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Palestine)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國家,又稱為迦南和以色列。巴勒斯坦位於肥沃月彎的西端。肥沃月彎就是一片新月形的土地,由波斯灣經米所波大米和敘利亞一直伸展至埃及,這是一片產物豐饒的土地。巴勒斯坦處於一個獨特的位置,因為她構成了兩個古代近東文化中心──米所波大米和埃及──之間的一道橋樑,因此,她也成為了亞洲大陸和非洲大陸之間的連繫,同時也是連接非洲和歐洲的一片土地。遠自歐洲北部、印度和埃及南部的貨物運進肥沃月彎時,都有固定的貿易路線;各國征服者的軍隊,為了擴展其權力和財富,從一個地區進攻至另一個地區時,也是循著這些路線而行。巴勒斯坦是神應許賜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土地,是神的選民的家園,也是大部分聖經歷史的地埋背景。這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就自然地理環境而言,巴勒斯坦可說是全球的縮影,在一片闊150哩的土地上,我們幾乎可以看見地球上各種各類的氣候和地形;這裏有肥沃的平原、沙塵滾滾的沙漠、盡是岩石的荒野、森林、山脈、湖泊和河流。在這麼細小的一片土地上竟有如此多變的地形,而且地勢往往有強烈的對比;北面的黑門山高達海拔9,100呎以上,山峰長年積雪;在不足100哩外,約但河谷亞熱帶窪地中的死海,卻是全世界最低的地方。名稱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地擁有過許多不同的名字;可笑的是巴勒斯坦這為人所共識,與以色列有密切關係的名字,竟是源於以色列人最頑強的敵人──非利士人。這地區似乎是以沿海區域的國家而得名,也許外地人所接觸的多是沿海地區,因此,這地稱為迦南,後來則因非利士而得名。根據創世記第十章的邦國名錄,迦南的地域是從北面的西頓,向著基拉耳的方向,伸延遠至迦薩,東面則直至平原上的諸城(創十19)。迦南這名字出現於聖經,第一次作為國家或地區的名字是記載於創世記十一章31節。這名字也出現在亞馬拿坭版和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歷史記錄中。在亞馬拿坭版的亞甲文和胡利文中,其名字則音譯為「堅那胡」,這名與腓尼基一名有關。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後,這地稱為以色列地(撒上十三19;代上二十二1)。以色列在羅波安(主前930)任內分裂為南北兩國後,北國稱為以色列,南國稱為猶大,後來又改稱為猶太。希羅多德視巴勒斯坦為敘利亞的一部分;許多世紀以來,巴勒斯坦一直稱為敘利亞。約瑟夫說希臘人稱迦薩至埃及一帶為巴勒斯坦。羅馬人給這地命名為“Palaestina”,後來演變為英文的“Palestine”,中譯為巴勒斯坦。十字軍東征期間,這地被稱為聖地,今天仍有人這樣稱呼此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巴爾福宣言期間和英國託管的時候,又再使用巴勒斯坦一名。地界聖經最早提及巴勒斯坦的地界,是在神應許賜這地給亞伯拉罕及其後裔的時候(創十五18-21)。那裏所列的疆界,西南面直達埃及河(阿里殊河),東北面則以幼發拉底河為界。經文又以居民來界定,指出當時佔領著那地的民族共有10族,即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西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以及耶布斯人。創世記十七章8節只稱之為「迦南全地」。至於以色列人要去佔領的土地之地界,耶和華給予摩西更詳細的指示(民三十四1-12)。南面邊界由埃及河至加低斯巴尼亞南面,並沿著尋的曠野,至死海南面的盡頭。西界是地中海,北界在哈馬口,東界則是約但河和死海。申命記一章7節較為概略地說出這地的範圍。在摩西臨終時,耶和華從尼波山(從「毘斯迦山頂」)把應許地指給他看(申三十四1-4)。這次神所描述的主要是地理上的特徵。聖經記述十二支派分地時,對這地區的描述則較為詳細(書十三至十九)。這地區南達加低斯巴尼亞,即西緬支派的境界,北至以雲城,在拿弗他利所分得的地界之內。以色列的地界也包括約但河以東的分地,即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所分得之地,從南面的亞嫩河至北面的黑門山(書十三8-13),雖然這區並不屬於巴勒斯坦本土。應許地所包括最大的範圍可見於耶和華向摩西宣告的內容中,祂要定以色列的境界從紅海至非利士海(地中海),以及從曠野至幼發拉底河(出二十三31)。從歷史角度而言,士師時代至掃羅作王時,以色列並未征服先前約書亞分給各支派的地域,至大衛建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所羅門使用外交政策時,以色列的版圖才顯著地擴展。大衛打敗了瑣巴王哈大底謝,把他的國界向北推展至幼發拉底河;他又打敗敘利亞、亞捫、摩押、以東及亞瑪力,擴展了王國東面和南面的國界(撒下八1-14;代上十八1-13)。所羅門在阿卡巴灣的以旬迦別設立了一列商船隊,並在該區從事開採銅礦的活動。「從但至別是巴」(約150哩)這說法出現在歷史書中,用以指示以色列的境界。這地的闊度,從地中海至約但河,約有28至70哩,平均闊度為40哩。氣候有人說巴勒斯坦氣候的變化,比世上其他大小相同地區的變化為大。一般來說,氣候可從氣溫中略知一二;例如,在耶路撒冷,氣溫的兩極端是由華氏26度至107度,每年平均雨量約為20吋。沿岸平原較溫暖,可與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東岸相比。雅法(即約帕)每年平均氣溫為華氏67度。約但河谷近死海一帶是亞熱帶地區;其夏天氣溫可高達華氏120度。雨是隨季節性的,在寒冷的季節中,持續的西風把水分吹至較冷的內陸,這就好像美國大湖一帶的「湖泊作用」導致下雪一樣。雨季由10月延至4月。以色列人把這個時候分為兩個時期(耶五24;珥二23),就是前雨季和後雨季。前雨季在10月和11月,後雨季在3月和4月。沿岸地區每年平均雨量約為28吋,整個地區則平均為22至24吋。下雪的情況較為罕見,但也有出現(參撒下二十三20;詩一四七16),約15年便有一次大雪,連公路也給封閉。冰雹間有出現,有時會破壞農作物,甚至擊斃牲畜(賽三十30;詩十八12、13;至於埃及的雹災,可參出九18-34)。對巴勒斯坦地來說,風是十分重要的。在炎炎的夏日,海上吹來的風有清涼的作用,即使在古代,君王的住所也建於可享受涼風的位置。夏天的南風帶來灼熱的感覺(伯三十七17;路十二55),東風則帶來使人窒息的熱氣和沙塵(賽二十七8;結十七10,十九12)。雨也隨著風而來(王上十八45),而且間有破壞性(伯一19);暴風則帶來冰雹和霜雪(詩一四八8;賽二十八2)。隨著氣候的變化,巴勒斯坦的動物和植物,也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地理為了方便敘述,巴勒斯坦地可以從西至東分成5部分:(1)沿海的平原;(2)高原;(3)西面的高地;(4)亞拉巴,或約但河谷;(5)東面的高地,或約但河東。這些部分主要是根據其地勢之高低來劃分,但其他地理因素也用以劃出其界限,以茲分別。沿海的平原——可以從南至北分成3個不同的平原:非利士平原、沙崙平原,以及阿卡平原。整個巴勒斯坦的沿岸都沒有一個適當的海灣。大希律在該撒利亞建了一個港口,保羅就是在那裏出發,被押解至羅馬的。1.非利士平原始於阿里殊河或埃及河,然後向北伸展至奧耶河,位於約帕以北約5哩。這平原約有70哩長,最闊的部分是橫跨迦薩之處,約有30哩。雖然地中海沿岸也有一些沙丘,但大部分地方是十分肥沃的,極其適合生產五穀。這一區在商業上也十分重要,因為聯繫著亞洲和非洲的最主要貿易路線就在這裏,而迦薩就是陸上貿易的中心。非利士人佔據著這平原,也佔據了部分的高原和巴勒斯坦其他區域,非利士的5大城(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迦特和以革倫)組成一個防衛性的城市聯盟,因為那些貿易幹線雖有利於商業,在軍事上卻是不利,各國的軍隊都再三來往使用這些道路。市鎮中約帕是舊約和新約時代知名的城市(例:拿一3;徒九36-43)。2.沙崙平原並沒有明顯地從非利士平原劃分出來,並且可能是在非利士人的控制之下,但舊約卻看之為一片獨立的土地(參歌二1;賽六十五10)。這平原向北延展至迦密山。沿岸有多珥城,這城在「維那門的故事」被提及;並有該撒利亞城,大希律曾在這裏大興土木。3.迦密山的山岬以外是一個海灣,那裏有一個城市名多利買(徒二十一7),後來稱為阿卡,最後改為亞柯。這裏有一片狹窄的平原,伸展至大約20哩外的「推羅之梯」。基順河(士四7、13;王上十八40)通過這平原流入海中。高原——由一些丘陵構成,介於沿岸平原的低地和西面的高地之間,高度約為500至1,000呎,寬度則只有數哩。聖經說高原的範圍是由亞雅崙谷至別是巴。這些山丘被4條主要的山谷通路橫割,這4條山谷通路是通往西面高地的主要渠道。它們分別是:亞雅崙谷(即賽爾曼河),約書亞曾在這裏吩咐日月停止運轉(書十12);梭烈谷(即薩拉爾河),參孫曾在這裏與大利拉相好(士十六4);以拉他谷,大衛就在這裏擊敗歌利亞(撒上十七2);以及洗法谷,這山谷由伯益布連附近開始,然後在亞實突附近進入非利士平原。高原的山谷出產五穀,山上宜種植葡萄和橄欖。這地區在戰略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從這裏可直攻耶路撒冷。西面高地或山區——高度由1,000呎至4,000呎,寬度由利巴嫩至別是巴,約有150哩。這區也可分成3部分:加利利、撒瑪利亞和猶太。1.加利利可分為兩部分,即上加利利(2,000至4,000呎)和下加利利(2,000呎以下)。這地區像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一樣,可以耕種,也適宜牧放牛羊,卻容易被外族入侵。橫貫加利利的多條公路使這區成了一個大都會,因此以賽亞書九章1節稱之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其中的城市包括拿撒勒、迦拿、迦百農、提比哩亞和哥拉汛,這些都是耶穌時常來訪和在其中傳道的城市。這西面的高地給以斯德倫平原隔斷了。2.撒瑪利亞也宜於種植和牧羊。約瑟的哥哥在多坍平原牧放羊群的時候,約瑟前往探望他們,並遭他們謀害(創三十七17)。在撒瑪利亞中,有摩利平原、示劍城、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和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城),這也是撒瑪利亞人的家園。撒瑪利亞人是一個混雜的種族,猶太人都不屑與他們來往(約四9)。3.猶太地高約2,000至3,500呎,由伯特利至別是巴約寬60哩。耶路撒冷城位於2,654呎之高原上,四面有群山和山谷圍繞著,造成了一個防衛系統(詩一二五2)。這是以色列民族的中心地帶,因為由大衛時代開始,首都已建於此;而更重要的是,在大衛任內,約櫃已運進這裏。正如耶和華很久以前已預言的,耶路撒冷成為了敬拜祂的中心;所羅門在這裏建造了聖殿,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建築物。猶太地的東面突然跌進約但河谷中。因此山上大部分的雨水都很快湧流進深陷的河道或河谷中,也消失在猶太曠野群石之間;這猶太曠野就在死海的邊緣上。猶太地有一些知名的城市──伯利恆、希伯崙、別是巴──全都擁有豐富的聖經歷史。別是巴以南,便是一片廣闊的南地。亞拉巴或約但河谷──囊括了最高和最深的地方;黑門山(即謝赫山)高達9,166呎,死海的水面則在海平面以下1,296呎,死海最深的地方又比水面低1,300呎。1.亞拉巴北面或上約但河谷。約但河有4個源頭,全都在黑門山附近。這些支流從西至東分別是巴雷歇河、哈斯巴尼河、勒頓河,以及巴尼亞河。第三和第四道支流供給約但河大部分水源,勒頓河的源頭在古城但(即加迪廢丘)附近,巴尼亞河的名字來自外邦神「般恩」的一個古舊神廟,該撒利亞腓立比就位於此(太十六13;可八27)。約但河流經胡列湖,現今這湖部分已乾涸,並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胡列盆地以下兩哩有雅各女兒之橋,通往大馬色的一條古路從這橋橫過約但河。其後約但河便流進一個1,200呎深的峽谷中。2.加利利湖,位於胡列湖10哩以外,深約685呎。這湖長15哩,闊8哩,最深之處有750呎。其舊約名字「基尼烈」(意思是「瑟」;民三十四11;書十三27)是因湖的形狀而來。在新約,這湖又名「革尼撒勒湖」(路五1)和「提比哩亞海」(約六1,二十一1)。加利利湖的西北岸是迦百農;西岸是抹大拉,即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家鄉,還有提比哩亞。東北岸有伯賽大,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就在這裏發生(路九10-17)。其西南面是格拉森,耶穌曾在那裏治好一個被鬼附的人(可五1-13)。3.亞拉巴中部,或霍爾約但這名字的意思是「下降」;從加利利湖的出口至死海北端的60哩(直線距離)之間,這河下降了600呎,或說每一哩下降10呎。約但河的河域流經一連串的“S”字形、彎來曲去的河道,故從加利利至死海,約但河實際流經的河道長達200哩。這一段約但河谷稱為霍爾,或裂口。加利利湖以下6哩的地方,有雅穆河從東面流進約但,其後還有其他細小的河流進入約但,然而,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的雅博河(創三十二22)。加利利湖以南的裂口寬4哩;在伯珊,則有7哩之寬度;南下15哩以外,山嶺迫近兩邊河岸,使河谷狹窄,只有2至3哩之寬;到了近耶利哥之處,寬度又擴展,約有12哩。約但河平均寬90至100呎,但在氾濫時,河道會大大擴闊,這氾濫造成的平原,在阿拉伯文稱「瑣珥」;平原佈滿茂密致不能通過的叢林,稱為「約但河邊的叢林」(耶十二5)。耶利哥位於死海西北面之10哩以外。傳說耶穌受洗的地方在亞倫比橋附近。4.死海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其水面是地球表面最深陷的地點,其海水擁有一筆驚人的財富。在舊約,人稱死海為鹽海(創十四3;民三十四12;書十二3)和亞拉巴海(書十二3)。約瑟夫稱之為「瀝青湖」。死海湖面長46哩,闊10哩,深度則為1,300呎,其中25%是礦物,這使死海在化學上有極大的價值。除了約但河之外,也有其他河流流進死海,如東面的亞嫩河,多半季候性的雨水也流進鹽海裏。湖谷的氣溫,夏天可高達華氏120度;再加上極高的濕度,這裏的氣候使人感到極之疲乏,甚至不能忍受。估計每天從湖水蒸發掉的水量有600至800萬噸。在湖的西北端是昆蘭廢墟,即發現死海古卷的地方。較南面的東岸有馬薩他的希律堡壘,猶太人在這裏頑強的抵抗羅馬人。在其東面有馬基努堡壘,施洗約翰就在那裏被斬首(太十四10、11)。平原上的5大城市位於死海的南端,其中最著名的兩座城是所多瑪和蛾摩拉。5.亞拉巴南部從死海伸展至阿卡巴灣,有150哩的距離,其中多半是荒蕪的曠野地區。地勢從死海漸漸上升至彼特拉以西的分水嶺。在阿卡巴灣的尖端附近有以拉他(現今的埃拉特)的港口和以旬迦別。東面高地或約但——並不入於應許地,但卻給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派佔領了。這地區的水源較西面的高地充足,經年有四季不斷流通的河流滋潤;如雅穆、雅博和亞嫩。這裏主要的道路是「王的大道」,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沿著這條路前進(民二十一22);創世記十四章描述那些入侵的王可能也是沿著這路而來。外約但的北部稱為巴珊,以其壯牛(詩二十二12;結三十九18)和橡樹(賽二13;亞十一2)見稱,其中的城市有哥蘭、以得來,和亞特律加寧,其南面邊界是雅穆河。以乳香而著名的基列(創三十七25;耶八22)在舊約中也常提及(例:申三10-16;士十一),其地界從雅穆河伸展至希實本城;在大衛的時代,這地區是茂密的森林(參撒下十八8)。從雅穆河至亞嫩河是毘利亞地,這裏有一些低加波利的城市,如珀拉、加大拉,和格拉森。亞嫩河以南是摩押人的地方,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創十九37)。在巴勒斯坦本土有兩個重要的區域:以斯德倫平原和南地。以斯德倫平原位於加利利和撒瑪利亞之間,在預言中常與哈米吉多頓並提,這是巴勒斯坦地最肥沃的地區之一,也是許多戰役的戰場,平原南部有駐防城(米吉多、以伯蓮和他納)防衛著。在舊約裏,耶斯列谷不算是以斯德倫平原的一部分,而算是摩利山岡和基利波山之間的山谷。在其東邊有伯珊的堡壘。在巴勒斯坦極南端是一個曠野地區名南地。南地由別是巴一帶開始,約伸展至加低斯巴尼亞。這地區的雨水間竭而稀疏,因而不能作農耕,但那裏卻有不少人過著遊牧式的生活。南地人口稀疏,城市甚少,在拿巴提時代(希羅時期),曾在這裏建了不少城市,並且儲存有限的雨水,也曾一度繁盛。CarlE.DeVries另參:「約但河」;「南地/尼革」;「高原/薩非拉」;「外約但」;「亞拉巴」;「死海」;「加利利海」;「低加波利」;「征服迦南」。――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