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以東」 以東 Edom(人名) 字義: 紅 Red 彙編: ‧創25:29-34以掃因紅豆湯賣了長子名分,故又名以東。 ―― 陳瑞庭 以東 Edom(地名) 字義: 紅 Red 彙編: ‧書15:21;創32:3,36:20-21、30掃羅之後裔所居之地。原名西珥山,北界死海,東界沙漠,南界近以拉地、以旬、迦別,但向亞卡巴灣(Gulf of
Akaba)一帶則其界限不能分明。 ―― 陳瑞庭 【以東(Edom)】
位於死海東南和南面高原的土地。聖經中,以東的意思是「紅色」,指地名,或以掃之名的意義,跟他以一碗紅豆湯出賣了長子的名分有關(創二十五30,三十六18-19)。以東地區又稱西珥地(創三十二3,三十六30;民二十四18)。 地理
以東的北部邊地是撒烈河,即「柳樹河」(賽十五7)。在古地質時代,此地區曾上達相當高度,深紅色山崖在北側延伸,以陡削之勢降入亞拉巴──死海和約但河谷所在的那個向南伸展的深窪裏。以東高原高達5,000餘呎,有些地方甚至超過5,600呎。此區分為兩個大小不一的部分。普嫩區在山谷中形成較小的北部和較長的南部。北部有些地方在接近拉舍迪耶達5,300呎,但一般並不太高。南部一般較長較高,中央山脊全部超過5,000呎,其中一處更高達5,687呎。向東伸展的懸崖,除北方外,都不低於4,000呎以下。山脈外面是沙漠,限制了向東伸展。向西的陸地陡降入亞拉巴。向西伸展的以東幅員不時變更。從此進入南猶大的南地相當容易,以東人往往由此入侵。高原南端廣大的石灰石懸崖標示出南部邊地,從亞拉巴境內的加蘭度泉向東伸展。向南而行,那裏有崎嶇荒蕪的沙漠,卻是商旅往以旬迦別港貿易的必經之路。 歷史
聖經中,以東其名並未出現在創世記十章的族譜上。在創世記二十五章30節,以東之名首次在以掃的故事中出現。以掃又名以東,是因為他貪圖一碗紅湯,將長子名分賣給了弟弟雅各。 考古學
在以東進行的考古研究並不多。考古人員曾發掘過泰維蘭、凱勒費廢丘、烏姆比雅拉、彼特拉,以及幾個邊境堡壘,並已進行廣泛的初步勘查。以東人約在主前1300年的晚青銅時代出現。據發掘跡象顯示,從早鐵時期起,已有人定居於城鎮。一些以東文化特色也逐漸清晰呈現。有幾篇著作,尤其是從凱勒費廢丘出土的印,顯示了以東人的字體與希伯來和摩押人的並不相似。有許多陶片可拼出人名,和具有人名成分的神名,如庫斯等。其他諸如陶器、工具和飾物等人工製品的出土數量逐漸增加,建築物的特色也慢慢呈現。不過,到目前為止,有關的考古資料仍較缺乏。 以東(Edom)位於死海東南和南面高原的土地。聖經中,以東的意思是「紅色」,指地名,或以掃之名的意義,跟他以一碗紅豆湯出賣了長子的名分有關(創二十五30,三十六18-19)。以東地區又稱西珥地(創三十二3,三十六30;民二十四18)。地理以東的北部邊地是撒烈河,即「柳樹河」(賽十五7)。在古地質時代,此地區曾上達相當高度,深紅色山崖在北側延伸,以陡削之勢降入亞拉巴──死海和約但河谷所在的那個向南伸展的深窪裏。以東高原高達5,000餘呎,有些地方甚至超過5,600呎。此區分為兩個大小不一的部分。普嫩區在山谷中形成較小的北部和較長的南部。北部有些地方在接近拉舍迪耶達5,300呎,但一般並不太高。南部一般較長較高,中央山脊全部超過5,000呎,其中一處更高達5,687呎。向東伸展的懸崖,除北方外,都不低於4,000呎以下。山脈外面是沙漠,限制了向東伸展。向西的陸地陡降入亞拉巴。向西伸展的以東幅員不時變更。從此進入南猶大的南地相當容易,以東人往往由此入侵。高原南端廣大的石灰石懸崖標示出南部邊地,從亞拉巴境內的加蘭度泉向東伸展。向南而行,那裏有崎嶇荒蕪的沙漠,卻是商旅往以旬迦別港貿易的必經之路。以東地有些地方,尤其是東北部,雖然可作耕植,但整個以東都是荒涼不毛之地。飼養和畜牧也僅限於東北。以東的財富大部分靠賴南方而來的商旅,他們從印度和南亞拉伯運貨,銷往地中海岸和埃及。途中那條重要的王道(民二十一22)經過以東向北延伸。歷史聖經中,以東其名並未出現在創世記十章的族譜上。在創世記二十五章30節,以東之名首次在以掃的故事中出現。以掃又名以東,是因為他貪圖一碗紅湯,將長子名分賣給了弟弟雅各。創世記三十章曾提到,在以色列國出現之前,已有一個以東王國;然而,所謂以東「諸族長」,或許只是一些族落酋長,或者相當於以色列的士師那樣的非王朝領袖。從埃及所出的最早非聖經材料似乎也證實上述之說。亞瑪拿文獻第288號(主前十四世紀初)提到「西珥之地」,薛提二世(主前1214-08)和蘭塞三世(主前1198-66)則提到以東的夏書族越境進入埃及。除了從西珥以東來的貝都因部族外,埃及沒有提到有關城鎮或統治者的資料。有一些資料說到蘭塞二世約在主前1280至70年,曾在外約但地區,但卻沒有明顯的證據指出,在主前十三世紀以前曾經存在過中央集權的政府。反之,這片土地主要被半遊牧民族佔領。自此以後,開始出現永久殖民地,這件事倒切合出埃及的日期。出埃及記十五章的摩西之歌提到「以東的族長」。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似乎有那麼一個以東王國(民二十14、18、20-23,三十三37,三十四3)。以色列人往應許地時,曾沿著以東的邊地而過(士五4,十一17-18)。以色列的君主政體興起時,掃羅成功擊敗了以東(撒上十四47)。以東人多益作過掃羅的司牧長(撒上二十一7,二十二9、18、22)。主前十世紀初,大衛在鹽谷擊敗以東,殺了許多以東人(撒下八13;代上十八12)。大衛隨後在以東全地設立防營,以東人就都歸服他(撒下八14)。但是,大衛從這些人身上是否看出軍事威脅,是否對他們土地上的銅感到興趣,或者經過以東的商旅有否帶來滾滾財源,就不得而知了。大衛的成就,卻使一個名叫哈達的「以東王的後裔」興起,哈達與幾個以東人逃往埃及(王上十一14-17),娶了埃及皇室的一位女子為妻(十一18-20)。大衛死後,哈達返回以東作王。君主政體似乎在大衛的時代已經發展起來。所羅門繼續向以東施加影響力。他到過以旬迦別(王上九26)。但是,以東的政府究竟有多強,也無從稽考。從所羅門駕崩至猶大王約沙法時代(主前872-848),聖經沒有記載關於以東的消息。約沙法的船隻雖然在以旬迦別遇事,可能遭到以東人的破壞,但他仍有能力佔領該港口(王上二十二48;代下二十36-37)。以色列和猶大並以東聯合攻打摩押王米沙,但事敗(王下三4-27)。在約蘭掌朝時期(主前853-841),以東人背叛猶大,脫離她的權下,自己立王(王下八20-22)。以東一直保持獨立,直到猶大王亞瑪謝時代(主前796-767),才在鹽谷殲滅以東大軍,攻入遠在南方的亞拉(王下十四7;代下二十五11-13)。普嫩地區的銅礦乃落入猶大管轄。猶大王烏西雅(主前792-740)進而向南方的以拉他伸展其控制力(以旬迦別;王下十四22;代下二十六1-2)。主前八世紀末,亞哈斯登基時期(主前735-715),以東擊敗猶大,收復了以拉他(王下十六6)。從此以後,猶大喪失了對以東的控制。主前八世紀,亞述人開始向約但河外進軍。亞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2)在主前800年前後,宣稱征服了這些西方各邦,並且向他們征收貢金。以後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向以東的庫斯馬拉古收取貢金。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提到一位不知名的以東統治者曾在主前713年,捲入亞實突的叛亂之中。西拿基立(主前705-681)說到有位艾拉默從以東帶禮物來進貢。以撒哈頓(主前681-669)提到以東王庫斯迦布里率22名臣下到尼尼微來宣誓效忠。亞述巴尼帕(主前669-627)作王時,以東曾出現在亞述的記載裏。其後,亞述遭巴比倫人擊敗。在主前594年,以東雖然與其他幾個小國商議背叛巴比倫(耶二十七),但似乎仍保持其附庸國的身分。尼布甲尼撒大舉入侵之時,摩押和以東倖能脫身。主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毀,以東保持中立,甚至容許一些從猶大來的難民暫時留下來避難(耶四十11)。先知俄巴底亞強烈譴責以東,指她在巴比倫侵略猶大之時袖手旁觀(俄11)。不單如此,以東人還趁機攻擊猶大,將被擄之人交給巴比倫,並且奪取南地至南面多處地方(結三十五)。猶大和以東長久不和,不少先知常對以東惡言相向(賽十一14,三十四5-17;結三十二29;珥三19;摩一11、12;瑪一2-4)。主前六世紀,以東國勢漸衰,無力管治多個城市。但與此同時,位於猶大南方山區的亞拉巴西部,出現了以東人的殖民地,到羅馬時代的以土買省,就是以東後裔所建的波斯省,行政中心則設於拉吉。亞拉伯團體開始遷入以東人的原居地。古以東最終變成拿巴提人的大本營。考古學在以東進行的考古研究並不多。考古人員曾發掘過泰維蘭、凱勒費廢丘、烏姆比雅拉、彼特拉,以及幾個邊境堡壘,並已進行廣泛的初步勘查。以東人約在主前1300年的晚青銅時代出現。據發掘跡象顯示,從早鐵時期起,已有人定居於城鎮。一些以東文化特色也逐漸清晰呈現。有幾篇著作,尤其是從凱勒費廢丘出土的印,顯示了以東人的字體與希伯來和摩押人的並不相似。有許多陶片可拼出人名,和具有人名成分的神名,如庫斯等。其他諸如陶器、工具和飾物等人工製品的出土數量逐漸增加,建築物的特色也慢慢呈現。不過,到目前為止,有關的考古資料仍較缺乏。――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