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餘民」 餘民(Remnant)對於神所帶來的大災難之後倖存的人來說,災難一般是犯罪的刑罰。這群人成為了人類或神的子民得以延續下去的核心;未來人類更多一群的存活乃在乎這被煉淨而聖潔的餘民,他們已經過神的審判而仍然存留。餘民的概念可見於各時期的救贖歷史中,而在救贖歷史中,大災難──無論是天災、疾病、戰爭,或其他事件──往往威脅著神的計劃之延續。從創造故事至新約,這概念漸次地變得尖銳和清晰。在古代近東的文獻中,餘民的主題並不是聖經所獨有的;這主題在蘇默、亞甲、赫人、烏加列,和埃及文化中的神話、傳說、禱文、讚美詩,和其他文學著作中都可看見。從脅迫中得以倖存,以至於個人、家庭、部族、支派、軍隊、國家或人類整體的存在,也都詳述於這些文獻中,聖經以外的洪水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在某方面,各種文化共同擁有一個主題,就是人類面對生命威脅時,普遍都關注性命的保存,同時也有一種以諸神的作為來解釋災難的需要。但只有在聖經中,餘民的主題才是自然地、一致地反覆跟繼續進行的救贖歷史連上關係。難題餘民觀念所回答的是神學上一個問題,就是神的恩典和應許與其聖潔和對罪作公義審判之間的張力。神為自己揀選、創造,和呼召了一群人,並應許賜他們不息的恩典和愛顧。餘民主題處理神的恩典與審判之間的張力的方法,是分辨出神的真子民與假子民,及神現今的子民和將來的子民。神那聖潔、純淨和真誠的子民,在罪的審判中得以存留成為一群忠心的餘民,並成為一群更新、蒙揀選之民的核心。神的計劃在那忠誠和更新了的子民中不是失敗的,而是成功的。這概念分成兩個方向。一方面,根據聖經作者即時的預見,他可能強調審判;神的子民犯了罪,所以神將要毀滅其子民;餘民本身甚至也受到威脅,因為要來的審判很嚴峻。另一方面,餘民得以保存,卻強調了神的恩典、祂向那些蒙保守之人的愛顧和新紀元、新社會的開始──新社群從餘民中發展起來時繼承了神的應許。舊約列祖時代之前顯示餘民概念的第一段經文是人類犯罪墮落的記載。雖然當時並沒有人死去,人數也沒有減少,但神的審判卻威脅了人類的延續(創二15、16,三4)。因著神的恩典,人得以避過審判,亞當和夏娃則成為了人類的核心;未來的盼望全集中於他們的後裔(三16、20,四1)。神在人類中的計劃並不會失敗,反而會透過女人的後裔來實現。洪水的故事更明確。由於人類作惡敗壞,神決定除滅所有生命,但一個在神面前無可指摘的義人和他的家人,則得到神的恩待(創六8、9;來十一7)。在神的審判中,只有挪亞和那些與他一起在方舟內的人得以生存(創七23)。人類的延續在於挪亞及其眾子生養眾多(九1),開始一個新紀元和新盟約(九8-17)。神的計劃仍然不變,並且在挪亞的後裔中實現(九26)。從列祖時期至王國時期並非所有關乎餘民主題之發展的經文都包含普世審判的威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罪惡深重,故神定意要毀滅她們。神為了祂的僕人亞伯拉罕(創十八16-19,十九29),並由於羅得的義行(彼後二7),遂保存了羅得及其兩女兒的性命。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可發現亞伯拉罕曾跟神交涉,若城中有50個義人──最後甚至減至10人,神也要放過全城的人(創十八22-33);這又再顯出義人可逃避審判。神不會把義人與惡人一同除滅(第22節);縱使羅得一家猶疑,神也施恩,帶領他們逃離該城(十九16、29)。約瑟的故事在文學上是一道橋樑,把雅各的兒子──生於迦南的一個家庭(創四十六26、27)與出埃及時期數以萬計的以色列民串連起來。這故事的神學主題是神在列祖家族面臨饑荒、性命極受威脅時,保存了他們的性命。神差遣約瑟往埃及,為了拯救那些在迦南的家人,並為他的家族保存了一個餘種(創四十五6、7)。約瑟的兄弟原意是要害他,但神的意思卻是好的,要保存許多人的性命(創五十19、20)。再一次,神的計劃並沒有受阻礙,卻會在這些面臨絕種的生還者中實現。探子窺探迦南地回來後,是否要順服神的命令和信靠神的應許,頓時成為了爭論的問題(民十三,十四)。各支派都派了代表一起去視察迦南;雖然他們都同意迦南地十分美好,但除了兩名探子外,其他的都認為以色列民不能攻取那地(民十三26-33)。由於他們大發怨言,神便惱怒,宣佈要把他們全然除滅,並從祂忠心的僕人摩西的後裔重建一個更大的民族(民十四10-12)。摩西為眾民代求後,神便憐憫他們:祂不再毀滅全民,但只有約書亞和迦勒可以進入應許地承受產業,因為他們滿有信心,眾民卻留在曠野40年,直至全部過世(民十四20-35)。犯罪者要死,忠心的餘民則會接受應許。律法也清楚訂明,要保存產業,必須要有信心。不順從會帶來疾病、戰爭中的落敗、旱災、農作物失收、遭野獸襲擊、在刀劍和饑荒中死亡、互相殘殺、城市被毀,以及被擄至敵國(利二十六1-39)。然而,對於那些得以存留下來的,那些承認自己的罪和悔改的餘民,神會向他們守約,帶領他們歸回國土(二十六40-45),並在他們中間實現祂的計劃。從王國至被擄即使在悖逆的北國中,耶和華也保守祂那忠心的餘民。北國因犯罪而遭懲罰,在3年旱災的末期(王上十七1,十八1),及在迦密山上得勝巴力先知之後,以利亞奔赴西乃山,因耶洗別要取他的性命(第十九章)。他在那裏哀嘆以色列人全然陷入虛假的信仰中,只有他一人忠心於神(十九10、14)。神的回應是指示他去膏立耶戶作王,並以以利沙作他的先知接班人。耶戶和以利沙會毀滅悖逆的人,神則為自己留下了7,000個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人(15-18節)。忠心的餘民將免受被除滅的懲罰。被擄前的先知強調在亞述和巴比倫的攻擊下,只有很少數的餘民可以生還。阿摩司向那些深信神不會違背應許的人指出,他們的自信令他們忽略了神的聖潔。他聲言大審判將要臨到,即使是餘民本身也會受到威脅。神會毀壞那有罪的王國,雖然並非全然毀壞(摩九8)。眾民中所有罪人都要死,就是那些留下來的也會被殺,以色列就像篩子上的穀粒,連一粒也不落在地上(九1、9)。神會派敵人攻擊以色列;攻擊後剩下的,就好像牧羊人在羊群遭獅子襲擊後所見的情景一樣──只剩下一個耳朵一些骨頭(三12)。以色列的軍隊也會崩潰(五3)。阿摩司發出審判的警告,是為要呼召人悔改,呼召人「惡惡好善,秉公行義」,以致耶和華「向約瑟的餘民施恩」(五15)。罪人會受到懲罰,義人則可享受神的應許。以賽亞也談到餘民的數目甚少。以色列那些存留下來的,「好像葡萄園的草棚,瓜田的茅屋」,只是僅僅避過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命運(賽一8、9)。所剩下的好像山頂的旗杆(三十17),像被砍伐的樹之樹不子(六13)。當收割的人收斂禾稼,以色列就像遺落的穗子,像橄欖樹上的枝梢所剩下的兩三個果子(十七4-6)。但從被砍伐的樹之樹不子上,要長出新的嫩枝(六11-13)。那些仍存留在耶路撒冷的,必稱為聖,耶和華要叫耶西的樹不子長出嫩枝,這公義的僕人(枝苗)會從列國中把神的餘民領回(四2,十一1-16)。神除去子民的罪之後,耶路撒冷要稱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一21-26)。以賽亞按著他的預言來為兒子命名: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即「擄掠速臨,搶奪快到」),證明審判必快將來到;施亞雅述(意即「餘民會歸回」)則顯示他對未來的信心。以賽亞和他的兒子,按著神的心意,是以色列的預兆(八16-18)。以色列的人數將會減少,因為耶和華宣判了要在以色列中施行破壞,但一群餘民──那些誠實「倚靠耶和華」的人──將要歸回(十20-23)。餘民將要往下紮根,便成為多結果子的民族(三十七30-32)。在末後數章中(賽四十至六十六),以賽亞預言被擄後期的社群。這些經文中的所謂「僕人之歌」跟餘民的主題直接聯繫起來。忠心的餘民會在審判時期興起,因此可被稱為一個「受苦的僕人」。神一面使「小以色列」再次強大起來,另一面除滅她的仇敵(四十一8-14)。耶和華的僕人將會是公義的,並會為列國設立公理(四十二1-9)。雖然以色列要成為外邦的掠奪物(四十二22-25),但神會把子民從地極招聚回來,作祂的見證人和僕人(四十三5-13)。在曾經乾涸之地,耶和華會帶來水源,祂的靈要降在耶和華之僕人的後裔身上,他們便要生長如綠茵上的草(四十四3、4)。曾經歷審判而得存留的忠心僕人,要成為未來眾民的盼望(五十三10-12)。神的子民要在苦難的爐中受熬煉,但卻不會被丟棄(四十八9-11)。以賽亞把這僕人個人化了:他為婦人所生,並稱為「以色列」,他來重建雅各的眾支派,把以色列領回(第四十九章)。以色列曾犯罪,但那餘種(僕人)則忠心和順服(第五十章)。與以賽亞同期的彌迦,也宣佈那將要臨到以色列和猶大的審判(彌一1-16,二1-11,四9-11,六1-16,七1-6)。那些確信錫安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以為錫安必不會受損害,他們會看見錫安像一塊田被耕種,耶路撒冷變為亂堆,聖殿山則像滿了叢林的高處(三12)。然而,在這些指出滅亡將至的警告中,混和了一些應許,就是一位公義君王會引導一群忠心的餘民(二12、13),列邦將聚集於耶路撒冷,耶和華會在錫安統治他們(四1-8)。他們的王將會來自伯利恆(五1-5)。雖然以色列遭蹂躪,但重建的日子將要來到,外邦人會從地極進入耶路撒冷(七1-12),神必饒恕餘民的眾罪(七18-20)。西番雅的預言幾乎全是關乎耶和華的日子──那大審判日,但他也提及一個日子,到時耶路撒冷不再蒙羞,罪已從城中除去,其中剩下那些「困苦貧寒的民;他們必投靠我──耶和華的名」(番三11、12)。這些生還者是一群純潔的民:「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說謊言,口中也沒有詭詐的舌頭」(三13)。 被擄時期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中,從其有利的地位(結一1),也關注未來餘剩的民和重建以色列的應許。在一個異象中(第九章),他看見一個文士行走在耶路撒冷城,在所有因城中的罪而哀哭之人的額上畫上記號。在文士後面,來了一群勇士,把城中所有的人──「年老的、年少的,並處女、嬰孩和婦女」──殺盡(第6節),但額上有記號的則可避免。以西結害怕眾民盡被滅絕,便呼求神說:「主耶和華啊,你……豈要將以色列所剩下的人都滅絕嗎?」(第8節)他隨即看見榮耀的雲彩──神臨在其子民當中的表現──上升離開聖殿(結十)。以西結正預言以色列首領所受的審判,毘拉提(其名意是「逃」)死了,促使以西結再次發問:「主耶和華啊,你要將以色列剩下的人滅絕淨盡嗎?」(十一13)耶和華將要招聚祂的子民,在以色列把他們重建起來,成為一群聖潔的民,遠離偶像的影響(十一14-21)。雖然他們罪孽深重,但神仍施恩,把他們重建為一個聖潔的國度。以西結看見那榮耀的雲彩離開了聖殿,但它會回到新聖殿之中(第四十三章)。以色列民不會再走迷離開神(十四11),而會享受一個新而永久的約(十六60-62)。以西結憶述那應用於出埃及後在曠野飄流之群體的餘民主題:許多人會離開為奴之地,那些悖逆的會在途中死去,不得進入以色列(二十35-38)。神要聚集祂的羊群,他們會有「一牧人……就是我的僕人大衛」(三十四20-24)。神要除去他們的石心,賜給他們肉心,並將祂的靈放在他們裏面(三十六24-32)。縱使以色列看似死去,不能再活,但神會向這些枯骨說話,並使他們復活(三十七1-14)。被擄結束後復興時期的聖經作者看他們的群體為被重建的餘民。哈該向「剩下的百姓」講道(該一12,二2)。撒迦利亞在第一夜的異象中問神何時會向餘民成就祂的應許(亞一7-17);神應允他們要重回耶路撒冷。祂說:「我待這餘剩的民必不像從前」(八11)。神為錫安心裏火熱(八2);祂要返回耶路撒冷,祂的榮耀與子民同在(一16、17,二10,八3)。剩餘的民認為不可能的事,耶和華卻會照辦(八6)。神曾定意毀滅耶路撒冷,現在則只會定意施恩(14、15節),但以色列民必須聖潔,並遵守律法(16-19節)。以斯拉看那被復興的群體為餘民(拉九8、13-15)。尼希米問及那些「被擄歸回、剩下逃脫的猶大人」(尼一2)的光景後,便想到要返回耶路撒冷。雖然被復興的群體和他們的先知及首領看自己為餘民,但仍存在一個困難:先知所談及的餘民是一群聖潔的民,他們是義人,在神面前無可指摘。被復興的群體並未能達到這標準。罪的問題仍存在。撒迦利亞在一次夜裏的異象中,看見一卷律法在耶路撒冷中飛行,向那些犯罪得罪神和同胞的人宣告審判。在這飛卷之後是量器的異象;量器中坐著一個婦人,她代表了遍地的人所犯的罪;又有兩個長著翅膀的婦人把那量器抬巴比倫去(亞五)。以色列中仍然有罪,罪必須被帶往審判之地。以斯拉也在餘民中發現有罪的存在。在一段冗長的讚美與認罪的禱告(拉九1-15)後,他問神說,若眾民仍然犯罪,「你豈不向我們發怒,將我們滅絕,以致沒有一個剩下逃脫的人嗎?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因你是公義的,我們這剩下的人才得逃脫,正如今日的光景。看哪,我們在你面前有罪惡,因此無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14、15節)。復興時期的先知看自己為餘剩的人,但卻是未及標準的餘民。以色列中仍然有罪;被擄時期的審判和冶煉並未產生一群聖潔的民,以色列並未全然忠於神的命令。新約應用於基督餘民概念的所有特徵全然轉移至耶穌基督身上。耶穌成為了以色列民──那忠心的僕人──的體現(賽四十一8、9,四十二1,四十四1、2,四十九1-7,五十10,五十二13,五十三11)。祂不像復興時期的餘民,祂並沒有犯罪(賽五十三9;彼前二22)。只有祂能經歷神的審判而仍能存活。在十字架上,祂忍受了被父神離棄之苦(太二十七46;可十五34);在第三天,祂作為神子民的核心,在一個新紀元之始,得享復活。在祂裏面,神的恩典與公義之間的張力這基本的神學困難便得到解決。祂能在審判中存留下來,成為了神子民在新國度、新以色列中延續之盼望的焦點。作為那新以色列的創始人,祂召集了那將要承受國度的「小群」(但七22、27;路十二32),祂又為新紀元中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委任了審判官(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其他羊會進入這猶太人的羊欄(約十16)。教會給看為那新紀元的以色列(加六16),十二支派(雅一1)則被看為「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前二9)。應用於教會在新約中,餘民的概念常用來暗示給予教會的警告。彼得常把洪水故事應用於教會。他說在洪水中只有幾個人可以獲救(彼前三20-22)。他警告假教師說,神曾審判那些不順從的天使,以洪水把古代世界毀滅,並降火燒毀所多瑪和蛾摩拉,義人可以得救,不義的卻要等候審判的日子(彼後二4-10)。那些說耶和華的日子不會來到的人,應該以洪水作為鑑戒(彼後三3-13)。保羅也用餘民的主題來提醒教會。在曠野飄流的以色列人──雖然是神從埃及救贖出來的──卻是神所憎惡的對象。他們的經歷提醒教會要遠離拜偶像、行淫,和發怨言的惡行(林前十1-10)。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已成了鑑戒,並且寫了下來作為警告,因為末世已來到(林前十11)。RaymondB.Dillard另參:「耶和華的僕人」;「彌賽亞」。――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