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逼迫」 逼迫(Persecution)一種使別人受苦、受傷,或死亡的行動。聖經以不義者逼迫義者作開始(創四3-7,亞伯受害;太二十三35;來十一4)。《所羅門智慧書》(二12-20)以戲劇性的手法解明在這些逼迫背後的猜忌和罪惡感。羅得的經驗也說明了拒絕同流合污所遭受的痛苦(創十九9;彼後二7、8)。以色列人在埃及被苦待,像他們後來受非利士人、米甸人和其他民族欺壓一樣,背後有經濟和政治的原因。自以利亞的時代以來,宗教逼迫就常常臨到那些拒絕君王的同化政策及指摘官方容忍不公平事件和異教淫亂的人(王上十九10)。後來,眾先知成了不妥協的真理代言人,並在看見社會上的罪惡時,以神的律法加以警告,他們常受到統治階層嚴重的迫害。基於這個緣故,在猶太人心目中,逼迫便成了真先知的標誌(代下三十六15、16;太五12,二十三29-37;徒七52;來十一32-38)。受外邦人的逼迫但以理的故事說明被擄期間的逼迫。在外邦人的統治下,返回耶路撒冷後,一些嚴謹的猶太人(「聖徒」、「聖潔的人」、「貧窮的義人」)尋求保存本國的身分和宗教信仰,但他們卻身處於外邦人的壓力和妥協的猶太人之中;那些鬆懈的猶太人只求溫飽和生活富裕,罔顧民族的尊嚴(《馬加比一書》一11-15,二42-48)。結果,嚴謹的猶太人遭遇社會的壓迫和煩擾,多次尋求辯護和神的干預;詩篇十、六十九、一四○和一四九等各篇正適用於被擄歸回後之敬拜。這逼迫在馬加比時代到達了一個可怕的高峰,迫害變得愈加殘忍,引起了一場武力的對抗(《馬加比二書》六,七;來十一35-38)。這樣,以色列人縱使對神的主權和「保護」有信心,卻也明白義人在神的世界裏不一定時常昌盛,忠於真理的人也不能確保免除苦難、犧牲和殉道。信徒受逼迫的預言基督教承襲了這為義付代價的觀念。耶穌多次警告信徒,說他們必受逼迫,這逼迫甚至來自家人;並催促他們以此為「武器」來裝備自己,應許聖靈必在法庭的審判中幫助他們(太五11、12,十16-23、34-36,二十三34;路六26,二十二35、36)。耶穌對施洗約翰被希律殺害一事感到極之憤怒(路二十三9),並由此預測到自己的命運。耶穌抨擊法利賽人的律法主義和民族主義,並撒都該人為顧全個人利益與羅馬人妥協(約十一47-50);一般人寄望彌賽亞作軍事和神蹟性的行動,所以對耶穌亦感到失望。由於這種種原因,祂知道祂終究必被棄絕。祂呼召人作門徒時,也警告說他們必遭受危險、辱罵、毀謗、指控、鞭打、審訊、敵恨,和死亡。祂坦白地請跟從者準備接受釘十字架,這是唯一通往生命和神國的路(太十六21、24-26,二十17-19、21、22;可十29、30;約十五18-25,十六1-4)。後來耶穌被控顛覆國家、拒絕向羅馬政府繳稅,和自稱為王,終於被殺害(路二十三2)。早期教會受逼迫猶太當局第一次逼迫教會,主要是由於彼得指摘他們殺害了彌賽亞;使徒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時,官方所採取的行動便包括了把他們下監和鞭打(徒五17、40)。希利尼人司提反那有力的傳道工作引致猶太人的暴徒用石頭打他(徒六,七),這是「大逼迫」的信號;引致多半基督徒逃離耶路撒冷。首席逼迫者大數人掃羅的悔改,是基督徒得勝敵對勢力的里程碑。希律為取悅猶太人而攻擊教會,其後卻突然死去,這又是另一個勝利的象徵(徒十二1-3、20-24)。基督徒進入了外邦人的世界後,猶太人迫害基督徒的一個新理由是,他們擾亂了會堂的秩序(徒十三44、45、50,十四1-6、19,十七1、5、13,十八4-6、12)。使徒在腓立比醫治了一名使女後,曾有短時間遭監禁(十六19-24)。在以弗所,基督教的傳道工作對製造偶像者之收入的影響,導致一次危險的暴動,終由官方出面,命群眾撤去(十九23-41)。保羅曾兩次被警告要受逼迫,終於在猶太人教唆下,羅馬官方把他拘捕,有40多人設謀埋伏襲擊他(二十一4、5、10-15、27-36,二十三12-15),使徒行傳結束時,保羅正等待接受該撒的審訊(二十八30、31)。 在這段時間內,基督徒所遭受的逼迫是零星的,也是地方性的,而且主要來自猶太人,因為他們嫉妒教會宣教工作的成就。在羅馬官方看來,基督徒是一個猶太教的分支(徒二十四5、14),與猶太教同享法定的認可,因此,保羅在帕弗、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和耶路撒冷均可從羅馬官方得到保護,其中包括巡撫腓力斯和非斯都,以及他們的顧問希律亞基帕,還有押解他往羅馬的百夫長,這是保羅有信心上訴該撒的原因;他若得到皇帝的開釋,便可保證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不再受到騷擾。保羅面對逼迫的態度包括:後悔自己也曾這樣迫害教會(徒二十二4,二十六9-11;加一22-24);為了順服基督,甘願置生死於道外(徒二十22-24,二十一13);不斷提醒人作基督門徒是與磨難分不開的(徒十四22;羅五3,十二12;帖前三4),又保證無論在任何形式的磨難之中,基督徒都必得勝(羅八35-37)。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保羅是在基督徒被誣告縱火焚燒羅馬城時,在猛烈的迫害中被斬首的。基督徒常被指摘為「無神論者」(即拒絕多神論);只能迎合奴隸階層的人;再加上他們的愛筵引起滿天謠言,行動被認為異乎尋常和怪誕(參約十五19),因此當社會上有甚麼大災難時,基督徒就成為眾矢之的。與此同時,彼得提醒在東方的基督徒,說教會會面對一些危險,還有一點點時候,「各樣苦難」(參來十32-34)不過是證明信心的真實,信徒必須以無可指摘的生活來抵受毀謗。又說對在位的要忠誠,若要為義受苦,便毫無畏懼地接受,基督徒要憑無愧的良心,準備自辯,若行義而受苦,便要記得基督也曾為他們受這樣的苦。因此,他們必須「裝備自己」,準備受苦,面對逼迫時,不要以為是「怪事」。他們只是與基督一同受苦。彼得最後的話是「站穩!」(彼前「受苦篇」)。學者認為馬可也是在這時候寫成馬可福音,以安慰正在受苦的羅馬教會。馬可福音描述基督所遇到的衝突,指出其原因和形式,並生動地描繪了基督英雄式的死亡。像彼得一樣,馬可遇逼迫時,便回想那為我們受苦的主。 在較後的時間,基督教不再是受保護的一個猶太教分支,而是一個「非法的宗教」,因為會堂崇拜加插了一個攻擊「拿撒勒人」的禱告,這是基督徒不能苟同的。此後,教會便隨時受到官方的壓迫;羅馬立即把各種舊的國教納入國家的敬拜禮儀中,好維持帝國的統一,但她卻抗拒一些新而不接受國教的行動,尤其是那些常有祕密聚會的組織(如舉行聖餐),因為他們認為會引起政治上的危險(參徒十七6、7)。將近一世紀末時,羅馬面對著不斷增長的教會和政治上的不安,於是要求國民在進行其他宗教活動之餘,也公開地「敬拜」「羅馬的守護神」,而在多米田(主後81-96)的統治下,這就演變成敬拜活著的皇帝,還有為皇帝崇拜而設的廟宇和正式的祭司。基督徒拒絕這種敬拜,只承認耶穌是獨一的神,從此一些由官方下令,而且愈來愈強暴的逼迫便開始了。啟示錄所反映的可能就是這個情況(啟一9,二13,六9,十三,十九2)。因此聖經的結束與它的開始是一致的,都是描述神的子民受逼迫。R.E.O.White另參:「困苦/苦難」;「患難/災難」。――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