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農業」 農業(Agriculture)在聖經時代,農業素有3種主要形式,至今猶可見於巴勒斯坦;而社會和技術狀況使這3種形式的輕重比例,在不同時代有一定的改變。牧養業養羊是聖經提及的第一種行業。亞伯(創四2)和雅八(創四20)都是牧養羊群或其他牲畜的。這種行業適合半遊牧的生活,只要求有限的技術和設備,便可供應衣食。族長主要都是牧人。他們在無主的牧場上放牧牛羊,一般都不問稼穡。雅各及其眾子下埃及時,都是作牧人的(創四十七3)。後來定居約但河東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瑪拿西半支派(民三十二1),以及定居巴勒斯坦西部山區的一些支派(撒上二十五2),也無不以放牧為生。甚至到了遊牧時代以後,牧養業也仍是希伯來農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因為放牧可利用較貧瘠的土地,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傳統所致,尤其因宗教祭祀需要大量牲畜。穀物種植大多數學者都同意,以色列的耕種農業是師法迦南人的,因為定居於應許地的同時,他們與迦南人有了交往。其實,種植五穀可遠溯至更早的時期。該隱也是種地的(創四2),但他種的是甚麼,卻不得而知。考古學家把近東穀物種植史的上限,定在主前6800年左右。以撒曾於基拉耳耕種(創二十六12),以及約瑟曾夢見禾捆(創三十七6、17),都可以作為早期農業的佐證。約瑟農耕的知識大概是從埃及人那裏學來的。埃及人藉尼羅河肥沃的沖積平原之利,早就開始了農耕。以色列人的農耕則確是始自與迦南人的接觸。以色列人還在加低斯巴尼亞時,約書亞和迦勒便報告了迦南地的豐產情景(民十三26)。淪為屬民的迦南人無疑會受命教授征服者農耕技術。這種關係也許是促使以色列人傾向拜異神的一個原因(士九27)。不過,從純遊牧而轉為半農耕歷時多久,卻無從知道。有些支派始終也沒放棄遊牧的生活方式。但是到了列王時代,耕田種穀就已經很普遍了(撒下十四30)。種植的穀物中,當以小麥為最重要。所羅門送給希蘭的建殿酬金中,以小麥最大宗,其次則為大麥和食油等(代下二10)。小麥還素為出口的主項(結二十七17),大麥居第二位。原先,做麵餅是以大麥為主要原料的(士七13);後來窮人仍以食大麥為主(約六9、13)。大麥也用作飼料。其他的農作物尚有豆和紅豆(撒下十七28),均可碾碎蒸食或磨粉做餅(結四9)。韭菜、洋蔥、大蒜等種以佐味;茴香、香菜、土茴、薄荷、芸香、芥末等可作香料。亞麻也是很重要的農作物(書二6)。棉花也有種植(賽十九9)。棉麻與羊毛都有同等的用量。到了羅馬時代,棉的重要性已遠超過麻。種果以色列人定居之後,也有墾植果園和葡萄園,這也成了繁榮的標誌。葡萄園供釀酒原料;橄欖園所出的橄欖可製食油、化妝品和藥物。無花果和石榴也有種植。這些農作物對技術和設備,顯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耕作聖經時代,田間工作全由農人自務。先是開拓土地,如清林、去石、劈除荊棘(書十七18;賽五2)。山地土層薄者尚需築梯田、造水渠。勞動之繁重使一個農民的田畝數量大受限制;只有像約伯、波阿斯那樣的富戶,才能擁有大片土地。耕地則使用十分簡陋的木犁,以耕牛或母牛牽引(士十四18;摩六12),偶爾也有用驢騾(申二十二10)。土塊以鋤鋤碎,或由扶犁者用牛杖打碎。耕後以耙平整土地。耙也極簡陋:一木負石板或荊枝以增其重即為耙,拽之將土拉平。農夫用手撒種,精細者或將種子點種於壟溝,然後用耙或石板覆土;除草則用犁、耙或鋤。這些農業工具在聖經時代,並無多大改進。所謂犁,只是一弓形彎木,平端結繩套在牛身拉拽,翹起的一端由扶犁者手持。犁笨鏵鈍,破土深不過4至5吋。出埃及後鐵器始有使用(撒上十三20),但量少價昂,僅以包鏵尖,減輕磨損而已。是時巴勒斯坦的農業尚很少使用肥料。律法上規定了土地休閒制:7年為一休,有利積蓄水分、恢復地力,或至少避免過耗土壤。糞肥之不能普遍是因為大量畜糞須用作燃料之故。聖經僅一處敘及施肥的事(路十三8)。米示拿還提到以木灰、樹葉、牲血、油渣作肥料的事。收割播種始於雨季之初,收割則在季末。收割至少要進行7週。成熟的作物(如豆類)或連根拔起,或以鋤鋤斷,或以鐮刀割下。考古發掘曾有鐵製鎌刀出土,有些刃口嵌上燧石薄片。成穀結捆堆起(詩一二六6),待運打穀場。收割從大麥始,以小麥終。少量作物如大小茴香和矮莖穀物,就地以槤枷擊打脫粒(士六11;得二17),其他大部分要運往打穀場去。打穀場多設於開闊的高地,可借風力揚除糠殼。打穀的方法大同小異:解開穀捆,平攤於穀場上,驅牛踐踏以脫粒,或用碌碡碾過(賽二十八27,四十一15)。碌碡壓石以加重,以牛畜拉拽,周行場上。繼則用木叉將秸挑開,揚起,借風力去淨糠、殼(賽三十24;耶十五7)。糠、殼被吹到外圍,穀粒則聚落於農夫腳下周圍。糠秕或用火焚燒,或用作飼養牲畜;穀粒則再過篩(摩九9),鏟成一堆,最後則於田間造坑儲藏(耶四十一8),或藏於糧倉穀廩(申二十八8)。結論在漫長的聖經時代,農業發展十分緩慢,耶穌時代和大衛時代的農業狀況基本上是一樣的。自出埃及後,鐵已傳入巴勒斯坦,農業工具稍有改進。直至羅馬時代,灌溉系統的改進對農業發展,才是一個重大的刺激因素。羅馬人建造了橫貫巴勒斯坦的大小引水道,使農業生產達到高峰。但羅馬帝國瓦解後,巴勒斯坦的農業又經歷了大倒退,以致時至今日,我們從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原始耕作方法,仍可見其落後情況。AlbertJ.Smith另參:「植物」;「收割」;「職業(農夫)」;「巴勒斯坦」;「葡萄,葡萄園」;「食物和調製方法」;「工具」。――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