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米所波大米」 米所波大米 Mesopotamia(地名) 字義: 被高舉 Exalted,夾河(有作在二河之間之意)Between rivers 彙編: ‧創24:10伯拉及底格里斯(Tigris)二河間之全境。 ―― 陳瑞庭 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Aram-naharaim,Mesopotamia)希臘人用以稱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一片土地的名字;今天阿拉伯人稱這地方為雅賽拉,意思是「島」。米所波大米直譯的意思是「眾河流之間」,是指流入波斯灣的河流之間和附近的土地。這地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內,有些部分在敘利亞,小部分在土耳其。米所波大米這片土地在舊約歷史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創世記一至十一章那段濃縮的歷史大部分以此地為中心。伊甸園的位置就在這裏,因為創世記二章10-14節所記載的兩條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米所波大米的史前文化以地點命名,如烏比達、哈辛那和哈拉夫。歷史時期也是以當權的城市命名,如吾珥和以新拉撒,或是以建立在那裏的朝代來命名,如吾珥第三代。米所波大米的最南端稱為蘇默,居民稱為蘇默人。蘇默人有獨特的文化和非閃系的語言,她的文字也像大部分其他米所波大米語文一樣,以楔形文字刻寫出來。繼續北上的地區是亞甲,這地被稱為亞加得,是閃族人所聚居的地方。沿著底格里斯河再向北行就是後來成為了亞述帝國的土地,極西面是敘利亞,或亞蘭,中間就是米坦尼(約主前1400)。由於米所波大米各區域不斷易手,不同的角落就成為了各個不同帝國的部分領土,如赫人、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帝國。兩河均發源自土耳其的山間,相距並不遠,但河道相異。幼發拉底河先流向西南面,活像要進入地中海,但隨即南轉,向下經過迦基米施,再轉了一個「大彎」,向東南面流去,支流則從北面傾入,有重要城市分佈其間;巴利克支流的上游有哈蘭,卡布爾支流是哈拉夫廢丘的所在地。卡布爾和幼發拉底河的匯合處以下,就是馬里城。這城以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坭版而知名,這些坭版包括一些政治和外交文件。從這裏往下流,沿岸城市十分疏落,直至伯拉靠近底格里斯時,才再有城市出現。底格里斯的河道較為筆直,可能是這緣故,它的名字是「箭」的意思。北面最大的城市是摩蘇爾,從尼尼微的遺址橫過底格里斯,就是庫雲尼克和拿比約拿(即「先知約拿」)兩座土丘。這區域有許多重要的考古場地,如史前的泰佩高拉和阿帕基雅廢丘,以及不同的亞述首都,如亞述(參創十11)、尼姆魯德(和合本作「迦拉」,創十11),以及豪爾薩巴德(即「撒珥根堡」)。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和撒珥根二世攻取了撒瑪利亞(主前722),就把以色列人放逐至亞述帝國的米所波大米地區。有幾條支流從東北面流進底格里斯:大撒伯河,從珥比勒(或稱阿爾比拉)方向流入;小撒伯河(靠近古代的努斯和現代的基爾古克);底雅拉河連同一些土丘如亞斯馬廢丘。昔日人類就在這裏開始建造巴別塔(創十一1-9)。尼布甲尼撒於主前586年攻陷了耶路撒冷,就把猶太人帶到巴比倫來。但以理在這裏過了他的大半生,而後來猶太人也是從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向南面前進,位於兩河之間,就是著名的城市以新、舒魯帕克、烏瑪、拉加斯、拉撒、烏魯克(和合本稱「以力」,創十10)、吾珥、和埃利都。兩河在庫爾拿城匯合,形成撒埃阿拉伯河,再流入波斯灣。在希伯來文舊約中,米所波大米的名字是亞蘭拿哈連,意即「兩河之間的亞蘭」。亞伯拉罕曾差遣僕人以利以謝往亞蘭拿哈連為以撒娶妻(創二十四10)。這裏的兩河明顯是幼發拉底和卡布爾。聖經記載雅各在這地方的經歷時,不用亞蘭拿哈連,而用巴旦亞蘭,意思是「亞蘭的田園或園子」(創二十八2)。比珥的兒子巴蘭就是來自米所波大米的毘奪(申二十三4)。在士師時代,米所波大米王古珊利薩田欺壓以色列人達8年之久,最後耶和華藉著俄陀聶拯救了以色列人(士三8-10)。亞捫人羞辱了大衛的使者,預料他必攻擊他們的領土以復仇,於是從米所波大米和其他地區僱了戰車和馬兵,以增強他們的軍力(代上十九6)。新約只有兩次提到米所波大米。五旬節聖靈降臨那天,群眾中有從米所波大米來的人(徒二9)。司提反在公議會前為自己辯護時,曾提及亞伯拉罕還未遷往哈蘭的時候,是住在米所波大米的(徒七2;參創十一31)。CarlE.DeVries另參:「敘利亞」。――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