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話

 

」按原文有兩種:(1)常時的話(原文logos),或稱『道』(約一1)(2)應時的話(原文rhema),又稱即時的話(太四4)。神的話一面指靈命的糧食(耶十五16),人活著,不單要顧到肉身的需要,也要顧到靈命的需要;神的話另一面又指神的旨意(提後三16),人不單是為著生存而生存,而是為神的旨意而活。

印在聖經上的話,是對一般人說的、客觀的話(logos),必須成為我們個人主觀的、應時的話(rhema),才能在我們身上發生效用。―― 黃迦勒

 

話語/道(Word)在普遍為文盲的社會中,倚靠所宣講的話作為律法、貿易、宗教、婚姻和名譽的依據,就最為重要。收據、協議和記錄,一般用途很少。個人的正直和誠實的說話是溝通中基本的條件,也是大多數人表達自己和維持穩定關係所需要的。詩人、先知、講故事的和教導人所說的話,都小心保存下來。人的話因此,說話就經過慎重的試驗,好加以辨認。愚蠢、諂媚、欺詐、口不對心、引誘的話,專為個人利益的提議,智慧的話、謊言、謠言、誹謗、敬虔和褻瀆的話,都能辨認出來。在商業、訴訟和民事等事上所起的誓言,都必須謹守。祝福的話也帶著權力,不能撤銷(創二十七30-38;太十1213);所起的誓(士十一3435)和咒詛(創二十七1213)亦然。而祭司、士師、審判官、君王或有權力者所說的話(傳八4),也同樣的有能力。人所說之話的能力,在新約中同樣顯著。話語顯示說話的人的內心,所以每一句不小心的話,傷害人和欺哄人的話,都必要受到審判(太十二34-37,五22);褻瀆(路十二10)和發假誓(太五34-37)亦然。保羅(弗四29,五4)和雅各(雅三1-12)持守了希伯來人對說話的尊敬態度。

神的話在這種背景之下,神的吩咐更要受到絕對的尊敬。神曾對列祖說話,祂的話也保存在聖經中,是以色列國獨特的信念,這也決定了它的民族特性和歷史。神的話語可透過自然界(詩十九1-4,二十九;參徒十四17;羅一1920)和異象(夢,創十五1,三十一11;參太一20;徒九10)認知。神的話臨到先知,也透過他們去宣告(王上十二22;代上十七3;參路三2),先知講出和實行神的話。神也藉著在西乃山頒賜的律法說話(出二十1),所以法令、誡命、訓誨等都是「神的話」的同義詞(例:詩一一九)。當神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就被稱為「饑荒」時期(撒上三1;摩八11)。神的應許帶著警告和禁令,神所有的話都是可靠的,神不但對所出的話永不後悔(賽三十一2),祂的話更安定在天(詩一一九89;賽四十8);神確保祂的話得以成就(耶一12;詩一一○4;結十二2528)。許多詩人求神「照著你(祂)的話」應驗祂的應許。神的話語信實可靠,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以色列被敵國入侵,神的選民又被擄到巴比倫去,使以色列人的信心受到試煉,但先知仍可向以色列保證,神最終要應驗祂的律法和應許。表達神心意的話語不僅限於威嚇或重擔,也是喜樂和希望,且要保護人抵擋罪惡(詩一,一一九1149;耶十五16);人且靠神的話活著(申八3;太四4)。如同有權力的人一樣,神有權能成全祂的旨意,祂的話必不徒然返回,乃要成全祂的目的(賽四十五23,五十五11)。神單憑祂的話創造了世界,且藉著祂的話托住萬有(創一;詩三十三6;參來一3,十一3;彼後三5)。神「發出他的話」醫治病人,且溶解冰雪(詩一○七20,一四七18)。最後,神這種不斷的啟示,成了文字的記錄,所寫下的,同樣是神的話(可七13;參路十六29-31;約五39)。同樣的真理、權柄和能力,也見於神藉耶穌賜下的話。教會在福音書中把耶穌的話永遠存留。神將這道賜給以色列人,宣告基督將成就和平(徒十36)。主耶穌「說話行事都有大能」(路二十四19);祂的教訓帶著權柄(可一2227);祂行事有權能,勝過海洋、疾病、魔鬼和死亡,祂的能力超越空間(太八813)。祂宣講「天國的道」,是有生命的種子,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道明白了,為神結出果實(太十三:23;可四14)。基督賜給門徒的話語,就能叫他們潔淨,他們若能持守祂的道,就能得著自由(約八31,十二48,十五3,十七14),但他們可能為主忠心而受到逼迫(太十三21)。只有屬神的,才聽從神的話,而這話最終要審判世界(約十二48)。對於聽從的人來說,基督的話是靈,是生命(約五24,六63)。基督的話跟有關基督的話結合,構成了「基督的道」。教會傳講的信主之道(羅十8917),可稱為「救恩之道」、「恩典之道」、「和好之道」、「福音的真理」、「公義之道」和「生命之道」。這「福音之道」(徒十五7)不是人的話,乃是神的話;「神的道……運行在……信主的人心中」(帖前二13),是不受捆綁的(提後二9;參徒六7,十二24,十九20)。神的道是活潑而有功效的,比兩刃的劍更快,能辨明人的心思(來四12)。在基督徒的武裝中,「聖靈的寶劍」(弗六17)是唯一具攻擊力的。有禱告的力量作後盾,可加速福音的遍傳,得著榮耀(帖後三1),而且主的道是永存的(彼前一25)。神的道在約翰福音第一章,一連串為基督所作的見證中,福音書作者自己首先引述創世記第一章,指出基督是「道」,是於太初就存在,是神聖的,與父神有別,但和祂有親密的關係。耶穌是所有生命和光的源頭,包括每一個人靈魂中內蘊之光。祂來到世界,世界卻不認識祂;祂道成肉身,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這樣,祂將不能看見的神完全啟示出來,也表明神的心意,宣告神的目的,傳遞祂的權能──祂每一句話的功能(約一18;參約三34)。約翰稱這個無比的觀念為「道」,而「道」是希臘哲學熟悉的觀念,用以指理智這抽象的原則,即在這有秩序的宇宙中展示出來的理智,也是人裏面之理智的源頭。約翰用這名稱,把耶穌跟在猶太人以外流行的文化,以及在第一世紀末流行的宇宙論相連起來。但在猶太教中,很清楚知道有關神的心思和意念的啟示,不是藉著事物(自然界)或別的話能夠完全啟示出來的。神是有位格的,也只有藉著另一位格的媒介,才能完全認識祂的位格。所以,猶太教日後才能慢慢地意識到,在超越的神和被造的世界之間,有一位具人格的中保(有別於容易犯錯誤的人類祭司)的概念。創造的智慧被模擬為一位有位格者(箴八12-31),這似乎不僅是一種詩體表達。在他爾根內,正如在拉比的作品中,出現了一個新名稱Memra(阿拉伯語的「道」),指在神和人中間的一位中介。這樣,可以說是神的道創造了世界,顯現給亞當、亞伯拉罕、摩西看,祂又與雅各摔跤,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並且施行神蹟奇事。

同時,在亞歷山太,一位猶太的護教者斐羅,渴望在猶太教和希臘文化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樑。斐羅是與耶穌同時代的人,他早已把猶太神學中所討論的智慧,視為希臘思想中的道。斐羅認為道在創造中、啟示中和神對人的作為中,是神的權能的中介。即使這樣,深信一神論的斐羅,也不敢認為那道完全是有位格的。約翰在這段經文中的宣告,適用於猶太人和希臘人,且具說服力。這道太初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了肉身,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將神的心意完全表明,祂是傳達神旨意的中介人和施展祂救贖權能的器具。在這宣告的背後,當然蘊含使徒時代教會對耶穌的崇高觀念。雖然「道」在約翰福音一章14節後,再沒有提及,但約翰對耶穌的觀念,無疑為他的福音書添上了色彩。當嘗試重複約翰對耶穌的指稱,而同時強調基督教信仰的基礎,既非哲學,也非神學,而是實在的歷史和個人經歷,便在約翰壹書一章1-3節,產生了斷續而幾乎不能解說的詞句。在啟示錄十九章11-16節,這成了肉身的「道」成為萬王之王和萬主之主,且最後要審判全世界。R.E.O.White另參:「洛格斯/道」;「聖經」,「啟示」;「約翰福音」。――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