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以利亞

 

{\Section:TopicID=293}以利亞 EliahElijah(人名)

字義:    神是主 God is Jah,我的神是主或神自己 My God is Jah or God Himself

彙編:    ‧代上8:27便雅憫支派的一族長。

            ‧王上17:1亞哈王時的先知。

附註:    原文本名與以利雅同,參以利雅{\LinkToBook:TopicID=303,Name= 以利雅 Elijah}

―― 陳瑞庭

 

以利亞(Elijah)1)主前九世紀的以色列先知。以利亞其名的意義是「我的神是主耶和華」──正好用來針對巴力崇拜者這些強敵。關於他的家世,聖經沒有甚麼資料可循,只提到他是提斯比人,可能來自約但河東岸的基列。他主要生活於以色列王亞哈(主前874-853)和亞哈謝(主前853-852)作王時期。聖經有關以利亞的事蹟,記述在列王紀上十七章至列王紀下二章。當以色列正值危急時期,以利亞蒙神呼召。自北國與南國分治以來,此時在經濟和政治上均達到最高峰。暗利(主前885-874)首倡貿易政策,與西頓建立友好關係。為表示親善,暗利替兒子亞哈娶西頓王謁巴力之女耶洗別為妻。耶洗別便引進巴力崇拜,邪教迅速蔓延,終於危及王國的存亡。以利亞奉差遣,藉著預言和神蹟要將以色列國及其領袖喚回歸主。旱荒之警告在聖經的記述中,以利亞一開始其職事,即向亞哈宣告舉國將遭遇旱荒,直到先知親自宣告其終止才結束(王上十七1)。他這做法就是重申摩西所警告離棄神的後果(利二十六14-39;申二十八15-68)。然後,以利亞跑到約但河東岸基立溪旁(可能是北基列的雅穆河谷)的山谷中躲藏起來。在這裏他飲水無缺,又有烏鴉早晚送食。溪水乾涸後,以利亞得到指引,遷居西頓附近的撒勒法村。一名寡婦以自己極少的資源供應他;她的順服得到回報,直到旱災終止時,她的餅和油竟然一直都得到充分供應。以利亞寄居寡婦家中時,她的兒子卻病死。但藉著祈禱的力量,使孩子復活,並且健康如昔。到旱荒第三年,主吩咐以利亞去通知亞哈,神不久就要為以色列降雨。在回國途中,以色列碰上了正為國王的家畜尋水的家宰俄巴底。以利亞叮囑他安排晉見亞哈。俄巴底起初不肯答應,因為3年來,亞哈在以色列和鄰近各國遍尋先知以利亞,無疑是要逼令他結束旱災。俄巴底認為,如果他離去請亞哈來,這名以色列通緝的「逃犯」可能會再度逃之夭夭,這便會激怒國王。以利亞答應等他,俄巴底才安排亞哈見以利亞。在會面時,以利亞否定國王的指控,說明「使以色列遭災的不是我」(王上十八18)。他只是服從神的命令,指摘亞哈拜偶像之罪而已。亞哈尤其不該容許耶洗別去供養那一群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接著,以利亞要求在迦密山舉行公眾集會,好讓巴力先知和耶和華的先知作較量,以決定哪一位才是真神。迦密山上會戰以利亞傳道高潮之一,是迦密山上的競試。亞哈將以色列群眾和巴力及亞舍拉的850名先知召集在一起。以利亞發出著名的挑戰:「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王上十八21)有兩頭祭牲分別放在兩座壇上,一頭獻給巴力,一頭獻給耶和華,各先知各獻各的,祈求神從天降下火來。異教先知花了一整天時間求告巴力,但終歸徒勞。他們群魔亂舞,又用刀槍將自己刺戳得鮮血直冒,但依舊毫無回應。最後輪到以利亞。他修好耶和華被毀壞的壇,並預備祭物。為求得到戲劇性的效果,他繞壇挖溝,將水澆在燔祭上,溝裏也裝滿水。然後,他作了一個禱告,火立刻從天而降,「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裏的水」(王上十八38)。

群眾目睹一切,就俯伏在地痛悔前非,頌讚「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9)以利亞一聲令下,群眾一擁而上,抓住巴力眾先知,於基順河畔處死。以利亞這才登上迦密山頂,大聲求雨。天空果真戲劇性地烏雲密佈,降下甘霖,久旱結束了。亞哈乘車向東駛往20哩外的耶斯列。但神的靈使以利亞得力,走在亞哈前頭,較他先一步抵達。耶洗別因巴力眾先知被集體屠殺而怒不可遏,遂叫人告訴以利亞:「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王上十九2)。以利亞立刻慌忙逃到別是巴。在大勝之後,他落在最大的挫敗中。何烈山上的經歷以利亞將僕人留在別是巴,孤身一人走了一天的路程,進入沙漠。他在那裏躺在羅騰樹下,在疲乏不堪、絕望無助的情況下,求神取其性命,卻有天使出現供給飲食。睡了一覺後,以利亞繼續前行。走了40晝夜,以利亞抵達何烈山,在一山洞找到容身之處。主適時顯現,問他在那裏幹甚麼,以利亞解釋說自己是以色列唯一僅存的先知,但如今也自身難保。神以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回應,在他面前展現狂風、地震和烈火,表示全能的神以大能的膀臂給他撐持。並以「微小的聲音」婉言勉勵他去完成另一件使命。神又告訴他在以色列中,以利亞並非唯一的信徒,另外還有7,000人仍然向主忠心。由於以利亞曾經忠實地向亞哈傳遞神的信息,主吩咐他再宣告另一個信息,警告以色列如果再不聽從神的話,即將面臨審判。將作亞蘭王的哈薛(約主前893-796)會成為審判以色列的工具,耶戶則將登上以色列王位(主前841-814)。以利亞的任務就是要膏立這兩王。以利亞同時受命膏立他的繼承人以利沙,讓他先追隨身邊,然後才開始全面肩負先知的職事。拿伯事件以利亞返回以色列後,最勇敢的使命就是為拿伯的葡萄園事件與亞哈王正面交鋒。亞哈固然垂涎拿伯的葡萄園,但對於法律所保障的土地所有權仍有所顧忌,何況,亞哈畢竟沒有完全拋棄他列祖的信仰(王上二十一27-29)。但耶洗別對摩西律法毫無顧忌,就設下毒計,誣告拿伯,以死刑處決。亞哈奪得拿伯的祖業之後,以利亞指摘他既是殺人兇犯,又是強盜。以利亞預告神的審判:亞哈王朝的崩潰和耶洗別必不得善終(王上二十一17-24)。於是亞哈悔改,審判延期執行。亞哈謝的愚行在主前853年,與亞蘭一役中,主的審判終於臨到,亞哈陣亡。恰如先知所言,狗來餂他的血(王上二十一19)。亞哈謝繼位後不久,即從樓上跌下來。在臥病時,他派人為自己的健康去求問以革倫的神巴力西卜。主差遣以利亞去攔截,指摘他忽視以色列的神,並警告國王的死期已臨近。亞哈謝大怒,派遣軍長率50名兵士去逮捕以利亞。不料在以利亞的一句話下,火從天降,將他們燒個淨盡。王又再派軍長率50名兵士前往,結果遭遇同樣命運。第三批軍長懇求先知饒他和部下之命。以利亞答應和他們一起去見王,當面向他申述神的信息,警告他如果執意求問異教神,而不求真神,只會一病不起,必死無疑。警告約蘭以利亞蒙召,主要是在以色列中事奉,但是他也向猶大王傳送神的話語,指摘他不該追隨以色列去拜偶像,而不遵行他父親和祖父的敬虔之道(代下二十一12-15)。以利亞升天以利亞的工作行將告終,以利沙卻不肯離開。師徒倆走訪設在伯特利和耶利哥的先知學校後,又來到約但河邊,以利亞脫下外衣擊打河水,水一分為二,他們走乾地而過。以利沙希望完全成為以利亞的繼任人,遂要求老師將感動他的靈加倍的感動他(參申二十一17,長子的產業)。以利沙目睹以利亞坐在火車火馬上乘旋風升天而去,就知道自己的要求已經獲准。陪伴以利沙的眾年輕先知沿約但河漫山遍野尋找以利亞,卻一無發現,因為神已經將祂的忠僕接回天家。如此以利亞加入了以諾的行列,成為聖經中另一個沒有經歷過死亡的人。以利亞的信息和神蹟當推羅人的敬拜巴力透過耶洗別傳入以色列時,以利亞奉差遣抑制其擴散。他一再強調,以色列的神是全地的神。這極重要的工作開始之後,由耶戶繼續執行,將以色列領袖中許多敬拜巴力的群眾殺掉(王下十18-28)。為了拯救以色列,以利亞的特殊使命就是摧毀異教崇拜,從而為繼承他精神的先知鋪路。神蹟是以利亞事蹟中的突出部分,為了證實他是神的發言人,好引導以色列諸王歸向神,這是必要的徵象。但有些學者排斥這些神蹟,或嘗試另作解釋,以化解它們的神性,然而舊約清楚證明其可靠性,新約也予以肯定。以利亞和新約瑪拉基稱以利亞為「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的先鋒,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瑪四56)。猶太作家也常常在他們的文獻中選取同樣的主題,如:以利亞將「重建雅各的眾支派」(《傳道經》四十八10)。在死海經卷的昆蘭《紀律手冊》裏也提到他。根據猶太口述律法全集米士拿的記載,以利亞是死人復活的重要徵兆。在安息日結束時,所唱頌的歌也是以他為主題。在新約中,天使向撒迦利亞報喜,引用瑪拉基的預言來解釋施洗約翰將要作另一位以利亞所作的工作(路一17)。耶穌也親自證實此事(太十一14,十七10-13)。

耶穌又提到以利亞客居西頓的事蹟(路四2526),使徒保羅也引述先知在何烈山的經歷(羅十一2)。使徒雅各舉以利亞為例,說明如何作義人和禱告的人(雅五17)。耶穌在山上變形象時,以利亞和摩西一起出現,跟耶穌談論將近的受死事宜(太十七1-13;路九28-36)。有些聖經學者相信,以利亞將在末時返回人間,充當兩名見證人之一(啟十一3-12),以應驗瑪拉基的預言:以利亞將在神的可怕審判日來臨前返回。RichardL.Schultz另參:「以色列史」;「預言」;「先知,女先知」。(2)便雅憫支派的首領(代上八27)。――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