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加低斯巴尼亞」 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巴尼亞所遭遇的,可作我們後世之信徒的警誡(林前十11,來三7-9)。 (民十四24注)以色列人在加低斯巴尼亞,因著不信就于我們大有教訓(22-28,申一19-40,林前十1-5,來三12-19),他們雖有信心塗逾越節羊羔的血(出十二28),得出埃及(預表世界),卻沒有信心進入迦南,得享安息。所以他們雖是得了救,還是四十年之久在曠野沒有得著神的喜悅,這事可以作我們靈界上的警誡(來四3,六4-8,十三20-21)。──丁良才《民數記註釋》 加低斯巴尼亞 Kadesh-Barnea(地名) 字義: 聖 Holy,逃亡者的沙漠 Desert of a fugitive,游蕩之子被分開 The Son of wandering was set apart 彙編: ‧民32:8參加低斯。 ―― 陳瑞庭 加低斯巴尼亞(Kadesh-barnea)這是以色列人38年來,在曠野飄流時的居所。在遼闊的西乃地區有兩個主要的綠洲:費蘭河位於南面,近摩西山(即西乃山或何烈山);加低斯或加低斯巴尼亞則位於北面。前者是頒佈律法的地方,後者則是十二支派出埃及後的大本營(申一46)。加低斯巴尼亞鄰近有4個水泉:庫得斯泉、庫律泉、夸思梅泉、穆維拉泉。庫得斯泉(即加低斯泉)又稱為「神聖之泉」,是羅倫斯於1842年在當地貝度因人協助下發現的,她的位置則由特朗布爾考察團於數年後確定。較早時(1838),魯濱遜認為懷比維拜泉就是加低斯巴尼亞的原址。但這地方位於亞拉伯北部,與以色列人的行程並不吻合;因為以色列人由西乃山往加低斯巴尼亞時,是經過那「大而可怕的曠野」(申一19),而非沿著亞拉伯走,故二者並不相符。加低斯巴尼亞除了是西乃北部最大的綠洲外,它更位於一條重要通道附近;這通道是連接阿卡巴灣及地中海的。 在亞伯拉罕時期,加低斯巴尼亞曾被以攔王基大老瑪侵佔(創十四7,安密巴)。在這地方發生過很多事情:夏甲從她主母撒萊那裏逃出來(創十六14);米利暗死並埋葬在這裏(民二十1);以色列人為喝水而起爭鬧,以致為那水起名「米利巴水」或「加低斯的米利巴水」(民二十2-24;申三十二51;結四十七19,四十八28)。可拉黨也是在這裏背叛摩西和亞倫的領導(民十六,十七)。這地方更是以色列民族永不忘懷之地,因在這裏他們聽到10個探子的回報,但他們不信,以致延遲了38年,才能進入應許之地(詩九十五8-11;參來三7-19)。 近期研究指出在中銅器時代,這地區由遊牧民族佔領,與列祖時代的情況相似。格魯克則發現這地區可能長期是農民的聚居地。格魯克總結說:「由加低斯巴尼亞向東伸展的整個地區,是中銅器時代第一期至鐵器時代第二期一個極重要的地方,以色列人出埃及後,也住在這裏,故此以色列人一定熟悉這地。」由於加低斯巴尼亞有水源、草原和農地,加上迦南近在咫尺,故那地成了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最理想的居住地方。另參:「米利巴」;「曠野飄流」。――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