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會幕

 

會幕,聖殿(Tabernacle,Temple)神的居所,敬拜之處。引言會幕是聖殿的前身。自以色列民族在西乃成形,至王國早期他們最後在應許地定居下來的期間,他們都在會幕敬拜神。會幕是因應以色列人隨時遷移的需求而設、可攜帶的一座聖所。它是神與祂的子民同在的象徵,因此,也表明神隨時的關顧,亦是神傳達其旨意的地方。在早期,神期望以色列人在得著平靜和安全的保障後,便設立一個永久性的敬拜之所(申十二1011)。但這期望直至所羅門把聖殿建立起來後才得以實現(撒下七10-13;王上五1-5)。會幕和聖殿在歷史結構及神學基礎上的相似,表明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會幕用詞聖經曾使用好幾個字眼和描述性的短句:1.「聖所」(出二十五8;利十1718),這字源於動詞「要聖潔」。2.「帳幕」一詞出現了19次,有時加上一些形容詞如「法櫃的帳幕」(民九15)、「耶和華的帳幕」(王上二28-30)、「會幕的門」(代上九23)及「會幕」(出三十三7)。最後一名出現了約130次。這詞包含相約會面的概念,並指出會幕是神與摩西和祂的子民會面,並頒佈祂旨意的地方。3.「居住的帳幕」,源於動詞「居住」。在出埃及記二十五章9節,這詞指整個會幕,但在出埃及記二十六章1節則指其內部結構,包括聖所和至聖所。從這詞衍生的變化有「法櫃的帳幕」(出三十八21),強調了兩塊法版的存在。4.「耶和華的殿」(出二十三19)。歷史背景會幕和聖所那三分式的結構──一個公眾的範圍和兩個限制進入的範圍──並不是以色列人所獨有的。在任何發展成熟、具有各級祭司組織的宗教裏,都是主要分成3個接近神的層次:所有會眾、一般祭司、主要宗教領袖,最後的層次是內部的聖所,通常被視為神明居住的地方。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出土的以色列時期前的多個異教聖所,均顯示這種劃分的形式。也有廣泛的證據證明在主前二千年代,已使用可攜帶的、複雜的組合式帳幕。這些活動式的帳幕一般用作君王及其他高官的謁見室,或用作聖所。有固定居所之群體的君主,會在其國中巡遊時使用這些帳幕(如埃及和少數迦南國家)。遊牧民族或半遊牧民族,如米甸人,也使用可攜帶的聖所。在摩西之前的埃及,工匠所用的技巧跟製造會幕所用的技巧也十分接近。會幕及其中的陳設一.會幕所使用的物料(出二十五1-7,三十五5-9)包括了各種珍貴或常見的物料。神設立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任何奉獻給耶和華的東西,都必須出於甘心。聖經按著重要性,提及3種被使用的金屬,主要聖所部分的陳設則只用精金。所使用之金屬的總數量約為:金1噸,銅3噸,銀4噸(三十八24-31)。數量較大的銀子是以色列人奉獻出來的(三十11-16),這是在埃及人所給予的金和銀以外再加添的(十二35)。精工的細麻布是採用優質的麻線製成。二.至聖所內的陳設(出二十五10-22,三十七1-9)在神關乎建築所作的說明中,以聖所的內部作起點是具有深長意義的。在實際施工時,這些陳設是在會幕建成後才造成,以致可以立即安放妥當(二十五9至二十七19;參三十六8至三十七28)。第一個列出的項目是約櫃,那是一個木盒子,包以精金,約長3.75呎,寬和高2.25呎。這櫃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象徵,常被稱為「耶和華的約櫃」(申十8)。約櫃跟當時鄰國一些類似的箱子不同,其中沒有裝載任何代表神的東西,有的只是十誡的法版(出二十五16),一瓶嗎哪(出十六33),和亞倫的杖(民十七10)──全都象徵神在不同方面的供應(參來九4)。約櫃是以兩根穿在約櫃四腳上金環的槓來扛抬的(出二十五13-15)。留在約櫃上的槓會在幔子以下伸出聖所,藉以提醒會眾那不可見之約櫃的存在。在約櫃上有施恩座,那是一塊長方形的金版,其上安放著兩個基路伯。臉對著臉的基路伯和施恩座形成不可見之神的寶座(出二十五22);聖經常形容神「坐在二基路伯上」(詩八十1,九十九1)。「施恩座」這名詞源於一個動詞,意思為「贖罪」。每年贖罪日的高潮,就是由大祭司把血彈在施恩座上(利十六14)。約櫃位於施恩座之下(出二十五21),顯示律法是在神的保護之下,並解釋了約櫃是祂的腳凳的說法(例:詩一三二7)。在至聖所內的二基路伯,像伊甸園中的基路伯一樣(創三24),有相類的保衛功能。在古代世界裏,一些有翅膀的象徵性生物,如基路伯,都常用以看守寶座和重要的建築物。三.聖所中的陳設(出二十五23-40,三十七10-28)像約櫃一樣,「陳設餅」的桌子(出二十五30)也是用皂莢木造成,再包以精金。這桌子稍為細小,只是長3呎,寬1.5呎,高2.25呎。經文中也詳細說明了各種器皿和用具的製作(第29節);盤子大概是用來盛載陳設餅的。每一個安息日,12個特別製造的餅要分兩行放在桌子上,用以象徵神給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供應(利二十四5-9),桌子則放在聖所的北面(出四十22)。罐和瓶的用法並沒有列明;大概是作奠祭之用。聖所的南面是有7個枝子的金燈臺(出二十五31-39,三十七17-24,四十24)。像基路伯和施恩座一樣,燈臺是用金子錘出來的,是聖所中最惹人注目的陳設。整個燈臺都以杏花作裝飾,並從主幹杈出6個枝幹,每旁3個。從聖經的證據看來,我們並不清楚燈是長明的(出二十七20;利二十四2),還是只在晚上供照明用(撒上三3)。利未記二十四章4節強烈地支持前者,撒母耳記上可能是反映了以色列人在士師時代的散漫態度。在聖經中,金燈臺是象徵約之群體不斷的見證(亞四1-7;啟二1)。經文清楚說明使用燈臺所需的輔助物品,都是以精金製造,可見最微小的細節都注意到。若不是這樣嚴謹地使用燈臺,其上的光便會漸漸變得暗淡,聖所也會被燻黑和弄髒了(出二十五38)。此外,燈臺上只可用上乘的橄欖油,以保證燈之光亮(出二十七20)。聖經可能刻意把對香壇的介紹(出三十1-10)輕描淡寫地略過,以讓人更注意外院那用來獻祭的壇,那壇通常只稱為「壇」(三十1820)。為了把香壇跟獻祭用的銅壇分別出來,香壇被稱為「金壇」(出四十5)。香壇擺放在聖所內,位於「陳設餅」的桌子和金燈臺之間(出四十1-520-27),在幔子以外與約櫃相對著。香壇用皂莢木製成,並包以精金,長寬18吋,高3呎。這壇有4角,四圍又鑲上金牙邊。像約櫃一樣,其上有環子和槓,方便扛抬。大祭司每天早晨和黃昏要在壇上燒香,並在每年的贖罪日膏壇的角(出三十78)。所燒的香是特別研製的,只可供聖所之用,以色列民不可自用(出三十34-38)。香原本是用以表示一些從祭物上昇的東西,一種令神喜悅的香氣。香是用來向所敬拜之神表示感謝的(瑪一11),在早期更用以指敬虔之人的禱告(詩一四一2)。香又用以遮蔽人的眼睛,使人不致直接看見神(利十六13)。會幕本體會幕的結構基本上是一個帳幕,以一個牢固的支架支撐著。描述會幕細則的記載分作3部分,像其他項目一樣,用以強調會幕設計的重要性。規格說明載於出埃及記二十六章,建造工程在出埃及記三十六章8-38節,最後的建立則在出埃及記四十章16-19節。整個會幕的尺寸約為:長45呎,寬15呎,高15呎。基本的框架是由一連串的豎板支撐,每一塊高15呎,寬2.25呎,並立在兩個銀座上(出二十六15-25)。從前,學者以為這些豎板或支架是一塊一塊的皂莢木,但近代的學者多半已接受這些支撐物,其實是兩旁直立的支柱,以一條一條的橫木連接著,像梯子一樣。這樣的支架相當堅固,更可以保持其形狀,並使人可以一窺聖所內美麗的幔幕內層。南面和北面均有20塊這樣的支架,西端則有6塊。此外,西面的拐角還要加上兩塊,以鉤環連接所有的牆(23-25節)。又有一批門閂穿過豎板上的金環,使帳幕更安全和更挺直(26-29節)。3面各有5閂。南北兩面的中閂要從這一頭通到那一頭;其餘4閂可能有一半的長度,以致每一面均有3根閂固定其位置。所有木製的部分皆包上金子。在這框架之上有幾層蓋子,形成會幕的頂部、兩邊和後邊。第一層的10幅幔子染成藍色、紫色和朱紅色,還繡上基路伯(出二十六1-6,三十六8-13)。每一幅幔子為42呎乘6呎。每5幅幔子幅幅相連,形成兩組幔子。兩幅連成的幔子以50個金鉤穿過鈕扣,再連成一個帳幕。有些學者認為這帳幕是懸掛在一枝橫杆上,以防止帳幕因其重量而下垂。但聖經並未提及這樣的橫樑,或任何必須高於其他框架的柱子。幔子大概是像桌布一樣蓋過整個框架。可能在頂部有橫閂,以承受幔子的重量,並鞏固整個會幕,但聖經沒有提及。另一層是用山羊毛織成的11幅幔子或防水布,每幅為45呎乘6呎。分別把5幅和6幅幔子連起來,然後再用上述的方法把兩片連起來,只是這一層用了銅鉤代替金鉤。山羊毛的防水幔子較長,用以保護內層的幔子,多出來的部分則用以蓋著會幕的前後兩端(出二十六912)。另外兩層是用來保證會幕能經得起風吹雨打,一層是染紅的公羊皮,一層是海狗皮(第14節)。一幅以底層幔子相同的質料造的幔子,把聖所分隔出來。幔子要懸在連合兩幅幔幕的金鉤之下,並以4根安在銀座上的包金皂莢木柱子支撐著(31-33節)。在幔子和幔幕上的基路伯都是聖所象徵性的守衛。幔子更使至聖所形成一個長闊高皆為15呎的正立方體。層層相疊的蓋子和謹慎的接合方法,加強了最內部的神龕的黑暗度。神給黑暗包圍著,與任何無權見神的目光隔離(詩九十七2)。聖所佔的範圍是30呎乘15呎,正正是至聖所的兩倍。一塊以相同布料製成的簾子立在聖所和外院中間,用作主要的幔幕;這幔幕以5根包金並帶銅座的皂莢木柱子和金鉤繫著(出三十六3637)。這幔幕形成會幕東面的門簾,其上沒有繡上基路伯。

會幕矮而寬,看似十分穩固,但也易於拆除、搬運和裝嵌。根據當代的標準,那是一個十分適合神居住的地方,因為所用的是最佳的材料和最優良的技術。外院及其陳設會幕的院子是長方形的,南北兩面均長150呎,東西兩面則闊75呎(出二十七9-18,三十八9-19)。會幕本身位於西端。高7.5呎,撚的細麻帷子包圍著整個會幕。東面有一個中央入口,寬30呎。一幅高度相同而繡了花的帷子用作門簾,這門簾可能是凹進去的,方便人從兩旁出入。所有的帷子都是以銀杆來支撐。這些銀杆是穿過包銀和帶銅座的柱子上之銀鉤子(三十八17)。獻燔祭用的壇(出二十七1-8,三十八1-7)放在院子的東面,靠近入口處,這提醒了以色列人,若不經過獻祭,人便不能親近神,這7呎見方的壇高4.5呎,跟所羅門聖殿的巨型祭壇相比(代下四1),只是一個小壇而已。燔祭壇基本上是一個包銅的空心木架,十分輕便,可用包銅的槓穿過四角的銅環,把它抬起來。銅網(出二十七5)大概是放在壇內的中央,但有些學者認為銅網是伸延到下面和外面,以便通風,並且方便祭牲的血流到壇的底部。壇的四角可能象徵了祭牲,並可用以栓住將要獻上的牲畜。在以色列,人可以抓住祭壇的角以尋求庇護(例:王上一50),這行動也許象徵了那人把自己獻上給神,因而求神保護他。壇的下面可能堆了一些泥土,用以吸收祭牲的血(出二十24)。所有配件如盛灰的盆、用以鏟灰和填土的鏟子、盛血的盤子、肉鍤子和火鼎,全部是用銅製成的(出二十七3)。今天並沒有留下關乎銅盆之大小的指示(出三十17-20,三十八8)。這銅盆是用會幕門前侍候的婦人之鏡子做的。銅盆置放在祭壇與會幕之間。祭司供職前若不在銅盆裏洗淨手腳,便會被治死以示懲罰,這條例用以提醒人在為神執行任何任務之前,潔淨和服從是必須的。銅座可能只是用以承托著銅盆,但也可能放著另一個盆,供祭司洗腳之用。會幕的建成與奉獻神所指示的製造方法所需要的技巧,是在摩西和亞倫的知識範圍以外的。製造工程的主要執行者是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出三十一1-11),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專家」作支援(第6節),他們的技巧大概是在埃及時學會的。可能以色列人在金牛犢的事件後(出三十二1至三十三6)靈裏受責,因而在建會幕的事上十分落力;他們的奉獻極其慷慨,摩西甚至要制止他們繼續把禮物拿來(三十五20-24,三十六4-7)。此外,許多人還獻出他們特別的技巧(三十五25-29)。為防止以色列人過分熱心而忽略了安息日的條例,神特別強調他們要嚴守安息日(三十一12-17,三十五23)。所有項目都作成了又安放好後(出四十1-33),除了施恩座和基路伯之外,每一件物件都以特別的油膏抹(三十22-33,四十9-11),象徵性地為其特別的功能而分別為聖。聖經十分強調摩西在會幕工程的每一個小節上都完全順從神的吩咐(四十16192325272932)。奉獻禮的高潮是耶和華的榮耀充滿會幕(四十34)。耶和華在其子民中間,其後日間有雲柱,夜間有火柱,再次保證祂的同在和引導(四十36-38)。然而,以色列人親近神時,絕不可放縱,就是摩西也不可進入至聖所內。會幕立起的時候,正好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1年之後,並且只是西乃山的啟示之後9個月(117節)。自此之後,以色列人安營的時候,利未人都在會幕的3面包圍著,摩西和亞倫的家族則佔據餘下的東邊(民三14-38)。這做法是防止任何人未經授權而闖入聖地。以色列人起行時,也有明確的條例指示會幕的搬遷(四5-15)。哥轄人負責搬運較神聖的物品,用槓來扛抬(四5-20);革順人負責處理軟的器具,祭壇及其附件(四21-28);米拉利人則負責扛抬硬的器具,如會幕的板、柱子和帶卯的座(四29-32)。會幕在前進途中仍要保持在中央的位置,6個支派在前,6個支派在後(民二)。關乎會幕的難題批判性的學說常堅稱,會幕是被擄歸回後,人對所羅門聖殿一種想象性的重構。這觀點的基本前設是,宗教在以色列中是漸漸地發展的,像摩西律法那樣複雜的東西不可能在主前2000年左右便存在;而寫作是直至主前九世紀才通行,因此任何說是在這時期之前寫成的東西都是值得懷疑的。然而,考古學發現顯示了遠在摩西時代以前書寫已是普遍的事情。古代近東各種宗教在主前2000年的最早期已發展得極其完善。在古代以色列,國民與耶和華之間宗教性的約,及象徵神與其子民同在的約櫃,均是極有可能存在的傳統。聖所是用來存放約櫃,並成為國民生活與崇拜的中心點。這樣一個中央聖所必須是一座適切合宜的建築物。雖然聖經已列出很多細節,但一些事實和指示仍未有明言,如施恩座與幕板的厚度、基路伯的大小,及兩層皮製外罩的尺寸等。此外,為了耐熱而以銅包裹木祭壇,但其製造方法並不清晰。然而,這些記錄也並非實際的藍圖,故沒有列出每一個細節。這些計劃的完成要視乎工人的技巧而定,有些地方也留待主要工匠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來決定。若說以色列人不懂得建造會幕及其中陳設品的技巧,則對他們在埃及地為奴時所做的工作一無所知。以色列人在埃及也許已學到一定的技能,只需要少數的工匠已可立即督導一群工人。時間問題並不重要;他們出埃及和在西乃與神相遇的經歷,已提供了足夠的動力,叫他們在68個月之內完工。另一個反對的理由,在於出埃及人數的減少(參民一、二十六);大量的金、銀、銅和其他原料,不可能由那一小群人提供。若如一些人所推測,以色列的人數只有2,000的話,就確實有問題。但學者按著其他經文來解釋民數記中的數目,認為總數應在100,000140,000之間。他們可以供應的原料之數量,也十分在乎他們在埃及人手中所取得的數量有多少(出十二3536)。有人聲稱那精巧的會幕跟簡單的「與神相會之帳幕」(出三十三711)並不一致。這帳幕跟那位於以色列民中的會幕不同,是支搭在營外的。然而,要知道這在會幕建成之前存在的相會之帳棚,是會幕的先驅。再者,出埃及記三十三章7-11節的敘述明顯是與金牛犢事件有關的(出三十二1至三十三6)。在營外的帳幕並不常有,而是對以色列所犯之罪的一種懲罰。若以色列民背逆神,那象徵神同在的帳幕立在民中也是沒有意義的。會幕一旦建成了,便常稱為「相會的帳幕」。所羅門時期之前的中央聖所以色列人停留在加低斯巴尼亞,即應許地的南面入口,約有38年。由於他們背逆神,破壞了約的關係,所以象徵立約的割禮在這段期間並沒有執行(書五2-9),整個獻祭系統也可能中止了(摩五25)。在征服迦南的早期,會幕位於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基地(書四19,五10,九6,十643)。後來,中部的高地被征服後,會幕可能遷移至那裏。雖然會幕所在的確實地點並不清楚,但其位置依次大概是在示羅(書十八110,二十二912;士十八31)、示劍(書二十四)、米斯巴(士二十1)和伯特利(士二十1826)。會幕的流動性容許以色列人根據國情,把它遷移至最方便的位置。最後則遷回示羅。到了撒母耳的時候,示羅的聖所──稱為聖殿──已安上門,似乎是較持久的結構(撒上一9,三315)。可能這建築物已代替了早期的會幕,因為會幕經歷了這麼多年,又遷移多次,大概已破爛不堪。無論如何,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人曾意圖用約櫃迫使神為他們爭戰,而兩度敗於亞弗後,位於示羅的聖所也遭非利士人破壞了(撒上四1-11)。考古學證實示羅約於主前1050年被毀,與聖經的記載一致。這事叫人想起士師時代示羅一次災難性的審判,耶利米預見這事件是神審判聖殿的形式(詩七十八59-64;耶七12-14,二十六69)。無論是由於自然的損壞,還是戰爭的蹂躪,摩西時代的會幕大概也不會留存至這個時期。後來提及那位於挪伯(撒上二十一1-6)和基遍(代上十六39)的會幕,可能指一個取代舊會幕的聖所,而這聖所比起大衛將要安放約櫃的耶路撒冷帳幕,卻已殘舊得多了(撒下六17)。基遍的邱壇沿用至所羅門時代(王上三45),但一些自摩西時代的會幕一直存留著的珍貴陳設,則移進了耶路撒冷的聖殿去(王上八4)。聖殿背景大衛征服耶路撒冷(撒下五6-9)並以之為首都,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耶路撒冷原為耶布斯人所佔據,是大衛那聯合王國南北兩部之間的中立地帶,並在政治上為兩者所接納。大衛把約櫃移進耶路撒冷後,這城又成為了以色列國的宗教中心;約櫃被非利士人擄掠後,幾乎已給以色列人遺忘了(撒下六1-17)。因此,神對大衛和錫安的揀選是不能分割的(詩七十八67-72)。大衛要為以色列的神建造更大的居所之衝動,起初也得到先知拿單認可(撒下七1-3)。但神卻有不同的心意,祂把這心意向拿單啟示,他便把神的計劃轉告大衛(撒下4-17)。神用了語帶雙關的說法告知大衛,雖然他不可為神建立一個家(聖殿),他的兒子卻會作成這事,此外,神會為大衛建立一個家(王朝)。神不許大衛建殿的原因是,在他統治期間,他進行了無數次的戰爭(王上五3;代上二十二78,二十八3)。神並非因這些戰役所流的血而責怪大衛;事實上,要完成征服迦南的大功和建立和平,流血是必須的(申十二1011)。大衛雖不能建殿,卻熱心地積聚了大部分所需的金錢和物料,並為聖殿繪畫了藍圖(代上二十二3-514,二十八211-19)。大衛也為建聖殿購買了一塊地,這塊地在大衛驕傲地數點全國人數、遭神降災而使許多以色列人死亡時,竟避過了災難(撒下二十四)。因此,聖殿立在這彰顯神恩典和憐憫的地方是最適合不過的。那禾場範圍並不大,實際的價錢是50舍客勒銀子(第24節);但歷代志的作者可能把後來因要興建整個聖殿中心而購買的龐大範圍算進去,所以歷代志所記載的價錢是600舍客勒金子(代上二十一25)。所羅門的聖殿一.日期建殿的工程在所羅門王4年──約主前959年──動工,並歷時7年才完成(王上六138)。所羅門的王宮則用了13年才建成,但原因可能是建聖殿所需的一切,包括工人,都已由大衛準備好了(代上二十八21)。在所羅門的各項興建計劃中,聖殿顯然是優先的。二.監督與施工隊伍銅製裝飾和陳設的主要工程師是戶蘭,他是一名推羅銅匠從其以色列妻子所生的兒子(王上七1314)。利巴嫩的香柏木由所羅門的盟友推羅王希蘭的樵夫砍伐和運送而至(王上五5-9)。3萬以色列人分作3隊,被派往利巴嫩協助伐木。每一隊人每3個月服苦工1個月(王上五1314)。此外,所羅門徵募了153,600名外邦人住在以色列,形成一群獨立自足的樵夫和督工(代下二1718;參王上九15-23)。也許迦巴勒人以他們特殊的技能,又組成另一隊工人(王上五18)。興建聖殿顯然是一個龐大的國家計劃。為了保持該地的神聖、清靜,減低不必要的噪音,多半的石工和木工都是預先做好的(王上五18,六7)。三.聖殿之描述正如會幕一樣,聖殿也有一些細節沒有清晰指示;例如,至聖所之上用一塊高15呎的木板遮蔽,究竟有何用處(王上六216)?然而,這些指示,再輔以以西結書對聖殿的指示──主要基於他對耶路撒冷聖殿的認識(結四十至四十八),大致上已足以讓我們合理而準確地重構聖殿的圖樣。旁屋可能建於與聖殿不同的地基或平臺之上(王上六510;參結四十一9),並分3層,每層高7.5呎,圍繞著整座聖殿除了門廊以外的地方。每上一層比下一層寬1.5呎,這些尺寸跟殿牆隨著高度而漸薄的原理一致。地面的房間寬7.5呎,第一層寬9呎,第二層寬10.5呎。人可能是靠螺旋的樓梯登上上層的房間(王上六8)。至於入口的位置則不能肯定,可能每邊有一個入口,但聖經只提及一個(王上六8)。跟以西結的聖殿一樣(結四十1728),這聖殿也有兩院:內院和外院(王上六36,七12;參王下二十三12),但其尺寸則不得而知。內院或「祭司院」緊貼著聖殿本身,也稱為「上院」(代下四9,耶三十六10)。內院的牆是用3層鑿成的石頭建成的,並以1層香柏本緊繫(王上六36),兩院的門均包上銅(代下四9)。王宮建於外院的範圍內,可能有一祕密通道跟聖殿相連,後來在亞哈斯年間才封閉了(王下十六18)。聖殿本身長90呎,寬30呎,高45呎(王上六2),有一個深15呎,寬度與聖殿相同的門廊或門廳。門廳大概是在聖殿的東面,與以西結聖殿的方位相符(結四十三1,四十四1)。一進門,佔主要聖所的大部分,是外殿,長60呎(王上六17)。外殿再進去是聖所的最內部──至聖所,那是長、寬、高皆為30呎的正立方體(第20節)。所有內牆都以香柏木遮蔽,並以花卉圖案、基路伯,和棕樹作裝飾(王上六1829),以致一點石頭也不會露出來。內殿和外殿的牆都貼上精金(六2021)。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精金的裝飾是鑲嵌的,因為包金會損壞木刻的天然美。地面鋪上松木板(六15)。窄小的窗開在牆的高處,高於外院那3層的旁屋,給聖所提供光線(六4)。殿頂以香柏木的棟樑和香柏木板遮蓋(六9)。屋頂外部如何蓋建並沒有提及,但可能是採用了當時的技術,用一個格子狀的木架,再填塞和鋪上防水的石灰石膠泥。外門口只是一個開放的地方,因為聖經沒有提及任何門扇。進入聖所要通過兩扇門,兩扇都是可摺疊的,用松木造成,其上的裝飾跟內牆完全一樣(王上六33-35)。門框用橄欖木造成。在聖所內有香壇,用香柏木製成,並包以精金,這壇可能置放於至聖所前的正中央(六2022;參結四十一2122)。在聖所中還有「陳設餅」的桌子、10個燈臺,分兩行擺設,每行5個,以及祭司執行任務所需用的各種器具(王上七48-50)。這些器具和陳設全用精金造成,或包以精金。分兩行的10張桌子可能是用以擺放器皿和其他附件的(代下四8)。在聖所和至聖所之間是兩扇用橄欖木造成的門,其上刻有基路伯、棕樹,和花朵的圖案,並包上精金。在兩扇門以內,至聖所再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織成的幔子遮蓋,其上還繡上基路伯作裝飾(代下三14)。如上文指出,至聖所高30呎,跟全座建築物的高度相差15呎。由於聖經並沒有提到由聖所進入至聖所需攀登階梯,所以兩者大概是在同一平面上的;至聖所以上則留了一些空間。然而,考古學發現,在主前一千年代間的各個時代中,外邦神廟都有一些階梯引進那升高了的聖所內部;有些學者便按這構造重繪耶路撒冷聖殿的結構圖。至聖所中有兩個基路伯,每個高15呎,用橄欖木造成,並包以精金(王上六23-28)。基路伯;的每一個翅膀長7.5呎。每個基路伯都有一個翅膀挨著牆,另一個翅膀則在至聖所中央彼此相接。在會幕中,神寶座予人的印象不及聖殿深刻。因為那裏每個基路伯的一個翅膀,是與約櫃以上的施恩座融合的(出二十五17-22)。在所羅門的聖殿裏,約櫃則安放在望向前之基路伯以下,基路伯便象徵性地保護著約櫃。約櫃是唯一從摩西時代存留至今的主要物件,其中仍放置著兩塊法版,但嗎哪和亞倫的杖則遺失了(王上八9)。在聖殿門外,殿廊兩旁是兩根空心的銅柱(王上七15-20;代下三15-17)。根據列王紀的記載,這兩根柱子高27呎,圓周為18呎。金屬本身厚4吋。柱子上安了百合花形的銅柱頂,高7.5呎,寬6呎,複雜地以網子和鏈索作裝飾,並以兩行石榴環繞著。這些柱子的重量必定十分驚人。其大小有耶利米作證,他指出巴比倫人要把柱子打碎,才能運往巴比倫(耶五十二1721-23)。這些柱子的功用及其名字──雅斤和波阿斯──的意義都備受爭議。根據其大小,這些柱子大概不會是香壇。在其他古代近東國家,聖所附近的獨立柱子或方尖石塔被視為王朝或宗教的象徵,代表神祇對君王或祭司的支持。遇重要事故時,大衛王朝君王總站在「柱旁」(王下十一14,二十三3),可見在所羅門的聖殿裏,柱子是王朝的象徵,顯示大衛王朝在神的保護下,會與聖殿並存。其名字可能由刻在柱子上之銘文、每行的第一個字併合而成的,適切的銘文可能是:「耶和華建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及「在耶和華的能力中,王要歡呼」。在以色列的傳統裏,耶路撒冷聖殿與大衛王朝肯定是彼此相繫的(例:詩一三二11-18)。列王紀上第七章的記載中,沒有列出銅祭壇。然而,獻殿時則有提及這壇,並清楚顯示它是放在內院中。其尺寸是長、寬30呎,高15呎。由於其重量不輕,所以可能是分幾部分在所羅門設於約但河谷的鑄造工場製成(代下四1718),然後運往聖殿裝嵌。也許內院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銅海」,一個銅製的大圓盤,厚4吋,高7.5呎,圓周為15呎(王上七23-26)。盤邊向外開展如百合花(代下四2-5)。銅海以12頭銅牛承托著,每邊有4頭;在盤邊之下又鑄有兩行裝飾,可能是野瓜或石榴,容量為10,00012,000加侖。銅海可能有宇宙的意義,是關於一個異教的創世神話,其中提到在創世之前,製造混亂的海怪與定立秩序的神之間曾有一場爭鬥。舊約中常見到的鱷魚和拉哈伯(例:伯四十一1;詩一○四26;賽三十7,五十一9),也是源於相同的創造史詩。由於這些說法出現於一神論極強的書卷中,所以毫無疑問地,人並不相信有這些神祕生物存在。這些其實是用以強調神在創世和其後的統治中,所表現的偉大能力。所羅門殿中的銅海可能有類似的神學意義,指出那些人以為屬於假神的能力,其實是單單屬耶和華的。然而,一般以色列人作任何異教神話的附會顯然都是危險的,迦南生殖崇拜的主要性象徵──公牛──會加強這情況。以色列人敬拜的金牛犢(出三十二)與耶羅波安一世所鑄的兩個金牛犢是有關聯的(王上十二28-30)。銅海有一個低微、實際的用途,就是供祭司沐浴用(代下四6)。銅海大概也包括某些平臺,因為這大盤子的盤邊也離地約15呎高。戶蘭也製造了10個大水盆,安在可移動的盆座上,然後分成5個一組,擺放在內院的南面和北面(王上七27-39)。基本上,盆座是一些銅盒子,長、寬6呎,高4.5呎,在盆頂有9吋寬的邊緣。每角繫在安了輪子的輪軸上。4個裝有輻條的輪子高27吋。在每個盆座上安設一個水盆,水盆容量約為220加侖,用以清洗祭牲(代下四6)。可能每個銅盆都放在一張桌子側,桌子則用以剝皮或準備祭物(代下四8)。此外,還有盆、鏟子,和盤子,全都是銅製(王上七4045)。奉獻聖殿(王上八;代下五2至七10)聖殿完工與奉獻之間,相隔了11個月(王上六38,八2),其間一些主要的陳設都按位置擺放好了。奉獻禮在第七個月舉行,大概與住棚節和贖罪日同期舉行(利二十三23-36)。約櫃被運進其最後的安放處(王上八34),但內院則顯然容不下大量用以獻祭的牲畜(王上八62-64;代下七7)。聖殿用了當代最複雜的建築技巧來建成,而且在建築、裝飾,或製造器具上毫不吝嗇。然而,所羅門在聖殿建成後便立即承認這殿完全不配讓永生神居住(王上八27)。他的禱告也強調以色列人傾向於背棄耶和華,這傾向與神成為了強烈的對比,因神雖然是一個公正的審判者,但也是信實和憐憫人的。當火從天上降下,燒盡了燔祭,神的榮光也充滿聖殿的時候,儀式便進入了高潮。在所羅門殿中敬拜以色列人的敬拜是經過細心安排和建構的,雖然有關實際聖殿崇拜的證據不多,殿中的敬拜亦是按著五經中記下的基本模式來進行。以色列人守逾越節、七七節和住棚節,還有每日和每月的例行獻祭、什一奉獻和獻初熟的果子。在聖殿崇拜中,有濃厚的音樂傳統,是大衛預先安排的(代上二十五;拉三10)。70首大衛詩歌為詩篇全集提供了基礎。幾乎所有詩篇都是被擄前寫成的,並且在聖殿崇拜中有明確的位置,這些詩篇成為了國家和個人宗教的焦點。述說神為全以色列民所施的恩(詩一○五,一○六)也成為了敬拜時的焦點,因為這給個人提供機會,向會眾作見證,他可以許願、立誓或感恩(例:詩二十二22-31)。聖殿崇拜必定是多姿多采、有意義,且能提升人心靈的。在秋天的新年節期中,王作為不可見之神一位可見的代理人,在每年慶祝神持續管理的主權時,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並非所有學者都接納這說法,但另一些學者又走向相反的極端,接受神性王權的理論,把大衛王朝的君王等同於鄰近諸國的祭司君王。知道神是以色列人真正的王,可限制以色列的君主政治(士八23)。王在敬拜中的角色受到嚴格的限制(例:王上十二32至十三3;代下二十六16-21)。然而,王卻參與一年一度大衛之約的更新,慶祝神透過其代理人而執行的管治。肯定的是,在典禮中也一併慶祝耶和華對耶路撒冷和大衛諸王的揀選(詩七十八67-72),雖然聖殿並不禁止公眾人士進入,聖殿卻常被視為皇室的聖堂。耶路撒冷的國家神殿對其後多個世紀有強而具保存力的影響。撒督家族的地位在祭司中不斷提升,以致組織完美的祭司制度保存了敬拜的純正。然而,其中卻有一些危險。首先,縱然所羅門早已料到,但人仍傾向於看神只是宏偉之新殿中的神(王上八27)。與此有關的是,神揀選了耶路撒冷和允許了建殿的計劃,導致以色列人相信無論國中發生甚麼事,神也不會容許那安置其聖殿的耶城傾倒。因此,來到聖殿便可確保安全。耶利米曾嘗試粉碎這繫於一座建築物,而非神自己的迷信(耶七4-14)。最後,由於腓尼基人曾參與聖殿的銅器製作,雖然早期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問題,但當迦南人的影響漸漸滲入,腓尼基人的影響便變得更有力。後來,迦南只重感官及下流的大自然崇拜,以及敬拜太陽的行為,便滲進了聖殿(王下二十三6711)。聖殿的歷史聖殿像許多古代的邱壇一樣,凝聚了國家的財富和寶物,因而常常變成敵人攻擊的目標。所羅門死後不足5年,埃及的示撒便來掠奪了聖殿中的財寶(王上十四25-28)。不久,亞撒王(主前910-869)又耗盡了聖殿中的金銀財寶,以賄買敘利亞幫助他對抗那壓迫他們的以色列王巴沙(主前908-886;王上十五16-19)。曾在未成年的時候,為逃避惡毒的亞他利雅而被藏在聖殿中(王下十一)的猶大王約阿施(主前835-796),在抗議祭司侵吞聖殿奉獻後,準備修理聖殿(王下十二4-16)。但大祭司耶何耶大死後,約阿施又反過來受猶大眾首領的影響(代下二十四15-19)。耶和華因約阿施的悖逆而容許敘利亞人來攻擊猶大,約阿施則用聖殿的財寶作代價,收買他們退兵(王下十二1718)。嘗試重造聖物的工作剛開始,以色列王約阿施(主前798-782)又在挫擊了猶大王亞瑪謝(主前796-767)的自大和驕傲後,把聖殿再次掠奪淨盡(王下十四8-14)。烏西雅王(主前792-740)曾進入聖殿,意圖燒香。耶和華因而懲罰他,以大痲瘋來責打他(代下二十六16-21)。他的兒子約坦(主前750-732)為聖殿建了一個新門(王下十五35)。下一任的王亞哈斯(主前735-715)則完全屈服於亞述人,用聖殿的資源來爭取他們初期的支持(十六7-9)。也許由於受到亞述的壓迫,亞哈斯以亞述人的祭壇取代了內院的祭壇,並親自在其上獻祭,好像鄰近列邦的祭司君王一樣(十六10-16)。他又打掉10個活動水盆上的某些部分,並以石座取代承托著銅海的銅牛。據估計,這是為了向亞述進貢而實施的經濟緊縮政策(十六17)。由於亞述直接施壓,亞哈斯把連繫王宮和聖殿的祕密通道除去後,他在聖殿中的權威也象徵性地削弱了(十六18)。希西家是其中一位進行宗教改革的君王(主前715-786),曾把聖殿徹底修葺,並恢復了在亞哈斯末年已停止的聖殿崇拜(代下二十九1-19,三十一9-21)。希西家在聖殿中耶和華的面前把亞述人一封羞辱和傲慢的書信展開後,便奇妙地得以脫離亞述王西拿基立的攻擊(王下十九14)。然而,這次獲釋卻帶來不幸的結果。以色列人中流傳著一個謊言,說神所關心的並不是祂的子民,而是安置了其聖殿的城,因此耶路撒冷永不會遭破壞。耶路撒冷不能被攻陷之說,被耶利米推翻了(耶七4-15)。瑪拿西(主前696-642)的政策跟其父完全相反,他把迦南人和米所波大米人的敬拜形式引進聖殿中(王下二十一3-7)。雖然他晚期悔改,並在聖殿中實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代下三十三12-19),但仍不足以令他逃過最後的審判,其統治仍給猶大歷史留下了一個污點(王下二十一10-16)。瑪拿西的孫兒約西亞(主前640-609)是第二位偉大的宗教改革者。他在主前622年統籌了聖殿的修葺,期間發現遺失了的律法書──幾乎可以肯定是申命記(王下二十二3-13)。結果,約西亞的改革得到了一個新方向和一種推動力(二十二14至二十三3)。其改革包括徹底清除殿中的偶像(二十三4-71112),並恢復各種傳統的節期(例:王下二十三21-23)。然而,可悲的是,約西亞的改革也跟他的生命一起消逝了,猶大則在背逆的約雅敬(主前609-598)治下,繼續走下坡。耶列米在其著名的聖殿講章中預言聖殿的被毀(耶七1至八3,二十六1-19),這使他與其他宗教領袖疏離。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因約雅敬的背叛而突襲猶大(王下二十四1),他攻陷了耶路撒冷(主前597),把聖殿中的許多財寶都運往巴比倫(代下二十四7)。聖殿本身似乎未受損毀,但猶大在西底家治下再次背叛時(主前597-586),聖殿卻被破壞了(王下二十五8-10)。聖殿所剩下的財寶亦被取去(王下二十五13-17)。對巴比倫人來說,聖殿的被毀顯示了他們諸神的大能,但耶利米卻宣告說,聖殿的器皿必在神所定的時候運回耶路撒冷(耶二十七2122);這預言後來顯著地應驗了(拉一7-11)。至於重要的物件,如約櫃等,則下落不明(耶三16)。重構聖殿的困難雖然聖殿的主要細節已在聖經中清楚列明,但要重構聖殿卻遇到不少問題,因為聖經所記述的並非一個準確的建築藍圖。例如,其中並沒有列明殿牆的厚度,或聖所與至聖所之間有沒有牆壁和門。至聖所也可能高於聖所,需要拾級而上,像其他當代神廟的建築模式一樣。雅斤和波阿斯兩根柱子可能是建築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獨立的。殿頂的構造和東面的外觀也沒有詳細說明。進入旁屋的路徑並不清晰,祭壇的構造也不詳細。院子和門廳的石牆和香柏木板又如何接合(王上六36,七12)?考古發現只能有限地解決這些困難,因為發掘出來的聖殿都已損毀至地基那一層。然而,學者仍多次嘗試重構聖殿。早期的嘗試似乎大受後期的建築文化影響,因而顯得過分細緻精巧,不能造出巴勒斯坦/敘利亞的簡樸風格。所羅巴伯的聖殿一.建造過程在被擄期間,聖殿雖已被毀壞,但殿址仍是猶太人朝聖的地方(耶四十一45)。在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一反早期帝國的傳統,採取了自由的政策,容許猶太人返回故土,並授權他們重建聖殿,更從波斯的國庫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持。授權的法令以兩種形式保存了:公開的宣告(拉一2-4),及國家典籍庫內一份平淡無味的備忘錄指出,聖殿主要的建築規格和波斯所答允要提供的幫助(拉六1-5)。大概只有少數的猶太人選擇離開米所波大米較舒適的環境,而冒著各種危險,長途跋涉地返回他們那滿目瘡痍的家園。但在設巴薩(拉一811,五14-16)和所羅巴伯(二2,三28,四2)等等的帶領下,仍有42,360名關心家園的人和他們的僕婢作出回應。在他們的熱心努力之下,祭壇在聖殿的原址上重建起來,傳統的敬拜模式也再次得以建立(拉三1-6)。不久,猶太人藉著波斯王所賜的金銀,加上他們自己甘心奉獻的禮物(拉二6869、三7),開始計劃建築第二聖殿和奠立殿的根基(拉三7-13)。由於遭受當地居民的反對(拉四1-424),加上一些人自私的行徑,及農作物的失收等影響(該一2-11),他們起初的衝勁很快便消失了。在主前520年(拉四24;該一1;亞一1),因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訓誨,猶太人在所羅巴伯與大祭司約書亞的領導下,開始了重建的工程。雖然受到官方的猜疑──若不是直接的反對──工程仍然繼續,而聖殿終於在主前515年建成和奉獻了(拉五1至六22)。對於所羅巴伯的聖殿,可知的詳情極少。指出這殿比所羅門的聖殿大大遜色的結論(該二3),只是根據早期的建築工程而言。事實上,第二聖殿屹立了500年之久。以斯拉記六章3節所指出的尺寸是不完整的,但新殿的大小應與前殿相若,並可能是建在相同的地基之上。建築技巧似乎是沿用原來的方法,即以木材製成框架,再加上層層的石頭(拉六4)。明顯地,聖殿裏有一些附著的房屋,像所羅門聖殿的旁屋(尼十三45)。若波斯的幫助真如所答應的不斷臨到(拉六8-12),第二聖殿應比一般人所預期的建造得更華麗和宏偉。二.後來的歷史旁經、偽經、拉比著作,和歷史家約瑟夫都曾談及第二聖殿,幫助我們瞭解其歷史,以及構造與陳設的細節。約瑟夫引述阿比得拉的赫卡蒂烏(主前四世紀)的話,指出聖殿是一所龐大的建築物,總面積有500呎乘150呎,以石牆包圍著,並有一個用經砍伐的石頭造成的祭壇,大小跟所羅門聖殿的銅壇一樣(代下四1)。在聖所中有一個金香壇和金燈臺,其上的燈火不斷。阿立斯蒂亞信件的寫成日期從大約主前200年至主後33年,因此其中所談及的,可能是指希律的聖殿,而不是所羅巴伯的聖殿。他提到埃及王非拉鐵弗多利買(主前285-246)給聖殿送贈了厚禮,又提到聖殿四周用100呎高的殿牆鞏固,及殿院內有源源不絕的水泉,但後人卻沒有發現任何證據。約瑟夫也指出西流基王安提阿古三世(主前223-187)取代多利買人作耶路撒冷的霸王時,曾給予極大的支持。他的支持包括提供修葺和擴建聖殿的經費,並立銘文禁止外邦人進入聖殿的範圍。便西拉在主前二世紀早期曾讚許大祭司安尼亞的兒子西門,因他在聖殿範圍內進行了鞏固和修葺的工程。《瑪加比一書》為安提阿古四世(主前175-164)壓迫猶太人期間和聖殿所遭遇的命運,提供了寶貴的證據。其中詳述了祭壇遭褻瀆,以及金燈臺、香壇、獻祭用的桌子、幔子和其他寶物遭掠奪的情況。瑪加比家族成功地奪回聖殿的控制權後,便把西流基人取去的物件安放於原位,但由於祭壇已被褻瀆,於是給打碎而以一個月用來曾雕鑿的石頭造成的新壇取代。顯然聖殿也用作堡壘。在瑪加比時期,猶太人用以對抗那留在耶路撒冷的西流基駐軍,而在其後的哈斯摩寧王朝,聖殿也在多次衝突中用作防衛之地。龐培在主前63年奪取了耶路撒冷後,便進入聖殿宣佈其治權,但沒有進行掠奪,可見他對聖殿之尊重。主前37年,希律在羅馬的協助下,取得耶路撒冷的控制權後,便一直保護聖殿免遭任何重大的損害,但約在主前21年,他便開始拆毀聖殿,準備興建他自己的大聖殿,所羅巴伯聖殿的歷史便在此結束了。希律的聖殿一.建造過程除了新約有100多次提及希律的聖殿外,我們主要的資料來源是猶太史家約瑟夫和猶太拉比的部分著作──米杜特。兩者的記載有頗大的差異,因此後人不可能因企圖重構這聖殿而作任何肯定的解釋。由於約瑟夫與這殿同期(他約於主後37出生,死於二世紀早期),因此他的資料可能比較後期更可靠;米杜特的成書日期約為主後150年,其中似乎偶有誇大之處。考古研究對確定外牆和殿門的位置很有幫助。希律興建這殿的動機是政治性多於宗教性的。作為一個以土買人,他欲藉著興建一座如所羅門聖殿般宏偉的聖所,以安撫其猶太臣民。他訓練了1,000名祭司作石工,並在工程開始之前囤積了所需材料,以減輕猶太人的恐懼和憂慮,因為他們也許會擔心聖殿被褻瀆,或現存的聖殿拆毀後永不會重建。希律的聖殿也仿照先前兩殿的結構,分作3部分,但其門廊則大了很多。這殿以當時的希羅建築風格建造,因而與所羅巴伯的聖殿截然不同。工程在主前20年開始,雖然主要的聖所很快便建成(在10年內已可以啟用),但整個計劃至主後64年才完成,即遭羅馬人破壞的前6年。希律首先清理和夷平了一個範圍,從南至北約500碼,從東至西約325碼,作為興建的地盤。這準備工作包括砍掉某些地方部分的山岡,在另一些地方則以粗石加高。以平均長15呎、高4呎的石塊築成的外牆,部分仍然存在。位於南牆牆角的石頭,有些重達70噸。聖所本身的大小跟所羅門聖殿的聖所完全一樣,並劃分為聖所──長60呎、寬30呎、高60呎;與長寬高皆為30呎的至聖所。至聖所內沒有任何陳設,只以一幅幔子與聖所分隔著。聖所內有那分為7枝的橙臺、陳設餅的桌子和香壇。這殿跟所羅門聖殿的主要分別是壯麗的門廳,寬度和高度50呎。外面是一個門口,約寬30呎、高40呎,內門約為外門一半的大小,引進聖所之中。為了在至聖所和聖所上留一些空間,殿頂的高度一致為150呎。殿頂的金釘子可防止雀鳥停留和弄污聖殿。這殿像先前的聖殿一樣,方向是朝著東面,其餘3面則以高60呎的3層房子包圍著。所用石頭是本地的白石,砍成巨大的石塊,並且磨得十分光亮。從祭司院進入門廳要登上12級臺階。放在門廳中央,離入口33呎的地方,安放祭壇。這壇用未經砍鑿的石頭砌成,共有多層;底部長、寬48呎,高15呎。以色列的男人在住棚節期間,每年一次可以來到這裏,在祭壇附近走動。否則,他們只可留在以色列院子中。位於以色列院東面,以15級臺階和用哥林多銅來裝飾的大門分隔著的,是女院。女院中放置了為聖殿開支而設的奉獻箱子(可十二41-44)。在女院之外是更大、更低層的外邦人院,這院子圍繞著整個內院,並以欄杆和許多警告牌子分隔著。考古學家發掘了兩個警告牌子,其上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著禁止外邦人進入內院,否則會被治死的字眼。外院的用途很廣。緊貼其內牆是一個門廊,以4行柱子支撐著,南邊(皇室門廊)高約40呎,其餘每邊有兩行,東面的門廊稱為所羅門廊(約十23;徒三11,五12)。在皇室院有兌換銀錢之人和商人的攤子,公議會成員也在這裏見面;基督和文士亦是在這裏辯論和教訓人(可十一27;路二46,十九47;約十23等等,在初期教會遭猶太教拒絕之前,也曾在這裏聚集(徒三11,五12)。聖殿的西北面是安東尼亞堡,羅馬巡撫在耶路撒冷期間便住在此處;那裏也有一隊羅馬駐軍,準備隨時處理任何騷亂(徒二十一31-40)。城堡雖然監視著聖殿,但卻以一道寬闊的濠溝隔著。大祭司的祭袍收藏在這堡壘中,作為羅馬治權的象徵。進入外邦人院的通道有西牆的4扇門;南牆有兩門,門外便是山谷的斜坡,這地常被視為「殿頂」之所在(太四5;路四9);在東牆和北牆則各有一門。二.考古資料現今的回教複合建築物在東南西3面顯然是緊依著希律聖殿的範圍。但希律聖殿的周界則細小得多。其北牆可能只是位於現在的金門的北面,正如東牆在該處出現的偏差所顯示的。金門自拜占庭時代已存在,位置大概與希律門相同。在東南角落處,希律石造建築的遺跡吸引了不少遊客,其位置是現今地平線以上14層和以下21層。現今南牆上三個堵塞了的門的其中兩個,即因其拱門入口而稱為三重門或兩重門的,大概相等於米杜特和約瑟夫所提及的兩個門。南牆以下是一個廣場,敬拜者於進入聖殿前可以在那裏聚集;他們進入聖殿,要通過一層寬闊的紀念階梯和兩重門。這地以南的大蓄水池供應眾多朝聖者的需要。在西南角落附近,西牆上有著名的羅便臣拱門。據現在所知,它是從一條與西牆平行的街道登上聖殿的階梯。在西南角那凌駕於殿牆之上的一座塔,加上一塊在附近碎片堆中發現的希伯來銘刻,刻著「往吹角處」,暗示那裏是宣佈安息日開始時吹角的地方。從羅便臣拱門稍向北移,是堵塞了的巴克萊門,位於現今的摩爾斯門以下。巴克萊門以北是哭牆,下面是希律時期的石牆,上面則是阿拉伯和土耳其時期的石牆。在哭牆以外,緊貼著現今主要的門──鏈門,是一列地下室和威爾遜拱門。這大概是從希律王宮通往聖殿的通道。在威爾遜拱門以北的西牆上,還有兩個門。其中最南部的華倫門像巴克萊門一樣,是在街道那一層,並較其他門低許多。三.重構的困難如上文指出,約瑟夫和米杜特的記載上之差異使重構顯得困難。有些人在進行重構時,並不知道希律的聖殿在大小上跟現今的回教建築物不同。希律聖殿的位置跟現今石頂清真寺那聖石的關係也不能確定。多半近代的聖經地圖,如《威斯敏斯特聖經歷史地圖》(1956)和《牛津聖經地圖》(1974)都會根據可靠的考古證據提供一些平面圖。但由於今天不能得到聖殿中央建築的一點痕跡,所以這古代世界其中一座最華麗之建築物的確實細節,仍不得而知。會幕和聖殿的神學意義在舊約中的意義一.敬拜的中心會幕乃支派聯盟的集中點,當大衛把約櫃運進這新劃定的首都後(撒下六),耶路撒冷便自然成為了眾支派的中心。縱使北國首任君王耶羅波安一世曾在伯特利和但設立邱壇,嘗試把注意力從耶路撒冷轉移(王上十二26-30),但耶路撒冷卻從未失卻其顯赫的位置。希西家和約西亞都自然希望把改革延至北部的各個支派(代下三十1-12,三十四67),耶路撒冷縱然被毀,但仍是北方支派的朝聖中心(耶四十一5)。眾先知更預言耶路撒冷最後要成為普世的人前來敬拜神的中心點(賽二1-4)。二.神在祂子民中間的居所以神的榮耀和雲柱作象徵神的同在,跟帳幕(出三十三9-11)、會幕(出四十34-38),及最後的聖殿(王上八1011)都有關係。矛盾的地方是,雖然神是完全不受限制,但聖殿卻是「你永遠的住處」(王上八1327)。神揀選了錫安,正如祂揀選了大衛(詩六十八15-18,七十六2,七十八67-72),因此聖殿被視為祂的居所(詩二十七4,四十二4,八十四1-4)等等。眾先知既接受這神聖的揀選,便看耶路撒冷為神之審判的出發點(摩一2;彌四1-4)。幾乎所有被擄後期的預言都是關乎聖殿的重建(哈該書及撒迦利亞書),或在那裏重新設立純潔的敬拜(瑪拉基書)。由於聖殿中並沒代神的偶像,所以神的超越性與內在性之間的張力也得以減弱,至聖所中的雲彩和極深的黑暗顯示一種不可思議的狀況,同時也顯出了啟示。神把祂所揀選的地方「立為祂的名」之概念,可能也為了防止人誤會祂的肉身是住在聖所中。三.復興的理想象徵物以西結仔細地描繪的理想聖殿(結四十至四十八),並不是用作所羅巴伯建殿的藍圖。事實上,由於以西結在主前597年被擄之前,必定已對所羅門聖殿十分熟悉,所以他的描述應更可幫助我們確定第一聖殿中一些不清晰的細節。以西結所關心的、是一種純潔、完全忠貞的敬拜之本質,這種敬拜不會受到任何污蔑。這種敬拜會讓那已從敗壞了的所羅門聖殿離開的神之榮耀(結九3,十41819,十一2223),重新返回聖殿,以致耶路撒冷可再一次稱為「耶和華的所在」(四十三1-5,四十八35)。這思想跟以西結那神的靈住在忠心敬拜的人裏面的重要觀念互相連繫(結三十六24-28),預示了信徒就是聖殿的新約教訓。最後,撒迦利亞書六章11-15節的預言,原本談及大祭司約書亞,卻也鼓勵以色列人期待末世的一位彌賽亞君王,祂是完美聖殿之建築師(太十六18;約二21)。在新約中的重要性一.基督與聖殿基督極之尊重聖殿。祂12歲那年便在聖殿的門廊與拉比討論,並稱之為祂父親的居所(路二41-50)。對祂來說,「神的居所」是有神住在其中的(太十二4,二十三21)。基督已兩次在義怒中潔淨聖殿(太二十一1213;約二13-16),也為聖城即將被毀而哀哭(路十九41-44)。基督常在那裏教訓人,但其實祂比聖殿還要大(太十二6;路十九47)。祂向耶路撒冷表明祂是預言中的彌賽亞,並以神蹟證明,但仍遭拒絕,於是祂預言耶城將無可避免地遭受毀滅(太二十四12)。五旬節之後,初期教會也有一段短暫的時間,以聖殿作為聚會的地方,直至不斷增加的反對之聲把信徒逐出耶路撒冷(徒五122142,八1)。二.教會是聖殿保羅看教會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屬靈的以色列、被召的約之群體、新耶路撒冷,和有神住在其中的聖殿(羅四;林前三1617;林後六16-18;加三,四21-31;弗二18-22)。結果必然是純淨無瑕,包括個別基督徒有聖靈的內住(林前六1920;林後七1),並且合一,而地上的分界已失效(加三27-29,弗二11-18)。三.會幕與聖殿的預表以猶太基督徒為對象的希伯來書,將新約與已荒廢之舊約比較時,帶出新約的優越,因為其讀者正處於意圖返回猶太教的危機之中(來八13)。書中指出基督的祭司職分遠遠超越亞倫的祭司職分(四14至五10,七1至八4)。若與新的「天上之聖殿」比較,摩西的會幕只是「地上的影象」而已(八25)。書中描述會幕中的陳設,藉以介紹亞倫祭司職分之功能,強調這些功能若與基督完美的中保工作相比,效力非常有限(九1-18)。信徒帶著充足的信心,完全地進入至聖所,就是神即時的同在,比會幕和聖殿更寶貴,因為會幕和聖殿只是「照著天上樣式作的物件」(九23,十19-22)。四.約翰啟示中的聖殿約翰在其最終之屬靈群體的異象中,雖然仍繼續使用耶路撒冷和錫安山的意象(啟三12,十四1,二十一21022),卻廢去了任何物質性的聖殿。這其中主要有3個彼此相關的概念。首先是殉道教會的概念,在神殿裏的忠心會眾立在屬靈的錫安山上,正如物質的聖殿立在古時的耶路撒冷之上(三12,十四1)。當殉道者的人數不斷增加,這殿也不斷增長(六11)。另一個概念是以聖殿為進行審判的地方(十一19,十四15,十五5至十六1)。最後,在新時代裏,不再需要任何聖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二十一22)。最終將會是神與人同住(二十一3)。形如立方體的城,可能暗示神臨在至聖所之中(二十一16)。當人認識到榮耀與優越的神(林前十五28)跟完全的教會裏的信徒合一是何等完美(參弗二20-22),所有不重要的象徵都會褪色。ArthurE.Cundall另參:「約櫃」;「以色列的節期」;「祭司和利未人」;「祭祀」;「陳設餅」;「潔淨和不潔淨的條例」;「大衛」;「所羅門」;「施恩座」;「以色列的宗教」;「聖所」;「殿中歌唱的」;「猶太教」;「第一次猶太革命」;「祭壇」。――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