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汛的曠野

 

汛的曠野(Sin,Wildernessof)西乃半島西南部一個乾旱的沙漠地帶,聖經描述它在「以琳和西乃中間」(出十六1)。聖經提及這地只有4次,均是在出埃及的路程中(出十六1,十七1;民三十三1112)。要確定西乃半島各地的位置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地名似乎都是以色列人按己意,以及按著在當地發生的事件自創出來的。這些名字在現今的阿拉伯文字裏已不存在,正如巴勒斯坦地一些城名一樣。此外,根據近年探測所制定的地圖,一般都不會附加地區的地理特徵,如平原等,不過現今的阿拉伯名字則會指明那地是井、泉或河谷。汛的曠野位於以琳東南,一般認為這曠野就是革蘭度河。根據民數記的記載,以色列人離開汛的曠野後,便在脫加停留,其後又在亞錄安營(民三十三11-14)。這兩個地點現今尚未能確定其位置,不過有些學者認為脫加就是賽拉比卡旦。賽拉比埃卡旦就是埃及人開採銅和綠松石的地點,也是發現原始西乃銘刻的所在地。根據出埃及記十七章1節的記載,以色列人離開汛的曠野後,便在利非訂安營。這記載省略了一些較次要的停留站,集中於某些安營的地方,並加以評註。明顯地,汛的曠野位於以琳和利非訂之間。但利非訂的所在卻不得而知。韋特認為利非訂就是雷法依河,大概因為兩個名字十分相近。其他學者對汛的曠野之位置有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是位於西乃半島切提山之麓的德伯特蘭列──「沙之平原」。有的則主張是靠近蘇彝士灣的沙漠平原埃馬爾哈,這地約在蘇彝士城與西乃半島尖端之間,這說法的可能性較高。出埃及記十六章敘述了正在遷徙的以色列人在汛的曠野發生的事情。他們在那裏向摩西和亞倫發怨言,說他們從前在埃及的生活比當時還好,因為他們在埃及有充足的食物,故指摘摩西和亞倫帶領他們進入曠野,是要叫他們在那裏餓死(2-3節)。在這情況下,耶和華把嗎哪賜了給他們作食物。聖經形容嗎哪是「有如白霜的小圓物」(第14節),「樣子像芫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第31節)。以色列人最初看見地上的嗎哪時,便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呢?」而這句希伯來話自此便成為嗎哪的名字。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的40年裏,嗎哪一直是他們賴以維生的食糧。另參:「曠野飄流」;「西乃/西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