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永生」 永生(EternalLife,EverlastingLife)聖經所載的生存模式,其特點為不受時間限制,也沒有終止,更重要的是它在品質上與必朽的生命截然不同。聖經作者的據點,來自對永活之神的瞭解,祂存在於創世以前,並在時間的終點繼續存在。神給予那些順服祂、向祂負責的人的賞賜,稱為永遠的生命,或其他同義詞。有關這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提供了最明確的資料。舊約在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中,「永生」一詞只出現一次(但十二2,此「永生」指死裏復活後,在另一個紀元裏所得到的生命)。不過,「生命」在舊約中的主要意義,是指生存於世上的福分。在兩約之間時期,拉比在「這世代」和「要來的世代」之間作出區別,強調新世代的生命在於質而不只在於量,和今世有別。新約希臘譯文「永遠的」一詞,取自「紀元」或「世代」等詞。新約以猶太教的處境作為背景,取其永活神的概念和祂所應許那「要來的世代」,給「永遠的」此一形容詞的意義賦予深度和色彩。耶穌基督來臨,作為神啟示的終極,使未來的彌賽亞時代的生命品質有可能在現在實現。一名富有的青年官員曾請教耶穌,如何能承受永生(可十17),他顯然想到來世的復活。耶穌就用同樣的詞語答覆他(可十30)。在回答這位富有的青年官員時,耶穌說領受永生就等於進入神的國(可十23-25)。神的國並不只是未來的事,而是已經透過耶穌的生命、職事和教訓帶進來。當信徒仍然生活在現世,國度就是一件可以得到的生命賞賜。耶穌有許多比喻就是強調這一點(例:太十三中的比喻)。山上寶訓中的八福(太五3-12)強調今世蒙福的概念,其中的福分包括救恩、赦免,和稱義等。於是永生就是現今的福祉,凡臣服在神的治權以下和在今世終局以前,享有這新紀元所帶來的救恩者都可以得到。保羅書信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將永生作如此的總括:「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神藉著各各他山上的基督所完成的救贖行動,使人得與祂完全和好。新生命就是「在聖靈裏」或「在基督裏」的生命。舊約預言中所希冀的生命品質,如今得以實現。「新造的人」是神經過多少世代以來所從事的救贖活動的目標和高峰。新生命,就是永生的實現,在哥林多後書三章18節有活潑的描述:「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神透過基督臨到我們、改變我們,有如一個「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保羅從來不像約翰那樣清楚提到「永生」,確令人感到驚異,但是他用各種隱喻描述相同的經驗。保羅用「永生」一詞,主要是指歷史終結之時,萬物的最後歸宿,正如我們所認識的(羅二7,六22;加六8;提前一16;多一2,三7)。但保羅在許多經節裏說到我們的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例:羅六4),顯然,他瞭解永生並不僅限於來世。約翰福音約翰福音曾明確地討論永生。約翰說明他寫作的目標,就是要描繪出此概念的重要意義:「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二十31)。約翰在約翰福音三章15節最先提到永生。 約翰清楚地採納了猶太人對要來之世代的期望,及其所帶來的福祉(例:約三36,四14,五29、39,六27,十二25)。永生就是彌賽亞時代到臨時所帶來的特殊賞賜。拉撒路的復活(約十一)是一個活生生的比喻,展示信靠基督的人可以得到未來的生命。馬大在她的兄弟還沒有實際復活前,宣稱她相信拉撒路將在末日復活(約十一24)。耶穌回答說,祂自己就是復活和生命,凡相信祂的人,即使肉體已死,也必然永活(約十一25、26)。不過,約翰福音的中心信息,不在於期待未來,而在於未來生命的今生體驗。對於信徒而言,來世的生命已經可以在基督裏獲得了。耶穌用來闡明祂的使命所作的隱喻,強調今天的新生命:活水要「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生命糧滿足世界的屬靈飢餓(約六35-40);世界的光引導信徒進入生命之光(約八12);好牧人帶來豐盛的生命(約十10);生命的主叫死人復活(約十一25);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十四6);是為住在祂裏面的人維持生命的真葡萄樹(約十五5)。耶穌仔細指出,祂完成使命,不是靠自己的本性和能力,而在於差祂來的父。耶穌順服父,再度突出生命為神所賜的事實。凡藉著基督順服父的人,可以領受只有神才能賜予的生命,那就是永遠的生命。因此,為所有信徒提供的復活應許,明確表明於拉撒路的復活,同時藉基督的復活得到「初熟的果子」之保證(保羅的用詞),這是神的恩賜的自然果效(約五26-29)。耶穌將永生觀念與認識真神連在一起,增加了永生的內容(約十七3)。在希臘思想中,知識是指沈思或神祕經歷的結果。但在舊約裏,知識的意思是經驗、關係、團契,和關切(參耶三十一34)。如此以親密關係作為知識的內涵,可見於聖經以「知道」這動詞來形容男女間的性關係(參創四1)。耶穌說:「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約十14、15)。父子的親密關係,正是子和門徒的關係的模式。這種認識不靠教育或灌輸而來,是藉著子的啟示而得(約一18;參約十四7)。正如永生的定義一樣,耶穌將與神密切相關的認識觀與真理結合一起,「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在舊約中,「真理」的主要內容又是信實、可靠,和穩定。真理常用來描寫神的基本性格。神對以色列所持的、繼續不易的愛,如今在基督裏明確揭示出來。認識這位完全值得信賴的神,帶來了自由和永生。因此,談論「真神」(約十七3)的耶穌是「真光」(約一9)。從如此的根基上實行真理(約三21),是對信實的神的適當回應。概觀永生這觀念的要素,即可清楚顯示,它不僅是無止無休或永遠的生命而已。永生雖然沒有最後的界限,但聖經主要強調的是生命的素質,特別是其救贖的要素。永生是把來世的品質藉著信實的神在基督裏的啟示輸入現世,促使人認識他與神的關係。MorrisA.Weigelt另參:「生命」;「新人和舊人」;「新創造,新造的人」;「重生」;「救恩」。――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