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西番雅書」提要

 

壹、書名

 

        像其他小先知書一樣,本書以作者「西番雅」命名。其原文字義是「耶和華所隱藏的」或「耶和華的珍藏」,說出本書一方面顯明神隱藏在祂心中的奧秘(參一1),另一方面勸勉屬神的人在神發怒的日子來到之前,將自己隱藏起來(參二3)

 

貳、作者

 

        本書的作者是先知西番雅(參一1)。根據作者自述,他是:

        ()希西家的玄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參一1)。通常先知自我介紹時,僅及於父親是誰(參賽一1;耶一1;結一3;何一1)

        ()出身猶大王室,高祖就是著名的希西家王。雖然在經文中並沒有提到「猶大王」字樣,但眾聖經學者大多推斷就是指希西家王,不然他沒有必要將家譜往上推溯到高祖。

        ()與作者同時期的猶大王是約西亞(參一1;王下二十二1;代下三十四1),他是希西家王的曾孫,是作者西番雅的叔輩,叔姪同一時代,且比姪兒年幼,並不稀奇。叔叔約西亞王在朝力圖改革,姪兒西番雅在野鼎力為神說話,上下互相呼應。

        ()從本書內容得知,作者西番雅雖貴為宮廷中人物,但他秉性直率坦白,嚴厲中透露神的慈愛,定罪中卻帶著復興的盼望,一方面竭誠為神,另一方面衷心關切神的子民,他實在是事奉神之人的好榜樣。

        ()又從本書內容可知,先知西番雅特別關心祭司和獻祭的事(參一4~57~9;三418),並且熟悉聖城耶路撒冷的地理和人口結構(參一10~13;三1~4)

 

叁、寫作時地

 

    本書作者西番雅是在猶大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在位的時候」(參一1)盡職工作,即可能是在約西亞王作王初期,第八年開始拆除各種偶像和邱壇,當時他尚年幼,直到第十二年才完全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和巴力的壇(參代下三十四3),所以先知西番雅才傳神的話說: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從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參一4)。由此推算先知盡職的時間大約是在主前639~630年之間,更進而推知,先知西番雅和哈巴谷、耶利米是同一時代的先知,且是三人中最早盡職的一位先知。

        至於寫本書的地點很可能是在猶大耶路撒冷,因為他在本書中稱呼猶大和耶路撒冷為「這地方」(參一4),他在書中也清楚指出「魚門、二城、瑪革提施(耶城的商業區)(參一10~11)等當時耶路撒冷城內的特殊地名。

 

肆、主旨要義

 

    本書的中心信息主題是審判」,一面宣告耶和華的日子」迫在眉睫,當那日子到來時,猶大和耶路撒冷,以及周圍列國(非利士、摩押、亞捫、古實、亞述)必要被神嚴厲地懲罰;另一面也宣揚耶和華的恩慈與眷顧,勸勉神選民悔改歸向神,在末日必能歡然享受祂所賜的平安與喜樂。

 

伍、寫本書的動機

 

    猶大王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和孫子亞們相繼為惡,祭祀偶像假神(參代下三十三221~22),雖經曾孫約西亞王著手改革,但仍舊未竟全功,故先知西番雅受感為神說話,提說神已忿怒至極,祂公義的審判即將來臨,祂的懲罰相當嚴厲可怕,但願神的選民能及早接受警惕而回轉,得以享受神為他們所預備的救恩。

 

陸、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揭露神長久隱忍不發的公義審判即將到來,又揭露祂在嚴厲的審判懲罰之中那隱藏的慈愛和恩典,給神的子民指點出一條重建美好關係的途徑。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本書段落分明,第一章提及耶和華的日子,神選民必受懲治;第二章提及四圍列國必受神的懲罰;第三章以嚴責來警告神選民,並向他們指出復興之路,最後歌頌神恩。

    ()本書大部分採用接近散文的文體,僅在最後附一小段詩體。

    ()本書顯明神的審判與懲罰之中,含有愛的管教之意,目的不是為摧毀一切,而是為帶進一個新的局面。

    ()本書多次提及耶和華的日子」和那日子」,共達十九次之多。

    ()本書提到兩種不同的餘民(中文譯作剩下的」)(參一4;二7);前者是拜外邦偶像的餘民,後者是猶大家的餘民。

    ()本書中所提偶像和猶大的惡行,乃是指瑪拿西和亞們年間所行的惡(參代下三十三章),他們是猶大諸王中最壞的王。

    ()本書在嚴厲的責罰之中,仍帶有不少的應許(參三914~17),給予人們黑暗中的光明,痛苦中的指望。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與《以賽亞書》和《耶利米書》,有些地方彼此相似,例如:(1)番一5比較耶八2(2)番一12比較耶四十八11(3)番二8比較賽十六6(4)番二14比較賽三十四11(5)番二15比較賽四四十七8

        本書第二章中所論外邦列國的刑罰,與《阿摩司書》中所記列國的預言頗為相似,故若將這兩本書一同研讀,可以更加明瞭外邦受罰的重要關鍵。

        本書第一章中多次提到的「耶和華的日子」,雖然指的是猶大國即將亡於巴比倫,猶太人被擄到外邦各地之日子說的,但它也是將來世界末日所要臨到萬國萬民的先兆,新約聖經稱它為「主耶穌基督的日子」(林前一8)。到那日,神要藉主耶穌基督審判萬民(參太二十五31~32),按著公義審判、擊殺列國萬民(參啟十九11~16)。這就連上本書第二、三章「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參二1~2;三8),引進以色列的復興。

 

玖、鑰節

 

    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從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並基瑪林的名和祭司。」(4)

        你要在主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耶和華已經豫備祭物,將他的客分別為聖。」(7)

        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或者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3)

        耶和華說,你們要等候我,直到我興起擄掠的日子,因為我已定意招聚列國,聚集列邦,將我的惱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傾在他們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那時,我必使萬民用清潔的言語,好求告我耶和華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我。」(8~9)

        錫安的民哪,應當歌唱;以色列阿,應當歡呼;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滿心歡喜快樂。」(14)

 

拾、鑰字

 

        「日子、耶和華的日子、耶和華發怒的日子」等(7814151618;二13;三8)

        「中間」(3511121517)

        「忿怒、發怒、怒氣」等(151818;二113;三888)

 

拾壹、內容大綱

 

【耶和華的日子】

   一、神忿怒的審判與懲罰(1~7)

         1.引題(1)

         2.對全地的審判與懲罰(2~3)

         3.對猶大國的審判與懲罰(4~3)

         4.對周圍列國的審判與懲罰(4~15)

         5.猶大國受審的原因(1~7)

   二、神審判後的施恩與拯救(8~20)

         1.列國萬民受懲並其後的轉變(8~9)

         2.以色列餘民的復興與頌恩(10~20)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西番雅書註解》

 

西番雅書(Zephaniah,Bookof)舊約小先知書中的一卷。作者根據一章1節所述,西番雅是在約西亞(主前640-609)作王期間的先知。他的家譜異常詳盡地記載在書中。有些釋經學者認為希西家王(主前715-686)是他祖父的祖父。但在猶太和基督教的傳統中,缺乏支持。書中列出的最後3個名字,很可能是要表明他父親的名字並非「古實人」的意思,從而確定西番雅是一個土生的猶太人。「西番雅」是一個相當普通的名字,意指「主所保護及蔭庇的」,以見證神保守的能力。寫作年代、緣起和對象西番雅大約在主前630年作先知,當時尼尼微城還未傾覆(主前612;二13-15)。約西亞的統治,以主前622年為分界,分作兩期。在主前622年,當人把聖殿中異教的物品消除時,發現了律法書,以致加速了約西亞的宗教改革(王下二十二)。西番雅書中所形容的景象(一4-68-12,三1-4),是未改革前的情況,至少從他的責備中,可推斷是寫於622年以前。先知信息的對象,是南國猶大,特別是耶路撒冷的統治者及宗教領袖。約西亞王在8歲登基,而西番雅很有可能是在約西亞年幼時作先知的。學者向來很關注書中預言的真確性。書中第二章(除了二1314)對外邦的預言,以及三章9-20節的應許,是學者未敢肯定的。雖然外國文獻中與西番雅的歷史記載沒有任何牴觸之處,而且我們又不能絕對否定三章9-20節的真實性,但很可能三章14-20節是附加的預言,用來完結被擄時期及後期所訂定最後的版本。書中有關猶大國的罪和刑罰的部分(現在已應驗了),可作為對叛逆神的人嚴厲的鑑戒。西番雅書中已應驗的警告性預言,加強了書中的正面意義,堅定新一代屬神的子民。背景在政治方面,亞述帝國已向西面伸展,牢牢地控制巴勒斯坦。在瑪拿西長期的任內(主前696-642),國家完全臣服於亞述。政治上成為亞述的附庸國,也等如宗教上歸附亞述諸神,特別是敬拜天上的萬象(王下二十一5)。西番雅斥責這些罪行(一5),當國家之門向一個外邦宗教敞開,其他的宗教便自然湧入,一旦摒棄敬拜獨一以色列的神,巴勒斯坦的異教便公然得到接納。因此,正如西番雅所證實(一4),人們公然敬拜迦南地的巴力(王下二十一3)。西番雅斥責那些拜瑪勒堪的人(一5),他們把兒女作祭物獻給亞捫人的神(王上十一7;王下二十三10)。國際間的帝國主義削弱了本土的文化,以致人們追隨外國的風俗,可能還染上了外國的宗教色彩(一89)。約西亞的統治帶來改變,標誌著政治和宗教上的轉捩點。在此期間,亞述東面和北面均出現了紛擾,因而無法鞏固佔領的土地,不能加強西面的勢力,這就促使了約西亞推行改革運動。他把亞述的重壓拋開,向北伸展勢力至舊北國的領土。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他個人以及國家已完全擺脫盛行於猶大地的各種宗教,他更重新召喚國家單純專一地信服以色列的神。西番雅書中顯示,至少有一個人與他擁有共同的理想;毫無疑問,他作先知的工作為約西亞日後的改革鋪了路。他與耶利米同期,至少是與耶利米早期同期(耶利米於主前627開始作先知)。學者曾這樣提出,西番雅的預言,部分原因是由於西古提人的侵略。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描述大約在西番雅作先知的時期,西古提人席捲西亞,甚至南達埃及的邊界。現在甚少人傾向相信希羅多德的故事,並把它與西番雅作先知的工作連在一起。沒有具體的證據可證實西古提人曾作那麼大規模的侵略。可能正如西番雅所言(例:一17),他是純粹由於神學上的需要而言的。他受神的啟示,預見由於神的干預和人的敗落而觸發的一場無法避免的衝突。寫作目的和教導由於西番雅奉神的名講預言,他嚴斥猶大地在宗教上所犯的罪,並政府及宗教領袖貪污橫行的現象。他預言國家會衰亡,這也的確見於主前586年。道德和宗教上每況愈下,導致政治上傾覆性的毀滅,席捲整個國家;這次的傾覆就是西番雅所指的「耶和華的日子」,這並不是一個新名詞,而先知也知道聽者聽了,會膽戰心驚。阿摩司已用過這名詞,甚至在他的時代,這詞也甚為通行(摩五18-20)。首次在南國用這名詞的人是以賽亞(賽二6-22,尤見於第12節)。無論是在用詞還是其他方面,西番雅是神呼召的另一個以賽亞,負責向後人再次申明以賽亞曾經預言的真理。「耶和華的日子」主要是指在某一時間內,耶和華將決斷地介入世界中,以建立祂的主權。敵對的因素將要被掃一空,神的敵人──與神的道德意旨相違背的人──將要公然受罰。這日子是要審判一切不承認神的主權的人,特別是指外邦人,但也包括犯罪的以色列人。先知強調神的子民如何受苦,目的是糾正一個普遍的假設:其他國家才是神審判的唯一對象。這「日子」也要為向神忠心的人昭雪,那些為主受欺壓的人,得著復興的保證。西番雅提出這兩方面的論點,把神的真理傳達給他同時代的人。這是「耶和華忿怒的日子」(一1518,二2),那時,神將表露祂對人的罪所作出的反應,不單對其他國家,也包括猶大,就是首都耶路撒冷城(一10-13)和猶大的其他城市(第16節)。西番雅所痛斥的那些罪行,首推宗教方面。他抨擊外國宗教滲入猶大地,乃基於十誡中的第一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3)以色列的神要求人專一敬拜祂。西番雅呼喚以色列重回「古道」,也就是那「善道」(耶六16)。先知更抨擊耶路撒冷的掌權分子,稱他們濫用職權(一89);就是宗教領袖,也未能作出合乎道德的領導(三34)。西番雅揭露了一個基本的罪行,就是驕傲(三11),那是自我中心和自滿的心理狀態。猶大有70年時間理解何謂和平安靜,當然要付上代價。猶大鄰近的國家經歷了軍事的襲擊和破壞,但猶大卻能倖免(第6節)。猶大國的人民一點也不為意神在護祐他們的生命(一12)。其他宗教似乎更為可取,敬拜以色列神看來已經落伍(一6,三2)。神惟有重新建立祂的至高地位和權威。西番雅的神是至高的。全世界也臥在以色列神大能的手中,過去軍事上的失敗是由於他派遣施行毀壞的工具(三6),祂將要以軍事力量對付猶大(一13),所有國家的命運全在祂手中,驕傲的亞述不久會遭毀滅(二13-15),還有非利士人、亞捫人、摩押人等也同遭此命運(二4-10)。在這方面,西番雅可談論的甚多,而且都是愛國的猶太聽眾愛聽的。但是,他保留了一個神學上的平衡,就是當審判的日子來到,神的審判必須是由神家內的人開始(彼前四17)。這種平衡思想的另一個證據,就是除了猶大以外,其他國家也給賦予正面的角色。在這裏,他重申在以賽亞書二章2-4節所保留的傳統,就是預言普世都將敬拜以色列的神。西番雅也有一個正面的信息,要傳達給猶大的人民。從先知的立場來看,拯救的信息並沒有抵銷末日審判的信息,審判會先來到,隨後便是拯救。然而,災難的時期卻是無可避免,先知對「忿怒的日子」作出黯淡的描寫,可以理解為對猶大人民災難性的警告和含蓄的請求,希望他們放棄自滿、犯罪的行徑。二章3節、三章11-13節清楚顯明,西番雅沒有想及完全的毀滅。他在審判和拯救之間築了一道橋樑,就是餘民的觀念,也是另一個從以賽亞得來的概念(三1213;參二3)。從西番雅痛斥驕傲自滿一事來看,可料及他看重在至高的神面前謙卑(二3,三12)。西番雅所指的謙卑,相等於以賽亞所指的信心。要被列入剩餘之民中,另外一個必須的條件,就是秉行公義,順服那位藉著與以色列立約而顯明自己道德意旨的神(二3)。西番雅在神引導下所擔任的角色,明顯就是重新提出已被當代遺忘的真理。西番雅能預見神如何審判猶大和世界,但他也宣佈永恆的真理,是關乎神的本性和祂與世界的關係,並神的子民應負的責任。西番雅書在新約中的重要性,在於有關耶和華的日子的用語。很多經文也暗示這方面的信息〔太十三41(番一3);啟六17(番一14),十四5(番三13),十六1(三8)〕。這些迴響強調了西番雅的重要性。他超越了時間的限制。西番雅完整的描繪聖經中的神是一位介入人類歷史,並建立祂國度的神。西番雅所描述的景象,就是一連串終結歷史的事件。內容提要一章1節介紹了西番雅,指出當時的歷史背景,最重要的是強調了他如何默想神的話。審判猶大全書第一個主要部分是一章2節至二章3節。它可以分為4部分:2-7節、8-13節、14-18節、二章1-3節。2-7節提及猶大將被包括在全球性的毀滅中(第2-3節,參修訂標準譯本;參三8)。西番雅利用傳統的材料,強調神的子民絕不會倖免於難,如他們素常以為的(參摩五18-20)。先知以充分的理由,支持他那使人震驚的啟示,這些理由是有關耶路撒冷在宗教上的偏差。作者以反諷的方式用了祭牲的比喻,把猶大描繪成受害者(第7節)。國家的行政人員及皇室成員犯了罪(一8-13)。人們遵從迷信的風俗(第9節),但沒有人理會神的基本吩咐:不可偷盜及訛詐取利。西番雅對於敵人在耶路撒冷北面的攻擊,以信心作出回應,又以此作為神懲罰不誠實商人的例子(參摩八56;彌六1011)。神在那些被遣往耶路撒冷的軍隊後面,要把人從藏匿的地方連根拔起。那些一直以來忽視神旨之人(參耶十5),將發現神介入他們的生活中,而且他們要受到咒詛,手裏所作的將得不到回報(參摩五11)。接著,先知描繪了那要來的「日子」黯淡的景象,是駭人聽聞、令人毛骨悚然的。先知的說話,刺激那些不想聆聽神言的傲民,他以沈悶的節奏描繪滅亡審判之事,使他們面對現實。猶大將要接受神的震怒而陷入混亂的狀態,他們的財富引來很多華麗的進口貨(第8節),但也不能逃過神的審判(參路十二15-21)。先知恰當地以懇求悔改的呼聲,完結他的講章(二1-3)。他既已使聽眾從冷漠的情緒中甦醒過來,便能傳遞那還沒有完全落空的大好消息。人民聚集在聖殿中,表示悔改(參珥一14,二12-17),加上在神的子民中有以神的旨意為念,並順服神的人為他們代求,神的毀滅或許可以中止(參創十八23-26)。西番雅小心地運用先知用語中「或者」一詞(珥二14;摩五15;拿三9;參徒八22;提後二25),以此突出了神的主權,並防止人自以為是。審判外邦在書中第二個主要部分中(二4-15),先知描寫神如何審判外邦。在猶大以西、以東、以南、以北等代表國一一被點名。根據先前部分的上下文來看,這強調耶和華的日子的宇宙性。正如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可分為4段:二章4-7節;8-11節;12節;13-15節。第一段的對象是非利士人。說到迦薩和以革倫兩個城市,先知採用了希伯來預言學中常見的修詞法。兩個名字在發音上均與描述他們結局之詞音近。先知抨擊非利士人為非法的入侵者,他們由革哩底僭越至原來是留給神子民的應許地。摩押人和亞捫人由於態度傲慢,而且奪取猶大的地域(二8-11),故此受到先知的抨擊;神則會幫助那些與祂立約之民。祂這樣做不單因為祂是以色列的神,更因為祂是萬國的神,祂以此來彰顯祂的主權(參賽四十五23)。西番雅書二章12節表面上是關乎古實人的。事實上,所指的是埃及;很久以來(大約主前716-663),埃及是由一系列古實法老統治(參王下十八21,十九9)。埃及為了要得到支持,對抗日漸強盛的瑪代人和巴比倫人,便與正在衰敗的亞述立約。因此,第12節與跟著有關亞述國的經文,有緊密的聯繫。經文中有大量的篇幅,用以描述猶大的敵人亞述(番二13-15)。猶大在亞述手下長期吃盡苦頭。正如以賽亞書十章13-14節所描繪的,亞述是滿足自我和推崇個人驕傲的典型。重申審判的信息最初的兩個主要部分,詳述了審判猶大和鄰國的信息。在第三部分(三1-8),這個雙重的信息以較簡短的形式出現。西番雅抨擊以耶路撒冷既為政治首都,又為宗教中心。作為神的代表,政府及聖殿的職員身上對他們的職分過於輕率。地方領袖濫用權力,收受賄賂,甚至把政敵殺掉(參王上二十一)。他們不但不是人民的牧者(參結三十四),反是捕取獵物的野獸(參結二十二2527)。眾先知誤用恩賜,以圖增加私利(參彌三5;耶二十三4;結二十二28);眾祭司也破壞了聖殿中嚴謹的規條(參結二十二26)。令人更為震驚的,便是在他們面前,有耶和華崇高的標準作為永遠的典範,就是用來顯明及榮耀神的聖殿中每天的事奉。更甚的是他們忽視歷史的教訓,從來沒有學曉謹慎和敬畏的態度。書中的結論很清晰,在那要來的耶和華的日子,猶大不能逃脫刑罰,而且還要與其他國家一同受苦。神的心意在最後的部分中(三9-20),呈現了神對猶大和列國的心意,但這一次卻從頗為不同的角度來說。「刑罰」不是神對子民和各國所定的結局;終極而言,神的心意是救贖,而不是毀滅(彼後三9)。二章3節中「或者」一詞,已被一個關乎審判後、肯定正面的應許取替。這部分可分為3段:三章9-10節;11-13節;14-20節。9-10節提及各國的回轉,這段值得注意的文字,有神肯定的保證,展示將來外邦人願意順服以色列的神。他們願意歸向神,並非出於人的意願,乃是因著神的介入。因敬拜外邦偶像而遭玷污的嘴脣,將被潔淨,只用來讚美以色列的神(第9節「言語」字面的含義是「嘴脣」;參賽六5-7)。從遠處而來的人,在這裏被形容為離開比古實尼羅河再南面的人,他們帶者哀求者的心態到來,就像是分散的猶太人歸家一樣。神的子民會以改變了的心,作為記號(三11-13)。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驕傲,在神的面前會被潔除,他們將是一群被潔淨的餘民,謙卑地信靠神(參賽二1119)。他們的信靠將使他們獲得樂園的祝福(參彌四4),結果,以互相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將得以實現。最後一段說到將要來臨的歡樂(三14-20)。先知設想自己去到將來(參第16節),那時神的審判已完結,接著而來那拯救的時刻便要顯露(參賽四十2)。神的子民在他們那位行使祂至高意旨的主面前,充滿歡欣(參結四十八35)。神大能的同在和洋溢的喜樂,把恐懼和沮喪消除(參一17),祂的喜樂將要感染祂的子民,以致大眾要歡欣(三1417)。而且,神的喜樂就是祂子民的生命因祂慈愛的作為而產生的,奇妙的改變(第17節;參修訂標準譯本「祂會在祂的愛中把你更新」)。在這改變中,必定包括神替受苦之人昭雪。他們會賦予尊榮的地位,就是作為榮耀之神可見的代表,最終,神的權能會透過一群大能的子民顯現出來。LeslieC.Allen另參:「以色列史」;「耶利米書」;「耶利米#1」;「約西亞#1」。――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