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憐憫

 

憐憫

中國人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一些可憐悲哀不幸的事,人人都會有一種心有所不忍的感受。尤其是華人,情比理更受重視,往往為了人情交情而表達感情同情,無論表達得合理不合理,都會受人褒揚。不過,我們基督徒應當學效主耶穌,祂在世上並不濫表私情。聖經中常說祂,憐憫人,或動了慈心。英文譯作have compassion
  聖經辭典告訴我們,憐憫就是由於愛心的關懷而促成一種憐恤的感觸。這字的原文,無論在舊約和新約中,都是以動物的內臟或人體的胎位和肚腹來比喻憐憫或同情。中文可譯作一個人的心腸(正如手足指弟兄,胃口指食欲)。約壹三:17說明:凡有神的愛的人,必會因憐憫人而盡自己所能,用行動來説明別人的需要。由此可知:憐憫(一)必須以神的愛為基礎;(二)又必須有行動來表現;(三)也一定有一個人或一件事作為接受的物件。
  因主耶穌在地上要彰顯這位滿有憐憫的父神,祂那種彌賽亞的憐憫(Messianic Compas-sion)在好幾件事上向世人表明出來了。當祂看到流散遍祂的百姓,沒有真正上帝的話來培養教導,只是聽文士法利賽人的一些傳統教條,如同羊沒有牧人就憐憫他們(太九:36)。祂之所以用五餅二魚叫五千人吃飽,又用七餅幾條魚叫四千人吃飽,都是當地面對這大群饑渴慕義的群眾,以憐憫他們缺乏餵養的心,使他們得以飽足。祂對身患疾病心理傷痛的人:如長麻瘋的病人(可一:41)、兩個在路上喊叫的瞎子(太廿十:34)、和拿因城門外為少年獨子出殯的寡婦(路七:13),主耶穌都以憐憫的心,治好病人,叫死人活過來;以致把喜樂和盼望帶回給需要的人們。從耶穌所講述的比喻中:一個主人對欠他債無法償還的僕人(太十八:27)、慈父對一個回頭的浪子(路十五:20)、以及好撒瑪利亞人對路旁的傷者(路十:33),都活畫出耶穌基督傾倒自己的生命力量時間財物,助人渡過人生的緊要關頭。這裡顯明主耶穌自己的性格,也描述出詩人對耶和華的傳真——“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詩一Ο三:13)。
  保羅具有能夠深切體會耶穌基督憐憫人的心腸。為了曾經得罪主人腓利門的一個奴僕阿尼西母,因從保羅得著基督的生命而確實悔改,且願意回到他主人腓利門手下去;保羅寫信給腓利門。首先稱頌這位富有信心愛心的腓利門,保羅從肺腑心腸裡生出快樂和滿足來,同時也要求腓利門肯以保羅能憐憫人的心,來接納這個曾經得罪他而逃亡在外的奴僕阿尼西母。雖按當時的羅馬法,這僕人可以被打死,除非主人有足夠的慈心,肯收留這奴僕(門七,十,十二)。在這短短的書箋中,保羅竟三次用憐憫這個字,可見保羅愛人和關懷人的慈心。
  無可否認,今天的基督徒實在缺乏憐憫人的心,在待人接物中,一味要求公正,還求上帝親自作適當的報應,免得自己吃虧,為什麼我門不能學象保羅,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把神的愛作為基礎,切切實實地以行動表達主耶穌憐憫人的心。

 

憐憫(Compassion,Mercy)神最根本的性格之一(出三十四67;申四31;彌七18-20)。特別指神對祂的應許守信,以及對聖約的誠信,無論約民如何不配和不忠,神仍與他們保持聖約的關係(申三十1-6;賽十四1;結三十九25-29;羅九151623,十一32;弗二4)。

「憐憫」在聖經中的含義頗豐富和複雜,在希伯來文和希臘文中要用好幾個字才能表達其中多方面的意思。因此,有許多同義詞表達其意義,如仁慈、恩典、慈愛、良善、恩惠、同情、憐恤和堅定的愛等。憐憫的觀念最顯著的意義是:以悲憫的心去赦免一個犯罪或敵對的人,在他可憐的境況中幫助他,不計較他的過犯。

神學意義從上述的定義中可見,憐憫在神學上的意義十分重要。憐憫這觀念的中心點就是神的愛,祂的愛顯明在祂的救恩之中,神曾起誓與人立約,凡與祂立約的,祂都拯救。在舊約中,祂揀選了以色列人作祂的子民,向他們施憐憫(出三十三19;賽五十四10,六十三9)。神恆久忍耐那悖逆和迷失的子民,不斷尋找他們,把他們帶回來。詩篇作者形容神是父親,祂憐恤那些尊敬祂和信靠祂的兒女(詩一○三13)。何西阿描述神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祂從天上察看,大大發動祂的憐愛,招呼那些離開祂的人歸回(何十一;參耶三十一20)。他又看以色列好像一個不忠和淫亂的妻子,縱使她悖逆和犯罪,神仍像一個忠心不渝的丈夫,一樣愛她(何一至三;參賽五十四4-8)。以賽亞描述神好像一位母親憐恤她腹中的兒子(賽四十九15)。這些圖畫從多方面很豐富地反映神的恩慈,也包括其他方面如赦免、重建、再次施恩(王下十三23;賽五十四8;珥二18-32;彌七18-20),還有從困苦和危難中拯救出來(尼九19-21;詩四十11-17,六十九16-36,七十九89;賽四十九10)。作為神的約民,以色列早已認識神那恆久不變和忠實的愛,因此敬虔的猶太人在面對需要的時侯,自然會揚聲呼求神的憐憫和寬恕,在懺悔詩(詩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二,一三○,一四三)以及其他舊約經文中(出三十四6;尼九17;詩五十七,七十九,八十六,一二三;賽三十三1-6;但九3-19;珥二13),都流露著這種渴望。因為他們記得神的憐憫,所以懺悔的人有盼望和確據,知道神必會恩待他們,與他們和好。新約用了一個含義豐富的希臘字眼來形容耶穌對困苦流離者的憐憫(太九36,十四14,二十34)。那表達祂的憐憫心腸的動詞直譯是「心腸肺腑受到感動」。希伯來人認為心腸肺腑是情感的中心,特別是那種最溫柔的悲憫之情。聖經形容我們的主對家人那種內心悲憫的情懷強烈地被觸動,便以行動來解決他們的困苦──祂醫治病人(太二十34;可一41),叫死人復活(路七13),使飢餓的得飽足(太十五32)。舊約中,神對約民因信實而生的那種憐憫心腸,也可見於新約(路一50547278;弗二4;提前一2;彼前一3,二10)。新約形容神的憐憫最獨特的,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為人類預備了救恩(羅十一30-32;弗二4);神是「發慈悲的父」(林後一3),祂向那些相信祂兒子的人施憐憫,由於祂有「豐富的憐憫」,所以祂拯救那些靈裏因罪而注定死亡的人──「你們得救是本乎恩」,因為基督已為我們成就了一切(弗二4-6)。一個人罪得赦免,獲賜永生,全是出於神的憐憫(提前一13-16)。人有責任以憐憫待人神既然不管人是否配得或是否忠心,也向人施憐憫,人就應同樣向別人施憐憫,縱使別人沒有如此要求,也不配得憐憫。神也命令人類以憐憫待人,尤其是那些窮苦的、貧困的,以及孤兒和寡婦(箴十四2131,十九17;彌六8;亞七910;西三12),神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太九13),基督的捨身以及聖靈的啟示已清楚而鮮明地告訴我們,人有責任憐恤他的鄰舍,神在基督裏所施予的憐憫與恩慈,使人也必須以神待人的方法來對待別人。主以憐憫作為祂教導人的基礎(太五7,九13,十二7,二十三23;路六36,十37;雅三17);在充滿憐憫的氣氛下,人類期待和宣告耶穌的降臨,祂的職事也是以憐憫為特色(路一50547278)。

基督教會中的成員作為立約的群體,也應彼此以恩慈和關懷相待。他們要彼此幫助和安慰,彼此相愛和慰藉,正如基督在他們需要時如何對待他們。使徒雅各教導信徒說,這等善行的本質就是真信心的基本要素(雅二14-26)。主特別表揚好撒瑪利亞人對那被劫和受傷的人所施的憐憫(路十3637)。充滿憐恤是天國子民獨特的操守(太五7)。RalphE.Powell另參:「神的本體和屬性」;「愛」;「恩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