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永恆」 永遠/永恆(Eternity)無法量度的一段時間。舊約沒有清楚刻畫出一個時間觀,只記錄事件的次序,而不盡力去瞭解記錄的哲理含義。神曾在歷史領域內啟示自己,表示由祂自己控制歷史,並且引導人瞭解,在歷史過程中含有一個目標和宗旨。為了表達這複雜的意念,有需要用一個詞語來說明永遠無止盡的時間觀念,於是產生了通稱為「永遠」或「永恆」的觀念。舊約並沒有任何一個詞藻可以等同於「永恆」一詞。永恆的概念出自「世世代代」一語。人認識神是創造主和歷史的控制者,這瞭解極早就引導人明白祂是無止盡的。因此,人們才用「永生神」、「永久的」、「永在的」等詞(參創二十一33;賽二十六4,四十28)來形容祂。希伯來人瞭解神是過去、未來和將來也如是的神,和在世歲月極有限的人類截然迥異。在世界被創造以前,神顯然就是創造主。祂為未來所定的目標和應許,常含有「永久」一詞。新約從猶太教和舊約取得這些概念。希臘文用同樣的字根來描述世代,以及神的無時間性。例如,羅馬書十六章26節「永生」一字來自希臘文字根,掌管永世或「永生」的神自己是無止盡的一位,但祂帶給嚴限於今世的人一種人生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新約啟示清楚地讓我們瞭解,時間將有盡頭,加上舊約對創造的生動瞭解,澄清了永生神的概念,也成為這觀念的基礎。神的先存性和後存性,則又是表達其永恆存在的另一個方法。新約通常以現世的時間順序來描述神在基督身上的啟示,其方式和舊約論及神向以色列啟示自己的方式大體相同。新約將介詞和「世代」一起使用,特別具有教育意義,例如「從創世以來」(直譯:「世代」以外;約九32;路一70;徒三21),「永遠存留」(直譯:進入「世代」;猶13),「直湧到永世」(直譯:進入「世代」;約四14)等。前面一句反映的是先於現世時刻的未界定時間,後面兩句則指出無法界定的未來時間(常譯為「永遠」)。聖經的永恆觀,和其他採用循環性名詞來描述的時間文化,形成對比。希臘語世界特別將時間比作周期,即事件不斷循環發生,救贖則從如此的惡性循環中尋覓出路,為了經驗無時間性而脫出時間之外。聖經的概念將時間描繪作一條有始有終的直線,由永恆的神來保證。因此,對於希臘人而言,救贖不可能發生於指明的時期內,只能發生於個人的經驗裏,並且朝向由永恆的神指引的歷史性終極邁進。希臘和聖經的時間觀之間的對照,引起人們質疑永恆的性質究竟是甚麼。只能瞭解為無限制的時間呢?或者稱之為無時間性,以直接對照現時?聖經的觀念似乎指出,由於現時和永恆的基本品質相同,永恆並非無時間性,也不以相反的立場與現時形成對比。新約(仿效猶太教)使用「世」或「代」,將時間分成「今世」和「來世」。其對比不只在有時間和無時間之間,因為「來世」是未來的,有著可以辨明的特徵。聖經描繪「來世」的開始,戲劇性地以大筆一揮而就。新世代不只是回復最初原始階段的天真無邪,而是按照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啟一4)者的目標而達成的終極。因此,這可名之為新的創造。新約教導說,「來世」已經在基督的一生和職事引進,雖然兩個世代有明確的重疊。「初熟的果子」、「聖靈的憑據」和「末日」等詞的出現頻率,反映出這種瞭解(例:來六5:「嘗過……來世權能的人」)。未來時代的幸福,透過基督的救贖工作輸入現在,使信徒現在可以享受得到。因此,永恆的概念並不站在相反的立場,以無時間性來對比有時間性。永恆是無限制無法估計的時空,以神在基督裏引介神的國度作起始的界限,向無限的未來延伸。現時(「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和永恆二者,皆由神掌管,祂賜予二者內容和意義;祂是一切時間的主。對於信徒而言,時間的中點(儘管基督再來和今世的終極尚未發生)發生在第一個復活節。帶來永恆的不是世界的終極,永恆是神在基督裏為整個宇宙成就其權柄和永恆的目標。MorrisA.Weigelt另參:「世代」;「神的本體和屬性」。――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