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路加福音」提要 壹、作者 福音書的作者都是隱名的,但早期的教會歷史資料,均指出本書的作者是醫生路加。從本書的內容與一些特色,亦可佐證它應係出於醫生路加之手,其理由如下: (一)根據本書和《使徒行傳》的開頭序言,我們知道這兩本書是同一位作者(參一1;徒一1)。 (二)而使徒行傳的作者,明顯乃是在使徒保羅第二次出外旅行傳道途中,才新加進來的一位同工助手。因為在行傳第十六章的敘事文中,突然由第三人稱的『他們』,轉變為第一人稱的『我們』(參徒十六6~10),並且從此以後,在大多數場合都用『我們』來代替『他們』(參徒十六12~13,15~16;廿5,13~14;廿一1,7等)。 (三)在本書和《使徒行傳》中,常可發現一些醫學式的表達法,例如:「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四38;對照太八14;可一30);「有人“滿身長了”大痲瘋」(五12;對照太八1;可一40);「有一個“患水臌”的人」(十四2) ;「汗珠如“大血點”」(廿二44);『他的腳和“踝子骨”,立刻健壯了』(徒三7);『部百流的父親患“熱病和痢疾”』(徒廿八8)等等。由此可見,這兩本書的作者必定是一位相當有醫學常識的人。 (四)又從《使徒行傳》最後一章可知,作者本人曾陪同使徒保羅一路到達羅馬(參徒廿八14);當保羅坐監的時候,他甚至可能一直陪伴著保羅。在使徒保羅的同工助手當中,這樣一位又具醫學知識,又在保羅坐監時還陪伴在他左右的人,當然非『醫生路加』莫屬了(參西四10,14;門23~24)。 貳、又稱『保羅福音書』 路加並不是主耶穌生平事蹟的目擊者,為何能將祂的言行作出如此完整且全面性的敘述呢?首先,當然要歸功於路加自己在序言裏所說:「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一3)──意即他曾利用各種機會,從事調查、詢問、蒐集有關耶穌生平的各種資料。無疑地,路加是以《馬可福音》為第一手資料來源,因此兩本書的大綱很相仿,大體上的結構也彼此酷似,惟本書的內容,要比《馬可福音》來得豐富,在情節上,也較後者潤飾了不少。 除此之外,我們若將本書和使徒保羅的書信作仔細的比較,就可發現他們兩位的思路和語調相當的接近,在在顯示,路加編寫本書,很有可能得力於使徒保羅的傳授和教導。所以正如有許多解經家稱《馬可福音》為《彼得的福音書》一樣,本書也被稱為《保羅的福音書》。茲舉出一些例子,以證明其相似之處: (一)「常常禱告」(十八1);比較:『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 (二)「時時儆醒,常常祈求」(廿一36);比較:『總要儆醒、謹守』(帖前五6)。 (三)「主果然復活,已經現給西門看了」(廿四34);比較:『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林前十五4~5)。注意:關於主復活的那天顯給彼得看的事,其他的福音書並沒有提及,只有《路加福音》和保羅的書信特別記載了這事。 (四)「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十九10);比較:『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15)。 (五)馬太和馬可記載主擘餅時對門徒們說:『這是我的身體』(太廿六26;可十四22),底下的話就不記了,可是路加和保羅把主的話繼續記下去:「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廿二19;林前十一24)。 (六)「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廿三43);比較:『人心裏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裏承認,就可以得救。...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羅十10,13)。 叁、路加其人 關於路加的生平,我們所知有限。『路加』是一個外邦人的名字,所以他顯然是一個外邦人。使徒保羅在歌羅西書中也把他從『奉割禮的人中』分別出來(參西四10~14),表明他不是一個猶太人。按傳說,他是敘利亞安提阿人。 路加和使徒保羅的關係很密切。保羅稱他為『親愛的醫生』(西四14),也承認他是一位同工(門24)。 從《使徒行傳》和保羅的書信中,似乎留下一些蛛絲馬跡,可供我們揣測他和使徒保羅結識並相伴的始末:保羅去特羅亞之前,原在加拉太一帶傳福音(徒十六6,8)。那時他極其軟弱,身患疾病(加四13)。後來他往特羅亞去,遇到了醫生路加,或許他請路加醫療並看護他的疾病。從此路加一直跟隨這位『外邦人的使徒』各處奔跑。保羅為了上訴往羅馬去,路加也去(徒廿八14);保羅坐監,路加仍陪伴在他左右(參西四10,14;門23~24)。直到最後,在這位神忠心的僕人保羅殉道之前一刻,眾人都離開他,只有路加仍在他身旁(提後四11)。 肆、寫作時地 一般聖經學者公認,三本『對觀福音書』(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馬可福音》成書最早,而《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參照《馬可福音》改寫,並加添其他資料而成的;故《路加福音》的完成年代,應比《馬可福音》(約在主後五十年到六十年間)更遲。 又根據路加所寫兩本書的序言來看,我們可以確定,《路加福音》是在寫《使徒行傳》之前完成(參一1~4;徒一1)。又因為《使徒行傳》只寫到保羅到羅馬上訴為止,故必然也在保羅殉道(約在主後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之前成書。因此,較可靠的推斷,本書大約是在主後六十年至六十五年間寫的。 至於路加寫本書的地點,雖然有好幾種不同的推測,但可信度均闕如;惟一為眾解經家所共同接受的是,本書應當不是在猶太地,而是在外邦寫的。 伍、本書受者 在本書的序言中,路加清楚表明,這本書是寫給「提阿非羅大人」的(參一1~4)。『提阿非羅』的字義是『神的朋友』、『愛神的人』或『被神所愛的人』;至於『大人』,是一種的尊稱,指受書者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因此有人說路加或許可能曾經是提阿非羅的奴隸,但此種說法僅屬一種猜測而已。無論如何,這位受書者應當是一個真實的人物,並且對基督教的信仰極感興趣,願意深入學習並瞭解這種信仰的來源、經過和現況。 陸、本書的文筆特色 本書作者路加既是一位醫生,當然曾受過相當高深的教育,因此他的希臘文造詣極佳。欣賞聖經文學的人,都對本書的遣詞用字和體裁,讚譽有加,認為它是全部新約聖經中最標準、最純粹、最流利、最優美的希臘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中加插了許多首優美的詩歌,例如:馬利亞的尊主為大詩歌(一46~55),撒迦利亞的頌恩詩歌(一68~79),天使的讚美詩歌(二14),西面的稱頌詩歌(二29~32)等,所用的文詞都很優雅美麗。 路加又長於描寫事物,無論是真實的事情,或是故事比喻,都描述得栩栩如生,彷彿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活現在讀者眼前。因此,有多幅經典名畫,均取材自本書,例如:好撒瑪利亞人(十30~36),浪子回頭(十五12~32),稅吏的禱告(十八13)等。 此外,路加也很善用對比,在本書中,列舉了許多相反的人、事和物,例如:愛多的女人與愛少的西門(七36~50) ;良善的撒瑪利亞人與祭司、利未人(十23~37) ;馬利亞與馬大(十38~42) ;小兒子與大兒子(十五11~32);財主與拉撒路(十六19~31) ;十個得了醫治的大痲瘋病患中,一個感恩的與九個忘恩的(十七11~19) ;法利賽人與稅吏的禱告(十八9~14)等。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極多,僅舉出其中主要的數點如下: (一)是一本『外邦人的福音書』:本書的作者『路加』本人是外邦人,受書者『提阿非羅大人』也是外邦人,因此書中沒有一處是外邦人所不能明白和領悟的。(1)以外邦人的詞語來代替猶太人的慣用語,例如:用「夫子」代替『拉比』(九33;參可九5);用「大聲讚美神」代替『和散那』(十九37;參太廿一9)。(2)以當時羅馬帝國內所能瞭解的時間來說明事件的背景(一5;二1~2;三1~2)。(3)很少引用舊約經文或猶太先知的豫言。 (二)是一本『普世性的福音書』:本書強調耶穌基督乃是「萬民」的救主(二10,31~32;三6),因此:(1)所記載的耶穌家譜,並非止於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而一直追溯到人類的始祖亞當(三23~38;參太一2~16)。(2)特別對外邦人深表接納與讚許(四25~27;七9;十30~37;十七16~19)。(3)吩咐門徒將福音傳到萬邦(廿四47)。 (三)是一本『窮人的福音書』:本書記載主耶穌自己生於貧窮之家,生時被放在馬槽裏(二7);滿八天受割禮時,祂的肉身父母因為貧窮,只用一對斑鳩(或是兩隻雛鴿)獻祭(二21~24;參利十二8)。它並且也記載主的使命是把福音傳給貧窮的人(四18~20);因此祂宣告貧窮的人、飢餓的人和哀哭的人有福(六20~23);祂又教導人要顧念「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十四13)。在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顯示主似乎對於窮苦的人較有好感(十六19~31)。 (四)是一本『婦孺的福音書』:雖然當時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相當低微,但婦女在本書中卻非常突出,用許多篇幅來記載婦女們的事蹟,例如:以利沙伯和馬利亞(一24~56);女先知亞拿(二36~38);拿因城的寡婦(七11~16);有罪的女人(七37~50);被主治好和用財物供應主的婦女們(八2~3);患血漏的女人(八43~48);馬大和馬利亞(十38~42);駝背的女人(十三11~16);寡婦向不義的官求伸冤(十八1~5);在聖殿裏捐錢的窮寡婦(廿一1~4);為主哀哭的婦女們(廿三27~31);等等。本書也多次描述主對兒童們的關切(七12;八42;九38;十八15~17)。 (五)是一本『被遺棄者的福音書』:本書常提及被社會遺棄的邊緣人物,特別描寫耶穌如何照顧他們身、心、靈的需要,例如: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喝(五29~32;七34);欠債多的人(七36~50);撒瑪利亞人(十25~37);浪子(十五11~32);被法利賽人定罪的稅吏(十八11~14);稅吏撒該(十九1~9);在十字架上悔改的強盜(廿三39~43)。 (六)是一本『對“人”感興趣的福音書』:本書描寫和比喻的對象,與《馬太福音》迥然不同──後者偏重於『天國』,而本書則偏重於『個人』。並且本書也非常注意個人的信仰告白,例如:以利沙伯(一41~45);馬利亞(一46~55);撒迦利亞(一68~79);西面(二28~32);西門彼得(五8);一個百夫長(七6~8);稅吏撒該(十九8);悔改的強盜(廿三42);等等。 (七)是一本『禱告的福音書』:本書除了多次記載主耶穌教導門徒禱告(十一2~13;十八1~8,9~14)之外,它所記載主自己的禱告次數,遠比馬太和馬可福音為多,例如:在受浸時(三21);在極多的人尋求祂時(五16);在選立十二使徒之前(六12);在登山變像時(九29);在教導門徒怎樣禱告之前(十一1);為彼得祈求(廿二32);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廿二41~44);在十字架上兩次禱告(廿三34,46)。此外,本書也多次記載其他人的禱告(一10,13;二37;五33)。因此有人說,《路加福音》是一本禱告的福音書。 (八)是一本『靠聖靈行事的福音書』:本書特別注重聖靈的工作,表明人惟有靠著聖靈,才有從上頭來的能力。例如:施洗約翰在母腹裏就被聖靈充滿,他因此有了以利亞的心志和能力(一15,17);天使告訴馬利亞:「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一35);「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四14;參五17;六19;八46);主復活後吩咐門徒:「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廿四49)。本書提到聖靈的地方相當多,包括:一41,47,67;二25,26,27;三16,22;四18;十21;十一13;十二10,12等。 (九)是一本『喜樂的福音書』:本書描寫三一神的喜樂,包括父神因浪子失而又得的喜樂(十五23);基督因尋獲失羊的喜樂(十五5~7)和被聖靈感動的喜樂(十21);聖靈因重得失錢的快樂(十五9~10)。本書也描寫我們屬神的人的喜樂(一14,44,47;六21,23;十21;十九6;廿四52~53)。 (十)是一本『教導正確金錢觀的福音書』:本書許多的比喻都與金錢和財富有關聯,不但有很多反面消極的警戒(八14;十二16~21;十六19~31;十八18~23;廿二5),並且還有很多正面積極的教訓(八3;十六1~13;十九1~10,11~27;廿一1~4)。 本書除了上列十個特點之外,其他尚值得一提的,就是路加以嚴謹的歷史家治學態度,來記錄各項資料,因此不但清楚交代所記載事情的發生日期(三1~2),並且本書的敘事,可說是按著所發生時間的次序寫的(一3)。 捌、主旨要義 耶穌基督雖然是『神子』,但祂也是『人子』。祂乃是一個完全的人,書中所載祂的事蹟,處處流露祂屬人的特性:祂飢餓、疲倦、傷痛...,祂真是嚐盡了作人的滋味,所以祂能體恤我們人的軟弱(參來二18;四15)。惟祂與一般世人不同的,就是具有最完美的人性。祂在地上為人,滿了憐憫、慈愛、聖潔、公義,有最高水準的道德表現。這樣一位至善、完全、榮耀的『人子』,全然滿足神對人類的一切要求,達到神對人類最高的心意。而祂以『人子救主』的身分出現在地上,就是要將那些從神對人類旨意中墮落、失喪的人尋找回來,並且要把他們拯救到符合神心意的地步。 玖、與他書的關係 路加福音與其他三本福音書,都是描寫耶穌基督,惟所描寫的角度各不相同:馬太重在說祂是君王,馬可重在說祂是奴僕,路加重在說祂是人子,約翰重在說祂是神子。啟示錄第四章中的四活物很像主在四福音中的四方面。馬太福音的主像獅;馬可福音中的主像牛,先是耕種,後在壇上作祭牲;路加福音中的主像人;約翰福音中的主像飛鷹(參出十九4;申卅二11)。 馬太福音說到耶穌是『大衛...的苗裔』(耶卅三15),是到地上為王,所以稱祂是亞伯拉罕(萬國之父)的兒子和大衛(以色列第一位王)的兒子(太一1);又因為王是有王系的,所以有家譜(太一1~17)。馬可福音說到耶穌是『僕人的苗裔』(亞三8),耶和華的『義僕』(賽五十三11),『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7~8);僕人無所謂身世,所以不記載耶穌的家譜。路加福音說到耶穌為人子(完全的人),所以家譜追敘到亞當(路三23~38),因為亞當是人類的始祖。約翰福音說到耶穌是神的兒子(完全的神),神是無始無終的,因此在時間上追敘到太初(約一1),就是無始的永世。 注意:馬太福音是結束在主復活;馬可福音是結束在主升天;路加福音是結束在主應許聖靈降臨;約翰福音是結束在主再來。 拾、鑰節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十九10) 「這真是個義人。」(廿三47) 拾壹、鑰字 「人子」(五24;六5,22;七34;九22,26,44,56,58;十一30;十二8,10,40;十七22,24,26,30;十八31;十九10;廿一27,36;廿二22,48,69;廿四7) 「將好信息報給」(一19);「報給...信息」(二10);「傳福音」(三18;四18,43;八1;九6;十六16;廿1);「有福音傳給」(七22) 註:以上原文均為同一個字 「救主」(一47;二11);「拯救」(一69,71);「救恩」(一77;二30;三6;十九9) 註:以上原文均為同一字群,且未曾出現在馬太和馬可福音中 「救」(六9;七50;八48;九24,24,56;十七19,33;十八42;廿三35,35,37,39);「得救」(八12,36,50;十三23;十八26);「拯救」(十九10) 註:以上原文均為同一個字,且在馬太和馬可福音中大量出現 拾貳、內容大綱 (一)人子和祂先鋒的出生: 1.引言(一1~4) 2.先鋒的孕育(一5~25) 3.人子的孕育(一26~56) 4.先鋒的誕生(一57~80) 5.人子的降生和成長(二1~52) (二)人子工作的準備: 1.先鋒的宣告(三1~20) 2.人子受浸(三21~22) 3.人子的家譜(三23~38) 4.人子受試探(四1~13) (三)人子工作的展開: 1.人子在加利利的工作(四14~九50) 2.人子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工作(九51~十九27) 3.人子在耶路撒冷的工作(十九28~廿一38) (四)人子工作的高峰: 1.人子受難(廿二1~廿三56) 2.人子復活(廿四1~49) 3.人子升天(廿四50~53)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路加福音註解》 路加福音(Luke,Gospelof)新約第三卷書,也是第三卷符類福音(太;可;路)。作者傳統認為這福音書的作者是保羅敬重的同工路加醫生(西四14)。福音書本身沒有明確指出作者是誰,但他顯然是早期信徒所熟悉的。路加多年來為他的寫作計劃搜集資料。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收信人,都是提阿非羅。我們亦須衡量使徒行傳以路加為作者的內證,因為這兩卷書關係密切。在3段使用「我們」的段落,作者都在場(徒十六10-17,二十5至二十一18,二十七1至二十八16)。這些看來是旅行日誌的插段,而在最後一段,作者跟使徒保羅同在羅馬。此外,路加對字彙的選用及透視,可媲美一個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寫作年代、緣起和收信人路加福音的寫作年代惹人爭議。有人認為是主後70年間,因為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0節暗示這著作是在耶路撒冷被毀後完成的。其他人卻提出是在保羅去世(主後64)之前寫成,如此才可讓使徒行傳以保羅在羅馬監獄來總結他的事工。第三個看法是路加福音在主後70年代之後寫成,但這可能性最低。這福音書多數在羅馬寫成,但仍不太肯定;小亞細亞和希臘也有可能。在《路加福音王者序言》一書中,主張後者,不過它的可靠性卻甚為令人質疑。路加只有在羅馬才有時間去完成第三卷福音書。路加寫給提阿非羅。提阿非羅(意即「神所愛的」)可能如一些人所說,是給所有信徒的通用名詞。他似乎毫不熟悉巴勒斯坦地,為此路加不時詳加介紹那裏的地理環境。整體上,他較為掌握希羅世界,故此路加推斷他的讀者也是一樣。路加同樣避免引用外邦讀者不熟悉的詞句,例如與耶穌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有關的「和散那」(太二十一4;路十九38)。根據各種可能性,第三卷福音書是在羅馬寫成的,就是正當保羅等待審判,日期在主後64年或之前。這是獻給那位至尊貴的「提阿非羅大人」(一1),此乃當時習用的稱謂。他是一位顯赫的外邦信徒;路加期望教導他及其他人更謹慎地持守信仰。背景主耶穌在世的活動範圍約50哩闊,150哩長,從北部的但到南部的別是巴。祂曾離開耶路撒冷,到訪別處,但對於該地的歷史,這並不重要。祂忽略了塞法里斯(加利利最著名的城市)、提比哩亞(加利利海重要的港口)、該撒利亞(巴勒斯坦地的羅馬首府)及撒瑪利亞塞巴斯特(長期省市中心),可能這些並非猶太人聚居之處。祂卻生在拿撒勒一個地位低微的村莊,並在那裏住了30年。迦百農成了祂在加利利的事奉中心。祂間中越過撒瑪利亞,並在比利亞工作。祂在耶路撒冷被賣及釘十字架,卻在3天後從死裏復活。路加以回顧方式敘述。他的視野不斷轉移:在地理上,從巴勒斯坦到羅馬帝國;在政治上,從以色列到羅馬;在社會方面,從猶太社群到異教徒;而在宗教上,由聖殿到基督徒的使命。這就好像把各個時期重重疊起,好讓初期教會容易瞭解重要的耶穌生平及事工。後來成為初期教會外展中心的,是耶路撒冷而非加利利。不過,當信徒群體因感情因素而選取耶路撒冷,其他城市也開始興盛,並超越她,成為信徒活動的中心。敘利亞的安提阿更提供了保羅全面宣教的基地。以弗所成了他成就最驕人之處。亞歷山太和羅馬容納了大量基督徒。基督教由最初只是一小個真誠無偽的猶太宗派,如今已變成一個世界性的信仰。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當西面雙手抱著耶穌,他優美地表達了路加福音的救贖主題:「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二29、32)他指出耶穌就是他等待的救主,要為外邦人和猶太人帶來希望。路加把聖靈的工作交織在耶穌的生平及事工中,耶穌受聖靈感孕而生(一35);聖靈於祂受洗時降臨在祂身上(三22);祂被聖靈催促進入曠野受試探(四2);並且祂的事工受到聖靈的膏抹(四18)。聖靈要在背後繼承耶穌的工作;這種關係雖沒有重複明言,卻是清楚易明的。路加強調彌賽亞來臨的喜樂。天使天軍齊宣佈耶穌的誕生:「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二14)其後,當祂接近耶路撒冷,群眾夾道歡迎,並向神歌頌:「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十九38)從上述可見路加福音的救贖主旨是複雜的。它指明耶穌便是基督。它邀請外邦人作出美好的回應,不下於猶太人。它將聖靈的能力,融於耶穌的事工及祂的門徒身上。它強調隨著福音廣傳而帶來的喜樂。這些都是路加從一個救贖計劃衍生出來的。路加福音注重歷史的準確性。路加對護教的負擔是其次,而禱告則排第三位。這個次序還可以列下去。這些豐富了全書,並且邀請讀者探討主要神學思想以外的題目。內容提要序言(一1-4)福音書以一個公式序言開始。路加試圖按次序來記錄流傳下來的信仰產業。他這樣做是要建立信仰的歷史根據,並向讀者保證其內容的真實性。耶穌的降生和童年(一5至二52)嚴格來說,沒有一卷福音書是耶穌的傳記。但路加福音特別對歷史事件有興趣,首先是有關耶穌的誕生及童年事蹟。他詳述了10件事情:宣佈基督的先鋒施洗約翰的出生;向馬利亞宣告耶穌的降生;馬利亞探訪以利沙伯;施洗約翰出生;施洗約翰在曠野;耶穌的降生;牧羊人來訪;耶穌的取名及受割禮;在聖殿中把耶穌獻予神;耶穌在少年時代到訪聖殿。起初,施洗約翰受人注視。路加福音記載當時正值希律的統治(希律大帝,主前37-34),祭司撒迦利亞在殿中供職(有24班祭司每年輪流在聖殿事奉兩週;燒香的特權是按抽籤決定的,祭司燒過一次香後,便再沒有資格這樣做)。神的使者就在撒迦利亞預備燒香之際,向他顯現,並對他宣佈他要和妻子以利沙伯生一個兒子,稱為約翰。他要一生作拿細耳人(參民六1、4),並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當撒迦利亞表示難以置信(他跟以利沙伯當時已年紀老邁),天使擊打他,令他不能說話,直到那應許實現了。在馬利亞探望以利沙伯後,路加福音便提及約翰的事情。以利沙伯腹內的嬰孩聽見馬利亞的問安,便雀躍起來(一44)。路加隨即記載施洗約翰的出生。撒迦利亞於是照著先前的指示,為孩子取名,立時能夠說話,並預言要來的彌賽亞及他的兒子將要擔當的工作。這孩子日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開始公開事奉。路加福音從馬利亞的角度描述耶穌的誕生。天使加百列到她那裏宣告,她將要生子,就是彌賽亞(一26-38)。這是由聖靈感孕而生的。馬利亞全然奉獻,順服神的旨意。耶穌的誕生是發生於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期,百姓必須回到他們的家鄉報名上冊,以便報名上冊。馬利亞在伯利恆的馬槽產子。天使向牧羊人宣佈耶穌的誕生,他們便放下羊群,來朝見嬰孩。馬利亞看重這些事,並且反覆思量它們的意義。馬利亞滿了40天的潔淨禮後,與約瑟來到聖殿,把耶穌獻予主(二21-40)。在那裏,西面和亞拿這兩位年長而敬虔的信徒,認出這嬰孩便是應許的彌賽亞。西面推斷說耶穌要引起許多以色列人跌倒或興起,並且叫馬利亞被憂傷刺透。耶穌的誕生及童年事蹟,以耶穌12歲上聖殿慶祝逾越節作結。約瑟和馬利亞留下耶穌在聖殿內,以為祂會跟親友一起。後來,他們折回,發覺祂在殿中跟拉比對話,一面聽,一面叫人驚歎祂的聰慧。路加總結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二52)開始公開事奉(三1至四30)路加跟著描述與耶穌展開的工作有關的事件,包括:施洗約翰的事奉;耶穌受洗;耶穌的家譜;耶穌受試探及在拿撒勒公開的宣告。路加從至少6個層面,釐定施洗約翰的事奉日期:該撒提庇留、本丟彼拉多、希律安提帕、腓力、呂撒聶、亞那和該亞法的任期。約翰傳講悔改的洗禮,好預備人迎接彌賽亞的來臨。結果許多人從曠野四周要來聽他,並接受他的洗禮。耶穌也來接受洗禮(路加福音沒有記載約翰反要耶穌為他施洗;或是耶穌為與群眾認同,並預告祂將要為他們代死,而堅持受洗)。這洗禮標誌著耶穌進入公開事奉的階段。此外,路加福音加插了可能是馬利亞的家譜,與較早嘗試從她的角度敘事吻合。耶穌受試探,是祂彌賽亞職事的考驗。首兩個試探以「你若是神的兒子」開始,令祂盤算及懷疑祂受洗時聽見的話:「你是我的愛子」(三22,四3、9)。撒但希望說服耶穌尋求既可完成祂的召命,又不用上十字架的方法。但耶穌每次均引用聖經抵擋試探。耶穌返回加利利,並進入拿撒勒的會堂。在那裏,祂宣讀了祂的公開職事,講辭引用了禧年的盛事,並連於彌賽亞時代的來臨(四18、19;賽六十一1、2)。它們反映了耶穌要履行的職事在宗教上的焦點及其廣泛的社會意義。這宣告特別為社會中被踐踏和排擠的人帶來希望。當在場的人挑戰祂話語的可信性,祂便回答說:「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又當他們試圖把耶穌推下山崖,祂卻從他們中間走過,繼續上路。加利利的事奉(四31至九50)耶穌把祂的活動中心轉移至迦百農。祂隨後在加利利的事奉,路加福音有連串的記載,大約提及30件事蹟,當中有1/3屬於超自然事件,例如醫病、趕鬼、叫死人復活及餵飽一大群人。這些都是與彌賽亞時代有關的事件。不過,最先引起群眾注意的,乃是祂的教訓(太七29)。祂的教訓不像拉比,把祖宗的遺訓高舉,卻顯示了彌賽亞的權柄。路加把耶穌相當多的教導,交織在他的敘事中。他用恰當的篇幅記述守安息日的事件(六1-11),而記述耶穌的講道則較為詳細,仔細解釋了祝福與咒詛、愛仇敵、論斷別人、從果子認出人的生命,以及聰明和愚拙的建築工人等主題(六12-49)。此外,耶穌用比喻來教導,於是路加福音便記載了撒種和點燈的故事(八1-18)。在第一個例子裏,種子代表神的道,而泥土象徵了人對接受這道所作不同的準備。因此,門徒可以更清楚明白耶穌和他們的工作所帶來的結果。群眾對這些比喻感到困惑,正如馬可福音四章12節所說,他們「聽是聽見,卻不明白」。路加又敘述耶穌選召門徒。他提到彼得、雅各和約翰,並後來的利未(五1-11、27-32)。前者在漁船上蒙召,而後者則在繳稅的地方。但全部均在加利利鄉間蒙召跟從基督,參與彌賽亞的事工。稍後,共選召了十二門徒,耶穌便差派他們出外傳講天國信息,並醫治病人(九1-11)。無疑有許多人對這外展工作貢獻良多,但路加只記載了幾個跟從他們的婦女,說她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八3)。 我們不難察覺一股熱潮正因加利利的事工而興起。從主耶穌獨個兒工作開始,結果凝聚一隊忠心的跟從者,他們渴慕祂的教訓,祂的名聲傳遍整個地區。這個段落的高峰是彼得對耶穌的認信,以及基督登山變象(九10-36)。摩西和以利亞顯現,更象徵了律法與先知皆服膺彌賽亞。整個情景迅速轉到山下,那裏門徒無法解救一個被鬼附的小孩。耶穌在此指出要達成天國的要求,便需要屬靈的資源,於是(回應門徒爭論誰為最大),便教導了門徒要謙卑。往耶路撒冷(九51至十九27)跟著,路加記述耶穌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的工作,有時這也稱為比利亞的事工(假設大部分事件都是在過約但河的比利亞地區內發生的)。按地理而言,這是「上十架之路」。這段落記載的事件,數目跟上一段大約相同,只是篇幅多了1/4。開始時,已漸有反對之聲。耶穌先派使者往祂要抵達的撒瑪利亞村落作好準備。可是,居民卻不歡迎祂,因為祂向耶路撒冷進發。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有血緣之別。後者曾在亞述的佔領區居住,因此感染了外族的宗教和社會風俗,形成血統混雜,遭猶太人厭惡。數個門徒也為此請求耶穌從天降下火來,焚燒這條村莊,但耶穌斥責他們。祂印證了和好的精神。路加複述耶穌的一個故事時,又提到撒瑪利亞人(十25-37)。看來,有一個人遭強盜襲擊,棄在路旁,性命垂危。最先有一個祭司來到,及後又有一個利未人經過,但他們只從路的另一邊走過。隨後有另一個人經過,便立刻憐憫這個負傷的陌生人,替他包紮傷口,並帶他到客店,為他支付房錢,而且囑咐客店的人好好照顧他。耶穌補充說,這個停下來幫助人的是個撒瑪利亞人。惟獨他認識到真正的鄰舍,就是我們要善待的人,而非那些善待我們的人。(在醫治10個痲瘋病人的故事中,又提到惟獨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向耶穌感恩──十七11-19。)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暗示耶穌正面對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宗教反對勢力。即使跟隨祂的群眾增加,耶穌仍留意到:「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南方的女王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她從地極而來,要聽所羅門的智慧話。看哪,在這裏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十一29、31)因此,尼尼微的人要站起來審判這個世代,因為他們聽了約拿所傳的道而悔改,現今有一位比約拿更大的來到,卻很少人願意悔改。耶穌嚴厲地斥責他們,尤其那些敵擋祂的法利賽人。耶穌跟法利賽人常在許多場合中碰面。有些法利賽人認同祂的言論,但看來只屬少數。耶穌所描繪的法利賽人,是一群拘泥、迂腐的律法主義者(十一37-44)。有些文士抗議連律法專家也被耶穌列入審判中,耶穌卻直截了當的說:「你們律法師有禍了!因為你們把知識的鑰匙奪了去,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阻擋他們。」(第52節)事件漸入高潮。耶穌預言祂將要受死,並從死裏復活。祂正朝向耶路撒冷。當一些法利賽人警告祂,希律安提帕計劃殺害祂時,祂不受他們的威嚇:「你們去告訴那個狐狸說:『今天、明天我趕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因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喪命是不能的。」(十三32、33)耶穌努力在所餘無幾的時間內裝備門徒。在這段落,祂一開始便提醒他們作門徒的代價(九57-62)。對於那個因為要埋葬父母而拒絕作門徒的人,耶穌回答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第60節)門徒可預料神的恩典足夠他們一生使用。當那70人事奉歸來,為著連魔鬼也服了他們而高興萬分,耶穌教導他們更要為著他們的名字記在天國上而歡喜(十1-18)。祂說他們現在所見和所聽的,正是許多先知和君王所渴慕看見及聽見的。 耶穌強調祈禱對門徒訓練的重要性(十一1-13)。祂鼓勵門徒以預期獲得的心去祈求,以期望尋見的心去尋找,又以等候門為他們而開的心去叩門。這些都是天父樂意賜給祂兒女的好禮物。耶穌挑選的論題切中時弊。祂論及貪心、憂慮、信託和儆醒(十二13-59)。門徒要作神百般恩典的好管家,寬容人的過錯,不以個人的需要為念,誠實可靠,並且等候神的兒子在榮耀中再來。他們是客旅,而客旅所需的就是輕省的行裝。路加福音這一段充滿了比喻,包括:好撒瑪利亞人、芥菜種、麵酵、窄門、邀赴婚宴、大筵席、蓋樓、出征的王、失羊、失錢、浪子、不義的管家、財主與拉撒路、法利賽人與稅吏、十錠銀等。雖然未必能完全地概括,但按其特點,這些比喻可分為3類:首先是接納罪人(聖經啟示我們人人都是罪人;罪人在符類福音中是指那些沒有遵行律法的猶太人)。浪子的故事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十五11-32)。 第二類是天國的比喻。它們顯示天國開始時,毫不受人注意,但它擴展得令人難以置信。不過,並非所有生長的部分,都是天國的擴展。這裏所強調的,可見於芥菜種、麵酵和窄門3個比喻中(十三18-30)。第三類比喻是與管家有關的。耶穌在接近耶路撒冷時,講述了這個比喻(十九11-27)。故事涉及一個往遠方去的貴冑,臨行前交給他的僕人每人十錠銀子(一錠銀子約等於一個工人3個月的薪酬)。他們要好好利用這些銀子,讓主人回來時有好的回報。主人回來後,便吩咐僕人前來交賬。那些在小事上忠心的,獲主人給予他們更多機會;但那個不忠心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路加福音裏還有一些感人的情景。其中一段是耶穌歡迎小孩子(十八15-17);另一段描述了財主詢問耶穌如何可以承受永生(十八18-30);尚有一段是與稅吏撒該有關的(十九1-10)。這些幫助我們更認識耶穌多元化的事奉。耶穌慢慢而堅定地向著耶路撒冷進發。祂受到愈來愈激烈的反對。十字架就在眼前,時間來到,祂便毅然踏上。受死和復活(十九28至二十四53)最後,路加記述耶穌受難週。首先是基督榮耀地進入聖城(十九28-44)。當那些跟隨耶穌的人越過橄欖山而來,他們為到所見的神蹟稱頌神:「奉主名來的王是應當稱頌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第38節)這些群眾歡欣慶祝,跟耶穌為一個不肯悔改的城將受毀滅而哀哭,成了強烈的對比。進入聖殿範圍後,耶穌驅趕在那裏買賣的人。神的殿應是禱告的殿,但他們竟把它變成賊窩。祂每天仍不斷地在聖殿內教訓眾人,但與此同時,那些宗教領袖正密謀在不驚動百姓之下,將祂置諸死地。路加福音交替地記載領袖與百姓(二十1至二十一38)。這些包括他們向耶穌的權柄挑戰、惡園戶的比喻、納稅給該撒的問題、對復活的爭論,以及耶穌詢問他們對彌賽亞的大衛家系與主權的認識、對文士的警告、對窮寡婦捐獻的評語,並對末日的講論。這些廣泛的題目都逐步揭開對彌賽亞國度的爭議。路加所展示的問題,看來是道德性多於知識性的。那些既定的宗教體系不惜任何代價,也要保留其特權地位。這個加利利的拉比是一個嚴重威脅,必須除滅,現在只不過是等待時機而已。當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這時機終於來到(二十二1-6)。 最後晚餐與客西馬尼園徹夜禱告,交織著領袖們的陰謀及耶穌的被捕(二十二7-46)。逾越節本是慶祝以色列從埃及為奴之地被拯救出來;現今,耶穌用這節期預表祂透過十字架救贖人的罪。門徒日後不斷以聖餐記念這行動。離開樓房後,耶穌與門徒橫過汲淪谷,朝著橄欖山走去。在那裏,耶穌為預備迎接要來的十架苦難禱告。門徒經過多日來的沈重負擔,都疲倦不堪而睡著了。過了不久,猶大出來指明誰是耶穌,士兵便蜂擁上前,把祂帶到大祭司面前。彼得懼怕喪命,拒絕承認耶穌為主。結果,耶穌在公議會中被定罪(解經家爭論這究竟是否猶太長老院的正式審訊)。祂更轉送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那裏,其後轉往希律安提帕,又再轉回彼拉多手中。彼拉多找不著判耶穌死罪的理由,可是,群眾激動起來,要求把祂釘十字架。彼拉多欲想找其他人代替,但在群眾的壓力下,他終於屈服了。耶穌被帶去釘十字架;只有路加福音記載那些為祂痛哭的婦女(二十三27)。耶穌卻勸告她們倒不如為自己和兒女哀哭。在此及其後經文,可見耶穌在受苦中仍關懷別人,例如那些釘祂的人、悔改的強盜,並祂的母親馬利亞。路加記載了耶穌被釘十架時,人們各種不同的反應。站著觀看的人似乎被連串事件衝擊得不知所措,他們可能曾打算營救,但無能為力。有些宗教領袖譏笑耶穌:「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二十三35)其中一個罪犯加入他們的行列;但另一個卻祈求耶穌憐憫他。黑暗頓時籠罩整個情景。殿中的幔子裂開,仿如藉著基督的血打開了通道。耶穌將自己的靈魂交託父神後,便斷氣了。祂的身體安放在亞利馬太的約瑟的墳墓裏。婦女們也預備了香料去膏祂,但必須守安息日的誡命。一星期第一天的清晨,婦女們往墳墓去,但只見墓前封著入口的大石滾開,耶穌的身體卻不見了。忽然兩個全身發光的使者站在她們面前,對受驚的她們宣佈:「他不在這裏,已經復活了。」(二十四6)這些婦女連忙回去告訴使徒。於是,彼得跑去看個究竟。他發覺纏裹的布條原封不動放在一旁,但身體不見了,令他對所發生的事驚訝不已。在同一天,有兩個門徒前往一條名為以馬忤斯的村莊。當耶穌與他們同行,他們正談論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但他們認不出耶穌來,直至祂後來在他們面前擘餅,他們才認出祂。他們急忙趕回耶路撒冷,再次向門徒確證主已從死裏復活。正當他們談論之際,耶穌在他們中間顯現。「你們看我的手、我的腳,就知道實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無骨無肉,你們看,我是有的。」(二十四39)祂隨即讓他們明白所發生之事的含義:「照經上所寫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從死裏復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46-49節)路加以耶穌升天來總結他的福音書(二十四50-53)。當耶穌賜福他們,祂就在他們眼前被提上天去。他們以祂為升天的主來敬拜祂,並且興高采烈地回到耶路撒冷。在那裏,他們仍留在聖殿附近,讚美神,並等待聖靈的降臨,使他們得著能力,往普天下去在萬民中作見證。MorrisA.Inch另參:「路加」;「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符類福音」;「耶穌基督的生平和教訓」;「編輯評鑑學」;「來源評鑑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