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分散的猶太人

 

分散的猶太人(DiasporaoftheJews)指從以色列分散到異邦的猶太人。希臘文Diaspora,有「分散」、「播散」之意。舊約七十士譯本常用以指猶太人被擄之事(耶二十五34;參賽十一12;結二十23;番三10)。新約兩次使用該詞(雅一1;彼前一1),均指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處的猶太基督徒,他們是因以色列史上幾次移民浪潮而散居在外的猶太人的後裔。此詞可指僑民或僑居之地。猶太人分散的原因以色列人的分散有多種原因,有時緣於政治上、經濟上的成就;有時則是宗教上信守不專,反道敗德所致。自願的分散軍事、政治、商業上的成就,勢必引起相當規模的外移運動。這是以色列人的事業心所導致的向外擴張和發展。大衛王國的疆界已北抵大馬色(敘利亞),東達幼發拉底河。大衛為鞏固和監管這些土地,而「在大馬色的亞蘭地設立防營,亞蘭人就歸服他,給他進貢」(撒下八6)。所羅門王的國界更遠,聖經記述:「所羅門統管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王上四21)軍事佔領開闢了殖民區和商貿活動,停止了軍事行動之後,戰敗國變成了藩屬國,政治的監管則繼續。商貿的發展也為以色列人造成了分散的機會。紅海北端的以旬迦別是所羅門王國的海事要港,有巨大的船塢製造遠航大艦。商船泛海,一航3年,沿北非海岸經商貿易,至遠可達印度,甚至錫蘭(王上九26-28)。所羅門的商隊與基利家人、埃及人、赫人、敘利亞人交易,售出土產,購入馬匹與車輛(王上十2829)。約100年後敘利亞王便哈達二世因戰爭失利,准北國以色列王亞哈(主前874-853)在大馬色開埠設市。為了盡用這良機,以色列必須在距以色列京城百餘哩的大馬色城,設立相當龐大的殖民區(王上二十34)。猶太商人在異地經商有時需停留一年半載(雅四13),後來則因經營成功而不忍捨去,便一延再延,遂成了「自願的流徙」。思鄉之情固然難免,但重利之心卻更強,於是由羈旅轉為長留,定期的朝聖代替了還鄉之心。被迫的分散離散流移之苦臨到以色列民,也往往是出於神的懲罰,這是先知早已預言的。摩西曾以禍福二途警誡以色列民,若以色列人順服神,神應許賜福給他們,說:「我要賜平安在你們的地上;你們躺臥,無人驚嚇」(利二十六6);但他們若叛逆,則必遭離散毀滅之禍。神說:「你們若不聽從我,不遵行我的誡命,厭棄我的律例,厭惡我的典章,不遵行我一切的誡命,背棄我的約,我待你們就要這樣」(利二十六14-16),那就是:兵連禍結,惶無寧日;五穀歉收,餓殍遍野;瘟疫猖獗,死者無數;野獸橫行,強敵肆虐。神最後還要將以色列民驅離故土,使其流徙於外邦之地(利二十六16-33)。出埃及40年後,摩西在以色列民進取迦南的前夕,又嚴厲地警誡他們萬不可棄信不忠,否則必受四散流離之苦,直至恍然悔悟為止(申四273031,二十八64-68,三十1-5)。當流離失散之禍終於臨到以色列民,神的眾先知曉諭以色列民,指出降禍的主宰並不是以色列民的仇敵,而是神,是神對其民之罪的懲罰;禍的根源是他們的貪婪、榨取、誑騙、倨傲、拜偶像,以及其他一切悖逆神的惡行,尤其是欺壓貧弱孤寡之罪,結果招致神的嚴譴重懲(賽三16,五8;耶五28;結八;摩二7,四1,八4-6;彌二2,三2,六11)。幾次大流散自主前八世紀以來,猶太歷史即屢經幾次重大的分散。北國的分散所羅門死後,國家分裂為二。北國以色列在離神悖道的罪中愈陷愈深(王下十七14-18),其第一代王耶羅波安實為禍首,以後諸王均取法先王;「不離開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這是歷史給他們的墓誌銘(王下十31,十三11,十四24,十五9182428)。主前722年,北國以色列為亞述所滅,27,000多人全遭擄走,這是先知早有預言的事(王下十七23)。這批以色列民被遠發至幼發拉底河支流一帶或瑪代,散居在亞述帝國的各城。以色列本土則徙入了巴比倫各城的異教民,成了亞述帝國的殖民區(王下十七624)。

南國的分散南國猶大也歷受被擄之苦。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埃及。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586年之間,曾數次俘擄猶大人。第一次是攻陷耶路撒冷後,將聖殿的金銀器物劫掠幾盡,並將王公大臣、尊貴領袖、兵將、巧匠並黎民百姓(除極貧弱者外)共10,000人發往巴比倫(王下二十四12-14;參代下三十六10;耶五十二2930)。第二次是猶大王西底家密謀叛變事敗後,皇室一家全被發往巴比倫,慘遭凌辱(王下二十五167;耶五十二4-11)。第三次是尼布甲尼撒19年復兵攻猶大,入耶路撒冷,將王宮、聖殿夷為平地,城垣也拆除一盡,又擄走大批百姓,只剩下最貧窮的人(王下二十五8-21;耶五十二12-16)。埃及也是猶大人流徙之地。早在主前十世紀,埃及王示撒即曾入境擄民,猶大失去人口與聖殿財物甚多(王上十四2526;代下十二9)。大約400年後,約哈難為逃避尼布甲尼撒而率眾逃往埃及,並脅持先知耶利米和一班猶大人同行,他們居於答比匿、密奪、摩弗3城;未幾巴比倫人控制了埃及,約哈難黨遇害者不在少數(耶四十三5至四十四30),但餘下的人便世世代代留居於此。當地發現有猶大人的產業紀錄,以及一祭壇遺物,證明曾有猶大人居留(賽十九1819)。其他時代的分散埃及王多利買一世(主前323-285)曾於主前300年,將大批猶太人徙往埃及。這批猶太人多居於亞歷山太城,該城其後成為猶太和希臘的學術中心。敘利亞王安提阿古三世(即安提阿古大帝,主前223-187)曾將巴比倫的猶太僑民外徙至弗呂家和呂底亞。主前一世紀,羅馬大將龐培也曾把大批猶太人擄往羅馬為奴,羅馬城中有相當大的猶太人區。新約時代猶太人分散之廣,可從使徒行傳的一段記述略見一二。據路加所記,從世界各地到耶路撒冷參加五旬節聚會的猶太人有:「帕提亞人、瑪代人、以攔人……住在米所波大米……加帕多家、本都、亞西亞、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猶太人……革哩底和亞拉伯人」(徒二9-11)。保羅在宣教旅程中所經馬其頓各城,如帖撒羅尼迦、庇哩亞、哥林多等,也均有猶太社團(徒十七110,十八2-4)。主後一世紀中,羅馬皇帝革老丟頒令,「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徒十八2),足見羅馬城猶太社團之龐大,已使當局感到威脅。據學者統計,在耶穌誕生時,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可能在400600萬左右,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則要數倍於此。僅就小亞細亞、米所波大米、亞歷山太的猶太社團而言,恐怕每個社團的人口都在百萬以上。現今,猶太人的國家已經恢復,但散居在外者仍比國內人口要多許多。散居的境遇歷世以來,散居的猶太人受盡凌辱和苦難,但也飽享豐富與福祉。社會地位猶太人流離於異國他鄉,固然難免受歧視和冷遇(但六5-17;來十一3738),但贏得聲望榮譽的人也有不少。例如,一位被擄的猶太少女以斯帖,因她的美貌和聰明,被亞哈隨魯一世(主前485-465)選入宮中立為皇后。聖經記述:「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斯二17)當時波斯的宰相哈曼力主排猶,以斯帖在倒哈曼之事上,起了重大作用。另一位虔誠的猶太人末底改(以斯帖之叔父),則被波斯王擢為宰相以代替哈曼;這也是以斯帖之功(斯七3-6,八2)。後期又有一位能力卓絕的猶太人尼希米,被亞達薛西一世(主前464-424)封為「酒政」。這在波斯官制中是一個相當崇高和有權力的官位(尼二1-8)。但以理也以囚虜之身被晉升,入巴比倫王宮參與朝政,其官位和權任也俱重要(但一1920,二48)。綜觀古今歷史,散居異國的猶太人在文化、科學、政治上卓有成就而成為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哲學家、音樂家,實在是數不勝數;但猶太人同時又是種族歧視和宗教仇恨的犧牲品,飽受了歷代國王、教皇、沙皇及各式獨裁者的殘酷迫害。猶太人的連結猶太人雖散居世界各地,但始終固守著同一的信仰和風俗習慣,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有共同的習尚,如:(1)慶祝節日,如逾越節、收割節、住棚節等(出二十三12-17;申十六1-17),各處猶太人仍恪遵至今;(2)聖殿捐項(出三十11-16)在散居外邦的猶太社團中照募不輟;聖殿雖毀,仍厲行不竭;(3)各處的猶太人均承認猶太公議會的權威。正面的結果猶太人在被擄中漸自悔悟,拋棄了使他們與神疏遠的偶像崇拜,於所到之處必設猶太會堂,作為祈禱和教育的機關。亞歷山太的猶太人更致力於聖經的翻譯,將舊約譯成了當時的國際通用語──希臘文,這便是新約作者常引述之舊約版本──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分佈在各地的猶太社團不啻是傳播福音的橋頭堡,福音先傳至猶太社團,旋即突破社團的範圍而進入周圍的外邦社會。故此,神使用了遍佈各地的猶太社團,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羅一11-15;林前十1112;參詩六十七;但三2829,四34-37)。散居的猶太人為西方文化的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世界上持守自己一套頑固民族思想、飽受凌辱,卻為人類產生那麼多卓越文化成就的民族如猶太人者,實在是絕無僅有。耶穌基督的教會已經成了「新以色列民」和「被揀選的族類」(彼前二9),但無論是歷史還是聖經均可以證明,神對猶太人始終是另眼相看的。JamesL.Mason另參:「以色列史」;「被擄歸回時期」;「猶太教」;「猶太人」;「被擄」。――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