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撒狄」 【撒狄──更正教】《啟示錄》中第五個教會是撒狄;「撒狄」是「恢復」,或說「餘剩」(that remains)的意思。撒狄代表繼羅馬天主教之後所有的更正教。撒狄雖然包括改教,但不代表改教。針對羅馬天主教的改教運動,一種是出乎神的,一種是出乎人的。馬丁路德出來,一個人站在那裏反對教皇、主教、神父,反對整個的羅馬天主教。當時也有許多愛主的人,用他們的性命來作自己所見證的道的印記,這些都是出乎神的部分。但當路德改教的時候,有許多政權,趁機擺脫羅馬天主教的轄管,利用改教來達到他們政治的企圖,這是政治的改教。改教變成是教會和世界聯合起來打倒羅馬天主教的一個運動,結果有所謂的國立教會產生。 撒狄也是被神責備的教會。撒狄的特點就是說,「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三1)。更正教所設立的教會也和羅馬天主教一樣,是政治和宗教合在一起的教會。按新約,教會乃是神的子民,在地上是一個無倚無靠的團體。但按國立教會的規矩,國的範圍有多大,教會的範圍也有多大;所有那一個國家的國民,不論信主與否,生下來就能受洗在教會裏。世界和教會混在一起,信的和不信的調和在一起。所以說,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這是更正教的特點和光景。 但是這並不攔阻在更正教裏出來許多有名的、為神所用的屬靈大漢,但都是單獨的,不是團體的。所以主說:「然而在撒狄,你還有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啟三4)。更正教起頭的歷史,乃是國立教會;後來有許多異議者(Dissenters),覺得國立教會不對,乃有私立教會的興起。一班一班的人,因著看見某些特別的真理而分開,設立了所謂的獨立教會。這些意見不同而出來的人,都被冠以一個名字,叫作分門別類。實際上難處不在這些看見真理的人身上,而在看不見的人身上。在國立的教會裏,有許多東西是不出乎神的,所以神的兒女要跟從主的話,就只得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今天如果神的每一個兒女都審判罪,都對付不是出於神的,大家都能合一,而且也都能與主合一。 在更正教的歷史中,一個獨立的教會興起,大體上是第一代充滿了祝福,第二代就起首組織,第三代就墮落了。更正教全部的歷史就是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一直在生和死的分界上。有活過來,又有死。──
黃迦勒 撒狄 Sardis(地名) 字義: 遺留之物 Things remaining 彙編: ‧啟3:1初為米俄念人(Maeonians)之一城,後為呂底亞之首府,在特摩羅(Tmolus)山下帕多路(Pactolus)河旁。今之撒狄乃一小村,居民僅數家,惟當年偉大聖堂遺址猶存。 ―― 陳瑞庭 撒狄(Sardis)羅馬亞西亞省的重要城市,曾是古代呂底亞王國的首都。她橫跨多條大道,連接沿海地區往西和至小亞細亞東部。她是文化、宗教和商業的中心。在克利薩斯王(約主前560-547/6)統治下,以富庶著稱。在他的時代,金幣和銀幣已開始通行。撒狄的地理位置和地勢環境均十分有利。帕克托勒斯河位處東面,最終流入希爾莫河。中央高地聳立於提摩留斯山的廣闊山脈,向北俯臨希爾莫谷地,又有連綿陡峭的山嶺向平原伸展,提供了一個牢不可破的要塞;撒狄便是位處其中。撒狄的位置就在平原之上1,500呎的地方,雖然她在早期曾被佔領,但自呂底亞王國(主前十三世紀)早年,便已被視作一個十分重要的根據地;地勢較低的城市一直向谷底伸展。君王住在重要的衛城──就是戰爭時期的避難之地。在克利薩斯統治下,呂底亞達至她的全盛期,他把希臘以西的以弗所和士每拿等殖民地納入其管轄之下。然而,波斯統治者古列圍困該城,在黑暗遮蔽下登上城堡的峭壁而將她攻奪。在主前334年,該衛城向亞歷山大大帝投降,亞歷山大遂派一隊駐軍留守該地。亞歷山大離世後,撒狄多次易手。她先是由安提柯所控制,跟著是西流基統治者,其後是脫離西流基而獨立的別迦摩。安提阿古三世(主前231-187)試圖恢復對該城的統治,於是焚燒了地勢較低的城市(主前216),並進入城堡去(主前214)。安提阿古三世遭別迦摩和羅馬擊敗後,撒狄就在別迦摩的管轄下,直至主前133年。雖然撒狄在主後三世紀之初頗為繁盛,但在此之前並不突出,後來卻成為羅馬的行政中心。主後26年,小亞細亞的城市互相競逐,要取得敬奉該撒而興建第二間廟宇的殊榮,撒狄得不到注意。主後17年,一場極大的地震摧毀了該城,皇帝提庇留援助撒狄重建谷底。早在一世紀末,基督教已在這裏植根,後來還包括了一個主教轄區。新約中寫給「撒狄教會的使者」(啟一11,三1-6)的書信,讓人對那時期的教會境況有深入的瞭解。主後716年,亞拉伯人入侵撒狄,遂使該城衰落下來。今天撒爾的細小村落仍保留著她的名字。近年所發掘大量的遺跡證實了很多是羅馬公共建築物:一座劇場、一座亞底米神廟、一座運動場,以及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後期猶太會堂,意味著她是散居各地的猶太人的重要中心。――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