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以彼古鑼

 

{\Section:TopicID=362}以彼古羅 Epicureans(人名)

字義:    屬以彼古羅神者(享樂主義的)Followers of Epicurus

彙編:    ‧徒17:18希臘哲學家的一門,是以彼古羅所建立的,稱為以彼古羅派(今譯伊比鳩魯)以享樂為主義。生於主前340年,曾在雅典城講論其主義,信其說者不少。

―― 陳瑞庭

 

以彼古羅派/伊壁鳩魯派(Epicureans)遵循希臘哲人以彼古羅(主前342-270)學說的人。保羅在雅典和他們不期而遇(徒十七18)。以彼古羅在今天土耳其西海岸的薩摩斯島,度過了他的童年。他青少年末期,遷居雅典,加入軍隊,服役期滿後,他潛心研究和教授哲學,由於工作關係,他曾離開雅典;主前307年,回來創校,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人;他門下弟子到文明世界各地傳播其學說。保羅在以彼古羅死後3個多世紀才和他的學生相遇,可見得他的影響如何深遠,其弟子傳揚他的學說又是多麼熱心。主前一世紀,羅馬詩人蘆紀萊茨曾在其作品中申論他的學說,他的著作《萬物的本質》是瞭解以彼古羅學說的指南,因為以彼古羅只有一些零碎的著作留存下來。以彼古羅學者是經驗論者,依靠感覺經驗汲取知識。故此他們反對那些僅憑理性即對世事發表宏論的人。對於意念資料,他們持排斥和否定態度。以彼古羅學派著重自然證據和實際性,因此多少顯示其科學特徵。對於數學,他們不感興趣,認為太抽象,跟重要的人生大事沒有多大關係。研究正確行為的倫理學,才是他們的中心點。要衡量一件行動或事物的價值,以彼古羅學派要根據它們所帶來的是快樂或痛苦來判定,這種見解稱為享樂主義。但由於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樂趣而不顧及別人,只能稱為自我享樂主義。如此的描述會令人聯想到他們是不負責任的貪吃狂歡玩樂派;但這形象實在是被以彼古羅一詞的現代意義所誤導。其實,以彼古羅所棄絕的正是這樣的行為。他認為短暫的歡樂可能帶來持久的痛苦,但有些痛苦是於人有益的。他視快樂為一種人生品質,並非一連串刺激。因此,他所尋求的,稱為福樂更恰當。以彼古羅以經驗為依歸,鼓勵節制、寧靜、友誼和簡樸的生活。他避免大吃大喝、性的激情,和爭鬥。事實上,他的目的在於避免痛苦,並非尋求樂趣。在沒有痛苦中可以發現平靜和平安之樂,這正是他的目標。為了確保平靜,人必須留意吃喝,當然,心意也不可忽視,必須指向智慧。以彼古羅將信奉神明視為對平靜的嚴重威脅。一般人認為神明是情緒激昂、騷擾人、又有權勢的活物,使凡夫俗子驚惶懼怕,是不安全的源頭,絕對不能給人帶來和平與福祉。以彼古羅卻認為神其實不是這樣,神是遠離人群的平靜享樂主義者。他們避免和世人接觸,免得捲入爭鬥。簡言之,他們沒有甚麼可怕的。以彼古羅教導說,我們和世上萬物皆由品質不同的原子構成。例如,人類靈魂的原子圓而光滑。雖然原子論往往令人相信,人的一切行動都由原子運動的規律來決定,以彼古羅的理論卻不是這樣。他宣稱有些原子會自動離開其直線軌道,從而爆發不可預測的連鎖碰撞,因此,人的行為是自由的,決不像機械那樣。但人雖屬自由,卻仍然是一堆原子,原子一旦分離,人就活不成了,不能永存不朽。以彼古羅認為憑此理由,就不必再懼怕死亡。因為死後,一切經歷即不復存在。那裏既沒有痛苦,也就沒有焦慮的原因了。以彼古羅的某些論題在聖經裏也可找到,例如謙讓(腓四5)和由智慧之道而生的平安(箴三13-18)。不過,兩者的區別是明顯的。聖經所啟示的神是密切投入世界,人的靈魂是不朽的,真正的幸福是藉著與神相交和服侍神而得的(羅八6;腓四67)。另參:「理學/哲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