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飯餐的意義

 

飯餐的意義(Meals,Significanceof)在家庭、社交和宗教各方面,進餐的時間均佔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晚餐是全家所有成員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因此是一段家人相交的重要時間。為客旅預備膳食是一種社交責任,也是一種宗教責任,而理想的社交生活就是讓友人在家中擘餅,在油燈的微光之下討論日間所遇到的問題。在猶太教中飯餐最重要的意義集中在逾越節;在基督教則集中在聖餐的禮儀上。古代近東的進餐習慣在古代近東一帶,一天通常有兩次進餐時間。第一次是午餐,一般幹活的人在田間進食,食物包括細小的麥餅或乾麵包、無花果或橄欖,可能還有羊奶造成的乾酪或凝乳。這是一頓簡單的膳食,目的只是裹腹。此外,在烈日當空的時候,稍為歇息一下,用點食物,也可以恢復精神(得二14)。他們認為早餐是不需要的,而聖經也很少提到人在早上用膳(士十九5;約二十一12)。埃及人的主餐是午餐,而對於希伯來人,晚餐才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時間。人經過一天勞碌的農耕,可以回家鬆弛一下,全家人一起用膳,享受溫暖的家庭生活。晚餐時間是傍晚,昏暗的環境也不容許人繼續在田間工作。勞動者的膳食包括用手磨麵粉造成的餅或麵包、羊乳製成的乾酪或凝乳、蔬菜(特別有豆莢、扁豆、韭蔥和豌豆,這些蔬菜不一定常有充足的供應,但多樣化的菜蔬是十分受歡迎的),還有無花果、橄欖、葡萄乾和棗子。通常都有一些肉,但對大部分人來說,那是奢侈的食品。烹調多用橄欖油,而蜜糖則可加添食物一點甜味。晚膳是全家一起享用的。在普通人家,屋子內並沒有另設飯廳。在列祖時代,人是坐在地上用膳的,地上放置一張蓆子,用作飯桌(創三十七25)。後來,希伯來人承襲了迦南人的生活習慣,開始用椅子和一些小桌子(王上十三20;詩二十三5;結二十三41)。埃及人斜倚著吃飯的姿勢是當時的時尚。這習慣直至羅馬時代仍十分盛行。在節日期間,晚餐有時會有音樂、舞蹈和猜謎遊戲,娛樂家人和賓客,因為在近東的社會中,用膳時間通常也就是娛樂的時間。君王的筵席君王所擺設的筵席通常是盛大豪華。在埃及,午間宴會中的女賓客都穿著華麗的輕紗細麻布衣裳,頭戴黑色假髮,襯以香毬,而眼部的化妝也極其濃豔。矮桌子旁擺放著臥榻,食品則有許多不同類的烤肉,包括家禽,伴以蔬菜和多種甜品。進食的時候,啤酒和葡萄酒可以隨量飲用。筵席經常維持許多天,像米所波大米所記載的一場筵席連開了10天,賓客有7萬人。

以斯帖記反映了主前五世紀的宴會習俗。第一次筵席舉行了180天(斯一4),隨著是兩次時間較短的筵席,可能每次是一星期。第一次筵席是為宮廷內的官員而設,而第二次是皇后為婦女而設的(一59)。筵席的擺設十分華麗、色彩繽紛;其中一次筵席設於御園的院子裏,有白色、綠色、藍色的掛帳,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繫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鋪的石地上(一6)。直至所羅門王在位的時候(主前970-930),希伯來人的筵席就好像所羅門的財富和裝飾一樣,變得鋪張和精巧。主前五世紀,尼希米為150人預備膳食時,開列的清單是「每日預備一隻公牛,六隻肥羊,又預備些飛禽……」(尼五18)。新約時代的進餐習慣到了新約時代,房子上層的房間通常用作飯廳。客人用左手斜靠在床榻上,以便彼此靠近交談。在所有正式的宴會上,座位的編排嚴格按著階級劃分(參創四十三33;撒上九22;太二十三6;可十二39;路十四8),最高的位置在僕人進門後的右邊,而最低的就在他的左邊。賓客在飯前和飯後都要洗手。他們通常都會從飯桌中央共用的盤子上取食,有燉好的肉或菜,匙狀的麵包可以代替餐具;各人拿在手裏,蘸盤子中的食物。通常只有一個主菜需要烹調,因此負責燒菜的婦女也可以與賓客一同享用,達到了用膳時聚首一堂的理想。新約好幾次提到耶穌與門徒和朋友一起用飯。在加利利迦拿的一個婚筵中,耶穌和祂的跟隨者都是座上的賓客(約二1-10);在馬太所設的筵席(太九10),和法利賽人西門的筵席上(路七36-50),他們也是赴宴的客人。耶穌也曾出乎撒該所意料,到他家中用晚膳(路十九67)。聖經有好幾次提到耶穌在伯大尼與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同進晚膳(路十38-42;約十二2)。按著小鎮和鄉村的風俗,過路的人可能也被邀請進屋內與耶穌寒暄一會,或許也跟其他客人交談。含救贖意義的晚餐逾越節晚餐聖經兩次提到含救贖意義的晚餐,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關乎舊約,一次關乎新約。第一次是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所設立的逾越節晚餐(出十二)。逾越節是除酵節的開始部分,在逾越節的禮儀中,以色列人要在該月第十四日,每家獻上一歲以內的公羊羔(第6節)。祭牲的血要塗在門框和門楣上,肉則要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苦菜中可能也有菊苣和生菜,剩下的食物要用火燒了,守節者要穿著準備上路的裝束,並要趕緊地吃。當神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門楣上的血可保護以色列各家免受災禍(第13節)。由於逾越節是一個紀念日,神吩咐以色列人世世代代都要守這節(第14節),往後7天要繼續守無酵節(利二十三6)。這段期間要舉行聖會,人不可作工。最初定立逾越節的時候,家長要向家中大小講解守節的意義,說明耶和華如何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出十三8)。猶太家庭每年守逾越節時,都要按照這傳統。如此看來,逾越節晚餐是見證神的憐憫和能力的永久紀念,說明神在摩西的日子裏,把祂的子民從為奴之地釋放出來。聖餐聖經所載第二個含救贖意義的晚餐是聖餐(太二十六26-30;可十四22-26;路二十二17-20)。這晚餐是耶穌親自設立的,發生的時間在逾越節禮儀剛完成的時候,耶穌拿起無酵餅,擘開,分給與祂一同用膳的人,告訴他們那餅象徵祂的身體。然後,祂又拿起杯來,遞給門徒,叫他們喝,因為那酒是代表耶穌立新約的血,是為赦免人類的罪而流出的。約翰福音並沒有提及最後晚餐,而路加福音所記載的晚餐程序又與馬太和馬可不同。這只是由於在基督的時代,逾越節晚餐的儀式已比出埃及記十二章所指定的有所增加,或許早期基督徒守聖餐的方法亦各有不同。有些福音書的希臘文抄本稱這約為「基督寶血之約」,有些則稱之為「新約」。基督吩咐門徒守這餐,以記念祂在加略山上為人類成就的救贖工作。這樣,聖餐在基督教會中的意義可比逾越節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中的意義。詩人和先知都常提及神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的神蹟(詩七十八,八十,一三五;賽十24;耶二6,七25)。逾越節晚餐則是一個寶貴的教材,把神大能的作為活現在人眼前;那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也是一位有能力、常使順從祂的以色列誇勝諸仇敵的神。在一個敬虔的逾越節晚餐中記念神的救贖,說明這救贖不單含有歷史意義,更含有宗教信仰的意義。逾越節是以色列人慶祝他們從壓迫中得釋放的節期,他們一旦進入了迦南地定居,就享受到神在聖約中給他們的應許。一年一度的守節晚餐也提醒以色列人要信守他們在約中的責任。福音書賦予逾越節晚餐一種新的意義,因為它成為聖餐禮儀的開始。彌賽亞耶穌在晚餐中宣佈祂要為救贖人類而受死,並吩咐門徒守這晚餐,以記念祂在十字架上使人從罪中得著釋放。那些吃基督的肉和喝基督的血的人(約六54-56)得以活在基督裏面,而基督也活在他們的生命裏,賜給他們赦罪和平安的恩典。耶穌當日設立聖餐時,再次確立逾越節的信息就是人可以從壓迫中得釋放,彌賽亞願意流出祂的寶血,使世人從罪的捆綁中得著釋放,每一個悔改的罪人,都可以從那為不義之人而設的永死中得拯救。保羅解說最後晚餐的時候(林前十一23-26),聖餐已漸失去了逾越節的色彩。雖然仍有一些互通的特色,如擘餅和傳杯的儀節,但聖餐已擁有本身獨特的性質,它象徵了神在基督裏的贖罪和拯救。聖餐告訴我們耶利米在多年前所應許的新約(耶三十一31),現在已經成為事實,它也是信徒得著喜樂和能力的來源。保羅採用了逾越節晚餐的教育模式,提醒他的讀者,每逢他們舉行擘餅和喝杯的聖禮儀式時,他們實在是宣告基督受死的救贖能力。在基督再來之前,聖餐在禮儀上是有效和有用的,因為它指出基督是神救贖人類的代表,又是每個人得著恩典和屬靈生命力的來源。HazelW.Perkin另參:「家庭生活和倫常關係」;「食物和調製方法」,「以色列的節期」;「聖餐/主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