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伯珊

 

{\Section:TopicID=2333}伯珊 Beth-Shan(地名)

字義:    伶俐者之家 House of sharpener,安全之家 House of safety

彙編:    ‧撒上31:10;書17:11瑪拿西一城。在約但河西,或即伯善。

―― 陳瑞庭

 

伯珊(Beth-shan)巴勒斯坦一戰略重鎮,位於亞熱帶氣候的約但河谷,在加利利海以南15哩,約但河以西4哩處。伯珊矗立在耶斯列谷之東端,守護著約但河一個重要的渡口。她位於兩條貿易通路的接口,一條向北通往加利利和大馬色,另一條則從基列山,向西穿過耶斯列谷和撒瑪利亞山巒。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上,戰敗掃羅王率領的以色列軍後,伯珊便陷於非利士人手中。掃羅及其眾子的屍體被懸掛在城牆上示眾,掃羅的首級則釘在大袞廟中(撒上三十一10-13;撒下二十一12-14;代上十8-10)。後來,該城又為大衛收復。兩份在胡森廢丘出土的埃及文獻,提到伯珊的名字,證實了胡森廢丘,即伯珊遺址。該廢丘高213呎,周邊為1/2哩。賓夕凡尼亞州博物館在該處進行過3次考古挖掘:第一次是192123年,在費沙爾的領導之下進行;第二次是192528年,在阿倫羅爾的領導之下進行;第三次是193019311933年,在菲茨傑拉德的領導之下進行。挖掘結果顯示了自主前四千年代,直至亞拉伯早期,共有18個居住層。最有趣的是埃及佔領者在大約主前14001200年間,為當地神祇修建的廟宇。另兩座在非利士人佔領時期(大約主前1200-1000)建立的廟宇,很可能就是放置掃羅首級和盔甲的亞斯他錄及大袞廟。此外,還挖掘出大量埃及碑文,其中有兩塊表揚戰功的石碑,一塊是法老薛提一世在位時期的,另一塊是蘭塞二世在位時期的。以色列人佔領了迦南以後,伯珊(又作「伯善」)及其他城鎮分給了以薩迦支派,但顯然瑪拿西支派奪取了伯珊(書十七11)。所羅門作王的時候,伯珊劃分為巴拿的行政區內(王上四12)。該城在主前十世紀時,可能是毀於埃及法老示撒手中。其後,伯珊在舊約時代已不大顯著;至以色列人被擄巴比倫及歸回後的波斯時期,伯珊更是居民稀少,不足一提了。希臘化時期,伯珊曾被改稱為「西古提波利斯」,估計是因為當時那裏有埃及王多利買二世的西古提僱佣軍駐守。希臘人在伯珊為他們所供奉的狄安尼索女神和丟斯神修建了廟宇。哈斯摩寧王朝時期,伯珊更成了重要的行政中心。伯珊繼續繁榮,在希羅時期,更與鄰近的幾個商業城市,合稱「低加波利」(即「十城區」,太四25;可七31),伯珊是唯一在約但河西的城市。至主後二、三世紀,她更成了生產和出口紡織品的世界中心。自1950年以來,廢丘下圍數處經考查後,發現從主前四千年代直到拜占廷時期,都有人居住。最引起人們關注的發現,是兩座猶太會堂(主後四世紀和六世紀)、一座圓頂拜占廷大教堂和一所修道院、多個基督教教堂、猶太墓地、一所羅馬人的別墅和一個拜占廷時期的陶器作坊。在195962年的考古挖掘,亞陪巴姆和聶杰夫為以色列國家公園和古蹟博物館掘出了伯珊的羅馬劇院。劇院坐落於廢丘以南250碼左右,寬270呎,深190呎,可容觀眾8,000人,建築日期約為主後200年。――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