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比加

 

{\Section:TopicID=190}比加 Pekah(人名)

字義:    注目 Open-eyed,警醒 Watchfulness

彙編:    ‧王下15:2516:5利瑪利之子,是以色列王,曾殺比加轄而自立為王。

―― 陳瑞庭

 

比加(Beka, Pekah)(1)照聖殿的舍客勒計算,1/2舍客勒就是1比加,重6(出三十八26)。另參:「度量衡(比加)」。(2)一個名字,意義是「他開啟了(眼睛)」;這是比加轄:「耶和華開啟了(眼睛)」的簡寫。這名字見於夏瑣古蹟第五層中發掘的一塊主前八世紀的酒罈碎片上;這一層夏瑣城是在主前734年被提革拉毘列色摧毀的。學者認為其上的名字是指比加,以及一種酒。比加這篡位者似乎原是比加轄朝廷內一位官員,因為渴望能確保他的王位,於是刻意採用前任君王的名字。以賽亞輕蔑地指他為利瑪利的兒子,以顯示他並非皇室的繼承人,但當以賽亞提到他的外邦同盟時,則特別提說「敘利亞王利汛」一名(賽七4-9,八6)。奪位的經過利瑪利的兒子比加曾被稱為比加轄的「官員」(和合本作「將軍」),是戰車上除了驅車者和勇士以外的第三人,他是為勇士拿盾和兵器的人,後來該詞用以指皇室的高級副官。比加轄被謀殺的記載頗為含糊,因為亞珥歌伯和亞利耶兩詞的意義不明朗(王下十五25)。有些譯者和解經者認為這兩詞是指兩個人物,但有些則堅持是地名,有些學者徹底改寫這節經文,把這兩個不易處理的字刪除,說那是文士抄寫時的錯誤或修訂而已。將這兩詞與烏加列文加以比較時,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提示。這兩詞的意思分別是「鷹」和「獅」。那麼,比加轄就是「在鷹和獅附近」被殺。有人估計意思是他在王宮門外的獅身人首守護像前被殺。這類獅身人首像在古代東方王宮是很常見的,立在城門上的象牙匾也刻有這些像。上述解釋似乎頗為合理,這解釋避免了修訂經文的危險,又可解決其中的主要難題。任期比加的任期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列王紀下十五章27節清楚指出比加作以色列王20年。多半歷史家把米拿現進貢給亞述的日期定為主前738年,但澤勒則認為日期可以早至主前743年。撒瑪利亞在主前722年陷落,比加轄在撒瑪利亞作王兩年(王下十五23),何細亞則作王9(王下十七1),那麼,比加轄、比加和何細亞在位的總年數應為31年。若米拿現在主前743年納貢,又在同年逝世,再減去以色列最後3個王的在位年期,撒瑪利亞應在主前712年陷落,但那是不可能的。學者通常會縮減比加在位的年期,但這樣做便暗示解經者不看重聖經的數字,若用共同執政的看法來解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政治上的重要性英明的提革拉毘列色帶領亞述國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並前來攻擊以色列,米拿現「在這情況下,認為作提革拉毘列色的屬國是明智之舉」。顯然,米拿現的繼任者比加轄,在其短短的統治期內並未能滿足亞述的要求。米拿現和比加轄安撫亞述的努力可能促使敘利亞與將軍比加結黨,以圖取得撒瑪利亞的控制權,形成一股聯合的軍事力量,對抗亞述的入侵。一旦控制了撒瑪利亞,由利汛帶領的敘利亞、由比加管治的以色列,以及幾個外約但的國家,便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聯盟。後來比加和利汛向猶大國施加壓力,使她加入聯盟,以對抗亞述快要採取的攻勢。約坦拒絕了,並在猶大加強了防衛;約坦的兒子亞哈斯延續其父親的政策,不與撒瑪利亞和大馬色的聯盟合作。後來比加和利汛進侵猶大,意圖奪去耶路撒冷,並使「他比勒的兒子」登上猶大國的王位,代替亞哈的位置(賽七1-6),這人大概是烏西雅或約坦從他比勒公主所生的兒子。雖然實際圍攻耶路撒冷的行動並不成功,但比加和利汛卻使亞哈斯的軍隊死傷不少;在一日的戰役裏,他們殺了12萬猶大人,並擄去20萬人,其中包括婦女和孩童。然而,先知俄德在撒瑪利亞的軍隊面前說預言;他促請撒瑪利亞的領袖把俘虜遣返。以色列中顯然仍存留一些敬畏神的態度,因為眾領袖聽從了先知的話,把俘虜送返耶利哥(代下二十八8-15)。利汛背叛亞述,提革拉毘列色即時反應,他在主前734年圍攻大馬色,大馬色在主前732年陷落了。另一支亞述軍隊進攻敘利亞和撒瑪利亞北部。列王紀下十五章29節列出了一些被毀的地區和城市,其中包括基列(約但河外的地區)、拿弗他利(加利利湖和米倫湖以西的地區),以及加利利全地,遠至南部的以斯德倫平原和耶斯列谷。以賽亞也提到這些支派的失地(賽九1-7),並預言說從這受亞述控制的地區,有一位彌賽亞君王將要起來,照耀那些「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賽九2)。這樣,比加的國度在主前734732年間,亞述戰役之後,便只剩下原來國土的1/3了。比加之死主前732年,何細亞帶領宮中的人策劃了一項陰謀,欲謀殺比加;在一次軍事政變中,比加被殺,王位則由何細亞篡奪了。提革拉毘列色的年鑑中說撒瑪利亞人推翻了比加,又說提革拉毘列色立何細亞為王代替了比加。這事的實情有兩個可能性:(1)何細亞久已切望登上撒瑪利亞王位;他作以色列王的經過與亞述的政治勢力無關,其實他是敵擋提革拉毘列色的。(2)提革拉毘列色欲除去討麻煩的比加,派自己的心腹控制撒瑪利亞,何細亞可能是自願作提革拉毘列色的工具。後來何細亞背叛了亞述(王下十七4)。第二個可能性似乎較為合理,可協調聖經的記載和提革拉毘列色的記錄。屬靈上的影響列王紀的作者給比加的評價如下:「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那罪」(王下十五28)。比加似乎仍在但和伯特利的神廟敬拜牛犢,以色列各王朝不斷背叛神敬拜別神,這是審判臨到北國的原因。比加是以色列眾王中最後一個受到這種評價的。GerardVanGroningen另參:「以色列史」;「舊約年代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