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創世記」提要 壹、書名 《創世記》(Genesis)這個書名來自希臘文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意思是「起源」、「源頭」、「創造」等,而希伯來文聖經的書名(根據這卷書起首的字)則是《起初》。這兩個書名都恰當地表達了本書的內容,因為本書是描述一切事物的來源,例如宇宙、世界、人類、人類的制度(如婚姻)、國家和至為重要的以色列人。《創世記》集中記載神如何借著創造,使這一切都出現。 另外一個比較少用的書名是《摩西的第一卷書》。這書名強調《創世記》是摩西五經的第一卷。傳統認為摩西是這些書卷的作者,所以它們又稱為「律法書」。《創世記》為西乃山的頒佈律法(《出埃及記》至《申命記》的內容)提供了一個歷史背景,又為解釋這些書卷的律法和故事提供了神學上的鑰匙。 貳、作者 聖經開頭的五卷書,據信都是摩西寫的,故稱為「摩西五經」。本書是「摩西五經」中的第一卷。 叁、寫作時地 摩西是大約主前1500~1400年的人物,而本書內容所描述的時間,大約自主前4000年至主前1700年,前後共約二千三百年。摩西如何能知道在他多年以前的歷史呢?當是根據於他在西乃山上和曠野間從神那裏所得的啟示和曉諭(參徒七37~38)。 肆、主旨要義 本書給我們看見神的創造和人的墮落。神創造宇宙萬有,並且造了人,祂的目的是要人代表祂在地上掌權,彰顯祂的榮耀。但是人卻墮落了,無論在何種時期和何種情況之下,都是失敗的。然而人的墮落失敗,並沒有使神放棄祂原定的目的和計劃。在人各階段的墮落失敗中,神都伸進手來,施予救援。人的墮落失敗,倒給神機會來彰顯祂的恩典。本書處處顯示,那要來的基督是墮落之人的指望和拯救。 伍、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寫作的目的是在描述人類的起源,神選民的來歷,以及他們如何從迦南地遷徙至埃及地。 陸、本書的重要性 (一)創世記是全部聖經的第一卷,也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一卷。它說到:關乎神自己的啟示,宇宙和萬物的來歷,神和人的關係,神拯救的計劃,基督的豫表,神帶領和對付古聖的經過,等等。可以說,聖經中每種主要的事實、真理、教訓和啟示,都胚胎在這卷書裏,正像雛雞尚未成形時早已包含在雞卵裏了。 (二)在聖經裏有兩卷書是魔鬼所特別忌恨的,就是創世記和啟示錄。兩千年來,牠一直千方百計的企圖破壞這兩本書的信用,並推翻它們的記載,若不是說它們是「神話」,就是說它們是「迷信」。牠所以如此,是因為創世記是說到神對牠的宣判(創三14~15),啟示錄是說到神對牠的處決(啟廿2~3,10)。 柒、本書的特點 (一)在新約聖經中,聖靈藉著主的僕人引述本書的話有六十多次;我們的主也有好幾次引用它的話(參太十九4~6;廿四37~39;路十一51;約八44,56等)。 (二)聖經中一切真理的種子,都先種在這本書裏,以後在後面諸書中發芽、生長並結實。 (三)本書的書名《創世記》(Genesis),是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所給的稱呼。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原無書名,猶太人慣於用各書開頭的第一個字來命名。本書第一章第一節的頭一個字是「起初」,故猶太人稱呼本書為「起初」。本書就是論到天地的起初、萬物的起初、人的起初、罪惡的起初、救贖的起初、宗教的起初、兇殺的起初、文化的起初、家譜的起初、世人被滅的起初、國家的起初、巴比倫的起初、神呼召的起初、信心和應許的起初、以色列人的起初、選民下埃及的起初。 (四)神在本書中藉著各種不同的名字,如:「神」(Elohim,一1)、「耶和華」(Jehovah,二4)、「主」(Adonai,十八27)、「耶和華以勒」(廿二14)、「至高的神」(十四20)、「全能的神」(十七1)、「永生神」(廿一33)等,把祂自己向人多方啟示出來,使我們可以由此得著許多寶貴的亮光。 (五)本書中雖然沒有一次直接題到我們的主,可是它裏面充滿了關乎基督的豫表,例如:亞當的沉睡(二21~22)豫表基督十字架的死;皮子(三21)、羊群中頭生的(四4)、公羊(廿二13)等,都豫表主為我們作代替的犧牲;方舟(六14)豫表基督是人惟一的拯救;以撒豫表基督順服以至於死(廿二1~10);麥基洗德豫表基督是另一等次的祭司(十四17~20);約瑟(卅七至五十章)豫表主為父所愛,為弟兄所恨、所棄、所賣,後升為至高,成為弟兄的祝福和拯救,娶外邦新婦,等等。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一、本書是論到敗壞,而《出埃及記》則論到救贖。本書結束於「收殮在棺材裏,停在埃及」(創五十26),顯明人敗壞的結果,是何等的黑暗與無望;《出埃及記》則不但記載神如何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並且最後的結局是「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出四十34),說明救贖的結果,帶進何等的榮耀與盼望。再者,本書重在描繪神子民個人的屬靈經歷,而《出埃及記》則重在描繪神子民團體的屬靈經歷。 二、在聖經裡有兩卷書是魔鬼所特別忌恨的,就是本書和《啟示錄》。歷年來,牠千方百計的企圖破壞它們的信用,和推翻它們的記載,若不是說它們是「神話」,就是說它們是「迷信」。牠所以如此,因為本書是說到神對牠的宣判(創三14~15),《啟示錄》是說到神對牠的處決(啟二十2~3,10)。 玖、鑰節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一26) 「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二9b,16~17)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十二1)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十五6) 拾、鑰字 「起初」(一1) 「敗壞」(六11) 拾壹、內容大綱 【被造與選召】 一、上古的歷史(一至十一章) 1.天地萬物的來歷(一1~二3) 2.人類的起頭與墮落(二4~三24) 3.人類在罪惡與死亡之下(四1~六8) 4.世界受審判(六9~八14) 5.立約與咒詛(八15~九28) 6.分散與揀選(十一1~32) 二、選民列祖的歷史(十二至五十章) 1.亞伯拉罕的蒙召與應許(十二~二十章) 2.以撒與信心的更大考驗(廿一~廿六章) 3.雅各與以色列的雛形(廿七~卅六章) 4.約瑟與遷入埃及(卅七~五十章)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創世記註解》 創世記(Genesis,Bookof)聖經的第一卷書。名稱由來英文“Genesis”一名來自希臘文的音譯,解作「源頭」或「開端」。聖經希伯來原文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即以此名稱呼這一卷書。創世記一名顯示了此書的內容,同時解釋了其希伯來文原名,即該書的頭一個字bereshith,意謂「起初」。 作者創世記的作者與舊約五經的作者關係密切。五經是聖經開首5卷書,希伯來文稱為「妥拉」。聖經顯示這幾卷書的作者是摩西。神數次吩咐摩西把不同的事情「寫在書上」(出十七14);「要將這些話寫上」(出三十四27)。五經說「摩西將耶和華的命令都寫上」(二十四4);他摘錄出埃及、在曠野的行蹤和路線(民三十三2);「摩西將這些律法寫出來」(申三十一9)。(這處不能肯定是否指全部5卷書,但至少指申命記絕大部分經文。)出埃及記二十四章7節記述摩西將約書念給百姓聽,那肯定是他剛寫成的書。舊約其他書卷亦證明五經由摩西寫成。大衛提及「摩西律法」(王上二3)。約西亞時代在聖殿發現「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代下三十四14)。以斯拉天天閱讀「神的律法書」(尼八18;參八1:「摩西傳……的律法書」)。新約記載耶穌提及「摩西的書」(可十二26;路二十37),並提及摩西的誡命和言論(太八4,十九8;可七10;參路十六31,二十四44)。猶太人亦習慣引用妥拉,認為妥拉傳自摩西,而耶穌也沒有提出異議。單以創世記而言,可以說摩西既合時機,亦有能力著作此書。也許他是在埃及居留時或與基尼人一起時撰述的。作為眾人公認的領袖,他應該有辦法得到,甚至保管雅各從迦南帶來的任何記錄。他「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徒七22);而且可以書寫幾種語言,及不同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及古希伯來文)。雖然以摩西的才幹,書寫創世記,實在勝任有餘,但要記著這並非僅是人為的著作,乃靠神的默示而成(彼後一21)。故此,我們可以肯定地下結論,摩西就是創世記的作者。關於創世記的作者,自由派認為此書乃編纂輯成,這理論源於一位法國醫生亞實突。他說書中以不同名字稱呼神,顯示文稿來自不同文獻或資料來源。現今仍有人持此說,甚至一些自稱保守派者亦支持這看法。其實神的不同稱謂是反映祂的不同屬性。德國的高等評鑑學家更把沿用各種文獻撰寫創世記的說法加以申論,開闢底本說,亦稱為創世記作者的JEDP論。這論點稱此書共有4個基本的文獻來源:(1)J,以「雅巍」(YHWH,中譯「耶和華」)為神之名的文獻,出於主前九世紀,由猶大而來;(2)E,以「伊羅興」(Elohim,中譯為「神」)為神之名的文獻,出於主前八世紀的北國;(3)D,即申命記(Deuteronomy),據悉應該來自主前621年約西亞時代;(4)P,是有關祭司(Priest)的單元,是關於祭司及禮儀等,在主前五世紀或較晚時期合成。有些人估計創世記某些部分甚至在後來希臘時期才寫作。根據這個理論,編者將不同的文獻融合,因而產生JE或JED等拼本。考古學把這些評論家的極端看法推翻,奧伯萊特及其追隨者挽回創世記在歷史上的真實可信性。過去數十年間,書中關於以色列先祖的敘述及約瑟的篇幅,再次受到質疑,但這些議論均過分極端,而由奧伯萊特和較早期的學者如威理遜及格連等舉出的例證,則仍足以辯證。寫作年代對於本書的寫作年代,亦意見紛紜,甚至在贊同摩西為作者的人中,也對寫作的時間持不同看法。按聖經的記載,摩西必是主前十五世紀的人(參士十一26;王上六1),然而許多學者卻屬意主前十三世紀為寫作年代。如上所示,根據自由派的看法,創世記的寫作年代乃自主前九至五世紀,最後的編寫時間約為主前五世紀左右,或甚至比這更晚。寫作目的創世記描述了許多事物的來源:宇宙、地球、植物、動物和人類。它描述人類社會部族、職業及手工藝的起源,記敘罪惡和死亡的始源,並透露撒但在人心深處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創世記宣示將要來臨的救世者(創三15),藉此揭開救贖歷史的序幕。本書列舉彌賽亞世系的先祖及希伯來民族之始,透過他們,聖經和救世主得以誕生。創世記也從神旨意的角度,來撰寫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歷史。結構全書分為11部分,但並不均勻,每段以「……的後代記在下面」開始(二4,五1,六9,十1,十一10,十一27,二十五12,二十五19,三十六1,三十七2)。這公式只有3次剛巧在章首出現,通常稱該句為章目或標題,作用是連貫前段與後段。內容提要創世(一1至二25)多年來這兩章在神學與科學方面爭辯激烈,學者一直試解宇宙和生命源頭之謎。提出的許多證據均無法通過科學的考驗,因為科學的定義是:必須能以實驗重造相同結果的,才算是可證實的事物。不管如何,論及創世之源,創世記一章1節依然是最華美、簡煉、準確的聲明:「起初神創造天地。」祂藉著說話使無變成有(來十一3);祂一下令,事就成了(創一3、6、9、11、14、20;詩三十三6、9)。創世的日期無人知曉;對古人來說,時間並不重要。而時間的長短在神眼中亦無重大意義(參彼後三8),祂更注重按旨意定時(加四4:「及至時候滿足」;羅五6:「按所定的日期」)。持自然劃一論的宇宙起源論者(相信自然事物恆常依照一貫模式發生的宇宙研究學者,參彼後三3-7)一直推測宇宙始於過億年前,但創造論支持者卻假定世界只有數千年日子。為協調地質年歲與遠古已絕種之動物的生存時期,一些釋經者提出創世記一章1節和一章2節之間有一間距,創世記一章2節至二章3節可稱之為第二次創世或新造。以創世7日來比擬地質年代的概念,說服力極弱,可以反駁之處甚多。經中稱一天為晝和夜,按舊約所言,「日」一詞專指24小時的一段時間。各式的神導進化論,不外是嘗試把進化論和創造論之間的缺口連貫起來,或挨著兩者的籬笆充作騎牆派,通常兩邊對此中立派均不表認同。頭3天和次3天有相連關係。第一日造光;第四日見發光體。第二日造天(稱為「穹蒼」更佳),分開水域;第五日出現雀鳥和水中群族。第三日神造地和植物;第六日造陸地上的動物和人。神依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第26節),「比天使微小一點」(詩八5),賦予人權柄管治地土。祂造萬物「各從其類」,每類都獨立而各有分別。祂創造工程的完美,以「神看著是好的」(一4、10、12、18、21)、「神看著……都甚好」(第31節)這重複句子肯定了。第七日停止創造大工,作為人類安息日的預表(二1-3)。聖經評論學者看二章4-25節為創世記一章1節至二章3節的重複經文,並視為互相衝突。保守派認為第二章所述與前章同,不過採取不同觀點:第一章按創世的先後次序描述,第二章以人為中心呈現神的創造大能。第二章詳述用「地上的塵土」造人(第7節),並用男人的肋骨造女人(21、22節);她受造為配偶「幫助他」(8、20節)。他們甫成形即以成人模樣出現,獲賜講話的能力,極有智慧。亞當富想象力和善用詞彙,足以替所有動物品類定名(第19節)。經文提供了伊甸園的位置(10-14節)。4河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至今仍能準確辨認。人便在無邪的福蔭之下生活於美麗的樂園中。自伊甸至巴別期之人類史(三1至十一26)人的墮落伊甸園失落及人與神隔絕,乃人類歷史上最悲哀的一頁。蛇代表魔鬼,牠使出常用的伎倆,賣弄一貫的哲學:懷疑神的話(三1)、否定死亡(第4節)和意欲與神等同(第5節)。他從3方面出擊(第6節;參約壹二16):(1)「好作食物」、「肉體的情慾」;(2)「悅人的眼目」、「眼目的情慾」;及(3)「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今生的驕傲」。夏娃上了當,她把果子拿給亞當,亞當自願接受,他是完全知道自己做的事,(創三6;參提前二14),後來卻妄不知恥,竟埋怨神給他女人,說是女人給他禁果的(創三12)。人與神的關係就此破裂(第8節),但神仍前來尋找亞當,並找到他。罪惡帶來審判,神向蛇、女人、男人宣判各應得的懲罰。地亦「受咒詛」,至今仍嘆息勞苦,等候更新之日(羅八21、22)。然而神予人希望,應允救世主會降臨(創三15),要傷蛇的頭。亞當和夏娃被逐出園後,再也無法回歸。人類總欠耐性等候,夏娃竟急不及待冀望兒子該隱成為應許中的拯救者。該隱卻對神產生怨憤,嫉恨弟弟,還殺了他。神攫住他,指證其過犯,但該隱只是表現出自苦自憐,前往伊甸之東,建了一城(四1-16)。第四章的結尾則又是另一個對比:拉麥厚顏吹擂之詩,聲稱要復仇云云;但其他人卻回轉呼求神的名。亞當的後代第五章的族譜名表把人類的時空,連接到挪亞和洪水時期。洪水出現之前,列祖的長壽看似驚人,但得記緊當時地球未遭受污染,罪惡對人類的影響,仍只是輕微的。「就死了」一語重複多次,教人醒覺人總不免一死;以諾則蒙神恩寵,──他「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五24)。洪水氾濫人口暴增亦使罪惡勃發(六1-5)。人類為數愈眾,腐敗愈加嚴重。第5節稱普世受咒詛,顯示神的審判將屆。但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因為他正直無瑕疵,與神同行(8、9節)。神遂實行滅絕人類,但決定救存挪亞和他一家。因為在神計劃中以洪水滅世,神遂指示挪亞建造方舟,吩咐他領眾動物上船,雌雄各一對,藉此留種。一切就緒後,大水臨到,「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七11)。雨下了40晝夜,覆蓋最高的山峰,舟外的生物全滅亡。但「神記念挪亞……叫風吹地,水勢漸落」(八1),方舟最後停於亞拉臘山上(第4節)。挪亞便向神獻祭,神就定意此後永遠不再以洪水毀滅地土。神降水滅世之舉,成為辯證之題。許多人稱氾濫只及局部區域,僅肆虐於米所波大米之地一部分。考古學者嘗試發掘米所波大米城塚,指出陷地的水災土層足證確曾發生洪水禍殃,且重述該地祖傳的洪水故事,說是創世記經文之源,吉加墨斯史詩記載一個英雄受命拜訪烏納比士庭(Utnapishtim是挪亞的楔形文字寫法),求問得永生之道。烏納比士庭口中的洪水故事與創世記所述有些相似之處,但兩者的差距卻更多。我們相信聖經始終保留真實的記錄。創世記的記載和新約的引述(參彼後三6),均同意洪水非僅殃及希底結河與伯拉河之地,而是史無前例遍臨全球的大災禍。基督徒地理學者肯定水患對地球造成的影響極其深遠。洪水氾濫的故事,幾乎普世流傳,佐證它為禍全世界。水退之後,神賜福挪亞和他的兒子含、閃及雅弗,並與挪亞立約,應允將來永不再以洪水滅世,更立彩虹為記。挪亞是世上第一位耕地種田的人,他開墾了一個葡萄園(九20)。挪亞喝過自製的酒,醉後赤身躺在帳棚裏。含見後告訴其他弟兄,閃和雅弗慎重地把衣物搭在父親身上。結果,含和他兒子迦南受咒詛;閃和雅弗得祝福。 列國表「挪亞的兒子閃、含、雅弗的後代記在下面。」(十1)第十章列出挪亞3個兒子的後代,次序由雅弗(2-5節)到含(6-20節)和閃(21-31節)。他們後裔中許多名字,都成了多個部族和國家的名字。巴別塔建造巴別塔(「神之門」)一事顯露人的剛愎自用,總想脫離神而獨立稱雄。人跟魔鬼一樣,欲替代神,也是許多邪教的信念。神為了攔阻人類建造巴別塔,遂變亂他們的口音,使工程不得不停止(十一1-9)。建塔的確實地點尚未能肯定,有些人說該地即拜斯寧錄,鄰近巴比倫城的廢墟。創世記十一章10-25節再次記述閃的族系,往下數至亞伯蘭的父親他拉。亞伯拉罕(十一27至二十五10)和以撒(二十一1至二十八5)的歷史亞伯蘭生於迦勒底的吾珥──一個富庶的文化之都。烏利曾率領工作人員於吾珥一地作大型發掘,發現城中有一壯麗的塔廟,另有許多廟宇、儲物房屋和住舍。亞伯蘭及其妻子撒萊跟隨父親到敘利亞的哈蘭。像吾珥一樣,哈蘭是一個拜祭月神辛(或安拿)的中心。亞伯蘭蒙召神呼召亞伯蘭,囑咐他離開親人,遷移到祂指示的地方(十二1;參七23)。亞伯蘭聽從命令,雖已年屆75歲,仍帶同撒萊和姪兒羅得離開哈蘭,前往示劍。耶和華在該地向他顯現,應許把地賜給他的子嗣。為了逃避饑荒,亞伯蘭南下往埃及(十二10-20)。因撒萊貌美,他害怕有人會殺夫以搶妻,便假稱撒萊是妹妹,這位「妹妹」即被納入法老的後宮。直到神因此向法老降災時,才揭發亞伯蘭的謊話,撒萊方重歸夫郎。聖經評鑑者曾指十二章16節不實,因為經文記載亞伯蘭的隊伍中有駱駝,但古埃及文字並無「駱駝」一詞,而埃及考古資料中,亦鮮有這種動物。雖然如此,要證明他確擁有駱駝,證據是足夠的;正因為此動物罕有,更顯見牠們的珍貴。亞伯蘭和羅得亞伯蘭和羅得回到迦南時,雙方的牧人起了爭執。亞伯蘭建議兩組人分道揚鑣,且讓羅得率先擇地。羅得遂揀選水源充足的約但河谷,並住近平原上的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第十三章)。東方四王入侵沿約但河外王道進侵的四王身分很難確定。他們攻克平原5城,再向前推進,大肆搜掠,捉拿俘虜,羅得亦成為階下囚。亞伯蘭帶領318個在家生養的壯丁跟隨敵兵,出其不意突襲而剿敵,奪回羅得及失物。回程時亞伯蘭遇見耶路撒冷王麥基洗德,亞伯蘭要向他奉獻得物的十分之一(第十四章)。立約耶和華應許給亞伯蘭一個兒子做承繼人。一天晚上,神以獨特方式與亞伯蘭立約,答允把從埃及河至伯拉河之地賜予他(十五章)。撒萊長久不育,遂讓埃及使女夏甲與亞伯蘭同房。夏甲生以實瑪利,他是亞拉伯人的祖先。其後兩婦不和,撒萊迫走夏甲,按努斯坭版所載的近東習俗,撒萊的確有權這樣做。然而神憐憫夏甲,應允使她子嗣眾多(第十六章)。神向亞伯蘭重申應許,讓他後代繁盛,並替他夫婦易名,由亞伯蘭(「受舉頌之父」)和撒萊改為亞伯拉罕(「多國之父」)和撒拉(「公主」)。與亞伯拉罕以割禮為立約的記號(第十七章),這習尚已在埃及人中實行了多個世紀。毀滅平原之城耶和華和兩個天使向亞伯拉罕顯現,宣佈承繼其應許的人會於年內誕生,並表明神將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亞伯拉罕卻為這兩城與神討價爭辯(十八22-23)。羅得及其家屬獲救,得以從所多瑪城逃出來;神終於以硫磺與火毀滅兩城(十九24-25)。後羅得兩女兒為保家族存留後裔,遂灌醉父親,和他同寢。結果,摩押和亞捫兩族由此而出,後期成了以色列的仇敵。創世記二十章1-18節中,亞伯拉罕再次因假稱撒拉為妹而得罪基拉耳王亞比米勒。 以撒以撒出世時(二十一1-3),撒拉和夏甲又生齟齬,夏甲再次被逐,卻又得到神的看顧憐憫。亞伯拉罕和亞比米勒為了一口井不和,終在別是巴立約,平息了這次糾紛(二十一25-34)。神要求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把以撒獻為燔祭,用以試驗其信心。該處可能就是後來大衛從耶布斯人亞勞拿購得的地(撒下二十四16-25),此地也是聖殿之所在。亞伯拉罕正要下手殺他的兒子,神喝止他,使他看到有一隻公羊扣在小樹中。以撒因此得釋放,公羊取代他成為燔祭。撒拉在希伯崙逝世,亞伯拉罕為她向赫人以弗崙買來麥比拉洞置墓(第二十三章),他們採用的買賣辦法是近東典型的交易方式。亞伯拉罕欲替以撒覓妻,便差派僕人以利以謝到哈蘭一地,神引導以利以謝找著利百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記敘亞伯拉罕迎娶基土拉;其後,基土拉替他生了多個孩子。亞伯拉罕終年175歲,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把他埋葬在麥比拉洞(7-10節)。雅各和以掃的事蹟(二十五19至三十七1)利百加生下以掃和雅各一對孿生子。孩子長大後,以掃為了一碗紅豆湯,將長子的名分賣給雅各(二十五27-34)。那地有饑荒,以撒效法父親往基拉耳去(第二十章),且一如其父親撒謊,假稱妻子為妹子(二十六1-11)。其後他跟非利士人因爭奪水井而起紛爭,但以撒生性和平,寧願另掘新井,免得為了舊井又起爭競(17-33節)。以撒年老,眼睛昏花。利百加和雅各合謀瞞騙以撒,把原屬以掃的長子名分給了雅各。根據努斯坭版,這口宣的祝福賦有法律權力,不能反悔。利百加生怕以掃會殺害雅各,遂遣小兒子往哈蘭去,在她的族人中尋覓妻子。神於伯特利在夢中向雅各啟示。雅各夢見一個梯子(梯級?)從地上達至雲霄。神並向他重述昔日賜給亞伯拉罕和以撒的應許(二十八10-22)。雅各到了哈蘭,找著舅父拉班,並替他作工(第二十九章)。雅各服侍7年的工酬,就是要娶拉班次女拉結為妻。拉班卻以大女兒利亞代替拉結給雅各為妻,卒使雅各為拉結再服侍拉班7年。耶和華使雅各極其興旺,但拉班總是為難他。神指示雅各歸回迦南(三十一3),他便帶同妻兒、財物悄悄離開。拉班追趕他,因拉班發覺家中的神像不見了(按努斯習俗,持有「神像」的人,有權承繼原主的產業)。拉結確實偷了神像,卻把它收藏起來,使父親無法搜出,於是,拉班只有返回哈蘭。他們途經以東,雅各恐防遇見以掃,便先向兄長遣送禮物,同時,把自己的人口牲畜分成兩隊而行,以保萬一。回程時,不料雅各遇見神人,且跟他摔跤,結果雅各的大腿瘸了,另得了一個新名字,稱為以色列(第三十二章)。雅各與以掃見面時並無不快,其後雅各往示劍(第三十三章),他的兩個兒子卻因妹子底拿遭示劍玷污,遂殺戮該族男丁(第三十四章)。神吩咐雅各去伯特利為祂築壇,並除掉他們中間一切外邦神像(三十五1-4)。神又在伯特利再次言明祂的應許,要賜他們土地,並子孫繁多(9-15節)。他們往伯利恆途中,拉結生了便雅憫便死去,這是雅各第十二子,也是最後一個。以撒死在希伯崙,終年180歲,由以掃和雅各把他葬在麥比拉洞。創世記三十六章記載「以掃之後裔」(第1節);文中亦稱以掃為以東(意思是「紅」;參二十五30)。約瑟的事蹟(三十七2至五十26)雅各甚愛約瑟,因而引起眾兄嫉妒。約瑟告訴哥哥們,他夢見全家向他下拜,於是哥哥們益發恨他。及至雅各給約瑟彩衣時,眾人的怒氣升至極點。哥哥們決定要殺約瑟,商議後,還是將他賣給商旅。商旅帶約瑟到埃及,賣給埃及人護衛長波提乏作奴僕(三十七36,三十九1)。第三十八章講述一個寡婦成為亡夫兄弟的妻子。猶大的兒媳守寡,卻不讓第三個兒子為長子續後。這寡婦使計騙得猶大成為她孿子之父,迫他承認過錯。猶大長子法勒斯的名字記載在路加福音耶穌的族譜中(路三33)。耶和華祝福約瑟,讓他很快成為波提乏的管家(第三十九章)。年輕的約瑟引起波提乏妻子的青睞,主母多次引誘他都無法得逞,最後便誣捏約瑟。他因此下獄,在獄中的約瑟蒙恩,並有機會替法老的臣僕解夢(第四十章)。後來埃及法老連作二夢,術士和博士都不能圓解。酒政想起約瑟來,王便召他出獄。約瑟告訴法老,那些夢表示7個大豐年,隨之而來7個荒年。事後,約瑟升任為宰相,位僅次於法老,負責治理埃及全地(四十一37-44)。饑荒臨到巴勒斯坦,雅各遣子往埃及糴糧。約瑟認出他的哥哥們,卻沒有顯露自己的身分。為了試驗他們,約瑟指稱他們是探子(四十二9),並以其中一個哥哥(西緬)作人質(第19節),要求他們帶糧回家後,把其小兄弟帶到埃及來(第20節,四十三3)。其後,迦南的饑荒甚大(四十三1),雅各終於容讓眾子帶同便雅憫往埃及去。約瑟再次用計試驗哥哥,暗把銀杯放在便雅憫的糧袋裏,要把他當賊子辦(第四十四章)。到了這時候,約瑟才向眾兄弟表明身分(四十五4-15),大家喜得重聚。他說神派他到埃及(7-8節),是為了保全一家的性命。後來,雅各來到埃及(四十六1),約瑟在歌珊地迎見父親(28-29節)。以色列人得以在歌珊置下產業,並且生養眾多(四十七27)。雅各臨終時,約瑟帶同二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前來,接受祝福。雅各把長子之福賜給次子以法蓮(四十八13-14、17-20)。雅各給眾子祝福後便死了,終年130歲。約瑟照埃及的習俗,為父親的遺體薰香備葬(五十2-3),把亡父安葬在希伯崙的麥比拉洞後,兄弟們擔心約瑟會報復,但約瑟宣稱:「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第20節)約瑟在110歲逝世,臨終前吩咐兄弟和子孫們,聲言以色列人從埃及歸回時,他們得把他的骸骨從那裏搬上去(五十25;參出十三19;書二十四32)。CarlE.DeVries另參:「列祖時代」;「底本說」;「亞當」;「夏娃」;「挪亞」;「亞伯拉罕」;「雅各#1」;「約瑟#1」;「人的墮落」;「邦國」;「以色列史」;「立約/約」;「洪水」;「創造論」;「割禮」。――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