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瑪拿西

 

{\Section:TopicID=1883}瑪拿西 Manasseh(人名)

字義:    使之忘了、忘記 Forgetting

彙編:    ‧創40:51約瑟的長子。

            ‧王下21:1-16猶大國的第十五個王。

            ‧拉10:30娶外邦女子的一人。

            ‧拉10:33另一娶外邦女子的一人。

―― 陳瑞庭

 

瑪拿西(Manasseh)1)約瑟與埃及妻子亞西納所生的長子(創四十一5051)。瑪拿西與兄弟以法蓮曾探望臨終的祖父雅各。雅各對約瑟說,瑪拿西和以法蓮算是他自己的兒子,不是約瑟的兒子(創四十八56),而長子瑪拿西的後裔將會不及以法蓮的後裔眾多(四十八13-20)。所以大部分十二支派的名單中,只有以法蓮和瑪拿西(按這次序),而沒有約瑟(參啟七6)。瑪拿西即瑪拿西人的始祖(申四43;王下十33)。另參:「瑪拿西支派」。(2)士師記十八章30節的「摩西」,有舊約抄本作「瑪拿西」。在希伯來文中,兩個名字只是一個字母之差。顯然一位早期的文士對於這節經文說摩西的孫子拜偶像,感到不高興,因此把摩西改成「瑪拿西」,以保存摩西的聲譽。另參:「摩西」。(3)猶大國的第十三任君王(主前696-642),也是耶穌的祖先(太一10)。瑪拿西聲名狼藉,以凶惡和殘暴統治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有關他的事蹟記載於列王紀下二十一章1-26節和歷代志下三十三章1-20節。他父親是敬虔的希西王家,母親是協西巴(王下二十一1)。瑪拿西12歲便與父親一同執政。主前686年希西家去世,瑪拿西年僅23便獨掌政權。他55年的任期(王下二十一1)是從父王協政時開始算起,因此他有11年是與父王共同執政,有44年是獨自執政──比猶大和以色列任何一位君王的任期都長。可惜的是,他是猶大諸王中最壞的一個。可能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勢力,他不惜殺害許多無辜的人(二十一16,二十四4)。除了謀殺之外,列王紀下二十一章2-9節列出了瑪拿西其他的罪行,其中包括:重建拜異神的邱壇;鼓勵國民拜巴力和日、月、星辰;並使兒子經火,把他獻作活人之祭(第6節;參王下二十三10;耶七31)。歷代志下三十三章11-16節指出他被擄至巴比倫作階下囚。那時,他真誠地悔改,神就恢復他的王位,他又棄絕以前異教的風習,重新修築耶和華的祭壇,專心敬拜神。雖然這段事蹟列王紀下沒有平行的記載,但也沒有根據去懷疑它。現存的亞述文獻曾兩度提及瑪拿西,記載他忠心地供應人力,替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9)把木材從利巴嫩運往尼尼微。主前667年,亞述進攻埃及之後,瑪拿西又進貢給亞述巴尼帕王(主前669-627)。文獻中提到法老尼哥被擄及釋放,情況似乎與瑪拿西相似,但文獻中卻沒有提及瑪拿西的情況。瑪拿西死於主前642年,終年67歲。他被葬在自己的園子裏(王下二十一18),而不是葬在列王的墳墓裏,好像其他被尊崇的王如耶何耶大和希西家等(代下二十四16,三十二33)。瑪拿西的兒子亞們重蹈父親的惡行。但在位只有兩年(主前642-640),便被臣僕殺了。帶領眾民回轉敬拜耶和華的,是瑪拿西那位敬虔的孫兒約西亞(主前640-609;王下二十三4-14)。然而,約西亞的改革仍未能扭轉瑪拿西犯罪所帶來的審判(王下二十三2627)。JamesF.Babcock另參:「以色列史」;「舊約年代學」。(4)巴哈摩押的兒子,他聽從以斯拉的勸勉,在被擄歸回的時候,把外邦的妻子休棄了(拉十30)。(5)哈順的兒子,他聽從以斯拉的勸勉,在被擄歸回的時候,把外邦的妻子休棄了(拉十33)。――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瑪拿西支派(Manasseh,Tribeof)從地理方面來看,瑪拿西是十二支派中最大的一支,它也是唯一佔有兩片領土的支派;每半個支派各佔一片。然而,由於支派的兩半被約但河分隔,所以兩地獨立發展。約但河西的半個支派,無論在舊約或新約時代,都佔比較重要的位置;它是北國以色列(主前931-722)的主要成員,也是撒瑪利亞人的祖先之一。早期歷史根源瑪拿西的家系起源可追溯至約瑟的長子瑪拿西,瑪拿西的兒子瑪吉或孫兒基列,又或較後期的子孫如西羅非哈和睚珥。下表是根據聖經各家譜的資料(創四十八56;民二十六28-34;書十七1-3;代上二21-23,七14-19;最後一段經文有好幾處是手抄之誤)協調編成的。歷代志上七章14節亞斯列這名字的出現,可能是抄寫上的錯誤,除了這錯誤之外,其他名單縱使各有分別,也不齊全,但仍是互相協調的。人數出埃及後頭1年,瑪拿西軍隊的人數是最少的(根據摩西第一次統計,民一3435)。到了要征服迦南地的前夕,即在西乃曠野飄流了38年和征服了外約但之後,瑪拿西支派的軍力排第六位(第二次統計,民二十六28-34)──52,700人。分地瑪拿西東面半支派安頓在基列;那是他們在摩西的領導下,從亞摩利王噩手中奪來的(民二十一32-35,三十二39-42;申三1-1013-15),這半支派的兵士在約書亞的帶領下,渡過約但河,幫助其他支派征服迦南(民三十二1-32;書一12-18)。其後,西面半個支派得到分地,安頓在中部的山區(書十六1-49,十七1-18)。等到其餘各支派都分地妥當後(18節),東面半支派的軍隊就返回家園(民二十二1-9),歸回基列家途中,他們在約但河邊協助築了一座壇,這行動原意是保持民族的統一,卻幾乎引發了一場內戰(民二十二10-34)。東面半個支派領土摩西分配給東面半個支派的領士近3,000平方哩,共有3個地區(基列北部、巴珊和黑門山)。雖然早期的征服很成功(民三十二39-42;申三12-15;書十三8-13),但其後所能控制的只有800平方哩──雅博河以北(雅穆河以南)基列地的一半,直到頗後的時期才漸漸又向北擴展(代上五23)。他們所佔領的土地主要是一個高原,中央是山地。那裏冬天有充沛的雨水,夏天有豐足的露水。橄欖樹、葡萄和小麥生長得非常茂盛,山羊和綿羊在向東的山坡找到足夠的草原,這山坡再向東伸展就漸漸與沙漠區連貫一起。人物和地方東面半支派的著名人物有「士師」睚珥和耶弗他(士十3-5,十一6-12),以及大衛的恩人巴西萊(撒下十九31-39)。主要的城市是基列雅比和基列拉末,前者是逃城,後者是利未人的城(原本屬於迦得,書二十8,二十一38)。這東面的地區一般只稱為「瑪拿西半支派」,直至大衛時代(約主前1000-961),才把它定為一個行政區(代上二十七21)。所羅門(主前970-930)則把它劃分了,再編入兩個新的行政區內(王上四1314)。主前930年,在耶羅波安一世(主前930-909)的統治下,它又與其餘8個支派和西面半支派共同平等地組成一個有10支派的聯邦──就是北國以色列。在主前九和八世紀,敘利亞和亞述都曾控制東瑪拿西一段短時間(參王下八12,十3233,十三7,十四25;摩一3;參王下十五29;代下三十四67)。主前722年,北國全然敗在亞述手中的前10年左右,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進侵和征服了這地,放逐其中的居民,把他們分散在亞述帝國境內(代上五26;參王下十五29)。多半的西瑪拿西人留在本區,與外族人通婚,開始敬拜外邦諸神,並成為撒瑪利亞人的祖先(王下十七24-41)。後來,這地區稱為基列和加拉阿底提。到了新約時代,部分歸入低加波利,部分歸入比利亞。JamesF.Babcock另參:「以色列史」;「撒瑪利亞」;「撒瑪利亞人」。――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