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彌迦書」提要

 

壹、書名

 

        本書以作者先知彌迦為書名。彌迦的原文字義是「有誰像耶和華?」本書將神的屬性、心意和計劃啟示給我們。

 

貳、作者

 

        本書的作者先知彌迦出身農家,他的家鄉摩利沙(參一1),是耶路撒冷西南方約三十五公里處的一個小鄉村。與別的先知們不同的是,他並未提及他父親的名字,可能暗示他的身分卑微。

        他可能目睹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上層階級罔顧公平公義,巧取豪奪,剝削窮人。而政教領袖犯罪作惡,不僅不敬畏神,甚且轉而拜偶像假神。他從神的默示得知,以色列家和猶大如此情況,已經無藥可救,神被迫將他們放棄給外邦強敵,任令國家淪亡、國民被擄分散各國。然而就在這樣的悲慘結局中,他卻看見了一線屬光,就是那必要降臨的彌賽亞和彌賽亞國,神的應許給了他美好的遠景與展望,相信這就是作者先知彌迦竭力為神作工的動力所在。

 

叁、寫作時地

 

        根據本書內容,我們得知先知彌迦是「當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時候」(參一1;耶二十六18~19)盡職,大約主前749~697年。與他同時期的先知是以賽亞,而以賽亞在猶大王烏西雅時就已經開始盡職(參賽一1),故先知以賽亞比彌迦更早開始工作。

        由於本書中沒有提到希西家在位時亞述王西拿基立的入侵,並攻打耶路撒冷的事(參王下十九13~36;代下三十二1~22),當時大約是主前701年,因此彌迦可能在這之前就已離世或停止作先知。又因本書曾預言北國以色列首府撒瑪利亞將會被毀(參一6),此事發生在主前721年,故此推算本書的寫作時間應當是在主前749~721年之間。

        先知彌迦作工的對象包括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大部分重在北國以色列。不過,他作工並寫本書的地點大概是在猶大地。

 

肆、主旨要義

 

    本書雖然記載神對以色列家和猶大的審判和刑罰,但本書的重點乃放在預言彌賽亞的降生和彌賽亞國的實現。在彌賽亞國度中,掌權者秉公行義,牧養眾子民,過著和平喜樂的生活。

 

伍、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向神的子民闡明神不喜悅他們不公不義的作風,他們必將為自己的罪惡付出慘痛的代價。但同時也向他們指示將來必有拯救臨到,鼓勵他們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8)

 

陸、本書的重要性

 

    際此末世黑暗的時代,世風日下,基督教普遍墮落,人人追求物質的享受,其情景和先知彌迦在世時本書所描述的光景相彷彿。故此,先知彌迦的信息實在發人深省,基督徒每讀本書,一面自我警惕,一面當奮起追求屬靈的實際,與神同行,並將生命的內涵表現於人際關係中。如此,當基督再臨時,或可與得勝者同列。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本書是一卷東方的古詩,裡面的詩句是非常簡潔、文雅、穩靜,到處充滿了詩的美麗和精緻。

        ()本書的結構明顯地可分成三段,每段均以聽」字作開頭(參一2;三1;六1),呼籲眾人和天地均需傾聽神的啟示的話。

        ()本書中的三段信息內容、語氣和宣講的時間雖然各不相同,但卻貫穿同一的中心思想:審判與應許、懲罰與憐憫等重點交迭出現在三段信息中。

        ()本書中所宣講的預言儼然成為歷史事實,這是本書的另一特色:(1)撒瑪利亞的傾覆(6~7)(2)耶路撒冷的淪陷及聖殿的被毀(12;七13)(3)百姓被擄分散巴比倫各地(10)(4)被擄的餘民歸回故土(1~8;七1114~17)(5)彌賽亞(基督)降生於伯利恆(2)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中先知彌迦的話,有好多處被其他經卷所引用,例如:

    ()有關錫安和耶路撒冷的預言;彌三12比較耶二十六18

    ()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彌四6~7必較番三19

    ()有關彌賽亞(基督)的降生地;彌五2比較太二5~6;約七42

    ()有關自己家裡的人成為仇敵;彌七6比較太十35~36

 

玖、鑰節

 

    萬民哪,你們都要聽!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側耳而聽!主耶和華從他的聖殿要見證你們的不是。」(2)

        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要聽!你們不當知道公平麼?」(1)

        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阿,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因為耶和華要與祂的百姓爭辯,與以色列爭辯。」(2)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8)

        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我的仇敵阿,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裡,耶和華卻作我的光。」(7~8)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18~19)

 

拾、鑰字

 

        「聽、要聽、當聽、不聽」(22;三19;五15;六1129;七16)

        「耶和華默示、耶和華見證、耶和華降臨、耶和華如此說、耶和華的心、耶和華的言語、耶和華必堅立、耶和華治理、耶和華救贖、耶和華籌劃、耶和華的大能、耶和華爭辯、耶和華公義的作為、耶和華喜悅、耶和華指示、耶和華呼叫、耶和華必應允、耶和華的惱怒」(12312;二377;三5;四1741012;五410;六25789;七7915)

 

拾壹、內容大綱

 

【黑暗中的希望】

   一、「萬民哪,你們都要聽!」──聽神對選民的審判和應許(1~13)

         1.以色列與猶大因拜偶像干罪(1~7)

         2.先知為選民所受罪罰哀哭(8~16)

         3.有權勢者多行強暴必受罪罰(1~11)

         4.應許神必招聚餘民歸回如羊歸牢(12~13)

   二、「以色列家的官長阿,你們要聽!」──聽神對國權的審判和應許(1~15)

         1.耶路撒冷必因政教領袖干罪而淪亡(1~12)

         2.預言彌賽亞國必得建立(1~13)

         3.預言彌賽亞必要降臨(1~4)

         4.預言彌賽亞必要掌管國度並報應列國(5~15)

   三、「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阿,要聽!」──聽神對罪世的審判和應許(1~20)

         1.譴責眾民不敬畏神、觸犯神必遭刑罰(1~16)

         2.先知代眾民向神認罪,求神施恩憐憫(1~17)

         3.先知頌讚神,深知無何能像神,神必施恩憐憫(18~2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彌迦書註解》

 

彌迦書(Micah,Bookof)聖經12卷小先知書中的第六卷。彌迦書一章1節已提供了先知的名字、家鄉、傳道的日期、信息的來源,以及傳講的對象等資料。在古代以色列,彌迦(米迦)是一個很普通的名字。舊約中最少有7個人名彌迦、米迦或米該亞。在舊約中,先知彌迦的名字只在彌迦書一章1節和耶利米書二十六章18節被提及。彌迦書的卷首(一1)指出他的家鄉在摩利沙,這城也許就是今日的猶底達廢丘,位於亞西加通往拉吉的路上,約在耶路撒冷西南面25哩之外。在彌迦的時代,摩利沙是一個邊城,位於非利士的邊城迦特附近。由於摩利沙處於邊境上,因此每當猶大西面和南面受侵時,她就首當其衝(一15)。第10-16節很可能是反映了這樣的一次襲擊,先知提及猶大西南面12座城的名字,似乎那就是敵人進侵的路線,摩利設迦特(即摩利沙迦特)在名單上是第九個城。由於彌迦居住在邊境,他關心的對象似乎是國際性的,他常以「萬民」為念(一2,四1-511,五7-15,七1617)。同時,彌迦是一個小鎮上的居民,因此他能夠與農民和小地主認同,瞭解他們經常受到外來人的侵擾,又受耶路撒冷的政治家以及強搶別人土地的人所欺負(二1-4)。雖然彌迦可能已離開了摩利沙,定居在耶路撒冷,並在那裏傳道,但他對各城市所發出的譴責仍然是很嚴厲的(一56,三12,四10,五1114,六9)。彌迦作先知傳道的時間是3位猶大王:約坦(約主前750732)、亞哈斯(約主前735-715)和希西家(約主前715-686)在位的時候。這3個王的任期合起來長達60多年(主前750-686),但彌迦不大可能在這整段時間內都活躍工作,耶利米把彌迦的工作時期定在希西家在位年間(耶二十六18)。彌迦的預言中有些似乎是在撒瑪利亞淪陷之前宣告的(彌一2-7,六16),這事件發生在主前722年。在彌迦的時代,亞述人似乎是以色列的主要敵人(五56),這情況在上述3個王在位時都持續著。彌迦書與以賽亞書之間有些頗顯著的平行經文(彌四1-4;賽二2-4),彌迦書與阿摩司書之間亦然(彌六1011;摩八56),這些經文似乎反映出彌迦傳道的時間是在主前八世紀的末期。彌迦書一章1節說:摩利沙人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直譯:耶和華的話語臨到彌迦),彌迦在當時是在眾民中作神的代言人。彌迦書中他沒有自稱為先知,也沒有記載神呼召他作先知,但他確實自稱是神的見證人(一2)。書中曾5次使用先知的特別格式:「耶和華如此說」(二3,三5,四6,六19),聲明信息是從神而來的。彌迦正如一位真先知一樣,可自稱「藉耶和華的靈,滿有力量……可以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惡」(三8)。彌迦的信息是普世性的。他首先向「萬民」和「地和其上所有的」說話(一2),但隨即轉向,針對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兩個首都(一56)。猶大其他城市是預言的對象之一(一10-16)。其他信息的對象包括:貪圖別人田地的人(二2)、假先知(二6-11,三5-7)、官長、先知祭司和不誠實的商人(三111,六10-12)。

背景若要正確地瞭解彌迦書,我們必須先知道以色列古史上的亞述危機。主前八世紀早期,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曾在耶羅波安二世(主前793-753)和烏西雅(主前792-740)的長期統治下,享有一段太平和富庶的日子。在這段時間內,以色列和猶大在經濟架構上有了徹底的改變;有許多新的城市和富有的階層出現,商業發展十分迅速,富有的人愈來愈富有,並開始濫用權力欺壓窮人,轄制祭司和長官。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級制度,對舊約時代以盟約為中心的宗教信仰造成致命的打擊。耶羅波安二世和烏西雅在位時,以色列和猶大都頗為太平,免受外族的侵擾。在主前745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作亞述王,致力建立亞述帝國,他在主前732年佔領了大馬色,使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猶大和非利士成為他的附庸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於主前727年逝世,由撒縵以色五世繼位。主前724年,以色列最後一個王何細亞停止向亞述進貢,激怒了亞述,撒縵以色五世在主前724年開始進攻撒瑪利亞,直到主前722年才征服其居民。那時亞述王撒珥根二世在任,撒瑪利亞城中許多富人和有影響力的人都被擄至亞述(王下十五2930,十七1-41)。猶大也不能逃脫這厄運。雖然亞述人容讓部分猶大皇室留在耶路撒冷,但實際上他們已失去了自主權(王下十六10,十七19)。猶大遭受了亞述的打擊之後,無論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一蹶不振,不能再恢復國力了。寫作目的和信息彌迦書大概有20個不同的段落,由20個神諭組成。書中談及許多不同的題材和主題,可能是來自不同的時期。由於本書涉及的範圍太廣泛,因此不易歸納成一個統一的主題,不過全書有好幾個明顯的題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關於審判的題目。審判將臨到撒瑪利亞(一2-6)和耶路撒冷(三9-12),要臨到搶奪別人田地的人(二3-5)、假先知、屈枉正直的官長,和為僱價施訓誨的祭司(三5-12)。審判要臨到欺騙人的、行強暴的、說謊話的和詭詐的人(六1-12);審判也要臨到列國(四11-13,五568915,七1617)。在彌迦書中,審判的原因是人的罪過(一5),彌迦指出犯罪的形式很多,如:拜偶像(一7,五13)、行邪術(五12)、搶掠(六11)、說謊(六12)、藐視父母(七6)、殺人(七2)。彌迦所提供的補救方法是甚麼?對列國來說,是認識和遵從「神的道」(四2)。對以色列來說,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六8)。上述的方法都是可行的,因為神饒恕人的過犯,不永遠懷怒;祂是憐憫人的神,祂把人的罪孽踏在腳下,將一切的罪投入深海,並且誠實持守古時跟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七18-20)。彌迦看到未來的以色列君王要生於伯利恆,從這角度他可以瞥見將要降臨的天國,這君王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牧養祂的羊群,使他們安然居住,因為祂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五2-4)。內容提要有些學者把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五章)主要的對象是列國,第二部分(六至七章)是以色列。頭一部分以列國的審判作結束(五15),第二部分則以一首歌頌神慈愛的詩歌作結。然而,這大綱似乎太簡單,未能包羅兩部分豐富的內容。另外一些學者把全書分成3部分:一至三章(審判);四至五章(盼望);六至七章(審判與盼望)。這大綱也過簡,其實這3個部分都包含審判與盼望。也許較為適切的做法是把全書分成3部分,分別以第一章,第三章和第六章開始。這三章聖經都以「你們要聽」開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有審判的話(一2至二11,三1-12,六1至七6),每一段的結尾都留下盼望的言詞(二1213,四1至五15,七7-20)。若要縱觀全書,這大綱有一定的價值,但若要正確地理解這本書,則需要仔細研究每一個神諭。下文列出了20個單元的章節,分辨其文學體裁,並確定其主旨或主題。第一個單元是「耶和華快要來臨」,包括一章2-7節,以耶和華親自顯現,提出訴訟的形式寫成。先知呼籲萬民聆聽耶和華如何見證他們的不是,又形容祂離開了天上的聖所,行走在眾山上,眾山在祂腳下都熔化了(2-4節)。神要降臨(神的顯現),因為人犯了罪,北國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將要毀滅,主要因為他們拜偶像(5-7節)。第二段是「先知的哀歌」(一8-16)。先知看見一隊敵軍由西南面而來,他們途經12個城市,帶來了荒涼、流亡和擄掠,除了迦特以外,每一個城的名字都語帶雙關,目的是暗示他們的噩運。12個城市中有些是知名的,如拉吉、耶路撒冷、摩利設迦特和亞杜蘭,至於其他,則難以確定。雖然第一個預言是針對列國,並特別宣告撒瑪利亞的厄運,但第二段經文告訴我們彌迦真正關心的仍是猶大。第三段是「對凶惡富戶的咒詛」(二1-5)。這是一段咒語,也就是一個審判的信息。這審判要落在一群富戶身上,因為他們晚間在床上就定下陰謀,搶奪農民的房屋和田地。彌迦說他們害人終害己,他們的田地都要被別人奪去。「彌迦與凶惡富戶」是第四段的主題(二6-11)。這段經文描述彌迦與那些搶奪別人田地房屋者的人發生爭執。那些凶惡的富戶不能接受彌迦審判的信息,厭棄他的話語,禁止先知繼續傳講這信息。他們不相信災禍會臨到他們,因為他們認為神不會這樣做(6節、7節上)。但彌迦卻數算這些惡人一連串的罪行,如剝去過境者身上的外衣,把婦人和孩童從家中趕出(7節下-9節)。這樣凶惡的人只願聽從假先知的話(第11節)。第五段是「餘民得以存留」(二1213)。耶和華要聚集一群餘民,像羊在羊欄中(第12節),然後耶和華要作他們的王,帶領他們由城門出去(第13節)。這段經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經文沒有指出耶和華聚集餘民的地方,有些人假設那地是巴比倫,認為這段經文是指被擄而言。有些人則認為那地是耶路撒冷,先知所指的事件是主前701年西拿基立進侵之前,以色列人逃難至耶路撒冷。第六段是有關「行惡的首領」(三1-4)。彌迦指控那些以色列民的首領和官長,他們的行為有如吃人者,他們本應認識公義,卻厭惡良善,喜愛奸惡。來日他們將會向耶和華哀求,但耶和華卻不垂聽。「平安先知與彌迦」是另一段有關爭執的經文(三5-8)。彌迦指摘假先知為金錢而訓誨,並斷言他們必不再有異象,沒有從神而來的信息。另一方面,彌迦聲稱自己是靠著神的靈和能力來傳講信息的。「貪污的首領和錫安的敗亡」是第八段的主題(三9-12)。這預言似乎是彌迦先前向耶路撒冷眾首領所說的一番話的概要。因著他們的罪惡和罪行,耶路撒冷和聖殿將要被毀滅。錫安的敗亡與聖殿的被毀這驚人的宣告之後,隨之而來的信息是「錫安將來要被高舉」(四1-5)。這救恩的預言大概是刻意放在審判的預言之後,指出縱使聖殿要被毀壞,但它將要重建得更宏偉,作為列國敬拜的中心。這信息的平行經文可見於以賽亞書二章1-4節。第十段的主題是「餘民與錫安之重建」(四6-8)。本段開首的「到那日」,顯示這是一個末世的預言,那時耶和華要在錫安,在祂重建的羊群中作王。跟著3段神諭(四910,四11-13,五1-4)均以「現在」一詞開始,結束時均保證現今罪惡的境況必會好轉。第一段是「從憂患至釋放」(四910);第二段是「從四面受敵至得勝」(四11-13);第三段是「從無助的審判者至理想的君王」(五1-4)。三段神諭中,最後一段是彌迦書中甚為人所熟知的經文,這段經文應許一個王要在伯利恆出生,他要日見尊大,直到地極。第十四段是「平安與亞述的敗亡」(五56),緊接著的是「萬民中的餘民」(五7-9)。這裏形容餘民好像草上的甘露,又好像羊群中的獅子。草上的甘露通常代表祝福,但在撒母耳記下十七章12節,卻喻作審判,如同獅子在羊群之中。第十六段是「除滅軍事裝備與虛假的宗教」(五10-15)。「剪除」、「毀壞」、「除滅」、「拆毀」、「拔出」等用詞顯示這是一個徹底的行動。這神諭是針對那些在人心中代替了神的東西。「神的訴訟」(六1-8)也許是彌迦書中最著名的一段經文,這是一段重要的經文,是真信仰的一個總綱。下一段是「更多的控告與宣判」(六9-16),進一步的控告是針對不誠實的買賣、說謊話和行強暴等罪行。判刑則是荒涼、挫敗、被人嗤笑和滅亡。第十九段是彌迦書中「給腐敗之社群的輓歌」(七1-6)。先知一開始便說「哀哉!」,因為他好像是地上唯一一個虔誠和正直的人(七12)。他不能信任任何人。每個人都在設計謀害別人。所有人都雙手行惡,就是家人也互相攻擊。七章6節的話曾被耶穌引用,來形容祂所處的世代(太十213536)。彌迦書最後一個段落(七7-20)是一段先知禱文。這禱文包括一篇信心的詩篇(7-10節),一個預言重建的應許(11-13節),一篇祈求神保守以色列和審判其仇敵的禱詞(14-17節),還有一首頌歌,宣告神那無可比擬的恩慈和信實,祂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第20節)。RalphL.Smith另參:「先知,女先知」;「預言」;「以色列史」。――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