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管教

 

管教(Discipline)「管教」即管束,教導以端正品行之意。英文「管教」源出拉丁文,意謂「教導」或「訓練」。管教的對象可能是一個人或一群人;管教的目的是在使某個人或某群人遵守良好的道德規範,表現良好的行為。以為管教必然嚴酷是一種誤解。拉丁文中,「管教」與「門徒」的字根相同,門徒意指學習追隨的人。聖經教導「管教」之原文,在不同的聖經譯本中,或不同的上下文意中,除譯作「管教」外,也有譯作「懲治」、「責罰」、「責備」、「督責」、「訓誡」,也有較正面的譯作「教訓」、「訓誨」、「教導」、「培育」、「教育」、「訓導」等。總的來看,舊約使用「管教」一詞似較之新約更偏於懲處的意味。這是因為神對待在摩西舊約下的以色列民較著重於律法方面;至於對在新約時代的教會,則「管教」包含較多積極意義。然而,無論側重之處有何不同,新舊兩約「管教」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即追求公義。由此可知,舊約的管教雖著重懲罰,但其動機是積極的,其目的是富建設性的。舊約強調報復之處,都是在使侵害別人者明白侵害所造成的惡果。為有冤者伸冤,也就是伸張神的正義。伸冤是發揚神的正義的重要途徑。由此觀之,則懲罰也是必要的手段。悖犯約法的人必受約的咒詛(申二十七26),即受到某種形式的懲治。神的報復可重建律法的權威,並可教人尊重祂公義的準則。使這懲治管教更趨完善的,便是較為正面的管教,這可加強達到管教的目的。神常施管教;至於管教的方式,於可能的情況下往往以積極教導為主,在必要時也會訴諸於責備和懲治。聖經記載,神對以色列民(利二十六23;申四36,八5;耶三十一18)、對列邦(詩九十四10)、對個人(伯五17;詩九十四1012;來十二5-11;啟三19)都施以管教。以色列家長對子女的管教責任是十分嚴格的,不容有絲毫輕忽或推諉(申二十一18)。管教眾子,責在父親(箴十三24,十九18,二十二15,二十三13,二十九17;參弗六4;來十二7-10)。在教會,管教則是牧者的責任(提後二25)。神的子民對神的管教多懷畏懼之感是可理解的(詩六1),但只是神的震怒是應當畏懼的;神的震怒只向那些有敵神行為的人發出(申十一23)。神的管教不同於祂的震怒,但也絕不可以輕慢(箴三11)或忽視(來十二5)。只有愚頑的人和邪惡的人才憎恨管教(詩五十17;箴五12;耶三十一18)。神的管教儼如慈父之管教愛子(申八5;箴三1112;來十二5-7)。有智慧的人必喜愛管教(箴十二1,十三24;提後一7;來十二59)。接受管教者必得知識(箴十二1),並使為父的喜悅(箴二十九17)。蒙神管教的人是「有福的」(伯五17;詩九十四12)。神施加管教的目的有時沒有說明,但管教無疑是善意和正義的(申四36;伯三十六10;箴十三24;啟三19)。聖經稱管教為「生命的道」(箴六23)。管教使人免於毀滅(箴十九18),免於愚昧(箴二十二15),免於和世界一起受咒詛(林前十一32)。遵從神管教的人得分享神的聖潔(來十二7),並「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十二11)。反過來看,不遵從神的管教便是愚頑到底,乃至於被神遺棄(利二十六2324),其結果便是死亡(箴五23)和毀滅(箴十九18)。箴言勸誡人要逃避淫行、淫慾(箴五12-23,六2324)。淫蕩、放浪的婦女顯然是各種險詐、誘惑處境的象徵。青年人面對這種處境要有成熟和負責任的行為,就必須遵從父母的教誨而約束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本性有了正當的約束,那麼自必順從本性,有正當的行為;就是當邪惡不期而至,也能避免。箴言和希伯來書均一再諄告我們,對神的管教只應遵從,絕不可抗拒。希伯來書更指出兩種必不可有的錯誤態度,即「輕看主的管教」(來十二5;箴三11)。我們不應視管教為毫無價值或可有可無。此外「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來十二5)或「厭煩他的責備」(箴三11)。這就是說,不要被管教過程中必要的懲戒蒙蔽了管教的目的,受管教者不可灰心喪志。我們要牢記經上的兩段話:「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來十二7);同時,「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十二11)。聖經的勸勉是不要抗拒管教,也不要因此失意,正確的態度是接受管教,並從中得著指導。自律主耶穌基督公義的倫理不僅成全了,而且超越了舊約的律法(太五17-48)。基督徒不再像法利賽人那樣拘泥於條文律例,而是在基督裏得以「脫離罪和死的律」,從而蒙賜「生命聖靈的律」(羅八1-8),使他們內心有能力來遵從神的旨意。基督徒不再作律法條文的奴隸,乃是靠著內住的聖靈而充分享有自律的能力。屬靈的轉變也帶來心意的更新(羅十二2),對自己和自己的動機及態度,都有了新的認識和要求。歷代以來,教會體驗了新約所勉勵的「屬靈操練」的價值。羅馬天主教建立了自己一套修練制度(例:神父、修女、修士等)。祈禱(參路六12;徒六4;羅十二12;彼前四7)、禁食(太六16-18)、讀經(徒十七11;提後二15,三1617)、行善和施捨(太六1-4;徒十一2930;林後九;提前六17-19)等都包括在屬靈操練之中。復原教教會則不重於設立追求屬靈操練的宗教制度或團體,而是強調倚靠聖靈在教會內促使個人生活的自律,並追求團契和教導。福音派似對屬靈操練的需要有新的領悟。一個滿有規律、完美和自由的生命,也必定是一個自律的生命。這樣的理想和生活方式與今日西方文化中盛行的自我放任,是大相徑庭的。今日的青年人只有表面的功夫,只求短暫的關係,即時的回報,追求自由而毫無責任感,純以自我為中心。基督徒父母有重大的責任,就是培養子女自律的能力來對抗這樣的壓力。成年的基督徒的自律要以聖經的操練模式為根據,這樣的自律應自童年開始。父母的管教家庭迄今仍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在這個關係最為密切的單位中,教導子女一向是父母的天職(申六7;箴二十二6)。聖經對人的觀點,基本上不以人性為完美;故告誡父母決不可放任兒童讓他們自然發展。在此異教文化氾濫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不受管教的兒童,無疑將成為這文化的犧牲品。父母欲履行自己的天職,盡應盡的責任;除了教導和糾正之外,自己也要在價值觀、行為和態度上作子女的榜樣。父母的管教要以正面教育為主,如諄告、規導、勸誨、勉勵、家庭崇拜、教會聚會、主日學等都是極為必要的教育方式;然而,在一定情況下採取較嚴厲的措施,如下禁令或施以懲罰等也屬必要。對幼小的兒童溫言相勸,有時難奏其效,偶爾稍加體罰也未嘗不可(箴十三24)。不過體罰之前,必須要讓那小小的心靈知道為甚麼要受罰。基督徒父母切忌以孩子來發洩,且不可有絲毫的個人憎惡,更不可叫孩子有任何損傷。這種懲處永遠是最不得已的下策,而且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應盡量驅除對孩子的怒氣(弗六4)。人類的墮落(創三)意味著人自少就有自我中心的劣根性(參詩五十一5)。因此兒童從小就當學會尊重自己,又尊重別人。如果放任不管,任這墮落的社會來影響我們的孩子,其結果便會使他們長成悖逆的一代,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留下痛苦的創傷。聖經教導我們,真正的疼愛並不排除嚴厲的管教,甚至責罰。一個有道德與愛為後盾的環境,必然會使兒童的人格得到健全的發展。教會紀律教會就是一個大家庭,信徒都是這個家庭的成員。教會之任是把神的本性透過每個成員的信仰、崇拜和生活之中反映出來,因此教會雖是一個社會團體,卻與社會上其他團體有別。然而教會決不是一個冷漠孤立的社團,而是開放的、關心世情的;她以深切的同情向絕望無助的人伸出救援之手。基督徒的生活方式與異教徒的生活方式有絕大的差異,這個差異往往會在「失落者」和基督徒之間造成某種隔閡,以致教會不能將神的福音達於急需者的耳中,將他們從孤獨、失意、沈溺、迷惘、離異之苦等纏繞中解救出來。教會當十分審慎,殊不可有意或無意地在非教徒走向教會的路上設置人為的障礙。不過也須承認,主張開放和力保純潔這兩種意見之間的對立,往往是難以化解的。教會若權衡不當,則不是陷於閉門自守,便是失諸放任自流。這兩個極端均有損於教會的聲望。教會欲解決這一矛盾,就一定要根據聖經的教導建立一套明確的紀律準則。聖經已給予教會充足的指示,去設立一套行為準則(例:出二十1-17;林前五11,六9-11;弗四25-32,五1-21;西三5-11)。但我們仍需分辨何為聖經絕對的命令,何為文化的模式。例如,新約禁止醉酒,卻無禁酒之令,於是有些教會不准醉酒,卻不禁飲酒;有些教會則規勸成員最好戒酒;也有些教會規定入教會者必須戒絕烈酒。新約也承認在基督徒的自由和義務之間,往往會有一定的矛盾,並為解決這些矛盾作出了重要的指示(林前八)。教會的紀律必須保持一致,又要使人信服,故對於形諸於外的罪行,或內心犯罪的態度,都要對付。嚴譴姦淫、凶殺、醉酒,同時,也責備嫉妒、爭競、惱怒、自私、怨恨、論人之短;無論犯了哪一樣,均不能進神的國(加五19-21)。有時一個非信徒往往因吸煙或飲酒這些較次要的問題,而受到教會的冷淡對待;但教會對自己內部的蜚語流言、自私自利、怨恨嫉妒等,卻諱莫如深而不予以應有的管教。正確的做法是既要保持和提高教會的純潔性,又要加強其助人為樂、廣結博納的事奉,發揚基督徒的愛。新約不僅強調教會紀律的必要,且指出實施管教的步驟(太十八15-18;林前五3-13;加六1)。對有過失的成員首先要私下接近規勸;如果對方拒而不納,並堅持錯誤,則要將此案提交教會領導會議,甚至由全教會公開訓誡;如仍無效,就只好以表決方式將他革離。但即使不得不採取這最後的步驟,也仍然要本著一真誠願望,希望他能悔過自新,重返教會(帖後三1415)。聖經所強調的3種管教——自律、父母的管教、教會紀律,其必要性已從現代社會世風日下的情形得到了證明。神對世人之愛,集中表現在教人當如何生活的訓誨中,聖經的論述和耶穌基督的範例,俱已明示無遺。沒有人能逃脫神的管教。不接受正面管教者也必要接受懲罰性管教。凡本著愛的原則嚴於自律並管教子女而又敏於相互砥礪的基督徒,不僅是在榮耀主,並透過規範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幫助他人認識神的旨意。――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