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伯利恆」 「伯利恆」是距耶路撒冷約十公里的南方小鎮,是大衛王的故鄉(撒上十六18),因此被猶太人視為『大衛的城』(路二11)。『伯利恆』原文字義糧食之家,象徵神的教會,滿有屬靈的糧食。 例 1:「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太二6)。教會所以會有豐滿的糧食供應,乃因教會中有基督為王;甚麼時候教會不尊主為大,甚麼時候教會就出現屬靈的饑荒。基督是供應全世界糧食的;只有到主這裡來,才能得到生命的飽足。―― 黃迦勒 伯利恆 Beth-Lehem(人名) 字義: 盛餅的房子 House of bread 彙編: ‧代上2:51,4:4以法他的後裔,薩瑪的子孫。 ―― 陳瑞庭 伯利恆 Bethlehem(地名) 字義: 糧食的倉庫 House of bread 彙編: ‧撒下23:14;太2:5猶大山地之一鎮,北距耶路撒冷十五里。 ‧書19:15西布倫之一鎮及其鄉里,今為拿撒勒西北約廿一里之小村。 ―― 陳瑞庭 伯利恆(Bethlehem)(1)「大衛的城」,耶穌基督的誕生地,在耶路撒冷以南5哩。該城有時被稱作「猶大的伯利恆」或「以法他」(創三十五19;彌五2),以別於西布倫之伯利恆。伯利恆很早期已是迦南人的居地,曾與列祖事蹟有涉,拉結便是死在那裏並葬在城郊的(創三十五16、19,四十八7)。有關伯利恆的最早史料出現在主前十四世紀的亞馬拿文獻中,其上記錄的戰役提到耶路撒冷南面的辟提路拉哈瑪,該名稱之意為「拉哈瑪女神之家」。迦勒家族的一支曾居住在那裏,迦勒之子薩瑪被稱為「伯利恆之祖」(代上二51)。一個從伯利恆來的利未少年,後來作了米迦的祭司(士十七8);伯利恆又是波阿斯、路得、俄備得、耶西(大衛之父)的故鄉(得四11、17;撒上十六1、4)。大衛出生於伯利恆(撒上十七12),他的勇士之一伊勒哈難也是伯利恆人(撒下二十三24;代上十一26)。大衛的3名勇士曾衝破佔領伯利恆的非利士人防線,到伯利恆「城門旁的井裏」打水給大衛喝,英勇感人(撒下二十三14-17)。後來,聖經再提到伯利恆,說是在靠近基羅特金罕的地方,猶太人逃避巴比倫人往埃及去的時候,曾途經該處(耶四十一17)。從巴比倫歸回的人中,有不少是伯利恆人(拉二21;尼七26;《以斯拉一書》五17)。新約時代,耶穌誕生的時候,伯利恆只是一個小村落(太二1-16;路二4-6、15;約七42),坐落在連接耶路撒冷與希伯崙的南北大道近旁。7條東西橫貫的大道中,有一條是從以拉谷穿越猶大山地到伯利恆的。東西走向的猶大山脈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恆間之主脊,平均8哩到不足2哩寬,形成了一條自然疆界,耶路撒冷便成了北部疆域最南端的城市,而伯利恆則成了南部最北的重鎮。因此,伯利恆雖小,但其重要性卻從不亞於耶路撒冷。猶大東部乾旱的曠野向西延伸到耶路撒冷、伯利恆、提哥亞、希伯崙等城市,這些城市也成了沙漠的前哨。伯利恆坐落在猶大高原的至高處,其耕地只是山溝之間的小塊田地。其東面的曠野土地乾旱,並有遊牧民族居住,於是成了牧場。由於該地乾旱,只能種植較耐乾旱的大麥(得二23)。我們從大衛少年時代的故事(撒上十七40)和基督誕生的故事裏(路二8),知道這一帶地方有牧羊的人。伯利恆是猶大的邊防要塞,常要防範非利士人的野心侵略(撒下二十三14),羅波安也曾加固其軍事防禦(代下十一6)。新約時代,該撒亞古士督下旨要報名上冊,約瑟就回到伯利恆城去,因為他「本是大衛一族一家的人」(路二4)。他的家族在伯利恆可能還有產業。耶穌可能誕生在城外的一個岩洞裏。這是早期基督教作家殉道者游斯丁(主後150年左右)的主張,在他以後的俄利根,其觀點亦然。俄利根在世時,曾多次到巴勒斯坦居住,曾記下:「在伯利恆,你可以看到祂出生的岩洞,洞中尚有祂出生後睡臥其中的馬槽。」後來,耶柔米曾描述君士坦丁在該岩洞上所建長方形的教堂。1934至1935年間的考古發現,顯示猶斯丁尼在位期間(527-565),該教堂曾進行過第二階段的修建,擴大了原來的堂址。有階梯直通洞穴,洞穴亦呈長方形,顯明君士坦丁的建築工人曾改變其形狀。但在君士坦丁教堂修建前,並無有關該岩洞的記述。曾有「主的榮光四面照著」的野地(路二9),其確址一直未能肯定。傳統觀點認為是伯利恆以東1/2哩的伯撒胡爾東面約500碼的一個橄欖園。另有人認為是在那個村落東北的另一個地方。牧人大概只在收割莊稼後,才在夏天放牧羊群;冬雨季節後的初春,他們則到周圍的山坡上放牧。但基督降生的準確日期卻難推斷。(2)西布倫人地業城鎮之一(書十九15),可能是以色列一位士師以比讚的家鄉(士十二8、10)。學者認為即今日之伯勒函,位於拿撒勒西北大約7哩處。JamesM.Houston――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