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羅馬天主教」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雖然康士坦丁諭令羅馬帝國所有的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卻是提阿多修(Theodosius)在主後378至395年,正式立基督教為國教;他不遺餘力的壓制其他宗教,並禁止偶像的崇拜。在那些年間,許多的異教神廟都被所謂的基督教暴徒傾覆,並且引起極慘的屠殺流血。教會就在那時進入極嚴重的離經背道情形中了。不錯,一方面可以說是教會勝過了羅馬帝國;但是從另一方面,實際說來,卻是羅馬帝國勝過了教會,並非藉著逼迫而毀滅她,乃是使她內部腐化而變質。 第四世紀末和第五世紀的帝國教會,迴異於原來那受逼迫的教會,而成為一個完全兩樣的機構了。教會聖職人員居然為高官厚祿而明爭暗鬥,甚至和政府官吏一樣厚顏地爭權奪利。帝國教會與世界聯合的結果,不只把屬世的精神帶進了教會,並且也引進了異教思想和禮儀: (一)當時的羅馬人承繼了希臘人在建築藝術上的特長,擅於建造富麗堂皇的建築物。他們就模仿異教廟宇,開始興建一些雄偉高大、極富藝術的禮拜堂。本來基督教原始的崇拜是非常簡潔嚴肅的,而後來卻演變成為一種非常繁瑣拘泥的禮拜,只有那屬於異教廟宇外表的堂皇,而缺乏屬靈的真義。 (二)當時的希臘人崇拜維納女神(Venus),羅馬人也相信女神。他們就把童貞女馬利亞當作基督教的女神,稱她為「神的母親」;本來她只是在主耶穌降生前是童貞女,他們卻說她一直到死時仍是童貞女;他們甚至宣佈她從降生到她死時都是無罪的,死後並成為「天后」,因此信徒如有甚麼需要,均可向她祈求。事實上,迷信的教徒向她祈禱的次數,比起向主耶穌祈禱的次數要多得多。 (三)當時的羅馬人原是崇拜異教太陽神的,因為過了冬至就開始日長夜短,所以就在每年12月25日替太陽作生日,舉國很熱鬧的過節。如今全國都皈依基督教,便沿用異教的節期,將 (四)本來在教會中並無居間階級制度,信徒一律都能親近神,事奉神。但羅馬帝國教會卻把猶太教和異教的祭司制度帶進來,設立祭司神甫的居間階級,並為這些人訂定許多服飾上的條例。後來更進一步頒佈命令禁止他們結婚,這就是羅馬天主教神甫須守童身的由來。 (五)本來我們的神是沒有形像的,神不許可祂的子民作任何形像來跪拜(參出廿4~5)。帝國教會卻引進了異教徒拜偶像的風俗,他們不只為主耶穌作出形像來拜祂,還作出聖母馬利亞、聖使徒彼得、保羅等,以及殉道聖徒們的偶像來拜,又作出各種十字架來給人拜。 (六)羅馬帝國教會又引進了猶太教的香燭、燈臺、香爐等,再加上一些異教迷信的東西,作為他們崇拜禮儀中的器具。―― 黃迦勒 【教皇制度的產生】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很簡單,只有長老與執事兩種職份。但在使徒後教會時期,為了對付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等異端,逐漸在組織方面發展出主教形態的管理方式。本來在一個教會中所有長老的地位都是同等的,但漸漸地發展出由其中一位長老負起帶頭之責,他成了長老團的主席,帶領崇拜並講道。在新約聖經裏,「長老」與「監督」原係同義詞,長老(Presbyter)指其身份,監督(Episcopos)指其職務。等到某一長老形成長老團的領導者後,為了使他與其他的長老們有所區別,竟不知不覺稱他作「監督」。如此一來,形成了一種有異於初期教會的觀念,即監督高於長老,主教(Bishop)的頭銜便是由此而來。 我們無法得知到底教會何時開始有主教,因為主教制的產生是逐漸的,而且各地教會的情形也不一致。主教被認為是使徒的繼承人,這種觀念賦予他們無比的權威,在各地教會中獨攬大權。希臘文稱獨裁為 "Monarch",因此在教會中獨攬大權的主教便稱為「專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先,所有的主教是平等的,沒有一位主教高於另一位。然而逐漸地,羅馬的主教超過其他地區主教的權位;羅馬是帝國的第一大城,不但保羅曾在此地工作過,據天主教的傳統說法,羅馬教會是使徒彼得所設立的。因為耶穌基督將天國的鑰匙交付彼得,所以羅馬主教聲稱彼得將這鑰匙的權柄傳給了羅馬主教。就這樣,羅馬主教漸漸竟演變成為後來的教皇。「教皇」(Pope)源自拉丁文
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轄下的眾教會,總稱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 黃迦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