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五旬節

 

五旬節(Pentecost)希臘原文是kurios,「第五十」的意思,用以代表逾越節後第五十日所慶祝的節日。在舊約,這節日稱為「七七節」(出三十四22;申十六10;在猶太教稱為parousia,這字是「一週」的複數詞),因為舉行日期是逾越節後7個禮拜。其他名稱還有「收割節」(出二十三16),因為這節日在收割的季節舉行;又稱為「初熟日」(民二十八26),因為人要拿新磨好的麵粉製成兩塊細麵餅獻給耶和華。然而,此「初熟日」與利未記二十三章9-14節所指示的初熟節不同,那是指收割的季節,人要把初熟的莊稼獻上給耶和華。七七節是舊約三個朝聖的節期之一。在這節期裏,每個人都要來到耶和華面前,奉獻禮物和祭物(出二十三14-17)。這節期主要是一個收割的節期,慶祝收割大麥的結束和收割小麥的開始。在傳統裏,穀物的收割由4月中旬割取第一種穀物(申十六9)的逾越節開始,延展至6月中旬完全結束收割的五旬節為止。約瑟夫說五旬節稱為「結束」就是這個意思(《猶太古史》3.10.6)。每年在無酵節(逾越節隨後的7日)的時候,祭司在安息日之後的那日,拿一捆初熟的莊稼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眾民便從那初熟的獻祭開始數算50日,直至第七個安息日之後,便守七七節(利二十三11)。在這日,祭司要拿兩塊用2/10伊法細麵和麵酵烘製而成的麵餅,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利二十三17),也鼓勵人獻甘心祭(申十六10)。除了表示感謝神賜福而獻上農作物以外,人也要按著規定,在慶祝收割期間,獻上各種牲畜作燔祭(利二十三18;民二十八27)。這個慶祝收穫的節日是歡欣和舉行聖會的日子,甚麼勞碌的工都不可做(利二十三21;申十六11)。至於守七七節的記載,舊約中除了五經以外,只記述以色列人在所羅門時代曾守七七節(代下八13);以西結在未來的節期日曆中,也沒有提及這節日(結四十五,四十六)。新約第一次提及五旬節是在聖靈降臨在基督門徒身上的時候,許多神學家認為這事件是教會時代開始的標誌(徒二1)。由於律法要求猶太人從遠近各處來到耶路撒冷守五旬節,所以這是神作工的適當時機。保羅安排其旅程時,曾有兩次考慮到五旬節的日子,第一次他寫信給哥林多信徒,說要把探望他們的日期延至五旬節之後(林前十六8);第二次則是他打算在五旬節時上耶路撒冷去(徒二十16)。

今天猶太教守七七節,除了收穫的意義以外,也慶祝神在西乃山上頒賜律法。他們的根據是出埃及記十九章1節,那裏指出律法是在第一個逾越節的3個月後頒賜的。主後70年聖殿被毀後,頒賜律法的聯繫變得更強,現在更成為這節期的主要意義。在這節期裏猶太人除了朗讀五經外,還朗讀路得記,因為其故事背景涉及收割的季節;在猶太教發展的後期,這節期也成為大衛逝世的周年紀念,因此也朗讀詩篇。基督徒每年在一個特定的禮拜日慶祝五旬節,因為根據利未記二十三章1516節的指示,由逾越節至七七節的50日,剛好是第七個安息日之後的那日(即我們的禮拜日)。然而,根據一些猶太解經家的解釋,利未記所提及的安息日並非一般的安息日,而是逾越節的聖日,其日子是每年都不同的,這觀點為法利賽人所支持,按照這規矩,他們每年都要在不同的日子守七七節,而不是在第七個安息日之後那一日。初期教會在五旬節慶祝神賜下聖靈,後來這日子常被定為洗禮日,受洗者所穿著的白袍帶來了基督教傳統裏的「白色星期日」一名(按:該詞通常譯作「聖靈降臨節」)。另參:「以色列的節期」。――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