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平安

 

平安(Peace)神臨在其子民中所帶來的安好、昌盛,與穩妥。平安在舊約中與盟約相關,是神所賜的禮物;以色列得平安的條件是順服。在先知書中,先知盼望末日神會帶來救恩,真平安就是這盼望的一部分。在新約中,人所渴望的平安已在基督裏實現,人憑著信心便可以經歷得到。在舊約舊約中關乎「平安」的用詞,最主要的算是Shalom。這詞有很廣泛的含義(完全、健康、穩妥、安好和救恩),在不同的處境也同樣廣泛地應用:可應用於個人的狀況(詩三十七37;箴三2;賽三十二17),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三十四21;書九15),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如沒有衝突──申二26;書十21;詩一二二67),以及神與人之間的關係(詩八十五8;耶十六5)。上述任何情況下出現的平安,最終並非歸因於人的努力,而是神的禮物或祝福(利二十六6;王上二33;伯二十五2;詩二十九11;八十五8;賽四十五7)。故「平安」這意念與舊約裏盟約的觀念緊扣,實是意料中事。平安是訂立盟約之雙方(神與人──民六26;參賽五十四10)達致和諧親密相交的理想狀況;若有平安,則顯示神賜福這立約的關係(瑪二5;參民二十五12);若沒有,則顯示立約的關係因以色列的不順服和不義而破裂(耶十六510-13;參詩八十五9-11;賽三十二17)。

平安成為了先知書中極重要的用詞。假先知忘記了若要國泰民安,就必須謹守盟約中的條件,他們以為神必會忠於以色列(詩八十九),保證以色列在政治上永得平安(耶六14,八15;結十三1016;彌三5)。被擄前的先知與這些受歡迎但卻不真實的言論抗衡,他們宣告說:因為以色列人長期不順服和不公義,審判將要來到,這審判正是表示平安已失去(賽四十八18;耶十四13-16,十六510-13,二十一;彌三49-12)。然而,先知也預言在被擄和各種挫折之後,平安的時刻終會來臨,那時萬事皆興,人享安寧(賽四十五7;結三十四2526),不再有衝突(賽二2-4,三十二15-20;結三十四28-31;參何二18),關係和好(賽十一1-5;彌四1-4;亞八9-13);大自然也回復起初和諧的狀況(賽十一6-9;參結四十七1-12);救恩將要降臨(賽五十二7,六十17;結三十四3031,三十七26-28)。舊約中這種對末世平安的期盼往往維繫在一個彌賽亞人物身上;如在以賽亞書九章6節那未來的彌賽亞被稱為「和平之君」。此外,祂所管治的是一個「平安」的國度,不單為以色列而設,而且還擴展至全地(亞九910)。舊約結束時留下這平安的盼望,仍未完全實現。

在新約「平安」在新約中最常用的希臘詞是eirene。新約把古典希臘文中「休息」的意義加以擴展,以包羅上述Shalom的各種含義。像Shalom一樣,eirene可用作問安或告別(如「願你們平安」──路十5;加六16;雅二16;參約二十19),又可指示衝突的結束(用於國際上──路十四32;徒十二20;或人際上──羅十四19;弗四3),或指家庭的和睦(參林前七15)。新約中最關注的問題是耶穌如何把舊約中對末世平安的盼望在祂的傳道事工裏帶出來。在撒迦利亞的「以色列頌」(路一67-79)之中,他預言那將要來的彌賽亞耶穌,要「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一79)。天使也向牧羊人見證,宣告耶穌是把神的平安帶給人的那一位(路二14)。換言之,耶穌就是彌賽亞,祂會引進神平安的統治,這拯救的時刻正是先知時代所盼望的。約翰福音中耶穌對自己的瞭解,正與上述的見解相符合。這期待已久的平安,是耶穌送給門徒的「告別禮物」(約十四27),在臨別的時候,祂把住在人心裏的聖靈賜給門徒(約二十19-22;參可四39),耶穌自己則已在十字架上得勝了罪惡,在天上掌權作王。這份由耶穌帶給門徒的禮物──平安,究竟有甚麼性質?要回答這問題,從負面來解釋,似乎更容易明白。這平安並不等於不再有張力,不再有戰爭,不是家庭必定和睦,也不是如世人所預期的平安狀況(路十二51-53;約十四27,十六3233)。相反地,這平安實際上可能會擾亂現存的關係,是分割家庭關係的「刀劍」(太十34-37)。實際上,這平安的特性正是耶穌藉寶血立新約的特色與氣氛。在這約裏,神人得以和好(羅五1;亞一20),基於這關係,在基督之下,人與人也得以和好(弗二14-22)。早期教會所理解的「平安」跟耶穌基督所講述的一樣,是神在末世賜下的救恩,這救恩在基督耶穌裏已經實現(參腓四79)。彼得講道時說:「神藉著耶穌基督傳和平的福音」(徒十36),保羅的信息與彼得也相類似,他說耶穌是「我們的平安」,祂透過自己,使那些從前遠離神的人,得以親近神(弗二1314,六15;參來七2)。由於基督徒對「平安」有了獨特的認識(他們相信猶太人所等候的平安,透過耶穌基督,現在已經成為事實),「平安地去吧」這類慣常問安語,被基督徒群體沿用,並且包含了不同的意義。保羅常用的問候語:「願平安歸與你們」(林前一3;林後一2;加一3;弗一2等等;參彼前一2;約貳3,猶2;啟一45)也不再是保羅致書信讀者的一個單純祝禱,而是一個提醒:提醒人那是一份今世可得的彌賽亞禮物,已透過基督賜給那些有信心的人。還有一個觀念是與此同出一轍的,使徒說耶穌本身就是「我們的和睦」(弗二14),而神自己也因著透過基督完成的和好工作,被稱為「賜平安的神」(腓四9;西三15)。這份藉著基督而得的平安的禮物,或與神的和好,把一個道德要求加在基督徒身上,就是要求信徒在教會內彼此「和睦」(如人與人之間的和好)。和平既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22),便是基督徒與人相處時要達到的目標(羅十二18,十四19;來十二14等等),藉此,「神的兒女」(太五9)得以辨認出來。DavidC.Carlson另參:「聖靈的果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