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利巴嫩

 

{\Section:TopicID=2410}利巴嫩 Lebanon(地名)

字義:    白山 White mountain,雪白的 Snowy,極白 Exceeding white

彙編:    ‧申3:25山名,山巔終年積雪,上部之灰石亦為淡白色,故名白山,山之幹派沿地中海岸而行,長約三百里,其最高峰為一萬零二百廿五尺。

―― 陳瑞庭

 

利巴嫩/黎巴嫩(Lebanon)雖然新約提及這個地區的城鎮,包括推羅及西頓,但只有舊約提到利巴嫩這個地區。一般而言,利巴嫩是指其境內的兩個山脈伸展所及的地方。那就是沿著地中海的海岸線,從推羅附近開始,一直向東北伸展的兩個山脈。這兩個山脈平排,一個是位於西面的黎巴嫩山脈,另外一個則是在東面的逆向黎巴嫩山。利巴嫩這名稱源自希伯來字根l-b-n,意思是「白色」。這可能是反映山上白色的石灰石,或者是反映山上每年長達6個月的積雪(耶十八14)。

地理黎巴嫩山脈在南端緊接加利利北部的山嶺。於逆向黎巴嫩山間,有高聳的黑門山(西雲、西連),高達2,774呎。這兩個山脈被一個大山谷分隔,那就是利巴嫩平原(書十一17),又稱為「哈馬口」(民三十四8),即是現代的拜格亞谷。在南面,黎巴嫩山脈與加利利山嶺之間,被一個由東向西伸展的峽谷隔開。利達尼河流經此峽谷,到達推羅以北,流入地中海。利達尼河的上游沿著拜格亞谷流往東北面,幾達巴勒貝克。黎巴嫩山脈的山脊約長100哩,向北伸展至橫跨東西面的凱比爾河,其中並且有連串的山峰。在南面位於西頓以東的里漢山、土默山及尼哈山。這些山嶺由5,350呎高至6,230呎左右。在中部則有位於貝魯特以東的巴魯克山、庫奈以洗山及申尼山。它們的高度分別是7,220呎、6,890呎和8,530呎。在北面,位於特里波里東面的是賽達山,山高9,840呎。同時,亦有高達7,320呎左右的阿魯巴山。這些高山阻擋了從地中海而來的雨水,使到山區及沿岸平原有充沛的雨量供應。這些高山外的地區,雨量下降。在山脈及地中海之間沿岸地帶,腓尼基人所居之地是十分繁榮的。他們建立的城鎮包括推羅、撒勒法、西頓、貝雷多(貝魯特)、比布羅斯(迦巴勒)及特里波里。沿岸地區的一些陸岬,是這些山脈伸展所到之處。沿岸的道路則必須沿著這些陸岬建造,又或者是貫穿這些支脈。卡勒河就是個好例子,大概位於現今貝魯特以北。在黎巴嫩山脈以東是拜格亞谷。在此山谷的北面是奧朗底河的源頭,向北流入古代烏加列以北的地中海。在古典文學裏,整個山谷地帶被稱為「敘利亞盆地」,是羅馬人的「糧庫」。在拜格亞山谷以東,是逆向黎巴嫩山。巴拉達河起源於此,並且向東流往大馬色的肥沃綠洲。這山脈南部的黑門山,腓尼基人稱為西雲,而亞摩利人則稱為西連(申三9)。這兩個名稱亦記載於聖經以外的文獻中,例如亞述、赫人及迦南人的文獻。在一些經文中,應許地的地界被描述為「從曠野和利巴嫩,並伯拉大河,直到西海」(申十一24;書一4)。這些描述概括地界定了東西南北的疆土範圍。

資源在古時,利巴嫩以其豐盛的樅木及香柏木而馳名天下。其沿岸的地區,包括拜格亞山谷及利巴嫩山的山坡,均適宜栽種橄欖樹、果樹、葡萄園和某些穀物。此外,也有一種重要的海產,就是從一種海洋生物提煉得來的紅色或紫色染料。「腓尼基人」的名稱是從希臘文而來,意思就是紫紅色。約主前1500年,烏加列已經有染成紫色的羊毛了。對於此項工業,腓尼基人壟斷了多個世紀。以色列人要用許多紫色的染料來粉飾會幕(出二十六131等等),以及作祭司的服飾(出二十八4-6,三十九12829)。這些染料可能都是從腓尼基人取得的。所羅門王與腓尼基有重要的貿易關係。為了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所羅門從推羅王希蘭一世那裏得到松木及香柏木(王上五6914,七2;代下二816)。所羅門以小麥及橄欖油作為這些木材的代價(王上五11)。這些木材從海路漂浮到所羅門管治的地區(可能是特拉維夫以北的耶爾康河,接近加西利廢丘),從那裏運往耶路撒冷。從黎巴嫩山脈及逆向黎巴嫩山脈而來的香柏木和松木,為推羅的船隻(結二十七5)、埃及皇室座艇和傢具,以及重建聖殿提供了木材(拉三7)。

藉著利巴嫩的港口,腓尼基人與各地通商。他們掌握造船的技術,不論在戰爭或和平時候,他們所造的船隻均有很大用處。在以西結書二十七章裏,生動地描寫了商人在推羅、西頓、迦巴勒及亞發的貿易活動。在這章經文內,他們的經商範圍及性質,皆有頗為詳盡的記載。歷史在埃及第四個王朝的時代(約主前2600),埃及人對此地開始產生興趣。當時的法老王史魯夫要從利巴嫩運回載滿40艘船的香柏木。在埃及第十二王朝的時代(約主前1980-1800),迦巴勒深受埃及的影響,而埃及人以金飾來換取香柏木。在第十八王朝的時代(約主前1552-1306),埃及征服了敘利亞,而當年的文獻記載了香柏木是定期的貢品之一。後來,蘭塞十一世的一位使者,名叫維那門,為香柏木付上極大的代價(約主前1100)。當埃及的勢力轉弱,亞述人取得該地的控制權。由提革拉毘列色一世的時候開始(約主前1100),就從這地取得大量的香柏木,作為貢品。同樣地,尼布甲尼撒及巴比倫王國控制利巴嫩的時候,亦大量把香柏木運回本土,用來建造廟宇及宮殿。以賽亞書十四章8節及哈巴谷書二章17節均有提及利巴嫩的樹木被人濫伐。在後來的世紀,利巴嫩經歷了波斯、希臘及羅馬帝國等統治。在新約時代,推羅及西頓通常列在一起(太十五21;可三8,七2431;路六17,十1314;徒十二20),但有時也會單獨被提及(徒二十一37)。在馬可福音七章26節中,提到一個希利尼婦人,是屬於敘利非尼基族的。在耶穌的生平中,祂曾在這些地方傳道。在聖經所載的詩歌中,利巴嫩的香柏木象徵著威嚴與力量(士九15;王下十四9;詩九十二12,一○四16;賽三十五2,六十13)。它們亦代表了屬世的驕傲,終有一天,會被神的憤怒所擊碎(詩二十九5;賽二13,十34;耶二十二6;結三十3)。JohnA.Thompson――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