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最後七言

 

最後七言(SevenLastWords,The)從耶穌釘十字架至祂離世之時,收錄祂所說過的話。這7句說話並不可以在任何一卷福音書中完全找到,只有首兩句及第七句在路加福音出現,第三、第五和第六句只可見於約翰福音,第四句則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均可找得到。其次序是按傳統流傳而來的;因為沒有一卷福音書綜合這七言,故此無從稽考其先後次序。另外,究竟耶穌在十架上是否還有說別的話,又或究竟那7句說話是否一番長話的摘要?然而,想到耶穌釘十字架的傷痛,這些就是主所講的一切說話,也實在不足為奇。「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二十三34)由於有多個完整的希臘文抄本沒有收錄這句話,以致這是最後七言中唯一令人懷疑其真實性的一句。縱然有可疑的因素存在(其可信的證據與疑點是不相伯仲的),不論路加福音原初有否記載,這無疑與我們所知道有關耶穌和祂的愛很配合。僅在這句的前數節,耶穌顯露出祂關心他人遠勝於關心祂自己(路十九41,二十二5051,二十三28)。耶穌活出祂自己的教導,又為那些凌辱祂的人禱告(路六2728)──沒有比這更大的動力,可促使人如比實行。無疑士兵和猶太領袖對他們所行的並非出於不知(參徒三17),但他們顯然不明白他們所行的真正意義。對基督徒來說,「父啊,赦免」的祈求,較祈求的理由更重要,正如司提反在殉道時,把這話表明出來。總結來說,饒恕不需要理由;它是神的恩典。「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二十三43)路加記載這句說話,並不是要指明死人的居處,而是要表達神對信心的回應。有一個罪犯有意加入嘲諷的群眾之中,卻被斥責不應作聲(路二十三40);另一個卻顯然明白到,耶穌不單是無罪的,並且十字架也是王權的序幕(路二十三40-42)。彼得會在耶穌施行神蹟時稱頌祂,但這人卻選擇在祂受苦時如此行。神對這樣信心堅強的回應,乃是直言道:「你或會以為罪使你受永刑,然而,你所祈求的憐憫蒙允許了。透過信心,你會得享你所看見臨到我身上光明的未來。」在此,再次看到所求取的恩典,耶穌在祂臨死時仍念及他人。「母親,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約十九2627)耶穌既已關心敵人,也顧及剛歸信主的人;現在他轉而好好安頓祂自己的家。約翰描繪耶穌是完全操掌那境況,這點顯而易見。祂安靜地關顧祂的母親,而不是專注於祂個人的痛苦。馬利亞也很痛苦,如同被「刀」剌透她的心(路二35)。耶穌想到祂的血緣關係和屬靈關係,現在祂卻是她的主多於是她的兒子。我們並不明白為甚麼耶穌的兄弟沒有在馬利亞身旁照顧她,或為甚麼沒有參與逾越節的筵席。此外,也無法知道主所愛的那門徒為何被選中,或許是因為他就在髑髏地、他是值得信靠的,且他是猶大土生的人,而不是加利利人,以及他在附近有一處居所可照顧馬利亞。「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太二十七46;可十五34)那正是祂說完首3句話的數小時後,黑暗籠罩著髑髏地已達3個小時。突然,耶穌喊出詩篇二十二篇的首幾個字來。馬可以耶穌本土的亞蘭文來記述,馬太則翻成希伯來文。不同的人對這呼喊(稱為被遺棄的呼喊)解釋為人性感受的表達,是神沒有拯救祂而發出失望的表白,是因祂背負罪孽而與神分隔的抒發,或是念誦一首以勝利結束的詩篇。雖然這個呼喊的整個含義,是一個只有耶穌和祂的父才會知道的奧祕,但由於該篇詩篇是向神呼求辯白,故此耶穌可能為此祈求。祂呼求神顯出祂真是神所揀選的那一位,那呼求在祂復活時蒙應允,並在祂第二次降臨時完全應驗。「我渴了。」(約十九28)耶穌被釘十字架,在開始的時候,有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作為催眠劑來減輕祂釘十字架的痛苦,祂不肯喝(太二十七34;可十五23)。此刻,耶穌嚴重乾渴,於是接受了兵丁的醋(約十九29),那醋增強了祂最後的呼喊。祂需要它,因為祂已釘在十字架上6個小時。或許在耶穌生平中,沒有一處像這裏讓我們清楚看到祂人性完全的一面。耶穌在此全是人性的表現,然而約翰視此為詩篇二十二篇15節的應驗(亦可能是詩六十九21)。「成了。」(約十九30)約翰以這一句簡單的話(在希臘文中是一個單字)來為主釘十字架的過程作結。這句說話自然流露了主的苦楚,和劇痛過後的解脫和滿足。可是,約翰福音的上下文卻為該字提供一個較深入的意義。對於約翰來說,耶穌掌管了整個釘十字架的歷程,祂說過沒有人能奪去祂的命(約十18,十九1011);所以,這裏可理解為祂既已成全了父神的旨意,祂就甘願捨棄祂的生命。祂一直彰顯祂的主權,那麼所成全的,就不單是祂的死,或是祂本身的生命,或救贖的工作,而是祂之所以來世的整個理由。順服的最終表現已經完成了;最後一節經文也應驗了。耶穌宣告祂的生命「成了」,離開那個階段直至復活時開始新的一頁。「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二十三46)與約翰和其他福音書的作者相比較,路加在結束時展示的是另一幅圖畫。馬太和馬可在被遺棄的呼喊後,只記載了「大聲喊叫」,用悲傷的語調結束。約翰則以所完成的工作終結。路加並沒有記載被遺棄的感受,卻告訴我們末後那大聲呼喊是出自詩篇三十一篇5節(參徒七59的司提反)。引文是以「父」為開首,常見的「阿爸」則是耶穌對父神的特別尊稱。祂與神的關係由始至終沒有破裂。耶穌並不是進入黑暗中或與不知何物的東西爭戰,卻是進到死亡中,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祂一生所服侍的那位父神手裏。如此,這句說話成了將死的基督徒的典範,正如詩篇三十一篇對將死的猶太人所說的。最後七言帶有深切的牧養信息,引起教會的注意。很多基督徒的默想,都是集中在這幾句說話上。主耶穌的最後七言常在禮拜時頌讀(特別在受難節敬拜之時)。這七言又曾譜進樂曲(例如1700年代的許茨)。它們是基督徒言行的榜樣和受難神學的基礎(特別是第四言)。故此,最後七言成為教會傳統非常寶貴的部分。PeterH.Davis另參:「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釘十字架」。――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