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蘇奧

 

蘇奧(Sheol)希伯來文,其字源不詳。一般來說,此字意為深谷、深坑、地獄、或死亡的世界。在舊約中,它指死人居住的地方;一處陷落於地下的空間,那裏有死人聚居(陰間)。「蘇奧」的同義詞是坑洞、死亡和滅亡(亞巴頓)。那是陰暗及死寂之處,在那裏所有存在之物都是無氣息的,然而它並不是甚麼烏托邦,而是沒有生命的地方。此外,也有形容它為遺忘之地,住在那裏的不可能稱讚神(詩八十八10-12)。啟示錄稱之為「無底坑」,由無底坑的王亞巴頓所管轄(啟九11)。然而,這地方並不是完全沒有神存在;縱使在陰間下榻,也不能躲避神(詩一三九8)。神這種無處不在的屬性在約伯記生動地描繪出來:「在神面前,陰間顯露;滅亡也不得遮掩」(伯二十六6)。箴言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陰間和滅亡尚在耶和華眼前,何況世人的心呢?」(箴十五11)在兩段經文中,陰間和滅亡(亞巴頓)是交替互用(平行)。「亞巴頓」按字面的意思是「毀滅」,在啟示錄,卻用作個人名字。聖經中出現死亡並非自然的事,它違反了生命是神所賦予的原則。陰間因此不單是歇息之所,也是刑罰之地。可拉教唆其同黨背叛摩西,給裂開的地坑吞沒,在陰間中滅亡(民十六30-33)。畏懼死亡是人之常情,陰間因此成為一去不返的象徵(詩三十九13)。猶大王希西家曾在他的病床上悲嘆:「正在我中年之日必進入陰間的門;我餘剩的年歲不得享受」(賽三十八10)。舊約所指的陰間,與其後聖經所記述的地獄不同,後者指到所有死人,無論是好人或壞人、聖人或罪人所聚集的地方。死亡意味著加入那些已離世的人之中。當一個猶太人離世,他是「歸到他列祖那裏」(參創二十五817,三十五29,四十九29及其他)。在陰間那裏,看來再沒有任何盼望(參傳九10)。約伯記中把陰間死亡沈鬱的一面形容得非常絕望可悲:「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蔭之地以先……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蔭混沌之地;那裏的光好像幽暗」(伯十20-22)。然而這不是約伯的遺言,他也知道神的能力能超越墳地之外:「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神」(伯十九2526)。可是,該段經文的意思並不完全明確,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參英譯本聖經之註腳)。可是它卻顯示信仰的得勝就是信靠神跨越死亡。還有兩段經文清楚表達死後生命的信心。以賽亞書二十六章19節指出:「死人要復活,屍首要興起。睡在塵埃的啊,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來。」但以理書也同樣表明:「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十二2)。在此看到我們與死人並他們最終結局之間的分別:「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但十二3)。對於那些不信神的人,他們的將來是沒有盼望的。以賽亞在譏諷巴比倫王的詩中,表達人間威榮的短暫。那些自視為神的人,最終滅亡:「你下鋪的是蟲,上蓋的是蛆」(賽十四11)。升得愈高,跌得愈大:「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賽十四15)。在舊約,一直堅持死人住在陰間的觀念。掃羅與隱多珥靈媒一事(撒上二十八11)便是很好的例證。危急之時,王招請撒母耳「從地裏上來」,向他討教。這種招魂的巫術,是摩西律法(申十八9-11)及王自己(參撒上二十八39)所不容的。顯然,那些下在陰間的,雖然與活著的人陰陽相隔,卻仍是熟悉人間的事情。在新約中,「蘇奧」翻譯成希臘文的「希得斯」。另一個常用的詞語是「革赫拿」。英文譯本常把這二字譯作「地獄」(參路十六23及聖經註腳)。革赫拿是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又名(欣嫩子谷)(「哀歌」?)。古時是將孩童獻祭給摩洛之地(參代下二十八3)。後來,它用作焚燒城內廢物的垃圾。在普遍的觀念中,欣嫩子谷帶有未來刑罰之地的不祥意思。新約交替使用陰間和地獄來表示那些不信神的人的結局(參太五22,十28,十一23,十六18,二十三1533;雅三6)。基督徒根據新約的教導認信是耶穌下到陰間。信經中有關這一節是取自彼得前書三章18-20節及四章6節。然而,羅馬書十章7節和以弗所書四章9節也暗示耶穌降下陰間。雖然彼得前書特別提到那些在洪水時代滅亡的人,正是耶穌降生的理由;但在神學上來說,卻表明了十字架和復活的勝利超越陰間。事實上,據啟示錄所載,耶穌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啟一18)。因著耶穌勝過死亡,地獄不再屬於那些信祂的人。死亡與陰間都會被扔在火湖裏(二十14),信徒的名字從今以後記在生命冊上(二十15)。JakobJocz另參:「死人的住處」;「陰間/希得斯」;「地獄」;「死亡」;「居間境界」。――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