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新耶路撒冷

 

新耶路撒冷(Jerusalem,New)聖經只有兩次提到新耶路撒冷。一次在啟示錄的開頭,另一次在啟示錄之結尾(啟三12,二十一2)。在啟示錄最初的異象中,復活的基督在這個充滿衝突、爭鬥的世界,對祂的百姓說話。祂答應他們:有一天,他們都會成為新耶路撒冷的公民。在啟示錄最後的異象中,我們可以看見這個應許得著應驗。我們不僅見到神的子民得勝奏凱,而且在新耶路撒冷見到他們新的家和新的國。當然,這裏沒有解釋新耶路撒冷是甚麼。若要描繪她倒還簡單,但要解釋她的實質則較為複雜了。聖城的描述有天使帶約翰到山頂去,指著新耶路撒冷給他看。在約翰的描述中(啟二十一10至二十二5),首先他指出聖城「光輝如同極貴的寶石,好像碧玉,明如水晶」(二十一11)。繼而他描寫城牆和城門:「有高大的牆,有十二個門,門上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又寫著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名字。東邊有三門,北邊有三門,南邊有三門,西邊有三門。」(二十一12-14)又說城牆有12根基,根基上有12個使徒的名字。接著,約翰說明城牆和城門的大小尺寸(二十一15-17)。城是四方的,每邊長1,500哩(和合本作「四千里」),長、闊和高度皆相同。城牆為216呎厚(或高?)(和合本作「一百四十四肘」)。我們以現代的尺碼去量度聖城,有時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意義。如用聖經的標準,城一共是12,000史達第闊,牆則是144肘厚。這些數字除了是實質的長度外,可能還有更重要的意義,如啟示錄七章4-8節說以色列人受神印記者,每個支派的人數為「一萬二千」。接著,約翰描寫建築聖城用的材料(二十一18-21):「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城牆的根基則是用各樣寶石裝飾而成。12道門都是珍珠造的,城內的街道皆是精金,「好像明透的玻璃」。至於城的本身,約翰注意到她裏面很多東西都沒有(二十一22-27)。她沒有聖殿,沒有日月,沒有黑夜,城門總不關閉,也沒有魔鬼邪靈。最後,約翰說城內有3樣奇妙的東西(二十二1-5),那就是流著生命水的河、生命樹,以及神和羔羊的寶座。這就是約翰所描繪的新耶路撒冷。然而約翰並不著意繪畫聖城的外貌,他想我們更明白她的意義。聖城之背景在舊約中呈現我們眼前的,是大衛的城──舊耶路撒冷,她是神顯現及治理其百姓的中心。在城中,有祭司供職的聖殿,也有列王的寶座,他們代表神治理祂的百姓。她是神的百姓──即以色列民──的大城,即「眾城之母」。然而,整本聖經所述說神的救贖工作,包括了神歷代以來從各國所救贖的人,是關於整個「大以色列」的;舊約中之以色列只是前驅而已。因此,聖經末後的啟示,說到一個大民族的異象,就是指那些真正住在「眾城之母」的新耶路撒冷的人。舊約的先知目睹舊耶路撒冷的衰微。他們眼見她光輝不再,而感到憂傷、憤懣、失望。當他們見到滿城罪孽和惡行,城中的君王和祭司皆背棄了原先的呼召,其中兩位先知便開始帶領人們前瞻新耶路撒冷的景象。以西結(結四十至四十八)預見重修聖城和聖殿的詳細情形;以賽亞(賽五十二,六十至六十六)則用渴慕的口吻,描述這末後的耶路撒冷。這兩位先知的異象和預言,與約翰在啟示錄二十一及二十二章所見的異象非常接近。在兩約之間時期,猶太學者對耶路撒冷的境況更為失望,他們甚至要讀者不再寄望耶路撒冷真的重建,而鼓勵他們只在思想中建造天上的耶路撒冷。他們認為天上的耶路撒冷已存在,在末世會隨著神一起降臨。她的城池華美,人口眾多,為神子民的「大城」,城中有聖殿和寶座。事實上,這些旁經的作者們在腦海中虛構的,不久之後竟成為使徒約翰親眼目睹的。耶穌對耶路撒冷之發展,有另一種體會和看法。祂不單預言耶路撒冷及聖殿最後被毀(可十三;路十九41-44)。若僅如此,最大的疑問尚未解決;因為在舊約時,建造聖城有一個目的,聖城被毀後,該目的怎能達到?此後,神的百姓往哪裏尋找祂的聖殿和祂的寶座?耶穌的答案是:由於是祂彰顯神的治權,在祂身上就可以看見神(太二十八18;約十四9),那麼,祂自己就是「新耶路撒冷」──一個全新的耶路撒冷。約翰在啟示錄中用到「新」這個字時,把耶穌這個意思說得甚為明白。在希臘原文,「新」有兩個不同的字。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毀後不久,羅馬皇帝哈德良重新建造「新」耶路撒冷,此即在舊址上重建的「新城」;但約翰所見的「新耶路撒冷」,卻是清新、潔淨、與別不同的。當新約說到「新立的約」與「新的誡命」,所用的「新」字意思相同(約十三34;來八8);又說到「新造的」和「新人」,也是此意(林後五17;弗二15)。約翰於異象中說到在新天新地裏,再沒有以下7樣東西:海、死亡、悲傷、眼淚、痛楚、咒詛、黑夜(啟二十一14,二十二35)。以此看來,一切皆新,一切皆與舊有別。此外,新約還有5處經文可以幫助解釋啟示錄二十一章之背景。加拉太書四章26節中,保羅提到「在上的耶路撒冷」,那就是接受所有因信稱義者的「眾城之母」,和舊約時只接受「因要討神喜悅而遵行誡命」者的耶路撒冷不同。在以弗所書五章25-32節中,保羅又說到基督的新婦,即是教會;在約翰所見的異象中,「新婦」即「新城」(啟二十一910)。腓立比書三章20節告訴我們,天上之城並非信徒將來的居所,她也是信徒現在的國籍,即信徒現在就是「天上的國民」。希伯來書十二章22節也是同樣意思,那裏說那些相信的人已經來到了「天上的耶路撒冷」(在啟示錄十七及十八章,有一個不同的想法,在那裏我們看到耶路撒冷的大敵巴比倫,象徵著無神的社會、外邦的大城)。換言之,此耶路撒冷是所有相信神的人的家,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不論舊約或新約時代;而且不但指著將來而言,卻是早已存在,也正存在於現實中。那麼,我們應怎樣看待約翰所見的異象呢?聖城之意義有人期待著千禧年的降臨(即基督再來之後,到撒但最後被打敗之前,基督要在世界上作王1,000年),並以為新耶路撒冷應在此期間存在,而非在千禧年之後(啟二十一24-26,二十二2)。他們認為新耶路撒冷是一個實在的、物質的城市,形狀像一條管或一座金字塔,有人甚至把她想象為一座翱翔於地面上的巨型太空船。然而,大部分千禧年學者及那些不接受以上說法的人,都認為約翰所描述的城,是在永恆國度之中。他們不從字面去看新耶路撒冷。雖然在這些篇章中,約翰對城有許多詳細的描寫,如尺寸、大小及材料等,但他們相信約翰只是盡其所能去描寫那文字無法形容的景象而已(雖然他所見的一切皆都真實,卻無法描繪出來)。

從全本啟示錄的信息來看,許多人皆以新耶路撒冷為理想的聖城,不但屬於將來,也屬於現在。她存在於今時今地,因為她是屬靈的真理,並非物質的事物。她永遠是「從天而降」,從神那裏而來(啟二十一2)。當然,約翰在啟示錄所記錄的一切,均要在這個天地過去之後才會出現,對我們來說,這仍是個將來的世界。我們參考以上經文,就可以對新耶路撒冷有最真切的瞭解。就是把她看為基督子民所組成的團體,在這個世代過去後,她將臻至完美的境地。但另一方面,基督徒早已經隸屬這團體,帶給他們在世時共同努力的目標,也給予他們將來的盼望。

MichaelJ.Wilcock另參:「基督的新婦」;「教會」;「耶路撒冷」;「錫安」;「錫安的女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