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希臘主義」 希臘主義(Hellenism)希臘主義是個獨特的混合體,由希臘的文化、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所構成。它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對地中海一帶的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雖然這個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一般史家都把希臘主義時代定為亞歷山大逝世的那年(主前323)開始。至於這個時代的結束年日,有些學者說是主前30年,羅馬征服埃及的時候。但更合適的看法,是主後300年以後。因為羅馬本身的文化也是被希臘主義征服了。歷史發展起源希臘主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希臘的人口開始增加、物質富庶的遠古時代(主前750-500)。在這段時間,「城邦」成為了政治和社會的中心,個人主義和實用的思想遂成為這個時期的特徵。但這段時間最重要的發展,卻是戰爭的專門化。在此以前,戰爭是貴族的專利;作戰的,都是個別的勇士。希臘人所發明新的戰爭方式,就是使用重步兵的密集方陣,又訓練農民參戰。從此戰爭成了希臘人的專長。他們的僱傭兵聞名於整個地中海地區。部分城邦如斯巴達,專注於軍事方面;雅典等其他的城邦,則集中政治改革,從以往的霸主統治,發展成民主政制。於是斯巴達大逞野心,征服鄰近的地方,開始殖民。雅典則往往陷於內亂和萎縮之中。但到了主前五世紀,雅典解決了內部的問題,成為了抵抗波斯的主要力量。在這段時期,希臘有不少的聯盟。在主前六世紀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後,主前五世紀又有德里安聯盟。古典時代在這段期間,政治的發展造成了充滿活潑動力的精神。這種精神貫徹了這個時期的美術、戲劇、哲學。雕刻和繪畫復興,從前過分矯飾的人像,如今被寫真的形象取代。哲學的體系多如雨後春筍,其中畢達哥拉斯的數學方法,為科學和意念的結合作了預備,今後的希臘哲學都有這個特徵。巴門尼德則把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結合。在雅典和斯巴達經過了一段戰爭之後,伯里克利改革了建築和政治。在建築上,他建造了雅典的巴特農神廟;在政治上,他容許外國人參政,擴大了雅典民主政制的天地。同時,希臘人又發展出一個概念,從此改變了他們生活的方式:人的思維和理性是最大的善和快樂之途。科學、美術和希臘哲學,都是以這個概念為中心。伯羅奔尼撒戰爭(主前431-404)加速了文化轉變。政治和經濟上的緊張狀態,首先產生了高舉理智和雄辯的詭辯派;跟著又產生了蘇格拉底和修西狄第斯,這兩位學者都主張積極地尋問一切所謂的真理。這場戰爭的結果,是雅典為斯巴達所敗。但接下來的幾十年間,斯巴達卻因為沒有好的領袖,漸漸衰弱;反之,雅典卻回復了民主體制,又建立了第二雅典聯盟。可是不久,希臘的個人主義和分離的特性,令這個聯盟不能繼續維持下去。最後收拾這殘局的,是馬其頓王菲力。他發動一連串戰爭,統一了希臘的城邦。可惜他英年被弒而死,兒子亞歷山大承繼了他的遺志,要擴展王國,統治當時所知的全世界。在這個時期,哲學成了政治的工具。柏拉圖主要是個政治哲學家;他從來沒有放棄理想,要尋找一個「哲學家君王」來統一希臘。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主前399年死後,柏拉圖便退出政壇,成立「學院」,教授政治哲學,謀求藉著真理來改革國家。他最著名的門生亞里士多德,成為了亞歷山大的老師,達成了柏拉圖的夢想。柏拉圖的理想主義和亞里士多德的實用主義,成了以後歷代希臘思想的兩極。 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大帝不單是個軍事上的征服者,他更使希臘文化成為通國的標準。每逢征服一個民族,他便教導他們希臘的語言和習俗,又在各處建立了34個希臘城市,作為希臘主義的基地──埃及的亞歷山太便是其中之一。他最大的成就,不在疆土遼闊,乃在於對文化的影響;以後希臘主義影響西方文化達幾百年之久。亞歷山大領先把雅提迦方言提升在希臘其他方言之上,成為標準的「希臘普通話」。這個方言是被征服人民接受希臘主義的基礎,也是希臘主義在東方發展的主要力量。亞歷山大死後,是希臘主義的第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亞歷山大的王國解體,被3個勢均力敵的王朝所瓜分。控制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是多利買王朝;控制巴比倫和小亞細亞的,是西流基王朝;統治馬其頓和赫勒斯滂的,首先是安提帕特,接著是安提柯。隨後的一百年,東方的主要大事,是多利買王朝和西流基王朝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巴勒斯坦變成了兩者之間的緩衝國。多利買王朝有統一的屬土,沒有改變人民文化的需要。他們統治下的巴勒斯坦,有文化和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西流基王朝統治的,是好幾個不同的種族。所以他們實行強制接受希臘主義,以統一王國。西流基王朝這個政策,終於激起了猶大人的民變。馬加比革命成功地驅逐了他們,這兩個王朝也終於衰亡了。在西方,羅馬帝國則逐漸干涉希臘的事務。到了主前149年,羅馬在政治上佔領了希臘本土,但在思想上卻被希臘的文化吞併。 這個時期,中產階級的數目開始增長。其中一個原因是亞歷山大的戰役把無數的希臘人分散在新國土的各處。財富重新分配的準則,卻是基於希臘教養和對希臘主義的接納。「文明」成了希臘生活方式的同義詞。教育制度為雄辯學所操縱,以致真理被形式所取代。希臘的戲劇,改向注重人感情實在的喜劇方面發展。希臘化時代的藝術也變得比古典時代更為寫實。哲學在這個時代也發展得很快。起碼有3家在此時興起,成為以後數百年間,希臘思想的主流。這3家思想所注重的,都是實踐的倫理,而不是古典時代哲學所尋求的真理和知識。太儒學派的領袖是戴奧革尼。這個學派所提倡的,是人應當完全的自給自足。這教訓帶來的結果,是個人變得和社會脫離了關係,但人也因此能夠學習應付人間的疾苦。最有影響力的兩家學說,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個學派。以彼古羅所尋求的,是從憂慮和恐懼中得自由,這學說教導人,只有節制和中庸的享樂,才能得到心靈的平安。這種教訓帶來的結果,是人開始離開社會,退到自我之中。哲諾所創的斯多亞學派,得名自他在雅典講學的「斯多亞」(即「門廊」)。他的學說和太儒學派所注重的自給自足相似。但在此以外,他又加上了人人皆兄弟的教訓。每一個人都應當追求德行,凌駕在生命的盛衰枯榮之上。斯多亞的學說到了基督時代,已經成為希臘主義的中心思想。希臘主義和猶太教猶太人是唯一抵擋希臘主義的文化。從希臘主義對猶太教的影響,就可以看出這個主義的力量。受希臘主義吸引最大的,主要是猶太人上層社會的貴族;尤其是對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它的影響力最大。在西流基王朝的統治下,聖殿的祭司也是親希臘的,所以希臘主義除了經濟力量外,尚有宗教的影響力。從開始以來,巴勒斯坦就分為兩派。住在城市的貴族,在耶路撒冷建造運動場和劇院,意圖把她變成希臘主義的城邦;住在鄉村的農民,則認為希臘主義危害摩西的制度。由於生意來往和法律訴訟用的都是「希臘普通話」,猶太人必須學習這種語言。考古學證實,從主前三世紀開始,巴勒斯坦幾乎所有的銘刻,都是希臘文。舊約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更顯示出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受希臘語言影響的程度。希臘城市的運動場是教育的場所,有了希臘的教育,才有機會成為公民。埃及的亞歷山太在這方面,是希臘世界的學術中心;對那裏數目眾多的猶太僑民來說,她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小康之家的子弟,不論是散居在外,還是住在耶路撒冷,一般都會接受希臘式的教育。根據兩約之間時期的文獻記載,很多猶太人都依照希臘的習慣,裸體參與運動。在一個世紀以後,這種行為引起了很多爭執,因為猶太人傳統不容許這種行為。猶太人會堂的學校,為了要和希臘式的高級中學競爭,也接受了很多希臘的方式。實際上,這種文化交流也是文士傳統在這時期興起的原因之一。極度集中的聖殿時代,開始被全民教育所取替。猶太文學和哲學思想都被希臘主義的模式滲透。《馬加比一書》和《馬加比二書》所用的都是希臘編纂史料的方法。這個時期幾乎所有的猶太文學,都可以看出希臘主義的影響。最著名的學者當然是亞歷山太的斐羅。他用寓意解經的方式來註釋舊約,希望能使猶太人的教訓合乎希臘世界的口味,又令希臘文化為猶太人所接受。他這種思想在當時頗為普遍。猶太人啟示文學所用的象徵,也備受希臘和東方(主要是波斯)的主題影響。甚至極度保守的愛色尼派,所運用的意象也有部分是源自受希臘和波斯思想影響的猶太文化。當時人對「永恆知識」和「啟示了的奧祕」的注重,和基於二元論的救恩史及人論,都是希臘主義滲透的例證。當然,這些影響也不是完全單向的。希臘哲學的發展也接受了很多閃族的形式,這些影響主要來自腓尼基。猶太人的敬虔,也很吸引希臘人。主前一世紀的猶太教,已經是希臘化的猶太教。當時希臘普通話通行各地;希臘教育和思想滲透各處;連猶太文學也用希臘文寫成,甚至反對希臘化的文學,也運用了希臘的修辭。這一切都證明了希臘主義在巴勒斯坦的影響力。希臘主義和基督教有些學者企圖把初期的基督教分為巴勒斯坦、猶太希臘化,和希臘化3個時期。但正如上面的證據顯示,這是極不容易的;因為當時甚至是在猶太地方,都已經被希臘思想充斥了。當然,使徒行傳六章有關希臘語和希伯來語的不和,以及猶太教徒反對保羅傳道外邦,都有希臘主義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作為背景。但在極早的時候,希臘主義已經影響著教會了。我們無法知道這影響是來自巴勒斯坦的,還是希臘的傳統。因為不論是在巴勒斯坦以外還是以內,兩者都已經互相融合了。實際上,自教會開始,便有雙語的本質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在教會中沒有分歧。司提反的希臘背景使他洞悉到基督降臨對聖地和聖殿有哪些影響(參徒六,七);這是比較保守的耶路撒冷教會所未能覺察的。此外,詳細研究使徒行傳裏的講章,便可看出當時福音信息的內容,對猶太聽眾和外邦聽眾有不同的發展。對猶太人的信息重點,是舊約應驗;對外邦人的重點,則是獨一的真神和死的偶像不同,祂參與人類的生命,又積極地預備歷史。 新約是用希臘普通話寫成的這個事實,證明希臘主義的影響是何等直接。希伯來書和雅各書等著重猶太讀者的書卷,都用洗煉的希臘文寫成。甚至記錄猶太背景、耶穌生平的福音書,也反映出希臘史料編纂法的影響(比方注重歷史事實的神學意義等)。最顯然是希臘主義的,莫過於書信之中,從傳道外邦得來的意念。歌羅西書一章15-20節等早期的詩歌,使用希臘化的用語形容基督遠超過外邦宗教的理想。教會福音普世性的注重,雖然是基於耶穌的教訓,卻是在往外邦傳道時才開始發展。初期教會的想法脫離不了猶太教入教神學的桎梏,以為外邦人必須先做猶太人,才可以成為基督徒。進一步的發展在初期教會同時,希臘又有兩家學說開始發展。這兩家學說都是到了較後的時代才完全成熟。諾斯底主義便是其中一派,這個思想似乎同時源自巴比倫神話學、波斯二元論、埃及神祕主義,和猶太基督教神學。實際上,有人稱諾斯底主義為一個最早期的混合運動。由於以往有關這個主義的資料,主要來自初期教父反對異端的文獻,所以昔日的學者經常認為諾斯底派來自基督教。如今比較普遍的看法,則相信它是希臘主義的一部分,是主後一世紀後期,普及知識和形而上背景的產物。諾斯底派相信善惡二元──即靈和物質──之間有戰爭,知識是把人從中拯救出來的方法。他們又相信有一位「救主」,能把靈魂引進拯救的更高境界。這兩個概念在精萃上,都是屬於希臘主義的。有些學者指出新約中也有這些概念,但實際上當時諾斯底主義尚在萌芽時期,要到主後二世紀才成熟。何況,比較後期的書信,如歌羅西書、教牧書信、約翰壹書等,都是反對這些所謂「初期」或「原始」的諾斯底主義。希臘主義的第二個流派,是神祕宗教。在希臘主義的早期,神祕宗教已經以依流西斯教派和狄安尼索的崇拜形式存在。但東方的教派,要在基督教開始傳播後才在西方普及。這些宗教包括了埃及的伊西斯崇拜,和波斯的米特拉崇拜,有濃厚的東方異國風味。對神祕事物和宗教儀式有興趣的希臘人,很容易就被吸引。這些宗教的教訓,主要是說在每個人的肉體裏面,都有神性的精華被困住,要經過莊重的入教儀式,與該教派所崇拜的神祇交通,才能得到解脫。每個教派都有獨特的儀式,但其意義和重要性卻大同小異。人要參與該教派的神祕儀式,才能得到拯救。這些儀式大都類似環繞春天植物更新的古代生殖崇拜。這些教派廣被人接受,證明希臘主義有極高的包容性,能夠吸收新鮮的觀念,加進希臘的生活方式之中。GrantR.Osborne另參:「希臘化的猶太教」;「斯多亞派」;「以彼古羅派/伊壁鳩魯派」;「猶太教」;「希臘」;「諾斯底主義」。――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