最古老的神話或會因不同理由而吸引現代的「玄學家」,卻不能使人相信為宗教真理。古代神話諸神已隨古代文明一同埋於頹垣敗瓦之下,或改頭換面的轉移到現代的多神宗教之中。惟有聖經的神是永遠長存的。創世記的文學形式並非神學論述,它並不是對神作條理性的表述。然而即使如此,它所描繪的神與創世神話中的異教眾神相比,也仍有天淵之別。聖經的神「起初」即已存在。祂是獨一無二的;祂創世的旨意是專一的,無可抗拒的。相反,異教神話描述的太始是渺無位格的一片混沌。混沌演變成宇宙,然後才在偶然的機緣下出現了眾神;眾神之間發生了鬥爭,結果才有天地的形成。此外,創世記的神有別於祂創造的天地,而且也比天地更大。但異教眾神卻是屬物質的,與世界一樣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而且世界比他們更大。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聖經和異教神話也迥然有別。創世記中的男人和女人雖有神的「形象」,卻明顯與神不同。人被造是要作神的管家來管理全地,由神委以明確的責任。異教神話中的人卻與神同質,雖然他們較近於混沌,而距離造他們的神較遠。異教眾神造人的目的,是為滿足他們的物慾以供其使役,因此眾神對人的態度不是鄙視就是無視。受此影響,近東固有的世界觀不僅是悲觀的、消極的,而且是宿命論的,認為人生非但無任何天職和意義可言,而且人自出生之日起即已被確定了命運,不能稍加改變。因此,近東人民只求一生安定、溫飽度日,為此他們要誦讀古代神話以求諸神庇祐。而創世記之作為整個舊約教訓的一個部分,卻教導人與神建立一個活潑、個人的立約關係。BruceK.Waltke另參:「創造論」。――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