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錢幣」 錢幣(Coins)錢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金屬製,有一定的形狀、重量和成色,並鐫有易於辨認的權威標記。英文的「錢幣」一詞本是指製造金屬貨幣使用的一種楔形鑄模。據考,早在主前八世紀末就有鑄幣之舉(按:英文指「鑄幣所」的“Mint”和指「錢」的“Money”,均源自拉丁詞Moneta,代表羅馬女神優娜,因最初曾在優娜神廟內鑄幣)。主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家希羅多德記述,呂底亞國王克利薩斯(主前560-546)首鑄金銀合金的古幣;鑄金幣似也是該王的創舉。金、銀、銅質的古幣抗蝕性極高,可經久存,加之幣面上總有年代和其他方面的銘文,故有很高的考古價值。錢幣雖廣被接納為交易媒介,但不免有弄虛作假之舉。流通的錢幣常有膺品(如在次金屬表面鍍銀),所以很多古錢上都帶有檢驗幣質的深槽。這種做法直至十八世紀才消失,因為是時已發明了在錢幣的邊緣壓印花邊之法來防止偽造。巴勒斯坦最古的錢幣波斯大利烏大帝在位期間(主前521-486),始有官府發行的錢幣流通於巴勒斯坦。是時有金幣「達利克」和其他銀幣,幣形橢圓,陽面均鑄有波斯王受袍加冕圖,王面右半跪,右膝著地,左手拿弓,右手拿箭(或矛)。金銀幣大小相同,一金幣價值相等於15枚銀幣。陰面均空白,這是波斯古幣的共同特徵。以斯拉記二章68-69節記所羅巴伯領導回國的猶太人捐金61,000達利克,來重修毀於尼布甲尼撒之手的聖殿,這是聖經首次提及正式貨幣單位之處,自此記值均用「達利克」,而古老的「他連得」和「舍客勒」便專作重量單位使用了。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轉變。尼希米記載各宗族捐金41,000達利克,捐銀數千彌拿(尼七70-72)。這「彌拿」並非貨幣單位,而是巴比倫重量單位。1彌拿銀子相當於70米所波大米「德拉克瑪」。波斯銀幣在巴勒斯坦通行之日,在西方普遍流行的雅典錢幣「四德拉克瑪」(價值相當於4個德拉克瑪),開始流通至腓尼基、以色列和非利士的沿海一帶。考古學家從地中海東岸挖出了大量雅典錢幣。這些錢幣在波斯帝國期間,以至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之後(主前334-330),一直流通使用。四德拉克瑪錢幣的重量和設計一直保持不變,其陽面鑄雅典娜頭像,面右,戴花環頭盔;陰面鑄梟鳥正面圖,身略右傾,其右端有「雅典」字樣,其左上端鑄橄欖一枝,象徵女神賜給雅典城之恩惠。錢體厚重,銀質極純,在國際貿易中大受青睞,希臘商人使用這種貨幣,大受歡迎,從小亞細亞輸入各種貨物。由於這種錢幣極受歡迎,巴勒斯坦的猶大省曾仿鑄錢幣自用,其幣面有“YHD”(猶大)字樣可資識別。靠近非利士邊界某城所鑄之銀幣,陽面鑄一人(或神)之頭像、虯髯,面右,戴東方式帽子;陰面為雅典梟並橄欖枝,鑄工極粗劣。這種錢幣今出土者極少,可知當年流通不多。還有一種價值二德拉克瑪的銀幣,為希臘帝國鑄於主前四世紀,而於整個羅馬時期猶通行不廢。希臘錢幣於亞歷山大帝國時代,曾在西起今之南斯拉夫、東達巴基斯坦這樣遼闊的領域內流通,在猶大的商業上自然也是重要的貨幣之一。波斯時代腓尼基兩大商埠推羅和西頓所發行的舍客勒銀幣,在亞歷山大東征後仍流通於猶大地。西頓舍客勒銀幣鑄有城牆雉堞,一泊於港內的商船並兩頭立獅拱衛左右;另有一種價值兩舍客勒的銀元,陽面鑄有波斯王攜兩名隨從駕車趨左,陰面鑄戰船破浪而行。至於推羅的舍客勒錢幣,陽面鑄錦袍珠冠的巴力騎鳥翼魚尾神駒,立在浮於海的大魚背上;陰面有埃及梟,面右,並有作為法老王徽的牧杖和槤枷。在希臘時期和西流基時期,推羅還發行了一種四德拉克瑪(或舍客勒)的希臘式銀幣,陽面有巴力赫拉克里頭像,戴勝利花環;陰面有左趨大鷹一隻,並有銘文為「庇護聖城推羅」。這些銀幣均鑄有發行日期,最晚的鑄於主前126年,其時西流基王朝允准推羅有自治權。主前31年,死海附近的修道中心昆蘭毀於地震,直至二十世紀經考古發掘,從修道院儲藏室的地下掘出大量古幣,為四德拉克瑪和二德拉克瑪的推羅銀幣。根據耶穌時代的出土古幣,可知推羅舍客勒於巴勒斯坦通行多年。聖經記載使徒彼得從魚口中取出「一塊錢」,恰夠他和耶穌當繳的稅銀(即「聖殿稅」,參太十七27;修訂標準譯本作「舍客勒」),這「一塊錢」大概就是推羅的四德拉克瑪銀幣。加略人猶大賣主所得的「三十塊錢」大概也是這種推羅銀幣,但也許是西流基王朝末年,腓力普斯非拉鐵弗在位時(主前92-83)發行的一種銀幣。該幣陽面為王的頭像,曲髮;陰面是坐姿的丟斯,手握尼克(勝利女神);幣上有大字銘文:「國王腓力以比反尼非拉鐵弗」。「以比反尼」意即神的顯現,「非拉鐵弗」即「弟兄相愛」之意。腓力王在位正當西流基王朝衰敗之時,戰事頻仍,他大量鑄造和發行貨幣,以致今日所見之腓力古幣較西流基其他諸王遺世的古幣均多。西流基王朝的四德拉克瑪銀幣通行於巴勒斯坦之前,埃及銀幣曾充斥那裏的市場。亞歷山大帝國甫崩,多利買便控制了巴勒斯坦,直至主前200年,多利買五世被敘利亞安提阿古三世擊潰之後,政權始行易手。起初,西流基諸王也像多利買諸王一樣,對其治下的猶太宗教很是寬容,但是後來卻採取了嚴酷的鎮壓政策。結果便發生了主前175年12月猶大馬加比所領導的猶太人起義,將聖殿中的異教污染清除一盡,重新向神奉獻聖殿。這個勝利的日子被定為「修殿節」,年年加以隆重紀念。「他連得」是重量單位,也用作代表一定數量的金或銀,在錢幣出現之前曾作交換媒介。主前133年,馬加比王朝的許爾堪為保存耶路撒冷起見,曾動用大衛墓穴中儲藏900年之久的儲備,以3,000他連得白銀為贖金,換得西流基王安提阿古七世從耶路撒冷撤兵。主後66年羅馬人從聖殿中掠去黃金17他連得,相當於現今西歐大都會中17幢高級住宅的價值。馬加比至希律亞基帕一世期間這個時期,猶太人雖在本族王朝統治之下,卻仍沿用推羅、埃及和西流基王朝的錢幣,直至多年之後,始有本國的新幣發行。新鑄的猶太錢幣銀舍客勒,幣面圖案是一隻聖杯和一束石榴,原以為是西門馬加比在位期間(主前142-134)鑄造的,近年經考古發掘證明,當為第一次猶太革命期間(主後66-70)所發行。猶太人鑄幣之初頗有一些困難。首先是新建鑄所,其次是缺乏造模鑄型的工匠;再者,當時猶大通行的錢幣全是異邦所鑄,工藝之精湛固然是猶太人所望塵莫及,且幣面非王者像即神祇像,這是猶太人所絕不能仿製的,因為十誡明令:「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出二十4)。直至羅馬統治時期,才有鑄羅馬皇帝頭像的錢幣出現於巴勒斯坦。哈斯摩寧(也稱馬加比)王朝的許爾堪一世(西門馬加比之子,主前134-104在位)始發行本朝錢幣,鑄造了一種稱作「雷普頓」的銅錢,價值1/100德拉克瑪(1/400舍客勒);陽面有一對羊角和石榴圖案,象徵神賜的豐足;陰面以花環為緣,銘文是:「大祭司約翰並猶太國」。今從出土的古幣中常見有該種錢幣,且以亞歷山大楊紐(許爾堪一世之子)年間發行者為最多見。是時各地往耶路撒冷聖殿禮拜者甚多,如欲奉獻金錢,則先需將各種錢幣兌換成猶太雷普頓,為此於聖殿外邦人院內專設有兌換處。耶穌「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太二十一12),「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約二15),當中提及的那些「銀錢」,恐怕大多是哈斯摩寧王朝所鑄的雷普頓小錢。耶穌曾稱讚一個窮寡婦所奉上的「兩個小錢」,無疑即這雷普頓,耶穌說:「他們(財主)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十二44)主前63年,許爾堪二世(哈斯摩寧王朝開創者約翰馬加比之孫)與其弟亞利多布二世有王位之爭,曾請羅馬大將龐培調解。龐培大軍一來,整個聖地遂落入了羅馬的掌握之中。後來許爾堪二世雖仍有稱王,但只是虛有其表,實權已落入安提帕特之手,其子便是最得羅馬宗主歡心的大希律。大希律先是在安東尼的支持下取得了猶大實權,後又於主前38年娶許爾堪二世的孫女為妻,贏得了擁護哈斯摩寧王朝的猶太人的歡心。主前31年,安東尼於艾克田之役被奧克他溫(該撒亞古士督)擊潰,大希律又與勝利者議和,且取得了統治巴勒斯坦全境的「藩王」地位。大希律既獲權鑄幣,在幣面設計上可隨意而為,但是他仍照舊樣鑄造。他發行了雷普頓小銅幣:陰面仍是羊角加石榴束的老圖案,只在陽面鑄上了「希律王」的名號。後又發行一種大銅幣,陽面是一個馬其頓戰盔,陰面是一尊很精緻的三足祭壇,並鐫有希律名號。希律在位晚年又有鑄麥穗、鷹、花環圖案的銅幣問世。除銅幣外,希律始終未發行銀幣,只使用外邦的銀幣,如推羅、敘利亞、小亞細亞、羅馬、希臘等銀幣。主前4年大希律崩,其子希律亞基老即位。他發行的銅幣陽面是一束葡萄,並有希臘銘文;陰面有馬其頓雙翎戰盔。幣面鑄葡萄圖案始於許爾堪二世,今又為現代以色列國所採用(見1948年發行的第一批硬幣),這顯然是出自聖經將以色列人喻為神所栽種的葡萄樹之典故(賽五)。 主後4年,希律安提帕登基,他已失去對猶大和撒瑪利亞的治權;原猶太王國的本土已為羅馬總督所控制,他們則直接聽命於羅馬皇帝。猶大省首任巡撫是哥波紐,他是於敘利亞總督居里紐轄下的(參路二2)。是時有一系列新銅幣發行於世,圖案多是農林作物,如棕櫚枝、海棗樹的羽狀葉冠等,另也有花環和羊角。以後數十年雖時有新幣發行,但圖案多不離此格。羅馬署猶大巡撫以本丟彼拉多(主後26-36在任)最為人知。他監製的銅錢在圖案上頗能標奇立異:如一種銅幣其陽面有占卜官的權杖圖(狀似牧羊杖);有長柄勺圖(是祭禮上舀湯獻祭的器具);陰面鐫羅馬皇帝年號(主後30-31)。聖經記載窮寡婦投作捐項的兩枚銅錢有可能是彼拉多在任時所鑄,但更可能是哈斯摩寧王朝許爾堪或楊紐所發行的舊銅幣,因這種銅幣的設計絕無異教影響,故最宜用於聖殿捐項。希律亞基帕一世(大希律的嗣孫,主後37-44在位)發行的錢幣甚多,在遺世的古幣中常有所見。他繼承了希律家族的親羅馬政策,這在他的錢幣圖案上也有所反映。有一種銅幣,陽面圖案是一把錐形傘(大概是象徵希律王朝對猶太百姓的保護),傘下鐫希臘文標明是亞基帕一世在位;陰面是麥穗圖案,共3穗,也有年號鐫文。希律亞基帕還為該撒利亞港特鑄一種大銅幣,今已罕見。其陽面為亞基帕頭像並有銘文:「該撒之友亞基帕王」;其陰面為一手掌船舵一手持豐饒角的人像,有銘文:「該撒在奧古斯都港」。另有一種直徑一吋的大銅幣,其陽面鑄皇帝頭像,有銘文是「提庇留該撒亞古士督」;陰面鑄廟廊,有年號並銘文如陽面者鑄於廟廊牆上,另有二人在廟廊門前相向而立。據考,該廟是該撒利亞的亞古士督廟,二人則一為提庇留,一為希律。從年號可知,「提庇留」其實是革老丟(主後41-45在位),因為革老丟即位後的帝號曾用「提庇留革老丟土魯斯」。希律亞基帕一世既死(徒十二20-23),則猶太人的附庸王朝也隨之結束了。新約時代的羅馬錢幣早在主前348年,羅馬人即鑄銅幣流通於世,名為「阿斯」。羅馬一磅的重量稱「阿斯」,相當於今制之12盎司。起初銅幣之重實足12盎司,商旅攜帶不便。後來則漸減,形也趨圓,至主前241年,每枚阿斯已減至2盎司;又50年,則減至1/2盎司。於耶穌降生前後,羅馬官府曾為亞西亞諸省特鑄銅幣以資流通。此種銅幣陽面是亞古士督頭像,陰面為月桂花環。其時尚通行一種小錢,僅及1/4阿斯。在希臘古幣中也有一種小銅錢稱「阿沙利安」,首鑄於主前一世紀,至基督教時代仍通行。其中一款設計,於陽面鑄斯芬克斯(翼獅怪獸)像,陰面為一雙耳酒罈圖案。新約所謂「一分銀子」,不知是阿沙利安,還是阿斯,還是值1/4阿斯的小錢?聖經說「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太十29;參太五26;可十二42;路十二6)顯然,經文之意是極言其值之微,故聖經譯本也以本國最低幣值的錢幣來翻譯,如欽定本之「法尋」(按:「法尋」為英國舊時值1/4便士之硬幣),及和合本之「一分銀子」。希臘文的迪納里斯(欽定本譯作「便士」,和合本譯作「一錢銀子」),是新約時代一個普通勞動者一天的工價。如馬太福音二十章2節記述一位家主僱工在他的葡萄園工作,講定的工價是「一天一錢銀子」;而當時的旅館費用,一宿是「二錢銀子」(路十35)。由於羅馬的迪納里斯對英國貨幣的影響,後來英國的「便士」都以“d”為代號。既然傭工一日的工價才是「一錢銀子」,所以耶穌的門徒聽見要為五千人預備膳食,就十分震驚地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五千人)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六7);那是相當於一個勞動者工作200天的工價。新約所用的「亞基利安」是銀子之通稱,其廣義即錢財(路九3;徒八20),就當時通行的貨幣而論,既可能指每枚為四德拉克瑪的銀幣,也可能指羅馬的迪納里斯。耶穌在世期間並一世紀之後半期,巴勒斯坦所流通的金幣銀幣主要來自羅馬。另有價值4德拉克瑪的大銀幣,卻是來自埃及、腓尼基和安提阿。新約常提及的銀幣是指羅馬的迪納里斯和希臘的德拉克瑪。不過,從迄今出土的古幣中,卻極少見有一世紀鑄的德拉克瑪,可見該詞在當時多是指羅馬的迪納里斯。迪納里斯與德拉克瑪在大小與價值上差不多。據考羅馬當局准許屬邦自鑄錢幣的情況只是少數,這恐怕是德拉克瑪漸次絕跡的主要原因。疑耶穌童年時代猶有猶流該撒鑄的迪納里斯流通於近東一帶。猶流該撒晚年始鑄有其頭像的銀幣。其早年的銀幣則有兩式:一為鑄維納斯頭像(他們相信該女神是猶流家族之本源),一為鑄大象圖或其他象徵武功的圖案(紀念猶流征服高盧)。另有一種迪納里斯,陽面鑄猶流立像,戴大祭司面罩,幣上有銘文為:「永遠的獨裁者該撒」(這是主前45年元老院授予猶流的稱號);陰面鑄維納斯立像,左手執銅杖,右手握勝利女神尼克小像,下鑄一行小字,是鑄幣者的名字。該撒亞古士督詔令天下作人口普查(路二1、2),時值耶穌降生(主前6或5年)。亞古士督在位很久(主前27至主後14),發行的迪納里斯有數種之多。其陽面全為亞古士督像,且有銘文為「神子亞古士督」(即猶流該撒之子,猶流已被元老院謚加神的稱號);陰面則各有不同:其一為亞古士督之孫該猶策馬趨右圖,背景為三面軍旗。該幣鑄於主前8年左右,時值耶穌誕生前不久。其一鑄亞古士督兩孫像,均穿戰袍,持矛擁盾,相向而立,幣上緣以祭具為飾,銘為:「亞古士督之苗裔,羅馬執政官,青年領袖該猶和盧修」。亞古士督確曾寄厚望於兩孫,希望他們繼承己位,不料二人俱早殤:後者亡於病,前者在亞美尼亞陣前負傷,不治而亡。馬太福音二十二章19節記耶穌向那些心懷叵測的法利賽人要了一個銀幣,上鑄該撒頭像和年號(太二十二21)。疑幣上的該撒或為亞古士督,其時去世已16年;或為提庇留(主後14-37),其時猶在位。提庇留所鑄的銀幣,陽面銘文為「天神亞古士督之子提庇留該撒亞古士督」;陰面有大祭司像,端坐於寶座,面右,手持火炬,有銘文為「大祭司」,指提庇留。另尚有一種金幣「奧里斯」流通於當世,陽面鑄提庇留像及銘文,跟迪納里斯一樣;陰面有四馬戰車一乘,銘文稱提庇留「第十七任保民官」之銜,並記他7次凱旋進入羅馬之事。以上種種可說明該幣鑄於主後15年或16年。提庇留約死於耶穌殉難後7年,其姪孫該猶該撒即位,史稱卡里古拉。卡里古拉甫即位,便革去彼拉多總督職,將治理猶大的權力交付希律亞基帕。卡里古拉自封為神,荒淫無度,無法無天。他所發行的迪納里斯陽面有他的頭像和名號;陰面有眾星環衛之中的亞古士督頭像,顯然有神化他的立意。主後41年,卡里古拉被殺,革老丟在御林軍擁立之下即帝位。他在位期間有大饑荒襲臨近東,遂有保羅從馬其頓和希臘眾教會募集捐項,援救耶路撒冷之舉。革老丟發行的迪納里斯均鑄年號,陽面有和平女神像,手持祥棒,有蟒纏繞其上,右手有蛇一條,銘為「亞古士督平安吉祥」。然而他的統治卻絕無安寧可言。他於主後54年被殺,其養子尼祿即位。據早期教會傳統,彼得和保羅二使徒於尼祿在位期間殉道,時在主後64年,值羅馬大火,基督徒被誣為縱火犯而作了替罪羊。推想彼得和保羅必熟知尼祿所發行的銀幣。這種迪納里斯均鑄尼祿年號並其「國父」頭銜;陰面鑄坐姿女神像,面左,銘為「撒露絲」,意若「拯救」、「康寧」或「福祉」;另有奧里斯金幣,陰面有士兵像,持矛左向,鑄有「第十任羅馬保民官」字樣,指尼祿所兼之職,由此可知鑄幣的時間是主後63年。耶穌時代流通的貨幣除迪納里斯外,尚有些較大的銀幣,考羅馬人所鑄之銀幣向無大於迪納里斯者,故可知大銀幣可能是希臘或近東的通貨,銘文是希臘文而不是拉丁文。希律亞基帕一世之後的巴勒斯坦銀幣希律亞基帕死後,革老丟即復派巡撫署理猶大行政,其事多不詳,鑄幣之事尤無佐證。惟巡撫腓力斯在任6年間,有頗大批銅錢問世,首為革老丟在位期間所鑄,直至主後54年仍有發行;後於尼祿在位期間再鑄。主後59年,非斯都上任,代腓力斯為猶大巡撫(徒二十四27)。他是革老丟的家宰,是釋奴出身。他在任期間仍流通革老丟銅錢。該幣陽面為皇帝年號,陰面鑄皇后名,左右有花環相拱。尼祿銅幣陽面圖案為兩面並立的盾牌,中間有交叉的標槍,並有銘文註明年號;陰面為一株果實纍纍的海棗樹,並鐫尼祿別號。銅幣銘文全標有在位皇帝或皇后之名,巡撫無敢鑄上己名者。非斯都在任期間所發行的銅幣較其前任為少,其幣陽面為豎立的棕櫚枝,並鐫上「尼祿該撒」銘文;陰面僅尼祿之名並花環。當時的銅幣今所能見者僅此一種。希律亞基帕二世(參徒二十五,二十六)所出銅幣為數不少,其形制全非猶太式的。他歷經尼祿、維斯帕先、多米田三朝,曾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設鑄幣所,發行了大批銅錢:陽面俱為在位皇帝肖像和名號,陰面為尼克、提赫兩女神像,間或為戰船,或為棕櫚樹,銘文必是皇帝的年號。猶太起義時期的錢幣猶太人兩次革命期間都有貨幣發行。第一次革命期間(主後66-70),猶太人的愛國主義高昂,相信彌賽亞來臨擊潰羅馬的宗教熱情也飛漲。是時,革命軍在耶路撒冷建有鑄幣所,發行了大量的雷普頓(小銅幣)、大銅幣、銀舍客勒和銀半舍客勒。此期間幣面銘文一律為希伯來文,設計也是猶太化。當時,滿懷希望的自由鬥士以主後66年為彌賽亞時代的發端,遂定為紀元,所以錢幣的陽面常見有「二年」或「三年」字樣,即新紀元之年號;一款雷普頓並有雙耳瓶或聖杯。陰面鑄葡萄葉(按:聖經以葡萄園喻以色列),有銘為「錫安蒙獲自由」。有一款大銅幣陽面鑄兩籃鮮果和果樹枝,並有「四年半」字樣;陰面鑄棕櫚樹一棵,樹下鮮果兩籃,銘為「錫安得救」。作為開國紀念的銀舍客勒陽面鑄無耳杯一盞、珍珠鑲邊,銘為「以色列舍客勒」,杯子上面且有「二年」字樣;陰面鑄一結3棵石榴的茁枝(或是發芽的亞倫杖),銘為「聖耶路撒冷」,字式仿古代碑銘體,意在保持大衛或所羅門時代的古風,但拼寫法卻是兩約間時代(主前四至一世紀)所通用的。半舍客勒銀幣的陽面也鑄無耳杯並縮寫的年號,另有「半舍客勒」字樣;陰面與舍客勒銀幣同。現代以色列國的幣面設計即採用了第一次猶太革命時的幣面圖案,足見那時設計藝術之高明。以色列國於1961年發行的半里拉,陽面即鑄無耳杯一盞,形制悉如上述,銘文也用古希伯來碑銘體。 主後70年耶路撒冷陷落,第一次革命宣告失敗,象徵猶太民族精神的錢幣也就停止發行了;但許多其他猶太城邑卻仍發行自己的銅幣,且延續了數年之久。羅馬政府為慶祝平亂成功曾大量發行勝利紀念幣,有所謂「塞斯特斯系列」(是以「塞斯特斯」為主幣的一系列不同面值的錢幣)即鑄於此時。其陽面均鑄維斯帕先頭像和年號,陰面鑄海棗樹一棵(用猶太幣傳統圖案),左首或有一羅馬軍官,或一長髯猶太人在悲哭右首坐一哀痛欲絕的猶太婦人,銘為「淪陷的猶大」。該系列中的迪納里斯也有此圖案,惟「淪陷」二字已去掉。第二次猶太革命期間(主後132-135),也鑄發了銀幣和銅幣,圖案有棕櫚樹、棕櫚花環、葡萄葉、葡萄簇等,均承襲了前猶太幣的形制。有一幅圖案頗新穎:一座四柱門廊頂著一顆星,背景是約櫃。其時聖殿財寶盡被劫掠,金屬奇缺,所以很多當時的錢幣只鑄「解放耶路撒冷」字樣。第二次猶太革命期間所鑄的錢幣可謂是最後一批猶太錢幣了,直至1948年現代以色列國建立,才再有猶太錢幣流通於世。HazelW.Perkin另參:「貨幣和銀行業」,「兌換銀錢之人」;「礦物、金屬和寶石」。――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