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大利烏」 大利烏 Dariu(人名) 字義: 約束者 Restrainer,司令 Commander 彙編: ‧但5:31;6:28攻取迦勒底國的瑪代王。 ‧拉5:5-6,6:1-12准猶太人重修聖殿的一波斯王。 ‧尼12:22波斯的末王,被亞力山大所滅。 ―― 陳瑞庭 大利烏/大流士(Darius)波斯阿墾米尼王朝的帝譜中有3位稱大利烏的皇帝。聖經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哈該書、撒迦利亞書提及一位波斯王大利烏;但以理書則記述一位瑪代族的大利烏是「迦勒底國的王」(但九1)。大利烏一世(主前521-486)亦稱大利烏舒士他斯伯,大利烏大帝;剛比西斯二世死後,大利烏一世篡位為帝。大利烏雖也是阿墾米尼後裔,但終屬旁支,各省諸侯多有不服,叛者紛紛而起。大利烏鐵腕靖亂,使帝位得以鞏固。國本既定,便兵加四方,使帝國邊界西達多瑙河,東臨印度河,轄域之廣,已史無前例。繼而發動與希臘的戰爭。這兩國的衝突延續一個半世紀之久,直至亞歷山大大帝於主前330年東征,攻克波斯方告一段落。先是大利烏兵佔特拉吉亞和馬其頓,繼有兩伐希臘之舉。第一次以艦隊出發愛琴海西征,艦隊被風暴吹毀;第二次出兵希臘,為雅典軍所敗,這便是著名的馬拉松戰役(主前490)。大利烏一世重商興利,頗善於治國。他設計了一套統一的度量衡制度,開鑿了從尼羅河入紅海的運河,開闢了從印度河至埃及的航海線。大利烏在位期間,波斯的建築藝術自成一派,直至國沒方衰。他將巴比倫、亞馬他、書珊均建為帝都;他最偉大的建設是興建波斯城,以代替舊王城帕沙加地。他又修築御道,自書珊直達呂底亞的首府撒狄。大利烏承繼古列寬容的宗教政策,允許埃及和耶路撒冷各建自己的廟宇聖殿。大利烏一世即聖經以斯拉記、哈該書、撒迦利亞書所載的「波斯王大利烏」。以斯拉記五至六章記載所羅巴伯和耶書亞在哈該和撒迦利亞的幫助下,在大利烏在位期間指揮猶太人建成聖殿。其時「河西總督」(即敘利亞省)為達乃。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歸回耶路撒冷的時間是古列二世在位期間,時約主前538年(拉二2);聖殿於大利烏6年竣工(拉六15)。考大利烏一世6年是主前516年,大利烏二世6年則是主前417年。前者與上述諸年代恰相吻合,後者則明顯過晚。另發現一件巴比倫的古文獻,也記載當時的「河西總督」為達乃,文獻上的日期是主前502年6月5日,時間大致相符,可為上說旁證。以斯拉記第四章提及3位波斯王,即:大利烏(5、24節)、亞哈隨魯(第6節)、亞達薛西(7-23節)。該章經文簡述猶太人建殿築城所受的種種阻力。四章24節記述:「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聖殿是在大利烏一世6年竣工,故肯定聖殿停工不可能在亞達薛西之子大利烏二世2年(主前421),因聖殿早已在主前515年完成。所以,以斯拉記四章24節在年代上不應是前面第23節的延續,而是引介隨後兩章的事,即記述聖殿的建造。 大利烏二世(主前423-404)本名奧古士,綽號「大利烏諾浮士」(意即「私生子大利烏」),是亞達薛西一世與一巴比倫宮女所生。大利烏二世即位前曾為許幹尼亞總督,署裏海沿岸之地。至主前423年,其同父異母兄弟蘇典奴斯弒薛西二世,篡位自立;奧古士又殺蘇典奴斯,遂登基為波斯王,號大利烏二世。未幾其胞弟亞西底反,也被他擒而殺之。大利烏二世在位時期吏貪民叛,是一代不治之世。大利烏二世與斯巴達結盟攻雅典,參與伯羅奔尼撒戰爭,軍事上頗有所獲,終於結束了希臘在愛琴海地區的霸主地位,恢復了波斯在小亞細亞沿海一帶的屬地。主前404年,大利烏二世死於巴比倫,伯羅奔尼撒戰爭也在這年停止。聖經只有一處提及大利烏二世。尼希米記十二章22節下有:「波斯王大利烏在位的時候,作族長的祭司也記在冊上」一語,又於23節說:「利未人作族長的記在歷史上,直到以利亞實的兒子約哈難的時候」。「約哈難」之名已見於從埃及伊里芬丁發現的亞蘭文獻。該文獻寫於主前407年,謂約哈難為當時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此時波斯王的在位者便是大利烏二世。大利烏三世(主前336-330)亦名大利烏可多曼奴斯,其祖奧士他尼是亞達薛西二世之弟。大利烏曾任亞美尼亞總督,當時的太監巴閣亞斯毒斃亞達薛西三世,扶亞悉斯即位;不久又毒殺他,扶大利烏即位。大利烏不為所扼,巴閣亞斯想再施毒計,反為大利烏所俘,強迫他飲毒酒而死。大利烏三世在位未久,國祚已衰。主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越赫勒斯滂海峽,引軍東指,大敗波斯軍於格拉尼庫斯河,再敗之於伊蘇斯(主前333);復揮軍南向,將腓尼基、巴勒斯坦、埃及諸地一舉蕩平。波斯想跟亞歷山大訂盟,但被拒絕。主前331年,兩軍會於尼尼微稍西的高加米拉,波軍大潰,大利烏引殘兵逃往亞馬他。亞歷山大乘勝進入波斯腹地,下巴比倫,克書珊,焚波斯城,然後尾追大利烏至亞馬他,進軍許幹尼亞。主前330年7月,巴克特里亞總督畢蘇斯叛,將大利烏三世殺死。至此,統治波斯和中東大部分地區越兩個多世紀之久的阿墾米尼王朝始告終結。據一世紀的猶太史家約瑟夫記載,亞歷山大東征時期任耶路撒冷大祭司的是一位年高德劭的長者名押杜亞。如果約瑟夫所記不錯,那麼這位押杜亞與尼希米記十二章22節所載者當為同一人。如此一來,則經文該處所謂「波斯王大利烏」者既然與押杜亞為同代人,而當時的大祭司並非約哈難,則顯然當為大利烏三世而非大利烏二世。瑪代人大利烏這個聖經名稱在巴比倫時代和波斯時代的有關文獻中均得不到印證,其身分有好幾個可能。最主要的有3個推測:古列二世(但六28所謂「波斯王古列」);剛比西斯二世(古列二世之子);古巴魯(是歷古列和剛比西斯兩朝,兼署河西、巴比倫兩省的總督)。據但以理書記載:「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但五30、31)。大利烏是瑪代族、亞哈隨魯之子(但九1),被立為迦勒底國王時已62歲(但五31)。但以理從未提及大利烏是瑪代王,更未提及他是波斯帝國之王,只說他是迦勒底(即巴比倫)的王。巴比倫帝國的範圍只有米所波大米(巴比倫和亞述)與敘利亞及巴勒斯坦之地(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這兩大部分;及至波斯帝國,始置巴比倫與河西兩省,任巴比倫總督署理。另據但以理書可知,大利烏曾立「一百二十個總督」;而且瑪代大利烏之年顯然是在波斯古列3年(主前536)之前(但十1至十一1)。據兩件拿波尼度在位期間的楔文銘版(拿波尼度編年史和以波斯詩體寫成的拿波尼度本紀)可知,古列兵犯巴比倫之前,拿波尼度一直在提瑪隱居,並已將國位傳給兒子伯沙撒。主前539年10月12日,古列的大將烏巴魯攻克巴比倫城。古列於29日入城,並任命一個叫古巴魯的人作巴比倫總督。古巴魯又復任命他手下的若干總督。大將烏巴魯死於主前539年11月6日。從以上兩份材料可以看出,自拿波尼度而伯沙撒而古列,政權的易手是相當緊湊的,並無瑪代人大利烏插足其間的空隙。因此,「瑪代大利烏」或可能是古列本人,或可能是古列的一位重臣,或可能是皇儲剛比西斯。但以理書在行文中是將「波斯王古列」和「瑪代王大利烏」作為兩人並提的,這就排除了大利烏即古列的可能性。再者,剛比西斯二世冊立之年不可能已62歲;且已知他是主前529年即位作波斯王後,也同時作巴比倫王的,因此他的「元年」無論如何不能在「古列3年」(主前536)之前。又古列和剛比西斯的先祖均無稱「亞哈隨魯」者。古列和剛比西斯的母系可能是瑪代人,但他們均祖述父系,即波斯開國皇帝阿墾米尼的後代。他們自稱波斯人,而非瑪代人。綜上所述,可知這位「瑪代王大利烏」必是古列二世的臣屬,伯沙撒被殺後他就受封轄其地而為「迦勒底的王」。這雖然只是個諸侯的封號,但在他的臣僕眼中,卻如一方之王。這位大利烏王之執政治事顯然與古列同時,而絕不能在古列之先(但六28)。符合這些條件的便只有那位接管伯沙撒領地作巴比倫總督,且又有權任命屬下總督的古巴魯了。至於古巴魯的年歲、國籍、先祖之名等無可稽考,但他大概就是那位62歲的瑪代人,父親或其祖為亞哈隨魯。至於以斯帖記四章6節所載的「亞哈隨魯」是3代之後的一位君王,已考定為薛西一世。記載古巴魯事略的巴比倫古文獻為數不少。從中可知他任巴比倫及河西總督凡14年(主前539-525),權高位重,其名是違法官吏的最後警告。有文獻提及古列二世或剛比西斯二世者,記述在巴比倫干罪犯法之事必說得罪古巴魯,而不說得罪古列或剛比西斯。巴比倫及河西之地是波斯帝國最肥沃之地,人口眾多,屬邦和語言不計其數。如此有權勢的總督被其臣僕呼之為「王」,也實在是極自然的事。不過,這個結論尚因缺乏直接證據而非最後定論,至多只能認為是諸多推論巴之中最好的一個。在進一步的證據出現之前,以「迦勒底的王」瑪代人大利烏為巴比倫及河西總督古巴魯的稱號,我們認為是最可信的說法。JohnR.McRay另參:「波斯」;「瑪代人」。――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