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心思

 

心思/悟性(Mind)狹義來說,是指一個人的思考過程;廣義來說,是指人心智活動和道德情況的總和。在希伯來人的觀念中,並沒有特別的用詞去表明人的心思意念。在希臘的世界裏,要瞭解人是甚麼,就必須瞭解人的心思意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舊約中舊約裏並沒有一個特別的字代表人的心思。譯者就根據上下文譯出不同的字詞(如靈魂、心靈,或心)。因此,我們很難準確地劃分這些個別的用詞。大體來說,我們可以說人的總體是一個靈魂,但他有靈也有心,結合起來才是他的知、情、意。那麼,普遍把頭腦劃分為思想的寶座,把心劃分為情感的寶座的二分法,在舊約中是不合宜的。靈魂是指人的「位格」或「個性」。若以靈魂一詞表達心思,則顯示它與物質截然不同,而它常常不單指理性部分,也包括感情、興趣和意志(創二十三8;申十八6,二十八65;撒下十七8)。若以靈性來表達,心思就包含了很大的情緒部分(創二十六35;箴二十九11)。此外,心思又指人的頭腦思想(撒上二35;結十一5,二十32)。在舊約中,心思是人的心中。通常人心包括整個內在的人,故此與心思特別有關(民十六28,二十四13)。在這些情況下,心基本上是關乎意志和記憶的功能(賽四十六8,六十五17;耶三16)。在新約中希伯來人基本的思考模式仍可見於福音書中。心思的觀念很少出現。人若提到它,也經常與心有關,比如說「心裏妄想」(路一51)。其他地方只見於最大的誡命中: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參太二十二37;可十二30;路十27)。福音書作者一致同意耶穌把「盡意」一詞加在申命記六章5節的誡命上。然而,在馬可福音中,提出問題的文士重複耶穌的命令時,以「盡智」取代了「盡意」一詞(可十二33)。在其他地方,耶穌把心與思想過程連繫起來(太九4)。祂把心看作人一切行動的本源(太十二34)。保羅的作品則帶我們進入了希臘的世界。保羅認為人的心思與人的靈是不同的。心思是理解和思考的能力(林前十四14-19),那是智慧的寶座。在其他地方,保羅對心思的用法就比較廣泛了,包括一切思考和道德決定過程,甚或整個人的存在(羅十二2;弗四23)。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動源自他的心思。一個人是好是壞全在乎他的心思意念。一個人的狀態在乎甚麼東西或甚麼人控制著他的心思意念。羅馬書八章67節談到一個人的心思可被肉體或聖靈操縱。受肉體操縱的就是惡,受聖靈引導的就是善。還有其他經文談到人心思的傾向受這世界的神所控制(林後四4)。夏娃受試探也是常人一般的經驗,因此人的思想是偏邪的(林後十一3)。這又引致全人的昏昧無知,行動受世上邪惡勢力所控制(弗四17-19)。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在乎他心思的狀況。若他的心思受「這世界的神」控制,他的心思就昏昧,不能瞭解世界真正的模樣。這就像一塊帕子蒙在人心裏(林後三14)。相對來說,耶穌與那兩個走在以馬忤斯路上的人解說,打開他們的心竅,叫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十四45)。悔改的行動就是一種「心意的更新」(羅十二2;弗四23)。兩種情況的過程都是一樣,因為神在當中透過聖靈控制人的思想,帶領那人的思想進入正確的途徑。那麼,新人就有能力作正確的價值判斷。他有了新的心思去分辨屬靈的事物,他擁有了基督的心(林前二1516)。因此,保羅可以說新人是憑著他的內心來順服神(羅七25)。DavidW.Wead另參:「人觀」;「心」;「靈魂」。――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