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猶大

 

按出生先後秩序,「猶大(創二十九35)不是長子;按世上的地位,「猶大」也不如約瑟;我們蒙召,並不是因為我們有智慧、能力、尊貴,所以我們不可自誇(林前二26~29)―― 黃迦勒

 

{\Section:TopicID=1702}猶大 Juda(人名)

字義:    讚美 Praised,河流 Stream

彙編:    ‧路3:26主耶穌的一先祖,是在被擄以前的人。

―― 陳瑞庭

 

{\Section:TopicID=1703}猶大 Judah(人名)

字義:    受讚美的 Praised

彙編:    ‧創29:35;代上5:2雅各的第四個兒子。

            ‧拉2:403:9一利未人,同所羅巴伯回國者有其子孫。又名何達威雅。

            ‧拉10:23娶外邦女子為妻的人。

            ‧尼11:9尼希米時為耶路撒冷的副官。

            ‧尼12:834管理稱謝事的一利未人。

            ‧尼12:36為聖城行告成禮的人。

―― 陳瑞庭

 

{\Section:TopicID=1704}猶大 Judas(人名)

字義:    敬拜 Worship

彙編:    ‧路3:30主耶穌的先祖。

            ‧約6:71加略人,賣主者。

            ‧太13:55;可6:3主耶穌的兄弟。

            ‧太10:3;可3:18;路6:16;約14:22;徒1:13十二使徒中的一人,是雅各之子,又名達太。

            ‧路2:2;徒5:37在報名上冊時蠱惑百姓生亂的人。

            ‧徒9:11住大馬色者,保羅常住在他家。

            ‧徒15:222732同西拉被選為代表往安提阿去。

―― 陳瑞庭

 

{\Section:TopicID=3007}猶大 Judah(地名)

字義:    讚美 Praise

彙編:    ‧該2:2族名,亦地名,據有巴勒士坦之南部。

―― 陳瑞庭

 

猶大(Joda,Judah,Judas,Judea)1)意即「猶太人之地」,尤指被擄歸回後猶太人所居之處。由於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大多數是前猶大國子民,故他們稱其地為「猶大」。凡研讀聖經者,對此地皆甚表興趣,因聖城耶路撒冷、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及耶穌腳蹤常到之處,皆在猶大地之內。定義首見於以斯拉記五章8節,屬波斯王國之一省。在馬加比時代的文獻中,提及希臘人從波斯人手上奪得猶大地(《馬加比一書》五45,七10)。在羅馬時期,猶大地為羅馬人統治,先隸屬於敘利亞,直至主前37年左右,才由希律王管轄。「猶大」或「猶太」一詞有時指所有猶太人居住之地,即巴勒斯坦西部地區(路二十三5;徒十37,二十六20)。然而新約時代一些非基督徒的作者,如斯特拉波、塔西圖及斐羅則以這詞語泛指巴勒斯坦一地。但一般多採用較狹之義,意即巴勒斯坦南部一帶。其他兩個地區或分區為北部之加利利及中部之撒瑪利亞。地理在各個歷史時期,猶大地的疆界也有不同,然而該省大致上包括以前屬於猶大、但、便雅憫及西緬支派的土地。北部之疆界毗連撒瑪利亞,但由於沒有天然地勢,如山谷、河流或丘壑等,幫助分界,故界線並不清楚。然而一般皆以地中海旁之約帕,直至死海以北1012哩的約但河為北面的邊界。南面的疆界從迦薩西南7哩,穿過別是巴而至死海。根據士師記二十章1節,別是巴即國之南疆,是猶大地南邊的界線。東面則以死海為界,西邊則為地中海。故猶大一地宛如方塊,四邊闊約45哩。

歷史猶大的歷史由波斯時代(主前539-331)始。當時波斯王古列准許猶太人回到該地,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在希臘統治時期(主前334-167),該地為西流基人管轄,西流基人乃亞歷山大大帝派駐敘利亞的部屬遺裔。他們企圖消滅猶太人的宗教,導致猶太人普遍不滿,由哈斯摩寧(馬加比)家族領導下,推翻了西流基人的政府,享有近百年的獨立時期(主前167-63)。主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征服巴勒斯坦,最後封希律為猶大王(主前37-4)。希律死後,其子亞基老繼位,是為小希律(主前4至主後6)。後來,羅馬人派遣巡撫分別管轄猶大、撒瑪利亞及以土買(猶大南部)各地,直至主後6673年猶太人叛亂之後,始由希律王之孫亞基帕一世統治巴勒斯坦全境。猶大地之命運與巴勒斯坦一樣,自從新約時代臨近,多年來皆由凶殘的統治者所管治。羅馬人統治至主後330年,才由君士坦丁接管,即拜占廷帝國(330-634)。在那時期,基督教會增長甚快。及至波斯人侵佔猶大(607-629),教會被毀,死人無數。阿拉伯人統治時期(634-1099),猶大地為回教徒所控制,期間有十字軍東征(1099-1263),企圖從回教徒手中奪回聖城。後來十字軍失敗,回教徒重佔耶路撒冷,直到今天(1917至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大及部分巴勒斯坦領土為英國人管轄。1948年由以色列及約旦兩國瓜分。19676月「六日戰爭」之後,以色列獲勝,奪回整個猶大地,因此猶大復歸猶太人管治。DonaldK.Campbell另參:「猶太教」;「被擄歸回時期」;「巴勒斯坦」。(2)雅各12個兒子中排行第四(創三十五23;代上二1),亦是利亞為雅各所生的第四子;利亞想起要為雅各生另一個兒子,便十分高興,替他取名「猶大」,意即「讚美」(創二十九35,「這回我要讚美耶和華」)。猶大有5個兒子:由迦南女子書亞所生的珥、俄南和示拉(創三十八3-5;代上二3),以及由他媳婦他瑪所生的孿生子法勒斯和謝拉(創三十八2930;代上二4),雖然他頭兩個兒子珥和俄南,因為不服從,在迦南被神殺死,他最終跟隨他的父親和兄弟,與自己的家人定居埃及(出一2)。猶大成為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其中一個支派的始祖(民一2627)。雖然猶大對他瑪表現出鹵莽的行為(創三十八6-30),他為便雅憫在埃及的安全,堅決地承擔個人的責任,亦在約瑟面前,為他的兄弟調停(創四十四14-18)。雅各祝福猶大獲賜長子的頭生權利;雅各家的領袖,即如亞伯拉罕的約所應許的彌賽亞,也將出自猶大的後裔(創四十九8-12)。其後,路得與波阿斯訂立婚約時,亦讚揚猶大家(得四12)。無論是大衛家系的君王(代上二1-16,三)和耶穌基督的祖先(太一23;路三33),都是猶大的後裔。另參:「猶大支派」;「耶穌基督的家譜」。(3)利未支派一個家族的祖先,其利未子孫在被擄歸回後,協助大祭司耶書亞重建聖殿(拉三9)。他在以斯拉記二章40節稱為「何達威雅」,在尼希米記七章43節又稱為「何達威」。另參:「何達威雅#3」。(4)受以斯拉鼓勵,休棄外邦妻子的利未人之一(拉十23)。(5)便雅憫支派哈西努亞的兒子,在尼希米的時期,是耶路撒冷城的副官(尼十一9)。(6)利未人的一位領袖,被擄後,與所羅巴伯和耶書亞一同回到猶大(尼十二8)。

7)猶大支派的其中一個族長,在被擄歸回後,曾參與耶路撒冷城牆的奉獻禮(尼十二34)。(8)尼希米時期,在耶路撒冷城牆奉獻禮中吹奏樂器的其中一位祭司(尼十二36)。他可能與本條目#6所述的是同一人。(9)約亞拿的兒子,約瑟的父親,也是耶穌基督的先祖。他在被擄歸回時期,回到巴勒斯坦地居住(路三26)。另參:「耶穌基督的家譜」。(10)約瑟的兒子,西緬的父親,是耶穌基督的祖先(路三30)。另參:「耶穌基督的家譜」。(11)耶穌的弟弟(可六3),亦即猶大書的作者猶大。另參:「主的弟兄猶大」。(12)加略人猶大,西門的兒子,主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加略之出處不詳,很可能是指他的出生地加略城。此或許即約但河東摩押地之加略(耶四十八24;摩二2),但也有可能是猶大南部之加略希斯崙,亦即夏瑣(書十五25)。也有人認為加略為亞蘭文,意即「刺客」,此詞用於猶大身上,因他背叛耶穌,將祂出賣了;但此說之論據最弱。在十二門徒的名單中,加略人猶大排於末位(太十4;可三19;路六16)。這樣的排列,可能只是由於後來信徒對他的蔑視,而非他原來在十二門徒中的地位。在耶穌出來傳道時,猶大負責管理錢財(約十二4)。然而,他為了30塊錢,卻把耶穌出賣,交給大祭司。他賣主的行動暗號,竟是在客西馬尼園中向耶穌親吻(太二十六14-49;可十四10-46;路二十二3-48;約十八2-5)。

對於猶大賣主,有多個不同的解釋:(1)猶大極之愛國,當他知道主耶穌沒有打算推翻羅馬統治者,重建猶太國,他就出賣主,交予當局;(2)猶大相信主耶穌是彌賽亞,並認為捉拿祂會迫使祂的國度早日降臨;(3)猶大從一開始就是個首鼠兩端的滑頭,一味計謀做壞事;(4)他一時受到撒但的引誘而賣主,但他知道蒙騙後,便因後悔而自殺;(5)他本來是一個忠心的跟隨者,因受到耶穌的責備,自尊受損,覺得顏面無存,故產生異心;(6)他由於貪心,為私慾所蒙蔽,但不知道主會被審判和釘死,所以他得悉主被賣後的遭遇,便在絕望中悔恨自戕。聖經說猶大為到自己出賣了耶穌而後悔,去到一塊用30塊錢買來的田那裏吊死自己(太二十七3-10)。使徒行傳一章18節再加了一些叫人嘔心的描寫:猶大「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腸子都流出來」。正因這樣,那塊田就稱為「血田」(徒一19)。後來,在十二門徒中,猶大的位置由馬提亞所取代(徒一26)。(13)雅各的兒子,亦為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路六16;約十四22;徒一13)。在馬太福音十章3節及馬可福音三章18節,他亦稱為「達太」。另參:「達太」。(14)一名房東,於大馬色一條稱為「直街」的街道上擁有一所房子。掃羅(保羅)歸主後,在那裏居住,並得到亞拿尼亞按手,使他重見光明(徒九11)。――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猶大支派(Judah,Tribeof)地理環境猶大支派的邊界在約書亞記十五章有詳細的說明,該章經文描述了征服迦南地後各支派的產業。列王紀下二十三章8節所描述的猶大支派,從迦巴伸展至別是巴:迦巴大約在耶路撒冷北面8哩,別是巴則大約在南面40哩。故猶大在南巴勒斯坦的中央,擁有一片山脈,從北至南大約50哩,從東至西大約20哩。在這1,000平方哩的土地上,一半是沙漠(在南部和東部);其餘的土地也是多石和乾旱的。在中央的山脈上,坐落了耶路撒冷、希伯崙和別是巴;在某些地方,這山脈升高至超過3,000呎,然後才逐漸斜落在南面的沙漠。沿著這個山脈,有一條主要的道路,連接這些城鎮。在東面,山脈向接近5,000呎下的死海陡然而下。它在西面的斜坡沒有那麼陡峭,直落在「低地」上──其實那是1,000呎高的高原,然後落在巴勒斯坦的平原。對於今天的人來說,神揀選這樣一塊細小和顯然並不理想的地方,來進行祂的計劃,實在令人感到驚訝。猶大(後來才加上耶路撒冷)在她的群山簇擁下,遺世獨立,十分安全。她真正的中心和首都,是海拔3,500呎高的希伯崙。惟有北面容易被外敵沿著山脈的路向南行進軍。然而,有3座大山谷從西面的低地延伸入山,它們是亞雅崙谷、梭烈谷和以拉谷。從約書亞的日子,至大衛的時期,及其後一段長遠的時代,戰爭在這些山谷中此起彼落。往東面的一些通道(最著名的是由耶路撒冷至耶利哥的那條路),並不那麼重要,縱然約書亞是從這個「後門」進入山區(書十9)。故此,猶大支派在地理上是離開以色列人生活的主流,因為在她的南面只有西緬支派的領土。猶大支派所佔據的地區,很容易以3個自然區域來劃分:中央的山脈人口密佈,尤其在雨露充沛的西部;東面的斜坡,幾乎渺無人煙,大部分是沙漠;南部是環繞別是巴的牧區,那裏的山坡已變為乾旱的大草原,散居著稀疏的人口。經濟生活對以色列來說,巴勒斯坦是一個流奶與蜜之地(民十三27)。猶大支派的一半地可能是沙漠,但其餘部分的土壤卻頗肥沃;西面的斜坡,雨水亦很充足。小麥和大麥、橄欖和無花果,尤其是葡萄,都很豐茂。土地可能多石,但那些石頭可以收集來建造牆壁和其他建築物。雖然猶大不如北部的河谷,諸如耶斯列那樣富庶,但在勤懇工作下,猶大仍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混合農牧區。那裏盛產山羊和綿羊,亦即有豐富的羊毛和羊奶。猶大支派所牧養的牛也許很少;猶大不像巴珊般是個牧牛之地(民三十二1)。羊毛可製衣服,獸皮則可製皮革。那時,山上叢林茂密,可供作燃燒和建築的材料。陶瓷用的黏土已有供應,用來製造家庭用具。銅來自南面的以東,鐵則來自西面的非利士;這些都可以用農具物來以物易物。不論他們是否察覺到,神實在恩待了猶大的百姓,給予他們在簡單生活上的一切需用。那裏有宜人的氣候:寒冷而潮濕的冬季,間或降雪和冰雹;還有長而無雨的夏季,伴著乾爽、涼快的夜晚。這給東面斜坡帶來很多露水(士六38),寶貴的雨水便儲在鑿石而成的蓄水池裏(耶二13)。猶大沒有長流不竭的河,可是,從耶路撒冷至別是巴,泉水或「井水」卻十分豐富。直至猶大支派進入了所羅門時代商業帝國的經濟生活,它那種簡單的生活模式才改變過來;但猶大山區的改變,仍遠比其他地方為少。猶大本身沒有海港,亦沒有絡繹不絕富饒的商隊路線;她沒有任何蘊藏的原料,像以東的銅礦或利巴嫩的香柏樹;也沒有奢侈品作貿易之用,諸如腓尼基的紫色染料或俄斐的金;同時,亦沒有青蔥茂密的土地,引人垂涎。在神的憐憫下,猶大支派面對的誘惑很少。她的信心亦較少受到腐蝕:較少迦南人定居在這個地區,因為在南面的征服較北面更徹底。歷史和重要性猶大支派獲得最早的祝福,記載在創世記四十九章8-12節和申命記三十三章7節。在出埃及之後,猶大支派在曠野安營的名單中排行首位(民二3)。兩個忠心探子之一的迦勒,就是猶大支派的一名領袖(民十三6)。約書亞進入巴勒斯坦,結束了在耶利哥附近和艾城的初步爭戰後(書六,八),分配給猶大支派的高地,是他們率先要趕逐迦南人的地方。約書亞記概括地記述了整場戰事。在迦勒和俄陀聶的帶領下,西緬和猶大支派一同進軍南面的山區。雖然神賜予猶大支派的,在西面是遠至大海的整片土地,可惜猶大支派只能取得山地。平原被銅牆鐵壁般的戰車和城壘所控制。儘管耶路撒冷王被殺,耶路撒冷亦被焚燒(士一8),然而耶布斯人仍然佔領該區,直至大衛時期(士一21)。猶大支派可能如其他以色列人一樣,放火燒毀迦南人的城邑;可是,他們通常不會佔領那舊址。在士師的管治下,即使俄陀聶這位士師是出於猶大(士三),猶大支派依然受到孤立。在與西西拉的大戰中,甚至沒有提到猶大支派(士五)。這個支派的孤立情況很快便終結了,首先是非利士人從西面進入,接著是大衛奪得耶路撒冷,其後耶路撒冷更成為國家和宗教的首都。雖然在士師記十五章11節,猶大支派甚至預備將參孫交給非利士人,但是到了撒母耳作士師,一切都改變了。約櫃被接回(撒上七1);失去的領土被收復(撒上七14)。事實上,撒母耳的兩名兒子都在別是巴作士師(撒上八2),只是他們都受賄。大衛終於在一連串勝利下,粉碎了非利士人的勢力,並首先在猶大的主要城邑希伯崙作王統治(撒下二至四)。不過,當他被立為全以色列的王後,他將首都遷移至猶大支派北面的邊境,即剛剛征服的耶路撒冷(撒下五6-10)。耶路撒冷便是約櫃要運往的目的地(撒下六),亦是所羅門將要建造聖殿之處(撒下七13)。於是,從今以後,神的一切應許,便圍繞著耶路撒冷、聖殿及大衛的家系,彌賽亞更是從猶大而來(創四十九10)。猶大這個皇室支派,很可能獲得優待;它可能不在列王紀上四章所列12個需「繳稅」的區域內。無論如何,大衛王朝的重要官員,都是來自猶大支派,這便惹起別人妒忌。北面和南面支派的劃分,是始於大衛的時期,在押沙龍的叛變之後(撒下二十1)。所羅門死後,這道裂縫更變成完全的割離(王上十二16)。此後的200年,直至主前722年北國失陷,兩個細小的國家都一直各佔一方:較大的那個在東北面,稱為「以色列」(王上十一35的「十個支派」),較小的那個在南面,稱為「猶大」。到了這個階段,猶大作為一個支派的歷史,實質上已終結了,因為這個細小的國家,雖然以這個舊支派的名稱命名,她其實是「更大的猶大支派」。她現在不僅包含猶大這個舊支派,還有剛被征服的耶布斯領土耶路撒冷、一些古老的非利士城邑,以及便雅憫和西緬支派,更有很多利未人(代下十一14),和從北面而來的「忠心分子」。事實上,從那時候起,「支派」的意義已遠不如前;雖然在家庭以內,仍繼續記念支派的根源,但人住在哪裏,比屬於哪個支派更重要。250多年來,猶大這個細小的國家,一直單獨存留。即使在被擄後,仍在尼希米的管理下出現小小的猶大省(民一23);猶太作為一個地區,仍在新約時代保留下來(路三1)。事實上,其後大多數的猶太人,都屬於猶大支派,正如「猶太人」這個名字所顯示的意思一樣。不過,猶大支派最大的榮耀──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就是耶穌基督降生於大衛家,而大衛家是從猶大支派而來。亦因為這樣,在啟示錄七章5節中,當各支派受印的有12,000人,猶大──即「讚美」的意思(創二十九35)──位居榜首,正如許久以前在民數記居榜首一樣(民二3)。R.AlanCole另參:「以色列史」;「猶大#2」。――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