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以法蓮」 以法蓮 Ephraim(人名) 字義: 加倍的豐盛 Doubly fruitful 彙編: ‧創41:52,48:20約瑟的第二子,祝福時成為長子。 ―― 陳瑞庭 以法蓮 Ephraim(地名) 字義: 加倍結果子的 Doubly fruitful,雙灰堆 Double ash heap 彙編: ‧人名、族名、地名。 ‧撒下13:23近於巴力夏瑣。 ‧約11:54鎮名,大約在伯特利東十五里之遙。 ―― 陳瑞庭 以法蓮(Ephraim)(1)埃及7年饑荒前,約瑟和亞西納所生的次子(創四十一52)。他是以色列一個支派之祖。後來以法蓮一名被用來代表以色列北國(賽七5、8;耶三十一18、20;何五3、5)。當他的祖父族長雅各在埃及豐年時期移居埃及時,他承歡膝下17年,因此,他可以直接從雅各那裏認識到神的應許和祝福。雅各堅持要求他的孫子以法蓮和瑪拿西發誓,保證將他安葬在迦南,其後正式將他們過繼為他自己的兒子,因此兩兄弟得到與雅各年長的兒子流便和西緬等相等的法定地位和權利(創四十八5)。另參:「以法蓮支派」。(2)分給以法蓮為業的地區(書十六5-8,十七7-11)。以法蓮和瑪拿西原來被認作「約瑟的兒子」(書十六4)。他們共同佔有耶路撒冷和以斯德倫平原之間的中央高地。以法蓮的領土位於瑪拿西以南,其區域地勢相當高,「以法蓮山地」一語(撒上一1)形容得十分適當。有些地方,硬岩形成了陡峭難攀的山坡,朝西延伸的山谷特別陡峭。道路隨著山谷之間的橫嶺開發,而非沿著山谷而建。在以法蓮和沿海平原之間,沿著岩石遍佈的撒立大山谷行走,不是易事,但仍然可通行。另外一條通道是非利士入侵者走過的路(撒上四),自亞弗上行。由於其地勢相當難以入侵,以法蓮最先成為以色列中的領導支派。約書亞記十六章9節所載,「在瑪拿西人地業中得了些城邑和屬城的村莊。這都是分給以法蓮子孫的」,表示他們曾一度發生邊界爭執;不過,以法蓮顯然能夠自強,終於脫穎而出成為以色列中的支配勢力。以法蓮一名,有時候就相等於以色列(何四17,五3、11-14,六4、10等)。以法蓮支派的領域記載於約書亞書十六章5-8節和十七章1-11節。根據這些經節的詳細記載,以法蓮邊界的主要地貌應該很容易斷定出來,然而有許多經文提到的地方,仍然不能準確辨明。其東部邊界始於密米他,暫被鑑定為今日的奈比廢墟。從此繼續向南通過他納示羅、雅挪哈、亞他錄、拿拉,達到耶利哥。南方邊界似乎西向朝伯特利、伯和崙和基色延伸,直達地中海。西界未定,可能初期曾侵佔迦南地區。分割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北界,從「示劍前」的密米他開始朝他普亞伸展,然後沿著加納河在約帕以北直達地中海。但必須強調的是,我們在此不能為邊界一詞下精確的定義。以法蓮南面所緊接著的是便雅憫支派的領地。以法蓮山地的降雨量比南面的猶大要多,微紅色的土壤相當肥沃。因此,以法蓮豐饒多產。今天這片地區,果園處處,橄欖樹非常茂盛。申命記三十三章14-16節所載有一片地區能出產「太陽所曬熟的美果,月亮所養成的寶物;得上古之山的至寶,永世之嶺的寶物;得地和其中所充滿的寶物」,正是這片地區的極佳寫照。 另參:「以法蓮支派」。(3)靠近巴力夏瑣的城鎮,押沙龍曾在此約會同父異母之兄暗嫩,設計將他殺害,因為暗嫩曾玷辱其妺妺他瑪(撒下十三23-29)。該城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可能就是以弗倫(代下十三19)。(4)耶穌叫拉撒路從墳墓中復活後,所退隱到曠野附近的一座城鎮(約十一54)。一般相信在耶路撒冷東北13哩,和伯特利東北4哩處的泰伊伯。――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以法蓮支派(Ephraim,Tribeof)系出族長約瑟次子的支派。以法蓮和他的兄弟瑪拿西也被他們的祖父雅各過繼為嗣子,成為他的繼承人。 許多聖經註釋家認為,約瑟給他的兒子命名為以法蓮(創四十一52),是根據希伯來文一字根所作成的文字遊戲,其意思是「使之昌盛」。為支持此說,他們指出這片以後分給以法蓮支派的山地,是巴勒斯坦最肥沃的地區之一,時至今日,她仍然種植著葡萄、橄欖、石榴和角豆等果樹。在以色列人移殖此地以前,這地區種滿樹木(書十七18)。到君主時代,仍有野生動物在此漫遊(王下二24)。由於以法蓮的領土常和瑪拿西支派相提並論,不易斷定其確實界限。以法蓮所分之地位於迦南應許地的心臟地帶,在約但河與地中海之間。瑪拿西疆域的一半形成了以法蓮的北界(書十六5-9)。以法蓮成為大支派,其成員往往身居要職。在曠野第一次核數男丁時,以法蓮的兵士達40,500名(民一32-33)。曠野飄流後,戰士人數跌至32,500名(二十六37)。在會幕四周的營地中,以法蓮是西營的領袖,由瑪拿西和便雅憫支派襄助(二18-24)。十二名探子之一、嫩的兒子約書亞,即系出以法蓮(民十三8作「何希阿」)。在約書亞的領導下,以法蓮和其他支派一起征服迦南,領取他們應許之地(書十六)。 到士師時期,以法蓮曾因沒有奉召協助別人作戰,頗感受輕視。由於基甸遲遲未曾邀請他們去和米甸人作戰,他們跟他大吵一架(士八1-6)。以法蓮人跟擊敗亞捫人的耶弗他也鬧得極不愉快(十二1-6)。士師押頓來自以法蓮支派(十二13)。拜偶像的米迦(十七1)及先知撒母耳都住在以法蓮(撒上一1)。聖經中年代古老的詩篇底波拉之歌,反映出以法蓮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士五14)。猶大是以法蓮的主要對頭,早在大衛統治之時,雙方的敵視已顯然可見(撒下十八,十九41至二十22)。北方對所羅門統治的不滿(王上十一26-40),加上所羅門之子羅波安的愚笨決策,終於造成王國分裂。於是,耶羅波安一世統治了北方十支派,成立以色列國。北方支派脫離後,北國的幾個首都如:示劍、得撒和撒瑪利亞,都位於以法蓮境內。以色列王暗利在撒瑪利亞建城,使以法蓮人能夠直接進入穿過西部平原的大南北幹線(馬里斯公路)。和貿易路線的接觸,促使北國萌生更大的世界意識,但是也帶來了遠離神及其誡命的更大試探。先知宣稱,以法蓮和其他北方支派,終有一天要和南國猶大在彌賽亞國度合而為一(何一11)。耶羅波安一世所引致的分裂和創傷,將會在系出大衛的君王統治猶大、以法蓮,和以色列各支派之時,得到醫治(結三十七)。AustinH.Potts另參:「以色列史」;「以法蓮#1、2」。――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